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城晚报》2004年11月13日 作者 赵福寿 @+t|Aa^g
宋修《百家姓》说:“游,宫音,广平郡,系出姬姓,郑穆公子游吉之后。又,晋桓庄之族亦为游氏。”据此,广平郡是游姓的郡望。但当今居台湾,祖居福建漳州诏安县的游锡堃先生自台湾率游氏寻根团于2002年到邯郸广平寻根时,却遍寻游氏根基余脉而不得,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宋修《百家姓》所定各姓郡望大多依据两晋南北朝时姓氏书或旧谱,北魏时襄国、任县、南和诸县又曾划归广平郡,所以北魏时世居任县的游雅一门就自称“广平游”。游锡堃先生仅凭游氏郡望而寻根广平县,当然无果。但据《左传》,任县游的始祖是春秋时郑穆公之子子游,而非游吉。子游又称子偃,其子名趸,字子蟜;子蟜有子名皈,字子明,又称游皈,而宋修《百家姓》所说游氏的始祖游吉则是游皈的次子、郑穆公的玄孙而非其子,因知其误。 @+t|Aa^g
仍据《左传》,鲁昭公元年(前541年),郑国的游吉(公孙楚)与公孙黑争聘徐吾犯之妹。徐吾犯在相国子产支持,游吉、公孙黑同意后,请己妹在二人中择一而从。为取得徐妹首肯,公孙黑身着盛装,“入布币而出”;游吉身着戎服,“左右射,超乘而出”。徐妹决定嫁给以武见长的游吉。公孙黑大怒之下欲武力谋杀游吉并乘机夺取徐妹。预有准备的游吉遂与公孙黑发生武力冲突,致公孙黑负伤而归。公孙黑向诸大夫诬告游吉说:“我好见之,不知其有异志也,故伤。”众大夫决定讨伐游吉,游吉被执后遭到相国子产的严厉训斥,并在当年五月被放逐吴地。当游吉将要离郑至吴前,相国子产咨询共叔段(即太叔)这样处理是否合适。共叔段说:“吉不能亢身,焉能亢宗?彼国政也,非私难也。子国郑国,利则行之,又何疑焉?周公杀管叔而放蔡叔,夫岂不爱?王室故也。吉若获戾,子将行之,何有于诸游?”据此可知,除公孙黑、游吉同是子游之后外,当时的郑国还有所谓“诸游”。游吉放逐地是吴而非任,则任县游氏的始祖又是诸游的哪一支? @+t|Aa^g
还据《左传》,则可知在游吉和公孙黑争徐吾犯之妹的前两年,即鲁襄公三十年(543年),郑国还发生过一场内乱。起因是行人郑良霄嗜酒误国,公孙黑伐而焚其窟。郑良霄逃往许地后,相国子产因是否敛郑良霄之族死难者而殡之,与子皮产生矛盾。子产、子石遂与公孙黑共相为谋,假郑简公之名讨伐郑良霄。郑良霄率众还攻新郑,借助马师羽颉之力介于襄库而攻旧北门。但最终郑良霄兵败身死。期间游吉出使晋国还,闻难不入新郑而复命于介。至八月,游吉欲逃亡晋国,遭到公孙黑族党追击,后经公孙肸等调停,游吉复归郑国。马师羽颉因助郑良霄而逃亡晋国,被封为任大夫。《左传》说,“鸡泽之会,郑乐成奔楚,遂适晋,羽颉因之,与之比而事赵文子,言伐郑之说焉。以宋之盟固,不可。”据此可知,羽颉奔亡晋国投奔赵文子后,曾向赵文子献伐郑之策。赵文子因郑、宋两国结盟而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故未采纳,但却通过晋平公封羽颉为任大夫。羽颉是子羽即公孙挥的儿子,应为战国诸游之一,亦即任县游氏的始祖。或有学者认为羽颉是“氏王父字者”,因子羽而为羽氏之祖。但羽氏今无传人,似正证其后皆以游氏传宗。我们说游氏是显贵于任县的郑国后裔,正是以羽颉奔晋而为任大夫为论据的。至于宋修《百家姓》说晋桓庄之族亦为游氏,因与任县游氏无关而不考。 @+t|Aa^g
《晋书·石勒传》记载说,石勒纳张宾之计,进据襄国后,张宾又进一计曰:“我闻广平诸县秋稼大成,可分遣诸将,收略野谷。”石勒依计分命诸将进攻冀州郡县,壁垒率多降附,运粮以输石勒。只有“广平游纶、张豺据众数万,受王浚假署,保据苑乡。石勒使夔安、支雄等七将攻之,破其外垒。浚遣督护王昌及鲜卑族首领段就六眷、末杯、匹磾等部众五万以讨勒”,迫使石勒不得不全力以赴进行襄国保卫战。游纶与张豺据守的苑乡,在今任县境内。二人受当时和石勒抗衡的幽州牧王浚之假署,无疑就是苑乡的土豪。襄国保卫战胜利后,石勒与鲜卑段氏结盟。游纶、张豺也向石勒请降,石勒权宜应允并署其以将军之职。西晋建兴元年(313年),石勒率兵袭击苑乡,游纶被俘后成为石勒帐下主簿。此后,石勒又纳张宾之计假与王浚通好。王浚帐下司马游统时镇范阳(今北京),“阴叛浚,驰使降于勒”。石勒为顾全大局而把游统的使者执送王浚,揭发了游统叛变王浚的阴谋。王浚“虽不罪统,弥信勒之忠诚,无复疑”石勒,最终导致了自己的灭亡。此后石勒在进兵幽州,剿灭王浚之前,行至柏人而杀其主簿游纶,其起因就是因为游纶的兄长游统仍在镇守范阳,石勒怕他们兄弟互通而走漏了自己突袭王浚的军事机密。可悲的是,一心欲回桑梓故里与其弟游纶共辅石勒成就大业的游统尚被蒙在鼓里,所以当石勒兵临范阳城下,王浚的督护孙纬要引军抗拒时,却被游统禁止。王浚被石勒俘杀襄国后,游统也因不忠于王浚之罪被石勒斩首。游统、游纶是自鲁襄公三十年(前543年)羽颉为任大夫而开任县游氏之门后,任县游氏子孙最早载诸史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