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ID:2207
-
- 注册时间2009-10-25
- 最后登录2024-11-26
- 在线时间3471小时
-
- 发帖10687
- 搜Ta的帖子
- 精华7
- 金钱58554
- 贡献值2639
- 交易币9
- 好评度1831
-
访问TA的空间加好友用道具
- 发帖
- 10687
- 金钱
- 58554
- 贡献值
- 2639
- 交易币
- 9
- 好评度
- 1831
- 家乡
- 广东省雷州市松竹镇山口村
- 性别
- 男
|
pt%~,M _ pt%~,M _ 登录 / 注册 分享平台 pt%~,M _ pt%~,M _ 首页> 作者>游利华 pt%~,M _ pt%~,M _ pt%~,M _ pt%~,M _ pt%~,M _ 游利华,生于重庆,长于深圳。于各文学杂志发表散文小说几十万字,已出版《声声慢》、《被流光遗忘的故事》等书。 pt%~,M _ pt%~,M _ pt%~,M _ 像对恋人一样对待文学 生在重庆,长在深圳,游利华是人们眼中典型的“深二代”。父母是上世纪80年代来深圳的“拓荒牛”,游利华对深圳有着故乡般的情感,也见证了深圳“像变魔术一般”的巨变,并把一切细腻的情感融入文字中。 pt%~,M _ 游利华觉得自己不合群,一个人静静待着更适合她;她对文学有着近乎完美的追求,觉得文学是最干净、最纯粹的,不宜夹杂太多杂质;她感叹写作的道路是孤独寂寞的,只能一个人默默去承受,去沉淀,去发现另外一个自己。 pt%~,M _ 深二代 pt%~,M _ 故乡是桃花源,城市是梦 pt%~,M _ 1985年,年仅7岁的游利华随着当时当工程兵的父亲来到深圳,初到深圳的印象是“一碗白粥的记忆”。“滚烫的白粥、炝炒土豆丝。直到现在,我还能回味起那白粥的浓稠、土豆丝的辣爽。抵达深圳的第一餐饭食,它长进我的血肉,垫在以后千千万万个日子底下,做它们的基础。”时隔多年,当她无数次反复忆起的时候,它们似曾相识的滋味,与故乡重庆一般无异,却又如此令人魂牵梦绕。 pt%~,M _ “深圳是长我的地方,是我的故乡。即使有比深圳更好的选择,我还是会留在这里。”游利华已经习惯了深圳,离不开深圳。“此身安处即故乡。再一厢情愿,也不得不承认,我和这座城市,日夜厮守,相濡以沫,相依相偎,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分割。” pt%~,M _ “人其实是没有故乡的。故乡这个概念是情感上的寄托吧。人在感情上是永远在飘荡的,不可能会停留下来。尽管你会和我说你老家在湖南或者湖北,它只能说是你地理上的故乡。”游利华觉得故乡是桃花源,是一个永远无法到达的地方。“故乡也许是用来逃离,用来怀念,用来幻想的。所有异乡最后都会变作故乡,然后,所有故乡又会变作桃花源,但是,你不会归去,也无法归去,因为它已经成了虚构的桃花源。” pt%~,M _ 她对故乡独特的解读或许是因为她相信每个人的基因里都有一种叫远行的东西,它会让我们魂不守舍,它会让我们乐此不疲,它会让我们风尘仆仆。 pt%~,M _ “深圳,这个城市,不,一切城市,其实都是梦的产物,它们使用的材料,不是钢筋水泥砖瓦,而是一个个的梦,无数的人,怀着他们热忱的梦,从故乡出发,来到这个原本空旷蛮荒之处,筑屋修路,披荆斩棘,于是渐渐有了家园,有了城市。”游利华说起“梦都”深圳尤为动情,“深圳是人们梦想的集合,有实现各种各样梦想的可能性。深圳在我看来,是一个最包容的城市,即使有太现实、太物质的诟病,但是人们还是应该要感激它。” pt%~,M _ 处女座 pt%~,M _ 对文字有几乎完美的追求 pt%~,M _ “我觉得文学是最干净、最纯粹的,我一直把文学当作恋人来看待,对它专一,去守护它。”说起文学,游利华很是温柔。她追求文学中文字和内涵的完美结合,不赞同一些只在乎文章内涵的看法,如她所说:“一个人有内涵,再加上外表很漂亮,岂不更好?为什么一定要只偏重内涵,而不重文采?如果不在乎文字,那不就是淡而无味的说明文吗?” pt%~,M _ “在写作中,天分占30%,勤奋占70%。如果自己不努力,潜力便开发不出来。不只写作,在其他领域也是。看书是我每天的必做功课,涉猎不同的书也是我的爱好。”游利华特别钟情于元曲、清明笔记小说、外国的古典小说,她着迷那些雅致、干净有劲道的文字。 pt%~,M _ “文学最忌急躁,要像煲汤一样,慢慢熬,才够味。”游利华觉得写作是一条太孤独太寂寞的道路,没有人能与之分担,走下来却是一件极其锻炼自己的“活儿”。她的作品《声声慢》是她一边重复听着曲子,一边爬家后的瑭琅山写就的。她的文章注重少而精,八九千字写上一两个月是常态。她自嘲这是处女座的偏执,总会反复斟酌文章的结构、字眼,直到找到认为最贴切的表达。 pt%~,M _ 谈写作 pt%~,M _ 这是一条太孤独的路 pt%~,M _ 游利华觉得社区文学大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给她。因为她对与父母一直生活的红岗西村特别有感情,每次踏上那篇熟悉的土地,她就有这样的感觉:“一草一物,所有的它们,连缀起一片密实的时光,真实得可触可摸可感,从童年到少年,再到青年,再到如今的中年。不曾断裂的时光,三十年,几乎覆盖我的一生。”她找到了一个窗口去抒发对童年成长的土地的眷恋和热爱,去拾掇往日的回忆。 pt%~,M _ “要一个人去过日子,才能写出大作品。当然之前要有在社会的积淀,要去了解生活。”游利华觉得写作本是一条孤独的路,潜入写作中的时候会觉得要兼顾其他,时间被挤压而觉得苦闷。 pt%~,M _ “写作是一个人的事,必须自己静静地、心无旁骛地去写作。”她常常把自己放置在觉得最舒适最能思考的状态。 pt%~,M _ 声音 pt%~,M _ 写深圳就是深圳人 pt%~,M _ “这次比赛的参赛作品必须聚焦深圳题材,只接收与深圳或深圳社区有关的原创文学作品。设定这个主题的目的,是希望通过文学这一融通人类心灵的艺术形式,去实现深圳人家园意识的‘植根’,激活深圳人的文化创造源泉。文学寻根,也植根,不管作者身在何处,写了深圳就是深圳人。” pt%~,M _ ——深圳社区文学大赛秘书长黄东和 pt%~,M _ 通过文化 pt%~,M _ 化异乡为本土 pt%~,M _ “市民社会和市场经济通常产生一个现象,就是冷漠化。但是我们现在就要通过文化努力,重新触摸这个城市的体温,和她建立一个温暖关系,这也是我们城市巨大的文化魅力。” pt%~,M _ ——深圳市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尹昌龙 pt%~,M _ 汇深圳智慧 pt%~,M _ 建本土文化品牌 pt%~,M _ “一个鲜活的创意,经过不懈的努力,生长成了一个鲜活的、不设疆界、全民参与的写作平台,其间云集的各行各业的作者、各种题材、体裁的文稿便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pt%~,M _ 1986年,深圳曾经举办中国诗坛现代诗群体大展,轰动全国,成为上世纪80年代中国青年情感、思想和才华在深圳的一次聚ji,影响深远。希望社区文学大赛能薪火再燃,持续办下去,成为深圳的本土的文化品牌。” pt%~,M _ ——评委南兆旭论社区文学大赛 pt%~,M _ 追寻文化共同点形成城市文明内核 pt%~,M _ “这是一个有落脚点的、可以无障碍参与的活动。我不希望社区文学大赛成为一般的文学赛事,而是希望通过它让参与者和围观者互相撞击,逐渐找到共同点,再强化之,逐渐形成一个城市真正的文化。 pt%~,M _ 大赛无需被形式束缚。有很多东西肯定是我们无法想到的。我觉得就像现在这样,只要划出一个大致的方向即可,其他的,让参与者去做。” pt%~,M _ ——评委王国华论社区文学大赛 pt%~,M _ 评价 pt%~,M _ “作品以三十余年的跨度,从一个亲历者的角度,用细腻、真实可感的笔触,展现了红岗西村的兴起与衰落。作者在饱含感情的文字叙述中,将个人的成长经历与际遇,同红岗西村的风貌与人情很好地糅合起来。既是个人的成长史,又是一部社区的兴衰史。本文很好地体现了‘为社区立传、为民生著史’的大赛主旨,虽然还不够阔大和厚重。” pt%~,M _ ——社区文学大赛评委费新乾对游利华决赛作品《红岗西村》的评价 pt%~,M _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