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5klg$c
在姓氏发展变化历史过程中,漳州出现了一些因姓氏书写不规范等原因引起民间俗写惯用、一姓化为多姓、多姓混同的现象,人们相沿成习,使许多姓氏的白字,甚至错字应用于户籍、档案等方面,形成惯用字。归结起来,主要有五种情况,本版将分期进行介绍。——编者 Z)5klg$c
漳州民间俗写惯用混用的姓氏 Z)5klg$c
不属于繁体字简化,但因简写、同音缘故,在民间俗写中误写惯用而形成多姓混同。如有的把戴简写为“代”,萧简写为“肖”,詹简写为“占”,傅简写为“付”,符简写为“付”;有的则因异体字把阎写成“闫”,形成一姓变二姓、二姓并存混用现象,并有以简写姓取代原先姓之势。但在分析研究漳州姓氏渊源时,应按原先历史上的写法:戴、萧、傅、符、阎。混用的姓及人数应归入原先的姓。 Z)5klg$c
“萧”与“肖”姓:这两个姓都是很古老的姓,春秋时两姓就已并行。但二者不同的是,“萧”姓两千多年来一直在使用,而“肖”姓在汉代以后却难寻踪迹,这从各朝代的姓谱中可以得到证明。现在国内所有姓“肖”者中均系原来姓“萧”者。半个世纪前,“萧”姓很多,“肖”姓则罕见。近几十年来,“肖”姓多了起来,甚至大有取代“萧”姓的趋势。如漳州萧姓有12988人,但在户籍登记时写成肖姓的有12947人,写成萧姓的仅41人。造成两个姓混用的原因在于: Z)5klg$c
一是实施简化字后,很多人认为“萧”是“肖”的异体字,或认为“肖”是“萧”的简化字。于是不少“萧”姓者为书写简便,把“萧”写作“肖”;一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在为“萧”姓者办理身份证、户口登记、入学手续时,也常将“萧”写作“肖”。 Z)5klg$c
二是工具书注释中的问题。由于人们相沿成习,《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在“肖(xi觀o)”的字头下,均注作“姓,‘萧’俗作‘肖’”。这是把作姓氏用的“肖”当作“萧”姓之“萧”的俗体字了。《现代汉语规范字典》把“肖”注成只读xi觓o的单音字,字头下的第二个义项就是“姓”。这样处理,“肖”与“萧”就完全脱钩,“肖”已成为独立于“萧”姓之外的另一个姓,读音也变成了去声的xi觓o。这是“萧”、“肖”二姓使用混乱的一个重要原因。 Z)5klg$c
《辞源》、《辞海》等工具书,在注“萧”时有“姓”这一义项,而注“肖”时并无“姓”的义项。从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语言文字的规定看,“萧”与“肖”既非异体关系,又非繁简关系。其他地方,如香港、台湾、东南亚等,所有的萧家人都是姓“萧”的,没人写姓“肖”。 Z)5klg$c
“詹”与“占”姓:占姓是现代人对詹姓的误用,应该为“詹”姓。现代人把“詹”写成“占”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都以为“占”是“詹”的简写。詹姓以福建、台湾、湖南、四川为多,故误用现象在河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南非常普遍,以至如今人口姓氏普查中有的就把詹和占分成两个姓了。在漳州,正确写成詹姓的有900多人,仍有3000多人写成占姓。查看简繁字对照,“占”并不是“詹”的简写。台湾没有“占”这个姓,而且詹姓在台湾排在第33位。历史上有名的“永嘉之乱”八大姓南迁,詹姓也是其中之一。宋为著姓,宋人编的《百家姓》和清朝《御制百家姓》及许多姓氏典籍都找不到占姓。 Z)5klg$c
“傅”与“付”姓、“付”与“符”姓:“傅”与“付”同祖同宗,在当代“付”是“傅”字的白字,而被认定是姓,因而成了惯用字。由于应用量太大,修订现代汉语的字典时也将其解释为姓。许多找到早期家谱或寻到早期离散的大家族后,方知自己本来就是“傅”。《姓纂》记,郑国人史付的后代有取付姓者;《一统志》记,明永乐年间有叫付吉者。但目前为止,没有确切证据可以证明“付”姓更早的存在,它是否曾经存在无法考证,更不用说有记载“付氏”的家谱了。 Z)5klg$c
解放初期,国家施行文字改革,推广简化字,有很多符姓改为付姓,其中河南省太康县符草楼乡在正式公文及场合都曾被写为“付草楼”,当代符氏也分离开一部分为付氏。 Z)5klg$c
寻根溯源,符姓来源有二:一是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姓氏急就篇》、《广韵》等所载,春秋(实为战国)时鲁顷公之孙雅,仕秦为符节(玺)令,子孙以官为氏,称符姓,尊符雅为得姓始祖。二是出自他族。今黎、蒙古、苗、回等民族均有此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