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93}A,k
co93}A,k
co93}A,k
中国经济下行之后,外汇吃紧,中共决定对外开放金融,希望既解燃眉之急,又顾长缺之忧。但是,以华尔街为代表的西方金融界未必会积极响应,因为他们担心现在去中国投资,会困在能进不能出的“加州旅馆”里。中共越是害怕公布经济真相,外资的“加州旅馆”之忧就越强烈。一、困难时期开放金融中国的经济下行越来越明显,可以说,昔日的经济繁荣已成为历史,经济困境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现实。近几年来,为了减缓经济下滑,中共不断用各种方法扩大货币投放,希望能够刺激经济增长,但收效甚微。最近官媒承认,“中国政府从2018年下半年以来实施的一系列十数万亿元人民币经济刺激政策,没有从根本上激发起中国经济的活力,就如同一针针‘强心剂’一样,仅起到了遏制经济加速下滑的效果。”用一个比喻来形容这种状况,就好比一个病势沉重的病人,已经没有立竿见影的特效药可用,医生只是不断注射“强心剂”,虽然暂时让病人活了下来,但“强心剂”用多了,效果会越来越弱,毕竟“强心剂”只是救急,却不能消除病源。我发表在10月10日的《大纪元》上的文章《增长的困境:中国经济进入“跷跷板年代”》,说明了中国经济的“病症”根源,那就是,今日的经济困境其实是“昔日盲目追求高增长而胡折腾的必然后果”。正常情况下,遇到经济困境后当局本应小心谨慎,避免用“虎狼药”造成病势加速恶化。但是,最近中共却反其道而行之,决定对外国金融机构开放中国的金融业,这个决定对中国脆弱的金融系统显然会构成冲击。10月中旬李克强已签署国务院令,加速放宽外资银行准入,全面取消在华外资银行业务范围限制。官媒也承认,“这是中国经济的又一次‘冒险’”。开放金融业是中共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所作的多项承诺之一,但多年来中共一直拒绝兑现这一承诺。为什么在当年经济繁荣之时中共坚决拒绝对外国金融机构开放金融业,如今却选在经济困难时期要冒险一搏?欲理解这一点,就要先回顾一下中共过去为何拒绝兑现开放金融的承诺,现在又是什么因素让中共不得不冒险将金融业对外国金融机构开放。二、金融开放起伏20年2001年中国刚刚加入WTO时,原本答应会在几年内开放金融业,但事实上这个“几年”的承诺拖到近20年后才摆上台面。为什么中共长期不敢开放金融业?根本原因是中国的银行业长期受计划经济的束缚,成了计划部门的“钱袋”,而无法转变成商业银行的正常运转模式。所谓商业银行的运营,其主要的资金来源于民众的储蓄,银行只是借人之款从事运营,当然对贷款风险必须有独立慎重的评估,一旦倒账也得收回抵押物,以免银行存款人血本无归。但中共的银行系统长期以来一直是官有官办,奉命贷款,因此无法按真正的商业银行规则行事。改革之前的毛时代,中共的经济管控采用计划经济模式,财政部门集中了全国的资金,由国家计委指定用途、分配使用。银行除了代管财政资金的收支划拨,只有少量的居民存款和企业流动资金可供放贷,其用途也仅限于国有企业的短期流动资金之需。到了开始经济改革的1980年代,财政支配的资金份额明显下降,而居民收入提高后为了购买耐用消费品,储蓄大增,于是银行的资金来源变得越来越依靠居民储蓄。资金来源变了,但银行的管理模式未变,因为掌管经济的国家计委始终抱持计划经济年代的旧思维,认为居民储蓄靠不住,随时可能提存,一旦大量提存,就会冲击物价,因此银行收存的储蓄被视为“笼中虎”,必须防止“虎出笼”。同时,国家计委坚持要由它来支配银行资金的运用。90年代国有企业的全面亏损越来越严重,金融系统的四大银行(工商、中国、建设、农业)奉命为国企“输血”,号称“安定团结”贷款,最后国企的衰败导致银行坏帐激增,几乎把金融系统拖到了破产的边缘。等到外企随中国加入WTO而大批进入中国之时,中国的银行业正处于受国企大范围破产拖累、贷款“打水漂”的艰困之时,中共自然不敢让外国银行在国内经营,否则国有银行必定垮下去。于是当局严守金融开放的门槛,把外国银行拒之门外。到了2005年中国经济面临“钱荒”的威胁,在紧迫情况下当局决定开启金融开放的大门,在2006年放宽了外资银行的准入门槛,汇丰、摩根大通、友利、德意志等银行纷纷踏足中国,甚至开设了分行。但是,“造化弄人”,2008年爆发了国际金融危机,中共害怕受到波及,再次关紧了金融开放的大门,严防死守金融海啸对中国金融的冲击。三、繁华褪去之后金融业的尴尬2008年以后中共走上了依靠土地财政和货币超发来刺激经济发展的道路。2009年中国广义货币(M2)占GDP的比例超过170%;从2015年到今年3季度广义货币已连续5年相当于GDP的两倍以上。在经济表面繁荣的状况下,主要依靠连续多年对美贸易顺差每年数千亿美元的积累,中共的外汇储备一度于2014年6月接近4万亿美元。国内人民币资金过剩,对外的外汇储备又非常充裕,中共自然不再考虑对外开放金融业。然而,这样的“荣景”如昙花一现,很快中共的金融就开始遇到麻烦了。随着国内的银行热衷于赚房地产业的钱,房地产泡沫越“吹”越大,濒临“爆破”的边缘,经济开始下行,通过货币超发来拉动经济发展的道路终于走到了尽头。房价飞升、资金空转、金融投机盛行,标志着中国经济进入了“脱实向虚”的扭曲阶段。2017年以来,经济下行造成实体产业前景暗淡,债务高筑,银行除了继续放房地产贷款,在实体产业已经找不到多少愿意继续扩大生产、又资信可靠的企业了。对这种局面,中国金融业行内用一句话来形容,“钱太多了,但流不动。”所谓钱多,是指中央银行不断“放水”、扩大资金投放规模;所谓流不动,是指银行缺少优质的贷款客户。2018年一大批债务违约、产能过剩、过度借债的企业破产倒闭,而循规蹈矩地经营的中小企业则生存环境日益恶化,企业们再也不敢大手笔贷款了。以前银行对地方政府的基建项目兴趣浓浓,现在,高回报的项目所剩无几,剩下的都是一些高风险、低回报的项目,给地方政府融资,可能就打了“水漂”。于是便形成了央行不断“放水”、企业不敢贷款、银行不敢放款的局面,其后果是巨量资金在金融机构中淤积。过去两年半当中,银行业通过放贷形成的资产增速从过去的15%左右降低到目前的8%。由于央行“放水”给商业银行的资金多半沉淀在银行中,央行的资金“水龙头”甚至出现了“回水”,即央行对商业银行的借款不升反降,今年9月底比去年底下降4.2%。在资金过量、经济依然下行的情况下,此刻的中国真缺少外资金融机构来投资送钱吗?显然不是;也就是说,此刻中共决定对外开放金融业,其实另有所图。四、开放金融救外汇储备?外资金融机构去中国投资,有两个结果,其一是把外汇资金换成人民币,以便在中国运营,其二是为中国的金融业再增加人民币资金投放。但如上所述,中国现在已经是人民币资金过剩,并不缺外资带来的这些人民币资金。那么,对外开放金融,中共所图为何?实际上,中共看重的是外汇,因为外汇储备吃紧了。中共的外汇储备曾经一度接近4万亿美元,但从2014年6月的峰值到现在,外汇储备已经减少了四分之一,只剩下3万亿美元左右,而且还正在进一步下降。表面上看,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已经是个巨大的数字了,这么多外汇储备,还会出现外汇吃紧的局面吗?答案是,确实吃紧,因为这3万亿美元首先要应付近2万亿美元的短期外债,这些短期外债一到期就必须立即偿还;另外,外商在华投资已接近6千亿美元,而中美经贸谈判一年多以来不少外企开始陆续撤资,它们撤资和利润汇出所需外汇也是巨大的开支,在对外开放金融的情况下,当局不敢扣住这笔外汇不放手;扣除这两笔硬开支,外汇储备只剩下几千亿美元可动用,而中共长期靠从美国每年净赚几千亿美元来补充外汇储备的路子已经中断,今后每年进口石油、粮食、制造业零部件等经济必须品的外汇支出很快会把剩下那几千亿美元耗尽。所以,中共的外汇捉襟见肘,已经亮在了桌面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中共这次决定对外资开放金融业,希望到中国投资的外企金融机构能源源不断地送上急缺的外汇,既解燃眉之急,又顾长缺之忧。但是,全球金融业的运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喜欢“锦上添花”,不愿“雪中送炭”。“锦上添花”是在企业经营良好时为其融资;但一旦企业经营困难,金融机构唯恐避之不及,当然不会“学雷锋”,送上贷款,行“雪中送炭”之“义行”。金融机构不愿“雪中送炭”,道理很简单,因为它们是用客户的钱经营,自己并非金主,若把客户的钱变成了“打狗”的“肉包子”,如何向金主交代?在10月宣布对外开放金融业之前,9月中共曾经宣布取消境外机构投资者对中国股票、债券的投资限制,但这则9月的消息并未在华尔街引起中共期待的反响。《华尔街日报》9月12日刊登了一篇文章解释说,中国市场不再是海外投资者的“梦想之地”(Fieldof Dreams),而是能进不能出的《加州旅馆》(HotelCalifornia)。《加州旅馆》是美国老鹰乐队(Eagles)1977年的歌曲,曲中唱到,旅馆看门人说,“我们只有迎客计划。你可以随时结账,但你永远无法离开。”显然,华尔街的不少人已经注意到,北京想从外国投资者那里圈钱,而能否幸运地安全撤出,全看运气了,毕竟中共的外汇短缺啊。依照中国经济下行的趋势来看,外汇吃紧的局面只会越来越严重,如此则西方金融机构的《加州旅馆》之忧岂会消散?这次的对外金融开放听起来挺“改革”,但是,如今中共的“改革”口号已今非昔比,再也没有耀眼的闪亮。外资看重的是经济真相,偏偏中共害怕真相暴露,千方百计地在经济真相外面包上一层层“包装纸”,可“包装纸”越多,外资的警惕和担忧也越重。开放金融真能救外汇储备吗?恐怕只是北京的又一次一厢情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