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帖
- *
- 金钱
- *
- 贡献值
- *
- 交易币
- *
- 好评度
- 490
- 家乡
- 性别
|
—
本帖被 游海 执行加亮操作(2009-04-17)
—
《千秋雪》序 vMd3#@ 自古以来,每一部作品都有序,目的是让读者了解整部书的大致内容和写作特色等。序大抵有两类:一是他序,一般请名人或者有一定学问的人写,还有一类叫自序。我因为住在山区,没有什么外交,而《千秋雪》这部书又是历史小说,所以只好自己做序。 vMd3#@ F/[m.!Eo 一、游酢其人 F/[m.!Eo 这部作品以游酢为主人公。游酢(zuo 音作),名定夫,生于皇佑五年(公元1053年),北宋时福建建阳人,著名的理学家、诗人、书法家,卒于宣和五年(1173年)。他在北宋末期生活了七十一年,是这个时期政治和哲学、学术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的人物。 F/[m.!Eo F/[m.!Eo 首先,他一是一位出色的政治人物。他的一生大多时间在官场上,主要经历了北宋的神宗、哲宗、徽宗三个皇帝时期,中年三进朝廷,任过太学博士、监察御史等,晚年出知和州、汉阳、舒州、濠州等地方长官。游酢在历官的浙江、河南、山东、福建、安徽、南京、武汉等地,都留下了好名声。根据他的同乡、同学、同龄、同僚杨时在《御史游公墓志铭》一文说:“公自幼不群,读书一过目成诵;比壮,益自力,心传自得,不为世儒之习.诚于中,形诸外,仪容辞令,灿然有文,望之知其为成德君子也.其事亲无违,交朋友有信,莅官遇僚吏有恩义,虽人乐于自尽,而无敢慢其令者.惠政在民,戴之如父母,故去则见思,去久而不忘.巫事之处未更事,悬有疑十余年不能决,公摄邑事,一问得其情而释之,精练如素宦者,人服其明.比年以来,编民困于征敛,而修奉祠馆,市材调夫无虚月,所至骚然.公历守四郡,处之如裕.虽时有兴造,民初不知而事集.此在公特其秕糠耳,无足道者,故不复缕载.若其道学,足以觉斯人,余润足以泽天下.遭时清明,不及用而死,此士论惜之,非一己之私言也. ”这一段话足以概括游酢的一生。《宋史》、《宋元学案》以及《福建省通志》地方志等资料所载,称赞他:“为官清正,惠政在民,决疑果断,精练有素。” F/[m.!Eo F/[m.!Eo 其二,他是一位著名的哲学家,理学方面的重量极人物。他是南方承传理学的第一人。他从二十岁进京参加考试认识程颐先生开始,便与程家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二十六岁蒙程氏兄弟之聘到扶沟协助办学育人,他直接与程氏兄弟相处共事,受到程氏兄弟的影响而改变了人生的追求。杨时直到二十九岁,才由游酢带去拜见程颢,进入鸣皋书院学习。当然,后来杨时长期在家乡将乐设帐收徒,为传播理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贡献比游酢更大。游酢虽然大多的时间在官场上,但是对于理学的贡献也不小,不但二十岁便受到理学的前辈程颐垂青,而且与杨时、吕大临、谢良佐成为程门“四大高足”,还培养了胡安国、曾开、江琦、黄中等一大批理学的后生;二是在他的《中庸义》、《论语解》、《易说》、《孟子解义》等著作中无不闪烁着理学的思想光辉,为传播理学立下了不可埋没的功绩;三是,他将儒家思想和理学的“天人合一”思想相结合,作为立身处世的根本,推崇孟子的“与民同乐”、“轻敛薄赋”的仁政思想主张,贯彻于官场中,直接用来为民服务,留下了“惠政在民”的美好声誉。同时,他以老、庄道家的理念进行修身养性,淡薄名利,参禅悟道,成为当时社会中一个不俗者。因此可以说,游酢是一个封建社会中不可多得的特殊名士。 F/[m.!Eo F/[m.!Eo 其三,游酢是一位著作很丰富的学者。根据杨时所记叙, 有“《中庸义》一卷,《易说》一卷,《诗二南义》一卷,《论语、孟子杂解》各一卷,文集十卷藏于家。”后来,我又从《四库全书》等查考到,游酢生前的作品远不止这些,还有《论语解》十卷、《孟子解义》十四卷、《荆斋诗稿》等等。游酢才学深厚,思想敏锐,笔头勤健,生前的作品无疑很多, 但是遗留下来的作品不足十分之一。乾隆时,大学士朱圭在《游豸山先生文集跋》中说道:“先生著述十四卷,今所存者三分之一耳。”何况后来? 遗留下来作品少,这可能有两种重要原因:一是崇宁之后,朝廷对元佑党人不但进行人身迫害,而且禁止他们交流并且强令收缴和烧毁;二是游酢家庭经济贫困,大多的作品没有刊印,只是他的后代搜集一些出版,如《游文肃公文集》中的诗歌和文章(小说中引用的部分)篇幅很少,这与一代才子的实际差距太大了! F/[m.!Eo F/[m.!Eo 二、 写作的缘由 F/[m.!Eo 也许,有的人要问:你为什么写这部书,有何目的和意义? F/[m.!Eo 什么原因使我想到写这部书呢? F/[m.!Eo 一是出于好奇。少年时读到“程门立雪” 的故事,我产生了“为什么站在雪地里而不直接进去屋里?”那个老师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1982年,我开始编写新的游氏族谱时,知道游酢为第一代远祖,因为旧族谱对他的记载很简单,又一次引起我的思考,一定要对这个远祖深入考究了解。 F/[m.!Eo F/[m.!Eo 二是1999年5月,南平游氏宗亲来函邀请出席“游定夫书院落成典礼暨《宋·游酢文集》出版发行仪式”,我欣然前往参加。大陆和港、澳、台几百名游氏后裔聚集在一起参加庆典的热闹场面和想见时浓浓的亲情令我感动。会后带回《宋·游酢文集》,我认真地研读起来。这本著作虽然只是他生前部分作品,但是书中包含了诗歌、文章、易说、书信、《论语》、《孟子》解说等,内容很丰富,知识覆盖面大,其中的年谱记载了他一生的主要经历。后来,我又陆续地读了南平游酢研究会发起人、会长游恒派寄来的五期《游酢研究》,于是对游酢有了较多的了解。可是,历史以来世人对游酢了解不多,为了让人们对他有一个较全面、具体的了解,2002年,我便动了念头要写一部作品来全面反映游酢一生的作品 。开始想写电视剧,拟出了写作提纲和章回,一打听每一集要自己出资一万元人民币,我只好打住。但是,这一份心一直不灭,有空时候照样研读手头的资料。在南平游酢文化研究会的推动下,国内外以及台湾地区的许多学者对游酢文化研究的产生了热情,也再一次激发了我产生一种写一部全面反映游酢一生事迹作品的使命感。到2007年4月,我觉得非写不可了,考虑到游酢的经历和思想比一般人物更为丰厚, 小说又允许有虚构的成分,创作的空间更广,更自由,这样可以弥补资料不足带来展现人物活动的困难,所以我选择了用小说的形式来反映他的一生,动手写了“泉州签判”一节。可是,由于对游酢了解和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所以卡壳住了。我又停下来,反复地琢磨,重新拟了写作提纲,再回头找材料、研读。这样,我才得以继续创作。 F/[m.!Eo F/[m.!Eo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因为现在的人们侧重对金钱追求和物质享受,而对于精神修养方面比较淡薄,我认为加强文化修养和精神的追求无论在任何时代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必要的。 F/[m.!Eo F/[m.!Eo 三、创作追求 F/[m.!Eo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思考推敲,在拟写提纲时,我拟了三条线:一是以他的经历为主线,通过他的仕途坎坷,体现他清廉公正,亲民爱物的为官之道;二是北宋朝廷中后期元佑与绍圣两党的斗争中,他既注意洁身自重,又讲原则,也重义气的为人之道;三是写游酢与理学学派承传的关系以及自身在治学方面努力和成果的事情,以体现他为学之道。实际上,这三条线是相互交织,融为一体的。我想,如果不这样处理,就不能够全面地反映游酢的一生。 F/[m.!Eo F/[m.!Eo 投入创作后, 以《游酢文集》、《游酢文化研究》(1-5期) 《游酢评论》做底,我还深感资料不足:游酢各地后裔的游氏族谱,记载游酢一家人(妻子和子女)的资料也不多; 游酢历官的河南、山东、安徽、南京、武汉等地又多数未去过。还好,现代的科学发达,印刷业发达,出版了不少宋代名人著作和《宋元学案》等的重要书籍,又有宽带网络可以查阅到了大量的资料。同时,我自己也购买了《二程集》和《话说宋朝三百年》(许慕羲着)等重要书籍,使创作有了较大的把握。 F/[m.!Eo F/[m.!Eo 学人容易独创难!人要有个性,作品要有特色。如果说《三国》是“斗智书”,《水浒》是“好汉书”,《红楼梦》是“女子书”,《西游记》是“降妖书”,《儒林外史》是“士人书”,《官场现形记》是“官场书”,那么《千秋雪》应该写成一部怎样的书呢?我不敢与这些历史名著攀比,可是又不愿走别人的老路。最后,我想:骑着毛驴走着瞧吧。在小说的创作上,我力求使游酢这个人物形象体现出应有的独特性,整部小说有一种特定时代气息、特定的艺术氛围、形成一个大意境。我给了自己有一个这样高标准,所以创作特别的辛苦。随着创作的深入,我逐渐地意识到要下一番功夫写一部“大气、厚重、新颖”的著作,从宏观上来谋虑整部作品。所谓的“大气”,指整部作品要写出北宋后期的全貌,又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大文化;所谓的“厚重”便是要有丰富的内容,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具体的内涵;所谓的“新颖”,不论内容还是结构、模式、手法等形式上不袭前人的巢臼,创造出自己的特色。 F/[m.!Eo F/[m.!Eo 根据主人公一生三进朝廷和到过众多地方为官的特点,我便想到力求作品规模宏大但要结构简单,形式传统但要内容新颖,有乡土气息,又要有诗情画意。经过多次的构思,对整部小说的有了总体思路, 以游酢的生平活动为主线,以北宋末期社会为背景,着重抓住历史色彩、地域色彩和文学色彩三重色彩来写。在不断转换的人物活动空间中,将政治、经济、文化、宗教、艺术、哲学、军事乃至科学各个领域都得到一定的展示,从宏观上把握小说的构造和灵魂。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除了了集中笔墨描写和刻画主人公游酢之外,还描写了杨时、陈灌、林志宁、吕大临、谢良佐、孙觉、秋香等人物。其中, 杨时与陈灌、吕大临、谢良佐都是重点人物。这些人物根据可考的资料,确实是游酢生前的至交。 游、杨、吕、谢为为程门四大高足,这是历史已有的定论,杨时有《寄游定夫》、《御史游公墓志铭》等作品可证; 陈灌的次子陈实(名正同)后来到建安为郡守,特地为游酢立祠并且与朱熹谈到游酢与其父陈罐的交往,请朱熹写文章, 详见《建宁府学游御史祠记》。所以,对这两个人物下墨较多。书中的人物绝大都有史可稽查,朝廷发生的大事件也依照历史的事实来写,只有游酢在任地方官的事情出于创作的需要进行一定的想象补充,艺术加工。加工的依据是《宋史》、《宋元学案》以及《福建省通志》地方志等所载的“为官清正,惠政在民,决疑果断,精练有素。”等资料。另外,对于吕惠卿、章惇、蔡京这些历史上有争议的人物,尊重历史的客观事实,采取以事写人的办法,不妄加非议。虽然如此,如果只局限于历史的事实,那么这部作品就只是史料而已。历史小说却不允许如此,它需要历史的材料,也需要一定的艺术加工。这部小说中的历史材料不少,约占百分之二十,虚构成分无疑更多,不这样放开来写,就无法使游酢这个人物形象丰满,也缺乏应有的生机。但是,小说的主线是明确的,游酢的命运始终与朝廷的命运(政治变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游酢的言行始终也围绕着君子、学者、清官这一条线来展开。 F/[m.!Eo F/[m.!Eo 当然,小说人物近百,故事结构盘大,内容比较丰富,有官场斗争、家庭生活、人际交往、侦破案件、关心百姓疾苦,也有文人的诗词歌赋、琴棋书画乃至旅游生活等。我虽然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完成这个使命,但是思想不够敏锐和写作水平不高,加上两三年的连续创作有些疲倦,所写只持一己之见,小说中肯定存在着不少的问题。 F/[m.!Eo F/[m.!Eo 关于书名为何叫《千秋雪》?我最初拟名为《监察御史游定夫》,后来觉得这个书名缺乏文学味,想到游酢至今将近千年,历史上曾经遗留有些误解的问题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而且没有一部全面、具体反映他一生的著作,现在应该给他正名了;又想到他不但有过程门立雪的故事,而且一生与程门关系至深。所以,取名为《千秋雪》。 F/[m.!Eo F/[m.!Eo 我想,读者通过以上的介绍再来看《千秋雪》,应当会更有一点基础的。 F/[m.!Eo F/[m.!Eo 游生忠 F/[m.!Eo 2009、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