历史文化名村的文化盛举
+U1fa9NSn ---读南平《凤池村志》有感
+U1fa9NSn (南平 游恒照)
+U1fa9NSn 国务院颁布的《地方志工作条例》指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全面、客观、系统地编纂地方志,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地方志,发挥地方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这为地方修志指明了方向。在各级领导、有关部门、单位的关心、支持以及编者们的共同努力、辛勤工作下,《凤池村志》终于完成编纂并出版发行。修村志,这在闽北可谓首创之举。而《凤池村志》,其史料、资料齐全,内容丰富,读后感触颇深。
+U1fa9NSn 一、敢为人先的尝试
+U1fa9NSn 南平市延平区凤池村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曾被誉为“文臣武将村”、“理学之乡”,是宋代先贤“御史定夫游公祠”所在村。2003年荣获“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同年,延平区人民政府又为凤池村申报全国历史文化名村。为此,由凤池籍游发支先生等发起,在区、镇有识之士的热心支持、参与下,组建了《凤池村志》编纂委员会,聘请了相关专家,开始了各项务实的工作。《凤池村志》历时四年,几易书稿,现在看来无论是体例还是内容章节,都有所创意,得到了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的高度赞赏和评价。原福建省政协主席游德馨说:“治国者以史为鉴,治郡县者以志为鉴。古往今来,行政村自发修志尚不多见,我以为这部凤池村志比较全面反映了这个村的过去和现在,文化名村从此有志,实为一件告慰前人、裨益当今、惠及子孙的大事。”原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
游嘉瑞评价称:“凤池
游氏宗亲编撰《凤池村志》是继《游酢文化研究》之后又一次敢于吃螃蟹的人。”原延平区区长曹聪称赞:“凤池村志全方位、多视角弘扬了‘程门立雪’、‘载道南归’——游酢文化,加快了游酢文化的研究和传播,推动了两岸经济文化的
交流与合作。该志是游酢文化研究取得的硕果,为世人更好地研究游酢文化提供借鉴,并推动游酢文化发扬光大。”学者刘光舟说:“二十多年来,凤池游氏后裔打了“游酢文化”这张牌,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和深远的影响,如今又使《凤池村志》这一张‘集体名片’幸得付梓问世,值得可喜可贺。”南平林镜清老先生赋词赞道:
+U1fa9NSn 凤池村志,数易春秋今付梓。
+U1fa9NSn 载道南来,理学乡贤常缅怀。
+U1fa9NSn 文臣武将,昭炳丹青功德榜。
+U1fa9NSn 游裔恢弘,祖业绍承铭诵经。
+U1fa9NSn 二、辛劳调研的杰作
+U1fa9NSn 村志主旨在于“存史、资政、教化”,在于“治乡村者,以志为鉴,惠及后人”,在于用乡土教科书弘扬立雪精神,促进闽台交往和祖国统一大业(因闽台两岸游裔众多),有利于地方性政治、思想、文化建设。而且,《凤池村志》追溯年代久远,时间跨度800多年,需要收集的史料、资料很多,需要访问调查的人和事很多,涉及面比较广泛,工作量也大,游裔把对祖先的尊崇、对故乡的深情化为持之多年的动力。期间,经常深入实地开展调研、考证、座谈、采访等。组织历届村干部座谈,了解情况摸清实情;拜访村七、八十岁的老者,查证史料;走访学校、企业查资料、对数据,一丝不苟 。游恒派宗亲对村志的编写、史料的收集、整理,克服重重困难,内查外调,走门串户,埋头工作,潜心研究,多年如一日,组稿20余万字。
+U1fa9NSn 在编辑过程中,在延的专家、学者刘积卫、陈兆珠、刘光舟、陈建生、程楷、林镜清等积极参与,通力协作,认真审稿,严格把关,字斟句酌,确保了志书质量。游梦熊、游成田等宗亲参与了编辑摄影、校对、绘图等。他们充分发挥了各自优势和聪明才智,为《凤池村志》忘我工作、不计报酬、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钦佩。
+U1fa9NSn 三、突出特色的史料
+U1fa9NSn 《凤池村志》既遵循志书体例[全志设立十章(含附录)],又体现特色,敢于创新,根据时代发展和凤池村实情增设了“族谱世系”、“两岸交流”、“
名人游踪”、“内联外交”等章节,较全面真实反映了凤池村过去和现在,体现了凤池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U1fa9NSn 一是突出地方特点。村志篇目不仅要反映村的一般特点,而且要反映其具体特点。村志首先介绍了村貌村历史建置,即地理环境、机构组织及公益事业;突出了农业生产、传统产业。如村办企业记述了数百年前,凤池粉干已有盛名;清代,制茶也驰名全省等;个私企业中记述了理发店、打金加工店、打铁店、草药摊等;名优特产则突出(1) 粉干。凤池粉干制作已有800多年历史;(2) 绿茶。风池绿茶种植已有数百年历史;(3) 茶油。山茶油为高营养的植物油,属绿色食品,具有食用与药用双重价值,古时被视为山珍贡品,誉为“长寿油”,实为“油中之王”;(4)米酒。凤池米酒又称甜酒、甜曲酒和沸汁酒,是本村的特产之一,有悠久的酿造、饮用历史;(5) 豆豉。凤池豆豉是一种以大豆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而制成的传统发酵食品,既可用于烹饪,也可代菜佐餐。
+U1fa9NSn “
祠堂祭祖”,是凤池村“隆儒孝祖”的又一特色。御史定夫游公祠兴建以来,凤池游氏后裔每年春秋便在祠堂祭祀先祖酢公,一直沿袭至今。祭祀仪式由相对简单到日臻完善,至明嘉靖年间,祭祀仪式、程序已基本固定,确定为每年白露后仲秋月次丁(即中旬天干逢丁日。取人丁兴旺之意)祭祀,提前15天发榜公告。《凤池村志》详细记载“游定夫祠古典祭祖仪式”,这是凤池村沿袭至今、全村60岁以上老人都参加的最隆重、最热闹、最值得一看的古典祭祖仪式。
+U1fa9NSn 二是突出时代特点。志书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突出时代特色。既记述“文臣武将村”和“理学之乡”世代传承的美誉。如“人物传略”一节中,以“名贤传略、名媛事略、革命英烈、名士简介”为主;“人物名录”则登载历代游氏的学历、学识情况;志书把“文化教育”作为单独的一个章节,体现历代祖先重视知识、重视文化,重视“家学、家教、家风”衍益理学的传统文化。如记载自元延祐四年(1317年)游以仁创办游定夫书院,并为首任山长(校长),书院即以重教兴学为本,遵循游酢的教诲;以“道之谓教也。传道、授业、解惑”等为办学宗旨,以“尊师立雪,明理传薪”立为院训,订立新的办学宗旨,形成了学规严谨、管理规范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打破生不立传常规,对有重大贡献或一定影响,有一定职务、职称的当今凤池人亦作简介;并对莅临凤池参观考察的领导或为凤池发展做过贡献的人,采取以事记人方式,在“名人游踪”中予以记述。
+U1fa9NSn 四、血浓于水的情缘
+U1fa9NSn 海峡两岸人民都是骨肉同胞。“地缘近、史缘久、血缘亲、文缘同、语缘通、商缘广”高度概括了闽台两岸的亲密关系,两岸游氏宗亲二十几年的交往就是“血缘亲”的最好例证之一。闽台游裔血脉相连,据统计,台湾游氏现有12万多人,都是同源同宗同根生的同胞兄弟。
+U1fa9NSn 《凤池村志》用“台亲祭祖、文化交流、凤池恳亲、神龛入台、书信往来” 五个章节,以较大的篇幅详细记载闽台两岸游氏宗亲的亲情交往。一是寻根问祖。如自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台湾地区开放大陆探亲旅游以来,台亲游裔沿着祖先当年南迁、东渡台湾的路线,纷纷返乡前来诏安、南平、建阳等祖地寻根谒祖;二是开展联谊。闽台宗亲联谊活动十分活跃,二十几年已有几十批(计4000多人)台湾及大陆各地游裔宗亲组团到凤池寻根谒祖,为“游定夫书院”、“游定夫学校”等捐赠近百万元(含小车一部)。从而加深了两岸亲缘交往和文化交流。南平游酢后裔宗亲会以此为契机,广泛开展与台湾、香港、澳门等地游氏后裔多种形式的联谊,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作贡献。例如写信、捎口信、打电话、拍电报等。20多年来,海内外宗亲信件往来达三千余件,建立了血浓于水的手足情,既能互相沟通了解各地活动,又能相互探讨游酢文化研究。这使得南平市的游酢研究活动历久弥新。三是学术交流研讨。南平游酢文化研究会组织召开了“第四届游酢理学思想研讨会”和“闽台首届游酢文化研讨会”,并将其论文编辑为《游酢文集》(文白对照)、《游酢评传》、《游酢新论》等十四部论文集。台湾游朝雄在考察“游定夫祠”后表示返回台湾后,要在其独资创办的《广平会刊》上介绍南平开展“爱我闽北故乡”的活动;以台北游氏宗亲会的名义与南平游酢研究会合编出版南平《游酢研究》第2辑,并共商把南平《游酢研究》与台北《广平会刊》作为开展游酢文化研究、共同弘扬“程门立雪”精神、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加强闽台两岸文化交流的平台,优先安排、及时编发两岸作者文章,使两岸学者共同开展《游酢研究》常态化。四是礼仪交往。凡是逢红白大事,两地游裔均按中国传统风俗互致礼仪,以“游酢后裔宗亲会”或“游酢研究会”的名义,用诗联、贺词、唁电、挽联等形式表达亲情。
+U1fa9NSn 五、客观严谨的记述
+U1fa9NSn 编志人员在编纂《凤池村志》过程中,做到存真求实,确保质量,全面、客观地记述本村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村史与现状。对提升编志的规格、档次等,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同时,按志书体例纪年;采用语体文记述;数字、标点符号一律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资料均采用历代正史、方志和各类档案、图书、报刊和谱牒;所引用的文章、碑文等均忠实于原作,原作文字错、漏等不规范处,另作脚注说明等等。详实的史料,严谨的记述,加之大量的史今图文并茂的资料,丰富了志书的内容,使《凤池村志》基本上达到专业编志的水准,因此具有史料性、科学性和可读性,为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增添了生动的乡土文化教材。因此,《凤池村志》的出版,就带着翰墨的浓香走出了凤池,走出了延城,广受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U1fa9NSn +U1fa9NSn [ 此帖被南平游恒照在2010-05-31 19:29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