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豸山家世凰山起
4RJ8 2yq- 何谓“豸山家世凰山起”?这里的豸山是在福建,凰山在江西;凰山就是指九江都昌凤凰山。“豸山家世凰山起,欧氏文章柳氏书”这是晚清民初进士、名儒冯天问为凤凰山“立雪真宗”
祠堂而书写的楹联。冯天问何许人也?他是清代进士名儒,有“江西才子”之称。生于清•光绪16年(1890-1948)。以诗文超群,著声誉于沪赣,历任浮梁县志主编、上海《申报》记者、编辑。因文声卓著,曾与蔡元培、黄炎培、郭沫若、包天笑、李公朴等贤达结为文坛友好、且过从甚密。他擅长诗词歌赋、楹联,文字优越,语句流畅,对仗工整,结构严谨,读后回味无穷,脍灸人口。在景德镇、都昌、鄱阳、南昌、上海有一定影响。
4RJ8 2yq- 游酢(1053-1123),字定夫,号豸山先生,谥号文肃;生于建阳麻沙镇长坪富垅村,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他学术师承"程颢、程颐"理学,程门四大弟子中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游酢为之首。宋•理宗皇帝为表彰游酢,在其故乡建阳麻沙长坪敇建“豸山书院”。因其故里有豸山,故名“豸山书院”。游酢著作有《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孟子》杂解和《豸山碎言》等。他求学于伊洛之滨,立雪于程门之下。德业精专,载道南来。退身于荣宠之际,卜居于豸山之麓,曾作诲子之诗曰:“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门前獬豸山常在,只恐儿孙不读书”。以示读书之义,告诫后辈,书中自有黄金屋,国家需要栋梁才。
4RJ8 2yq- 游严系游酢公五世孙,1217年登进土,迁居南平凤池。其九世孙游以仁于1317年仿照“豸山书院”在凤池村修建了“游定夫书院”故亦名“豸山书院”。这幢
建筑肇建于元朝,系其九世孙游以仁的杰作。因山就势,风格独特,最奇处在于“金”字形布局。背倚翠绿山脉为“人”字头两边,而馆中两口荷花池则是“金”字两点。门左侧为狮山,右旁为象鼻山,享有“砺狮山而钟秀气,带凤水而焕文光”之誉。虽然游酢直系并无多少发达,他为政清廉死后无法归乡,但他的学术思想惠及中国影响世界,他治学为官的风范和教育、文学及书法的造诣,当是万中推一的楷模。他是真正践行了理学家所倡导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请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主张。他携杨时“立雪程门”,“载道南归”,把中原理学思想传承入闽,成为闽学鼻祖,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4RJ8 2yq- “立雪家声远,豸山世泽长”。乔木发千秋岂非一本,长江流百派总是同源。公元318年游荣之(广二公)因晋室内乱,烽烟满道由和州溧阳卜居凤凰山,为开基一世祖,传72代历1693年。游酢系广二公36世孙(据宗谱记载:1世广二公•-----28世子俊公生子二,文叔、登叔;29世文叔迀居建阳仼秘书监,生子有本;30世有本,生子子贤;31世子贤,生子恭公;32世恭公,生子简言;33世简言,生子从善;34世从善,生子师雄;35世师雄,生子醇、酢;36世游酢,生子二女一,子操、持;37世游操,子四:九言、九功、九成、九献;游持,子三:九韶、九龄、九畴)。“立雪真宗、凤凰山村,台游岳勋,感慨见证”。酢公是
游氏的骄傲和自豪,他安贫乐道,一生仕途却两袖清风,以至儿孙无资扶柩回籍安葬,与夫人吕氏合葬于和州历阳县升城乡车辕岭,忠骨埋他乡,千百年来,成为历代儿孙永远的牵挂。公元2006年8月15日,在游德忠,游孔达、游学亮,游木霖,游柏传,游锦中,游允国,游桂青,游荣星,以及建阳市台办倪庆福主任,漳南地理师庄选民先生等一行十一人的迎灵队伍正式成行。分乘三辆专车从酢公故里长坪富垅出发,穿越闽、浙、赣、皖四省,行程14小时到达安徽含山县,恭请酢公英灵回籍。其成员均由建阳市游酢研究会、游酢公陵园筹建委员会召集各地游酢公后裔组建而成。8月16日,在含山县文物所祁述义所长、郑宏副所长的协助带领下,根据含山县志记载,在巢湖市含山县林头镇车辕岭确认了酢公的墓园,并讨论了如何将酢公灵位迁请回籍的相关事项。8月17日上午6时,举行迁请仪式,在酢公墓园,焚香拜祭,顺利完成了酢公灵位的迁请。8时,从车辕岭出发,踏上归程。迎灵队伍历时三天,横跨闽浙赣皖四省,往返行程三千余公里,于8月17日晚上11时平安回到富垅。等候多时的富垅宗亲,倾家而出,焚香烧纸,顶礼膜拜,以最虔诚的心,最神圣的礼仪恭迎先贤英灵回籍,香火暂厝在豸山书院。
4RJ8 2yq- 树高万丈叶落归根,源远流长百川入海。游岳勋先生(系游酢第30世孙)牵头捐资修建游酢陵园,于2008年11月29日在建阳市麻沙镇长坪富垅村正式落成。陵园占地16亩,呈梯形状,至上而下由墓塔、碑林、文肃堂、圆梦亭、牌楼五大部分组成。,吸引了全国各地400多名游氏后裔前来寻根问祖、开展游酢理学文化
交流。实现了走千里路,圆千年梦的愿望。
4RJ8 2yq- 4RJ8 2yq- “立雪程门”
4RJ8 2yq- 游酢幼年天资聪颖,有神童之称,“读书一过目辄成诵”。他20岁左右便与程颐结识。(神宗熙宁5年壬子:公20岁,预乡薦、伊川先生见之京师,谓其资可适道);公元1093年的冬天,雪落在北方的洛阳。年过四十已登进士第的游酢携着杨时,前来拜师于理学大家程颐。先生正端坐瞑思,两人在旁虔诚侍立,不敢打扰也不敢走开。及至大师功课完毕,门外积雪已一尺多深。后来便有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
4RJ8 2yq- 这是一场师道尊严的文明之雪。游酢、杨时用行动诠释了中国“天地君亲师”观念,图解了“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古话,向社会昭示了教育神圣、师道如山。以至后来人们说起教师是太阳底下最让人羡慕的职业,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时,眼前都会出现他们的身影。
4RJ8 2yq- 这是一场中国文化的分界之雪。那场雪肥沃滋润了南方,由此中国文化重心由北向南转移,二程期盼的“吾道南矣”成为现实,三传之后的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开创了“闽学”,把儒学发展为新儒学,从此领导中国文化主流,渗入国人精髓和血液,影响中国乃至东南亚的时代精神数百年。
4RJ8 2yq- 这是一场荣耀闽北的闪光之雪。因为他们,闽北不仅在宋代成为全国文化中心,而且自豪地占领中国文化史册重要一席。中国文化排位认定最权威的形式是列入孔庙奉祀。从汉到清,全国列入奉祀的仅一百多人,福建14人,而闽北10人。这十位都是宋代以后入祀的,就其思想渊源而言大抵与游酢、杨时有关。朱熹“九曲棹歌”吟道:“林间有客无人识,欸乃声中万古心”,专家指出,朱子此诗是为天地立下万古之心的游酢而作。游酢一生清廉,政绩与理学成就卓著。河洛二程祠配祀游酢,曲阜孔庙大成殿西庑从祀先儒三十七位,游酢排第十四位。
4RJ8 2yq- 理学的发端建立者属于“二程”。老大程颢,老二程颐。两人志向一致,性格却大相径庭。老大为人“温然和平”,甚至连宋神宗皇帝也被感染,要知道理学家和皇帝素来势不两立。当年朱熹讲学朝廷,最后落得逐出国门的结果。而大程却得到神宗口头承诺,“当为卿戒之”。有位学者投师大程门下,月余返回,逢友便说,“在春风中坐了一月”,“如坐春风”的成语据说源出于此。而弟弟程颐“严毅庄重”,他以布衣身份作了小皇帝的老师。授课要求很严;一是要太后“垂帘听课”,二是一改以前的做法,老师不是站着而是坐着授课,以此培养皇帝尊师重道之心。他一生严谨,晚年有学生问他,你这样谨守礼训是不是太辛苦了?程颐回答,我按礼行事每天就像踏在平地上安全,何苦之有?如果不是这样,就是每天处在危险的地方,那才叫辛苦。游酢和杨时就是奔小程而去,遭受冷遇似乎在所难免。
4RJ8 2yq- 立雪程门是双不是单,而且杨时系游酢荐领。现在不少书籍把道统南归第一人授予杨时。程门立雪要不根本不提游酢,要不说游酢没有定力,竟想叫醒老师,对先生尊敬远不如杨时。这是天大的失误!游酢幼年天资聪颖,有神童之称,“读书一过目辄成诵”。他20岁左右便与程颐结识。小程感叹游之聪悟,说“其资可以适道”。当时大程任扶沟教育主管,游前往学道。一番接触后,大程竟聘请游酢作为教师讲学。厦大高令印教授曾考证过,游酢比杨时早九年接受“二程”理学。游酢为官声名在外,“惠政在民”,精明干练,连游杨要拜的老师小程也称赞“政事亦绝人远甚”。史料表明,游酢闻道在先,深得二程赏识,理论建树和杨时在伯仲之间,而与二程感情则甚于或早于杨时。大程去世后,游酢哀痛不已,在府邸设置灵堂,哭于寝门,还亲自撰写《行状》深切悼念。正因为大程老师去世,八年后他才带杨时去拜小程为师,演绎了千古传颂的“程门立雪”。故事的导演和主角就是游酢,但绝不能忽略怠慢游酢,更不能亵渎游酢对老师生死不渝的感情。
4RJ8 2yq- 游酢是洛学的首要传人,在程门四大弟子中,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游酢列居首位。然而后世言及道南一脉,却突出杨时的地位。这固然由于游酢去世较早,未能载道南归发挥作用;但使他身后受到伤害的是因他晚年好佛,胡宏甚至说他是程门罪人。而由二程与游酢对佛学的研究作比较可知,二程既吸取佛学的思想营养.又要维护儒家正统而批评佛学,还劝禁生徒不要探讨“释氏之学”,这种态度是欠公允的。游酢违反二程的告诫,主张对禅学应该深考,如果这算是背叛师门,就不应该说是“罪人”,而是纠正了二程对佛学持双重标准的错误。我想这就是先祖酢公名不出世的缘故吧!
4RJ8 2yq- 立雪程门不是小程摆谱坐大而是另有原因。有则说法,小程为人狷介,连脾气好的苏东坡也不敢与其交往。“程门立雪”的开始就预兆了结局的寒冷。此言差矣!从宋史《杨时传》和《二程集》比较看,后者描述更为详细。游、杨站立一尺雪功夫后,先生发问,“二子犹在乎,日暮矣,姑就舍”。如果说程子无视两人存在一经睡去,如果置两人不屑一顾,那他就不会还嘘寒问暖:天色不早了,你们先住下吧。这与文理和逻辑怎样也说不通。从游、杨当时的身份和游酢和程子的关系看,先生不至冷漠如此。游酢与杨时同龄,当时都过不惑之年,两人都登进士第,尤其游酢还是接受二程的劝告参加考试中榜的,更重要的是两人同为理学中人和小程志同道同,当为惺惺相惜,有何理由形同陌路横眉冷对?我想原因可能出在故事所说的“瞑坐”上。“颐偶瞑坐”,“坐而瞑目”,两则史料都这样表述。为何睡而不卧、坐又闭眼呢?最近翻阅中国当代伦理学大师罗国杰先生的文章,才恍然大悟明白就里。原来理学家修身养性、悟道明理非常讲究静坐静思,甚至强调“半日读书,半日静坐”。常常静中悟道,伏案求索;时时克己反省闭门思过。也许正当游酢杨时拜师之时,恰遇先生打坐冥想突破的紧要关头;抑或逢程子修行功德圆满关键之际。晚年的程颐学问已到极高明处,脾气也改了许多,但作为修道治学一贯严谨的程子,怎么会停止功课,寒暄应酬以应人情世故呢?吾爱吾生,吾更爱真理!我们为尊师重教好学上进的游酢杨时表示敬仰的同时,也要为程颐全身心探索真理孜孜以求完善自我的正人君子鼓掌。
4RJ8 2yq- 闽江之岸,酢木苍苍;身在异域,魂归故乡。立雪程门,载道南归,丰功伟绩,日月同辉。
4RJ8 2yq- 4RJ8 2yq- 仅供参考讨论
4RJ8 2yq- [ 此帖被游宣虎在2011-03-07 15:0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