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hi)ux[
80*hi)ux[
80*hi)ux[
王学泰 80*hi)ux[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 80*hi)ux[
反映了个人对社会乱象的无力感 80*hi)ux[
改革开放以来,修家谱这件事在南方成为一种风气,因为南方的宗族力量比较强,而北方历经少数民族多次入侵,宗法制度被破坏得很严重。 80*hi)ux[
晋朝“王”姓有两大家族,一是山西“太原王”,一是山东“琅琊王”,东晋时曾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可见“王”姓力量的强大。我是山西太原人,有人就问“您是‘太原王’吧?”他不懂晋朝的“太原王”早随司马睿渡江了。我这个“太原王”追溯“远祖”也就是“洪洞县大槐树下”(明初移民的集散地)。北方的人口流动太强,每次游牧民族入侵都是先占领北方,烧杀掳掠,宗族家族除了被消灭就是往南方跑。北方没法像南方一样保留下长期、稳定、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家族体系。一般来说,南方的大族的家谱宗族谱可信度稍大一些。当然冒认祖宗,编造嘉言懿行和历代名人吹捧该家族者更多。 80*hi)ux[
家谱作为民间很重要的史料,有其历史、文化和文献史料的意义,一些在正史上没有得到记载的历史,地方志和家谱有所记载,有时可补史料之不足。但使用时一定要慎重,要加以考证,如属孤证,则尽量不用。 80*hi)ux[
认祖归宗是中国人的一种情结,但有些人为抬高家族的地位,爱与名人搭关系。唐朝皇族本有胡人血统,但当上皇帝后,认老子为始祖;朱元璋做了皇帝,重修家谱,但祖上没什么来头,有人提议跟宋代理学大师朱熹挂个钩。有一次朱元璋接见“朱”姓的县官,问他是否是朱夫子的后人,县官回答,朱夫子很有名,但我也不能乱认祖宗。朱元璋受了启发,后来,无论对内对外(给属国诏书)老是把“朕本淮右布衣”挂在口头。“淮右布衣”既显得雅致,也突出了“平民”身份,更显得自己得天下的不易。 80*hi)ux[
今天的人修家谱,反映了宗法制解体后、市民社会没有形成的社会形态下,个体的人通过依附一定的集团,从而面对社会的需要。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结社”权利的实现,但非现代社会的具有权利义务清晰界定的结社。然而从个人对“团体力量”需求这个角度看,它反映出单个的人对前途有一种模糊的软弱感,对社会乱象有一种无力感,他们需要依附一定的集团,获得力量,让自己心安。 80*hi)ux[
通过修家谱,跟祖先建立连结,再一代人横向地建立连接,这是对本土文化资源的运用。只要摒弃宗法制度中不健康的东西,还是有一定正面意义的。 80*hi)ux[
曾亦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 80*hi)ux[
家谱仍然有序齿和团结宗族的作用 80*hi)ux[
谱牒承担了宗族的两个基本功能:其一是把有血缘和姻亲关系的族人团结起来;其二是明确族人之间的尊卑名分关系。不同时代有不同方式去确认家族中的血缘和姻亲关系。上古之时,族人皆聚居一处,有宗庙和宗法制度很有效地团结在一起。后来,人口的流动性变大,编纂谱牒以聚合族人,成为宋明以后宗族重建的重要内容。因此可以说宋以后,谱牒是作为宗法的替代物而出现的,基本实现了古代宗族的功能。事实上,族人流动性越大,越有聚集起来的需求,就越需要家谱。 80*hi)ux[
从这个意义上,现代流动性那么大就越加需要家谱。所以我们看到在上世纪80年代儒家文化复兴的时候会有兴盛宗族的风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修建祠堂,特别是浙江、福建一带。另一个方面就是编撰族谱。修撰家谱多分布在南方。建祠堂、修族谱这样热心宗族事业的人往往本人有钱、有地位,或者是有某种理想,尤其是受儒家文化影响的。 80*hi)ux[
如今,家谱在现代社会中仍然会有序齿和团结宗族的作用。在农村,宗族对农村人来说还是具有一定作用的,比如说现在招工或办事情还会比较相信自己的老乡,有些乡镇企业和家族企业也是建立在血缘和宗族关系上。当繁衍的族人分散在几个村落或者有迁徙的时候,就需要编撰族谱。 80*hi)ux[
现代社会在一定程度上排斥血缘关系。在代表现代文明的城市当中,家谱的意义就小了许多。城市当中,家庭就是一个经济单位,而宗族不再有实实在在的帮助,宗族中的亲戚已经没有实质上的意义。城市人因此就不会有修家谱的动力。另外,过去修家谱还有炫耀家世祖先的意味。但是现在连直系亲属父亲、祖父的关系都不那么强调,更不用说其他的亲人关系了。 80*hi)ux[
总的来说,农村由于种种生活需要必须不断地强化关于亲属和家族的记忆,但是城市就没有这样的必要。城市的血缘关系是要另外重新构建的。 80*hi)ux[
徐新 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80*hi)ux[
现代修谱并非易事 80*hi)ux[
纵观任何一个宗谱,都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孝悌的伦理观、功业理想和淡泊襟怀的人生观、敦本勤俭的价值观、工商皆本的职业观、亲族睦邻的处世之道等等。无疑,家谱传承的不仅仅是血脉关系,更重要的是维系历史、发扬华夏的民族精神。正因为家谱在传承文明、宣扬名人、正史补史、促进整合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现实意义正在显现,这也是家谱具有文物收藏价值和强劲生命力之所在。 80*hi)ux[
虽然现代社会削弱了旧传统的某些层面,然而在社会变迁的过程中,旧传统的某些层面有时会被再度提出和强调,以解决文化断层的危机和建立新的集体认同。当代家谱的续修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寻根问祖”。改革开放以来,对于漂泊在异国他乡的海外同胞,谱牒是其保持血缘记忆、认同华夏子孙的重要凭借,正是谱牒,建立起他们与祖国故土的缕缕亲情,这也就构成了续修家谱的外部因素。二是“饮水思源”。社会转型期,带来的社会震荡所引发的紧张感,以及信任缺失所带来的不安全感,则是续修家谱的内部需求。一旦一个人的社会性心理需求只能在血缘集团内得到满足的话,他们的个体意识便往往依赖于家族意识,便会自觉地把“光宗耀祖、扬名显亲”作为自己孜孜以求的目标,把自己的成功归于家族、父母,其突出表现就是“饮水思源”、“不数典忘祖”。 80*hi)ux[
事实上,现代修谱并非易事,一是老谱寻找的困难,毕竟新中国成立以来,家谱的修订曾被忽视甚遭厄运,修谱活动几乎全部停止。二是经费筹集的困难,修谱是一个家族经济实力的考验。三是年轻人的漠视,由于认识上的差距和所受文化的不同,许多年轻人在修谱问题上采取不配合的态度。新谱与旧谱相比,有以下不同:一是史料价值的欠缺,新谱修订经费的主要来源是赞助,这样就使得续谱内容的取舍与规格,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钱财的制约与影响,即以出资的多少决定了发言权的大小。这样,作为一种历史文献类型,家谱应有的客观性、科学性及学术和史料价值便被打了折扣。二是表白上的不同,旧谱是伦理说教版本,新谱的表白则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准,比如计划生育、男女平等、婚姻自主等。三是体例内容上有所汰旧创新,比如忠孝节义被尊重老人、尊重妇女所取代;又如子女都能上谱。四是人文性的不同,望族的人文优势是通过家谱的形式历代传承的,而新谱中则出现了人文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