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412阅读
  • 344回复

[原创]游泰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8456
金钱
107166
贡献值
2196
交易币
3
好评度
1622
家乡
福建平潭县白青南盘
性别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2-01-09
谢谢上传
《中华游氏网》微信公众号为:《游氏网》。
欢迎各栏目版主与会员投稿,邮箱:380515888@qq.com
福建游氏QQ交流群:15633809

发帖
8485
金钱
65610
贡献值
3218
交易币
14
好评度
5367
家乡
湖南株洲姚家坝
性别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2-01-09
感谢宣传游家先辈的故事
待人以真
离线游美云

发帖
2159
金钱
35202
贡献值
628
交易币
0
好评度
136
家乡
湖南,邵阳.城步.汀坪乡.蓬洞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2-01-09
謝謝分享。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2-02-02
       大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十五。天启元年十月(1621年)。○录荫驸马游弘(宏)道子光表入监读书     驸马游泰公之子铉,游铉生子浃。游浃生子弘道。游弘道,字毅吾,生子光表。明熹宗朱由校1620年阴历九月—1627年阴历八月在位,年号天启(1621—1627年),故又称天启帝。说明明驸马游泰后人有史可查资料时间可推迟到1621年。而明朝灭亡为1644年。 M&rbXi.  
        据文献记载,南宋后期淮南东西两路人口比南宋中期增长数倍。而建炎三年时金兵屠焚扬州,“士民皆死亡,存者才数千人而已。”所以南宋末年扬、通、泰州地区集中的大量人口,主要来自北方移民;其次,还有绍兴年间由于淮南地区人口稀少,南宋政府曾经劝说江西、浙江、福建一带失去土地的农民迁往淮南进行屯田,因此南宋末年的淮南居民中有不少江、浙、闽的移民。 M&rbXi.  
M&rbXi.  
    还不到一个世纪,在元朝末年,江淮地区又经历了一次空前规模的战争浩劫,当地居民大批死亡和流徙,到明初洪武年间这里成为全国人口特稀的地区之一。洪武十一年(1378)清点土著旧民时,凤阳县仅3324户,每户以五口计,只有16620人。再扩大以凤阳府为例,该府地跨淮河南北,面积约24000多平方公里,土著旧户人口不到13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约为五人,其凄凉的情况可以想见。这就可以明白为什么朱元璋对故乡进行大规模移民了。 M&rbXi.  
M&rbXi.  
    从洪武初开始,朱元璋从江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西、广东珠江三角洲等地区,移民至凤阳府的人口总数在三十万左右;此外,还有军籍移民18.8万。两类移民总数共占凤阳府人口的80%。由此可见,明洪武年间的凤阳府地区是典型的人口重建式的移民区,江淮之间的其他地区也莫不如此。又如明代安徽桐城县的氏族大部分是在元明之际从外地迁入的,其中20%来自江西鄱阳县。今存安庆府属县的一些家谱,都证明当地的一些家族都是明初来自江西的鄱阳、饶州和婺源。再如宿松县的情况更是突出,据民国《宿松县志》所载氏族情况,元末明初从外地迁入的占88%,其中以江西人为最多。所以清初宿松人朱书说:“吾安庆,古皖国也……然元以后至今,皖人非古皖人也,强半徙自江西,其徙自他省会者错焉,土著才十一二耳。”巢湖地区即明清时代的庐州府,近90%的氏族是在元明之际主要从江西迁入的,其他也有皖南山区徽州和江苏句容的移民,当地土著只占11%。 M&rbXi.  
       元末苏北地区遭受战争的破坏十分严重,淮扬一带人口的损失更是令人吃惊。洪武初年扬州城内土著居民仅四十余户,淮安城中仅存李、刘、王、徐等七家,农村是地旷衍,村落稀,巨室少,民无盖藏。盐城地区几乎找不到土著,人人皆言来自苏州,不论是否确凿,但居民都为外地移民,当属无疑。据研究,洪武年间苏北地区接受外来移民达65万之多。 M&rbXi.  
M&rbXi.  
离线游正权

发帖
3759
金钱
39899
贡献值
737
交易币
0
好评度
336
家乡
重庆市永川区外环西路88号
性别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2-02-02
拜读了
我是入川尊祖友贵第25代后孙,尊祖于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5年)从世居地江西府吉水县迁至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后于洪武4年迁至原四川省重庆府永川县松溉镇洞口。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2-02-13
中国古代对年龄称呼
0岁 c8Z A5|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c8Z A5|  
  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c8Z A5|  
2岁 c8Z A5|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岁的儿童 c8Z A5|  
8岁 c8Z A5|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c8Z A5|  
  童龀[chèn]:龀,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也有说成“髫龀”的,如后汉书·董卓传:“其子孙虽在髫龀,男皆封侯,女为邑君。” c8Z A5|  
9岁 c8Z A5|  
  九龄:为9岁。 c8Z A5|  
13岁 c8Z A5|  
  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c8Z A5|  
  十三:为13岁。 c8Z A5|  
15岁 c8Z A5|  
  及笄:笄[jī],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即年满15岁的女子。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c8Z A5|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c8Z A5|  
  志学:为15岁。 c8Z A5|  
  志学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15岁为“志学之年”。 c8Z A5|  
  束发:古人以十五岁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在头顶。束发是男子十五岁(到了十五岁,男子要把原先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c8Z A5|  
16岁 c8Z A5|  
  二八:为16岁。 c8Z A5|  
20岁 c8Z A5|  
  加冠:指二十岁。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c8Z A5|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c8Z A5|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指刚成年。指二十岁。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弱冠是男子二十岁。 c8Z A5|  
30岁   c8Z A5|  
而立(而立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30岁为“而立之年”。而立之年:指三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立,“立身、立志”之意)。 c8Z A5|  
  始室:三十岁。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c8Z A5|  
40岁 c8Z A5|  
  不惑(不惑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40岁为“不惑之年”。不惑之年:指四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不惑,“不迷惑、不糊涂”之意)。 c8Z A5|  
50岁 c8Z A5|  
  艾:古称五十岁的人为“艾”。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艾称年老的。 c8Z A5|  
  半百、知天命、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c8Z A5|  
  知命:是男子五十岁(知命,“知天命”之意)。“知命”是“知天命”的缩略语。 c8Z A5|  
  知天命: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 c8Z A5|  
  知命之年:因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论语·为政),所以后代称50岁为“知命之年”。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c8Z A5|  
[ 此帖被游裕钧在2012-08-25 14:35重新编辑 ]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2-02-13
胡淑芳 c8Z A5|  
(湖北师范学院中文系,湖北黄石435002) c8Z A5|  
明代英国公张懋的“冢孙”妇游氏。游氏的母亲是弘治时期的隆庆大长公主。游氏德才兼备,因病早天。明代著名文人边贡,曾亲自为她撰写《墓志铭》。 c8Z A5|  
明朝第二代英国公张懋 c8Z A5|  
(张辅之子)的“冢孙”妇游氏。游氏的母亲是弘治时期的隆庆大长公主。游氏德才兼备,因病早天。明代著名文人、“前七子”之一的边贡,曾亲自撰写了《张勋卫妻游氏墓志铭》: c8Z A5|  
正德戊辰春正月某日,锦衣卫勋卫张仑妻游氏卒。卒二十有六日而葬,.葬之前十日,勋卫君来委予铭。盖君之继母尹,为吾乡太保吏部尚书恭简公之孙,前翰林侍讲舜臣之女,而予仲姑实妇尹氏,故勋卫君视予犹尹氏分行也,铭岂可辞。 c8Z A5|  
游氏讳芝,世家淮阳。祖杰,为锦衣卫正千户,父泰,为驸马都尉,母为隆庆大长公主。年十六归勋卫君。勋卫君,故粱人。皇明开国功臣河间忠武王之玄孙,靖难武臣定兴忠烈王之曾孙,今太师兼太子太师英国公之冢孙也。父锐,娶锦衣卫指挥使孙瓒女,是生勋卫君。君生七年而丧母,又七年而孤,又八年而冠,始卜游氏而委禽焉。方是时,两家门阀赫然京师也。游出无侈容,入无行,张氏无少长成宜之日:吾得主妇矣。归二年,遭继祖姑许夫人之丧,丧一日而生子,遂以哭泣成疾,宛转床褥问,寻止寻作,犹哭泣不已,越四十日而竞卒。卒之日,索子置怀中,摩拊煦煦者久之。已而不言,呼之亦不应,急视之,死矣。生弘治庚戌九月二十六日,至是十有九岁也。子名骥。为之铭日:卢沟之西,有连其冈,土沃而臧,咨淑媛兮其永藏,柑于先姑 兮亦孔之伤。 c8Z A5|  
边贡《游氏墓志铭》云:“游氏讳芝,世家淮阳。祖杰,为锦衣卫正千户,父泰,为驸马都尉, c8Z A5|  
母为隆庆大长公主”。由此可知,游氏的母亲是“隆庆大长公主”。《明史·公主列传》载: c8Z A5|  
游氏出生在明弘治庚戌(弘治三年)九月二十六日,她的母亲正是当时孝宗皇帝的姑母,故称“隆庆大长公主”。“隆庆大长公主”是明英宗的女儿。《明史·公主列传》载:“英宗八女”,排行第七的就是“隆庆公主”,“母高淑妃,成化九年下嫁游泰。” 游氏的祖父游杰,地位并不高,是“锦衣卫正千户”,一个正五品的军官;但是,她的父亲游泰成为驸马后,改换门庭,一步登天。身为驸马的游泰,深受皇帝的信任宠爱。明代弘治乙丑进士陆深《俨山集》卷二十一 c8Z A5|  
“乐府二”有“经筵词二十首”,其第八首日:“今驸马都尉游泰,带刀人直,立东近壁,诸将军以次侍立,各执金瓜,西亦如之……”。可见皇帝对他的亲信程度。游氏有高贵的皇室血统。明英宗是游氏的外公,明宪宗是游氏的舅舅,明孝宗是游氏的表兄。 c8Z A5|  
而游氏去世后名份是:“太师兼太子太师英国公(世袭)之冢孙”妇,“锦衣卫勋卫(五品)”张门游氏“恭人”。 c8Z A5|  
以边贡在文坛的声誉、地位,也可以了解丧事隆重的程度。虽然游氏去世很久以后,边贡政治地位才最终得以上升,成为户部尚书(南京)。可是,正德初年,为游氏撰作《墓志铭》时,边贡在文坛的地位,虽不是领袖群雄、如日中天,却可以算是声名显赫、寥若晨星。一个旁若无人、“卑视一世”,春风得意的进士出身的才子,被请来为游氏撰写《墓志铭》,也可以想见张氏家族慎重的态度。 c8Z A5|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2-02-13
明朝
   中国历史上继元之后的统一王朝。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国号明。永乐十九年(1421),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疆域最广时,东北抵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兀的河(今乌第河)流域,西北到新疆哈密,西南包有今西藏、云南,东南到海并及于海外诸岛。朱明王朝传十二代,历太祖、惠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景帝、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共十六帝,统治二百七十七年。崇祯初年,陕北爆发农民起义,不久发展成为全国规模的农民战争。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检自杀,明朝灭亡。明亡后,其残余力量曾在南方建立弘光等政权,史称南明。 c8Z A5|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2-02-15
明代的兵分布
    明代的兵制实行卫所军屯制。而河北及现在的京津地区是京师所在,大批军队驻守河北,并设置军屯,大部分军队的军卒就地垦种,携带家眷,世代繁衍,最终成建制的落籍到河北,成为河北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数量不亚于官方组织的移民。 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大将徐达、常遇春等攻克元大都――就是现在的北京)。朱元璋为巩固北征的胜利,编定军役法,从京师到郡县,设立卫所。在要害之地,一府设所,两府设卫。5600人的军队为卫,1120人为千户所,112人为百户所,50人为总旗,10人为小旗。创立了统一的卫所兵制。 河北是明代驻军最多的地区之一。仅驻地在今宣化的宣府就有屯守官军十万人。还有真定卫、山海卫、抚宁卫、北平都司17卫,燕王三护卫,总兵力大约20多万人。其中保定和真定两府设立真定卫,下属若干个千户所和百户所。 为了解决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军需物质,洪武七年(1374年)诏定屯田法,设立军屯,各个督司、卫所的士兵二分戌守,八分屯种。如真定卫各所,共设“军屯七十有二,坐落滹沱河沿河一带与真定、藁城、获鹿、栾城等州县,村社错设,军民杂居屯地”。 朱棣称帝后,将南京的一些军队调往北京附近。其中“迁大宁督司于保定”;移山西行督司所属诸卫军于北平。同时,消减藩王的兵权。“命令诸王军队量留随侍,余调赴北平”。永乐二年――1404年,在他“天子过河”之地,设立“天津三卫”,就是天子渡河之地的意思。 永乐十八年,北京城建成,“在南的诸卫多北调”。就是从南方向北京周边调拨军队。 据《明永乐实录》和《明史·兵志二》的记载统计:永乐时河北兵力达到八十个卫另二十余个守御、牧马千户所,比洪武年间增加了近三倍,总兵力不下五十五万人。 宣宗时,为防止北方少数民族南扰,又大规模向北部调兵,并向河北中部调兵屯田,以补军需。如宣德五年(1430年)拨神武右卫于真定府,军役六千余名,军屯300余处,坐落冀州、深州、晋州、南宫、衡水、保定、博野等州县,每屯兵卒二三十名、地数十余顷。赵县的杨扈、柏舍屯就是神武右卫左千户所的军屯。石家庄的翟营、留营、高营、东营、西营等村,都是明代真定卫千户所或百户所驻地,大多数村民都是明代军卒后裔。 在石家庄南翟营的《谭氏祖墓碑》记载:“始祖谭政明初从洪武帝北征,留真定卫南翟营军屯”。 在石家庄市长安区南高营村,保留着《陈氏宗族题名记碑》,刻有陈氏七世祖戍驻真定卫的历史。“一世祖陈佑,扬州府高邮州昌平乡人。洪武元年元月投徐丞相麾下归附,从军豪拨真定卫中(千户)所……洪武二十二年六月升总旗”。立碑人为嘉靖朝“真定卫前所百户陈策”。      

发帖
258
金钱
13189
贡献值
312
交易币
0
好评度
25
家乡
福建南平
性别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2-02-15
感谢上传分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