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
T}i'
人皆有其名,每个姓名又都有其来历种种。若是某位仁兄姓名的来历不凡,且幸此人后来又成了名人,那他的姓名本身就能冠以“典故”之谓。当然,一般人取名引经据典亦可充以为数。 ^C
T}i'
典故本身的含义就包括了掌故和典制。因此笔者在撰写本文时引用了大量在一般人看来不能算典的故事,为消除疑虑,避免争端,行文前先查《辞海》以证。 ^C
T}i'
姓名与典故可分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曰以人名为典故,一曰以典故为人名。 ^C
T}i'
先说以人名为典故之事。翻开《中国典故大辞典》,信手一摊,即能找到这方面的例子。如牛郎织女、潘安西施、子路、月老、叶公、冯妇、伯牙、子期、江淹、徐娘等等,一见其名,便知其事,知其所代。如牛郎织女例,明冯应京《月令广义》引《小说》云:“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方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紉,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机会。”如今,牛郎织女已成分隔两地难以会面的夫妇或相爱男女的代称。《古诗十九首》之十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江女,纤纤推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涕泣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此诗道尽牛郎织女相爱不得见的苦愁悲遇,实乃当今分居两地伉俪的贴心写实。 ^C
T}i'
同牛郎织女类似,如今,像潘安、子牙之流,已不单是他们姓名所指的具体人物了,而是脱离了他们本身的具体指代,成为一种符号化的词汇。如潘安西施,可形容男女美貌;伯牙子期,表示知音相逢。王子乔是得道高仙的化身,诸葛亮则是智慧的代名词。你是媒婆,别人可以称你为月老;你若人到中年,人家有可能拍马屁说你是半老徐娘。你可以把月亮叫作青娥,也可以自谦是才尽的江郎。如此种种,表明这些人名已是一定关系、一定事物、一定属性的代名词。姓名所代人物本身已被千百年来文学上或社会上的借代和比喻担拉出其母体,化为一种像货币流通于商界的语言流通形式,升华成为人们的日常用语和常用词汇。 ^C
T}i'
人名转而化为含有一定意义的专用词汇,得力于这个人本身作出的贡献或指代的典故。以人名为典故的故事,史载野传,数以万计,篇幅所限,无法尽言。手头正巧有一套《幼学故事琼林》,其中名以代事,事以喻人者,凝练得简洁明了,不需作者加注,读者亦能一目了然。在此,笔者权当一回投机取巧之徒,以此书为蓝本,提纲择要叙之。 ^C
T}i'
第一类是天文朝政,包括天文、地舆、岁时、朝廷、文臣、武职六种。 ^C
T}i'
青女、素娥:青女乃霜神;素娥即月号。 ^C
T}i'
列缺、望舒:列缺乃电神;望舒是月御。 ^C
T}i'
杞人、夸父:心多过虑,何异杞人忧天; ^C
T}i'
事不量力,不殊夸父追日。 ^C
T}i'
附宝、荆柯;赤电绕枢而附宝孕;白虹贯日而荆柯歌。 ^C
T}i'
屈原、恒景:端阳竞渡,弔屈原之溺水;重九登高,效桓景之避实。 ^C
T}i'
韩柳欧苏:韩柳欧苏,固文人之最著;起剪颇牧,乃武将之多奇。 ^C
T}i'
姜太公、黄石公:姜太公有六韬;黄石公有三略。 ^C
T}i'
荷坚、毛遂:苻坚自夸将广,投鞭可以断流;毛逐自荐才奇,囊处便当脱颖。 ^C
T}i'
韩信、张良:韩信受胯下之辱;张良有进履之谦。 ^C
T}i'
其二,姻亲体服类。 ^C
T}i'
仲郢、老莱子:和丸教子,仲郢母之贤;戏彩娱亲,老莱子之孝。 ^C
T}i'
宋弘、梁鸿:不弃糟糠,宋弘回光武之语;举案齐眉,梁鸿配孟光之贤。 ^C
T}i'
马融、孔子:马融设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孔子居杏坛,贤人七十,弟子三千。 ^C
T}i'
相如、廉颇: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瑜。 ^C
T}i'
陆凯、王维:陆凯折梅逢驿使,聊寄江南一支春;王维折柳赠行人,遂唱阳光三叠曲。 ^C
T}i'
伯牙、子期:伯牙绝弦失子期,更无知音;管宁割席拒华歆,谓非同志。 ^C
T}i'
韦固、月老:汉武与景帝论妇,欲将金屋藏娇;韦固与月老论婚,始知赤绳系足。 ^C
T}i'
女子:东施效颦可厌,无盐刻画难堪;飞燕身轻可舞,孟光力大擎臼。 ^C
T}i'
李耳、子牙:李耳出函谷,为令尹演道经五千言;子牙钓渭滨,为周家定国基八百载。 ^C
T}i'
晏子、石祟:狐裘三十年,俭称晏子;锦幢四十里,富羡石祟。 ^C
T}i'
第三,人事器具类。 ^C
T}i'
包拯、商鞅:包拯寡色笑,人比其笑为黄河清;商鞅最凶残,尝见论囚而渭水赤。 ^C
T}i'
毛遂、季布:毛遂片言九鼎,人重其言;季布一诺千金,人服其言。 ^C
T}i'
岳飞、杨震:岳飞背涅尽忠报国;杨震惟以清白传家。 ^C
T}i'
第四:文事花鸟类。 ^C
T}i'
班马、元白:誉才高,曰今之班马;羡诗工,曰压倒元白。 ^C
T}i'
江淹、杨雄:江淹梦笔生花,文思大进;杨雄梦吐白凤,词赋愈奇。 ^C
T}i'
神农、后稷:神农尝百草,医药有方;后稷播百谷,粒食攸赖。 ^C
T}i'
公输子、张僧繇:公输子削木鸢,飞天至三日不下;张僧繇画壁龙,点晴则雷电飞腾。 ^C
T}i'
以姓名代典故者,虽为数可观,毕竟能以数计,而以典故为姓名的,则是茱萸遍插,俯拾皆是。因为人所生也,必有其时,有其境,有其可志之事,有其可鉴之史。引经据典,取以为名,既能显其出乎正道,不坠三教九流,亦能显其家渊深博,乃知书达理之辈,诗书钟鼎之族。且史卷浩瀚,任你信手拈来,得来全不费功夫。取典为名,人所共逐,乃常理也。 ^C
T}i'
起名用典,翻阅史卷扉页,即可见其端倪。史前人名,多以名记事,名即是典,典即是名,互为解释,互为因果,不可两分。 ^C
T}i'
观开化之足迹,可征者始自有巢、神农、伏羲、燧人诸君,望名生义,即知时人架木为巢、钻燧取火、牧畜佃鱼、力田事农稼穑之事。韩非有《五蠹篇》云:“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鸟兽龙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有巢氏。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肠胃。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曰燧人氏。” ^C
T}i'
《易系辞传》对神农氏的诠释曰:“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斩木为耒,揉木为耜, 褥之利,以教天下。” ^C
T}i'
对于火神祝融,《礼》月令注云:“祝融,颛顼之子,曰黎,为火官。”黎为火正,其官亦曰祝融。祝,续也;融,明之盛也,祝融者,有火德继续而光明也。 ^C
T}i'
另,像炎黄、句芒、玄冥诸神,皆可以其名而释其义,知其事。 ^C
T}i'
正史以往,人名用典,基本上脱神祖巢臼。于是百花齐放,众彩纷呈,至于错纵复杂,令人眼花缭乱,为读者便,亦分而析之。 ^C
T}i'
一是典名于取名者本身的遭遇期许。人生之路,漫漫兮且修远,人们往往愿意以名字来纪念生活历程中难以忘怀的经历和遭遇,或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这类典名,以改名居多。因为取名者在其初命名时,年少无知,往往要靠父母或他人帮忙,一旦成人立业,觉名不遂心,往往要对旧名动些手术,我者干脆换名以代。新名乃记述取名者的希冀志向,行为轨迹的,因而往往内含掌故、寓意,他人亦能见名知事。 ^C
T}i'
这类典名可分种,一种是记载本人经历遭遇的,一种是表达本人思想向往的。 ^C
T}i'
记载本人经历遭遇者,中外史传,颇多趣味。明末清初文艺批评家金圣叹,本姓张,名金采。一曰,他和一群书生到文庙祭孔,大典方毕,那些平日道貌岸然的学仕儒子,突然争先恐后地哄抢起供桌上的祭品来。张金采见状,即兴赋打油诗一首,讥之日:“天晚祭祀了,忽然闹吵吵,祭肉争肥瘦,馒头抢大小。颜回低头笑,子路把脚跳,夫子喟然叹:在陈我绝粮,未见此饿殍!”张若采有感于此,又思论语有两处孔子“喟然而叹”:“在颜回为叹圣,在曾点为圣叹,予其为点之流也欤!”因而易名圣叹。“圣叹”,孔夫子喟然而叹谓也。 ^C
T}i'
艺术大师徐悲鸿先生原名徐寿康。徐出身寒门,年轻时穷困,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为去西洋求学,他只得厚着脸皮四处告贷,无人理睬。寿康深感世态炎凉,前途渺茫,不由悲从中来,觉自己似衰鸣之鸿雁,道改名“悲鸿”,后来,他一直以哀鸿自诩,发愤学画,终于成为一代大师。 ^C
T}i'
曾被清廷列为四大寇之首的孙中山先生,原名孙文,字逸仙。为贬其身份,清廷在报刊缉令中皆将孙文改为孙汶。孙文最终以中山闻名,其中亦有一段不寻常的经历。1896年9月,孙文流亡东瀛,登记住旅馆时,不敢以真名示人,踌躇一番后,突然想起刚刚经过的中山侯爵府邸,遂在登记本上写下了“中山”二字。但按日本习俗,中山只是个姓。他思考一番,在中山后面加了个“樵”字,对陪他同来的日本朋友平山说:“我是中国的山樵”。孙中山之名由此传开。 ^C
T}i'
中山其实只应算作孙先生的化名,他自己也未必能料到,后来,孙中山成了他最常用的名字。与此类似,许多作家的笔名也是最终“偏房扶正,”真名倒不为人知了。19世纪美国杰出的幽默讥刺作家马克吐温,原名萨缪尔。1857年,22岁的萨缪尔在密西西比河的一条船上干上了领航员。为了行船安全,船上有名船员不时测量河水的深度,提醒领航员注意。如喊“mark twain”(马克·吐温),即表明水深二噚,航道危险。“mark twain”的喊声给萨缪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纪念这段生活,他便用“马克吐温”作了笔名。 ^C
T}i'
左联五烈士之一的柔石,本叫赵平福,取意“平安是福”。一天,家乡的豪绅喜得贵子,看中了平福这个佳名,就给儿子用上了,并不准赵平福再用原名。赵平福斗不过豪绅,只得另觅他名,他见家乡有座金桥柔石,觉得不错,于是就以“柔石”为名了,要不是鲁迅后来提及,大概没人会记得柔石的原名了。 ^C
T}i'
表述本人志向追求的典名,书橱内外,并不鲜见。郭沫若曾为“邹韬奋图书馆”题联云:“韬略终须建新国,奋飞还得读良书”,书首二字联在一起,即为“韬奋”。其实邹韬奋原各叫思润,改名韬奋实为抒其信仰。1926年,思润在上海主编《生活》周刊,曾为其改名作注曰“韬是韬光养晦,奋是奋斗不息。”韬奋其蕴,可寓含其志。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高仕稘,年轻时留学归国后,追求遂变,将高仕稘改名高士其,决心“扔掉人旁不做官,扔掉金旁不要钱。”今天的官本位、金本位推崇者多少应从中悟出点什么吧。 ^C
T}i'
教育家陶行知,原名文浚。早年信奉王阳明的知行说,改名知行。后来,经过教育战线多年的摔打磨炼,他悟出“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观念的谬误,转而笃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