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游宏炳:增加岗位供给减少就业需求双管齐下解决就业矛盾 @m`H~]AU
又到一年一度的大学生毕业时节,随着毕业生数量的日益庞大和岗位需求的更趋专业,就业矛盾日益加深。 @m`H~]AU
据全国政协委员游宏炳介绍,近几年,我国城镇每年都有1000多万劳动力找不到就业岗位,2006年将要超过1400万。农村人口的就业矛盾更大。“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很多措施缓解就业困难,成效明显,但要完全解决还需要多方面努力。”游宏炳表示:“我国人口多,就业矛盾将延续很长时间。促进就业,除了尽快解决体制遗留的‘下岗再就业’问题之外,还需要从增加岗位供给和减少就业需求等方面开展工作,逐步缓解、解决就业矛盾。” @m`H~]AU
对此,游宏炳委员认为,应首先通过法律、法规的指定增加就业岗位。可以规定一定规模以上的企业、事业单位配备专职财务会计人员;一定规模以上的餐饮单位配备营养师;教育机构配备专职心理卫生指导老师;医院设置心疗科;城市公交、地铁、长途交通工具配备随车保安员等等。“这不失是增加就业岗位的一条途径。”游宏炳举例:如果有关的“营养法规”要求100人以上就餐规模的餐饮、食堂单位都配备“营养师”,北京市就要增加2万个工作岗位。全国600多个城市,如果每市增加1000个“营养师”岗位,就可以增加60多万个岗位。但游宏炳委员也强调:由于增加岗位要增加成本,企业单位不会自愿增加,所以要通过法律、法规来强制要求。 @m`H~]AU
其次,游宏炳委员建议通过组织全国性的考试、评选、竞赛活动,疏导一部分人员“在家学习”,减少就业需求。如参加国际性竞赛的一些体育项目,组织全国选拔活动,有单位的运动员、没有单位的运动爱好者都可报名竞选,优胜者代表国家参赛。游宏炳委员说:“过去的‘科举’考试,三年一考,应考者都是自愿‘在家学习’,一旦考上就‘功成名就’了,这对相当部分的人是有吸引力的。”因此,游宏炳委员认为,推而广之,体育项目、音乐、艺术、民间工艺美术,各种职业技能,都可以组织全国性的考试、评选、竞赛活动。这种活动,不是什么“达标”评比,而是人才选拔、能力展示。主管就业的部门提出计划,与有关部门协商,指导引导相关协会组织开展这些活动。湖南卫视组织过“超女”活动,应者云集。虽然各方面对此认识有些不同,但从引导“自我就业”来说,应是可以借鉴的方式。 @m`H~]AU
再次,国家应结合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国土环境治理等,规划一批“劳动密集”的“就业工程”,增加就业岗位。如交通道路的建设、水库大坝的建设、江河湖的治理、荒山的治理、海滨滩涂的改造等,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能不使用机械设备的就使用“人力”,作为以安排人员就业为目的的“就业工程”。有些项目可以延长施工时间。国外有的国家,一个水库大坝的建设时间规划进度为20年,建设大坝的工人,工作一周,休息一周,目的就是安排人员就业。 @m`H~]AU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行业准入”替代“所有制准入”,增加就业岗位。游宏炳委员透露,目前还有不少领域由于“部门利益”优先,仍然强调“公有制准入”或“部门垄断”,这不利于开拓就业岗位。比如,近期有多个部门正在研究制定的《邮政法》,其中涉及到邮政专营权问题。由于现在全国已经运营的民营快递企业有几十万家,就业人员有300多万人。如果邮政业务收回国家邮政一家专营,从事民营快递的300多万人就将失业。但目前国有邮政系统的人数不到50万人,这么大的业务量国家邮政一家也忙不过来。这里有利益平衡问题,应通过合理的业务分工、价格调整或其他方式进行利益平衡。 @m`H~]AU
同时,游宏炳委员特别指出,协会、学会、研究会、基金会等社团组织也可以作为消化劳动力的有生力量。目前,很多社团都是退休人员“发挥余热”的机构。鉴于我国就业矛盾这么大,应改变这种情况,可进行社团改革,包括社团的性质定位、运行机制、劳动人事等方面,使之成为增加就业岗位的重要渠道。游宏炳委员估算,全国现有各类社团10多万家,社团之下又办有许多机构单位,只要每个社团多吸纳几个人员,就可以增加几十万个、几百万个就业岗位。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鼓励建立更多的社团组织。 @m`H~]AU
来源: 《人民政协报》 @m`H~]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