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539阅读
  • 0回复

[周易]中华道教~慈善观(三)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叶旺
 

发帖
1492
金钱
389
贡献值
715
交易币
100
好评度
1282
家乡
江西省上饶经济开发区董团乡董团村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5-07-18
              .【三】 =-_B:d;  
道教的一切思想都来自对“道”的效法,其慈善观也是如此。 =-_B:d;  
第一,道教慈善观的基础是万物的平等性。 =-_B:d;  
既然万物都是大道的衍化,当然在地位上是平等的。由此推论,“周穷济急”就是应有之意。《文昌帝君阴骘文》中说:“济急如济涸辙之鱼,救危如救密罗之雀。”对于道教徒来说,周济他人,扶危济困,是“天道”的体现。《道德经》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天道本质上对万物是不分厚薄的,以自己的能力(有余)帮助别人(不足),正是对天道的效法。 =-_B:d;  
道教教导人们“有财相通”,即不能把财物据为私有、一人独占。《太平经》云:“财物乃天地中和所有,以供养人也。此家但遇得人聚处,本非独给一人,其有不族者,悉当从中取也。”财、物本来就是天地之物,怎么能够被一个人据为己有呢?这也是道教强调平等性的一种体现。 =-_B:d;  
第二,道教的慈善观显示了一种“贵生”的生命关怀。 =-_B:d;  
生命的产生为“道之德”,因此,道教尊重生命,将救助生命作为行善的第一要务。《太平经》说:“要当重生,生为第一。”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中说:“人之所贵者,生。”道教认为,在天地万物中,“人命最重”;一切善行中“寿最为善”。在道教看来,人类的财富不是以拥有财产为标准,而是以生命的兴旺与物种的多少为评判。《太平经》中的《分别贫富法》中说,所谓“富”,是指万物备足,生命各尽其年。所以,在上皇的时代,物种繁多,名为“富足”。而下皇时代物种减少,为“大贫”。此后,物种难以足万,为“极下贫”。所以,只要对于生命有帮助的事情,都必须做。 =-_B:d;  
第三,道教的慈善观强调“自然无为”。 =-_B:d;  
“自然无为”在这里并不是一个消极的概念,而是倡导生命的价值取向应该是“返朴归真”,恬然淡泊、顺任自然,正所谓“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道德经》)。反映在慈善观上,就是对于行善的举动,并没有想去得到什么好处,帮助别人,也不恃为自己的能力,更不会在帮助别人之后,夸耀自己的功德。 =-_B:d;  
只有这样的慈善行为,才会像“道”生养万物一样,“夫唯弗居,是以不去”——永远不会泯灭! =-_B:d;  
[ 此帖被游叶旺在2015-07-18 22:54重新编辑 ]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江西,上饶,董团,游叶旺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