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人而言,很容易出汗,但是由于一些是找不到原因,为此治不好,对于出汗,有额头出汗,有头上出汗,也有背部出汗等12种出汗,今天我们就来好好的聊一聊。 80*hi)ux[
80*hi)ux[
1、额头出汗,额头稍微一动就出汗 |pZ7k#%
原因:此额汗多为醉后当风所致,足阳明胃经“循发际,至额颅”,酒后阳气虚张,循经上于额面,额头出汗主要指的就是局限于头部的出汗,一般都是上焦邪热或者中焦湿热郁蒸引起的,患有湿热症状,阳明热症的人容易出现。 |pZ7k#%
|pZ7k#%
改善方法:葛花解酲汤加减。 |pZ7k#%
|pZ7k#%
2、胸汗,指胸部多汗之谓。 |pZ7k#%
原因:多因思虑过度所致,为病在心。 |pZ7k#%
改善方法:宜天王补心丹或生脉散加当归、枣仁;亦有平素心气不足,感寒服解表药后心悸汗出以手护胸者,治宜桂枝甘草汤加黄芪。 |pZ7k#%
|pZ7k#%
3、腋汗,指汗出于腋窝甚则延及胁下之谓。 |pZ7k#%
原因:此系少阳挟热,为半表半里之证, |pZ7k#%
改善方法:小柴胡汤或逍遥散加龙、牡;外用牡蛎、黄丹(炒)、枯矾研为细末擦之。 |pZ7k#%
|pZ7k#%
4、背部出汗,是在身体的背部出现大片的出汗。 |pZ7k#%
原因:阳虚体质的人在平时会出现多种不适症状,而当身体极度虚弱时就会表现为背部容易出汗,也就是说背部出汗属于出虚汗。传统中医认为,背部为“阳”。 |pZ7k#%
改善方法:补肾壮阳的药进行改善。 |pZ7k#%
|pZ7k#%
5、心汗,指别处无汗,独当心一处汗出津津之谓。 |pZ7k#%
《素问·经脉别论》云:“惊而夺精,汗出于心。” |pZ7k#%
惊从外来,恐从内生。人受惊吓则神伤,易神气外浮,“阳内薄之”而汗出;内伤多由思虑太过、心血暗耗所致,可辨证使用天王补心丹、当归补血汤等; |pZ7k#%
改善方法:若火不生土心脾两虚者,用归脾汤倍加黄芪,或生脉散加当归、枣仁、茯苓,以猪心煎汤送服。 |pZ7k#%
|pZ7k#%
6、战汗、指正邪交争体表见周身寒战,正胜邪却作汗外达之谓。 |pZ7k#%
《伤寒论·太阳中篇》云:“凡柴胡汤病症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pZ7k#%
按:此证原由正邪交争充斥体表,必先振栗,汗出而解。 |pZ7k#%
改善方法:小柴胡汤加桂枝倍人参,助正驱邪达表。 |pZ7k#%
|pZ7k#%
7、脏汗、指因神劳体劳房劳过度而汗出之谓。 |pZ7k#%
原因:肾者封藏之本,肾气不足而汗出,当助其封藏之力,改善宜都气丸加减或金贵肾气加五味子加减之属;肝气虚之汗。 |pZ7k#%
改善方法:当归芍药散或逍遥散,可酌加山萸肉、枣仁、乌梅之品;脾气不足而汗出者,当壮其中气,宜补中益气汤加山药之类。 |pZ7k#%
|pZ7k#%
8、阳虚汗、指阳气虚卫表不固而汗出之谓。 |pZ7k#%
盖阳虚者阴必乘之,见体倦四肢发厥而自汗。 |pZ7k#%
改善方法:黄芪建中汤或芪附汤,偏脾阳衰大便稀溏者用术附汤,偏肾阳虚畏寒明显者宜参附汤。 |pZ7k#%
|pZ7k#%
9、阴虚汗、指阴血不足阴不敛阳而汗出之谓。 |pZ7k#%
原因:盖阴虚者阳必凑之,入晚尤甚,症见肌肤枯燥,甚者以手扪之灼热,脉细涩数尺有滑象, |pZ7k#%
改善方法:当归六黄汤、知柏地黄汤,酌加归、芍、麦、味、生龙、牡一类;燥热不显者,宜黄芪建中汤加当归、熟地。 |pZ7k#%
|pZ7k#%
10、产后汗、指产后元气大伤气血两虚,致腠理不固而汗出之谓。 |pZ7k#%
原因:产后大虚见汗出不止,阴血伤于下而虚阳独发于外,若遇风则成痉,或变为虚羸少气、身体枯瘦、唇口干燥,久则津液竭绝,经水不行。因临产时惊恐过度消耗而汗出不止者,不可即用敛汗药。 |pZ7k#%
改善方法:生化汤三剂以消瘀块,继而以加参生化汤止汗。 |pZ7k#%
|pZ7k#%
11、阴盛格阳汗、指阴寒太盛,逼迫阳气不得内藏,阴阳不能相互维系,阳格于外而汗出之谓。 |pZ7k#%
证见身冷、自汗、却躁动欲坐水中,脉虚大浮数按之空豁。 |pZ7k#%
改善方法:用通脉四逆汤或真武汤,冷服;若寒格拒药不受,可尊仲景法,宜白通加猪胆汁人尿汤,以咸寒之品导姜、附热药下行。 |pZ7k#%
|pZ7k#%
12、阳盛格阴汗,指阳热太盛,逼迫阴气不得入营,阴阳不能相互维系,格阴于外而汗出之谓。 |pZ7k#%
一般症状:见四肢厥冷濈然汗出,甚至神识昏蒙,烦渴喜冷便难溺赤,脉沉滑重按有力。法宜急下存阴以防阴竭 |pZ7k#%
改善方法:三承气法主攻阳明;待大便畅行热退神清,继用白虎加人参汤加减,益气养阴,兼清余热以善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