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边经常看到寻人启事,不知寻人效果如何。 Bj8<@~bX:L
上周五深夜,正在下班回家的路上,隐约看到两个身影在香江路的一根电线杆上张贴什么。于是走上前去,两名年轻的女子刚刚贴完,匆匆而去,想必是还要继续张贴吧。 Bj8<@~bX:L
我看到她们贴的是一份“寻母启示”。招贴上说,她们的母亲在宝岛公园走失,红安口音,59岁,还有走失时间、身穿衣物、联系方式、定有重谢等信息。 Bj8<@~bX:L
看到这份寻母启示时,心里不由颤了一下。我想,在张贴寻母启示之前,她们一定已经尝试了很多办法,而通过这种办法找回母亲,希望也仍然渺茫,但略胜于无吧,谁能够放弃极度无望之下的丁点希望呢? Bj8<@~bX:L
凌晨时分,这对姐妹在街头张贴寻母启示,显得无助而凄凉。在这座城市,她们是外来者,她们的母亲也是,因此,她们是渺小的,微不足道的。城市里有多少外来人,普通人,底层人,跟这对姐妹一样“低到尘埃里”。每个人都有着特定的生活,有着特定的故事,一些人的故事闪亮入云,一些人的故事悠然恬静,而有些人的故事无声无语,有些人的故事形影相吊,只有自己说与自己知。 Bj8<@~bX:L
“低到尘埃里”的人,能够动用的社会资源是有限的。他们在城市里默然而生,默然而去,每遇困难,无论什么事情,只有自己去独力承当与面对,其间的百般滋味与诸多心情也只有自己去独自体味。当然,寻回走失人口也未必与社会资源大小有太大关系,不过,拥有更多社会资源的人们,至少可供尝试的办法会多得多。 Bj8<@~bX:L
但哪怕是“低到尘埃里”,他们仍然承载着一切可以称之为伟大的情感。在寻人启事里,你可以看到父母寻找子女,儿女寻找父母,丈夫寻找妻子,或者妻子寻找丈夫。他们把寻找的希望寄予电线杆,寄予奇迹,寄予小概率的出现,希望如果更多的人能知道寻人消息,就可能恰巧碰上知道他们亲人下落的人,而且这个碰巧知道的人有着一份热心肠。 Bj8<@~bX:L
他们寻找亲人,仅仅是基于情感,基于伦理,基于割舍不了的爱。这个社会已经渐渐地改变了观察人的价值的视角,基于生产能力和成本效益的分析模式,成了打量人的标准,人由此被分成能够做事的、不能做事的、消耗粮食的等等。寻人启事永远不会有这种衡量标准,他们要寻回的,只是亲人,只是自己情感与心灵的依靠。一个渐近老迈的母亲,一个身患疾病的子女,一个智力残障的少年,与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对于他们的亲人来说,不会有什么区别,寻找亲人与功利是无关的。 Bj8<@~bX:L
也许,那些张贴在电线杆上的寻人启事,会很快地被揭下、铲除。城市对张贴有着管理,张贴和张挂都需要由大红印章打底,私人的张贴都是“牛皮癣”,而“牛皮癣”应该被清除。但我想,哪怕再高标准的“市容美化”,也应给寻人启事一个容身之处吧,毕竟这是一些人微弱的希望,也是至善的表达。 Bj8<@~bX:L
不管你权高位重,不管你亿万家财,在亲情和爱上面,你不会比那些低到尘埃里的人拥有更多,也不比低微的人更坚定、更高贵。那些低微的人,那些在电线杆上张贴寻人启事的人,几乎从来不会让人意识到他的存在,只是在亲人走失的时候,他再低微也会发出一个声音,“我要找回亲人”。 Bj8<@~bX:L
一周的时间了,我不知道这两名女子是否找到了她们的母亲,不知道有多少人注意过她们在电线杆上的张贴。而她们在凌晨的街头、抱着若有若无的希望,四处张贴的情景,当然更是消失在了城市的深处。 Bj8<@~bX: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