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090阅读
  • 8回复

[孩子教育]名门家训  司马光的《家范》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汉银
 

发帖
1846
金钱
76664
贡献值
2984
交易币
0
好评度
2758
家乡
湖北省黄冈市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8-12-02
名门家训  司马光的《家范》
M&rbXi.  
        司马光(1019—1086)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涑水乡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M&rbXi.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家喻户晓,为世所重。进士出身,屡官至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温国公。其为官清正,修史严谨,著文淳朴。 M&rbXi.  
       据史书记载,位高权重的司马光生活作风节俭纯朴,十分严于律己。为了使纯正的家风延续后世,他对子孙们的教育更是非常严格,编著了《家范》4卷,论述了治家的重要性、规定了家族成员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训俭示康》一文就是司马光专门教诲司马康所写的。在《家范》里他说:“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代,果然能利之者鲜矣。”“以利遗其子,不知以义利其子”。告诫人们:做祖辈的应当从长远考虑,做真正有利于子孙的事。他齐身治家的论述尽管在千年之前,今天读来仍有教育意义。 M&rbXi.  
    《家范》广泛收集了治家有方的实例,系统地阐述了家庭伦理关系、治家原则及修身处世之道,为历代推崇的家教范本。在家风的熏陶下,司马光的儿子司马康,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和为人清廉而称誉于世。可见,家风的好坏不是一件小事,它关乎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的兴衰与存亡。 M&rbXi.  
M&rbXi.  
附 :家  範
卷一   治家
M&rbXi.  
    【原文】《周易》:離下巽上。家人:利女貞。 M&rbXi.  
    【譯述】《周易》!離下巽上,家人卦:蔔問婦女之事吉利。 M&rbXi.  
M&rbXi.  
   【原文】彖曰: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M&rbXi.  
   【譯述】“彖詞”說:家人的爻象顯示,六二陰爻居於內卦的中位,像婦女在內,以正道守其位,九五陽爻居於外卦的中位,像男人在外,以正道守其位,則是天地間的大義。一個家庭有尊嚴的家長,即父親和母親。 M&rbXi.  
M&rbXi.  
 【原文】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M&rbXi.  
   【譯述】父親要像個父親,兒子要像個兒子,兄長要像個兄長,弟弟要像個弟弟,丈夫要像個丈夫,妻子要像個妻子,這樣家道就端正了。如果都能正其家,天下也就安定了。 M&rbXi.  
M&rbXi.  
 【原文】象曰:風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M&rbXi.  
   【譯述】“象辭”說:家人卦外卦為巽,巽為風;內卦為離,離為火,內火外風,風助火勢,火助風威,二者相輔相成,是家人的卦象。君子從這個卦象中悟到,言辭一定要有內容才不致於空洞,德行一定要持之以恆才能彰顯。 M&rbXi.  
M&rbXi.  
 【原文】初九:閑有家,悔亡。象曰:閑有家,志未變也。 M&rbXi.  
   【譯述】初九:防範家庭出現意外事故,沒有悔恨。“象辭”說:防範家庭出現意外事故就是防患於未然。 M&rbXi.  
M&rbXi.  
 【原文】六二:無攸遂,在中饋,貞吉。象曰:六二之吉,順以巽也。 M&rbXi.  
   【譯述】六二:婦女在家裏料理家務,安排膳食,沒有失誤,這是吉利之象。“象辭”說:六二爻辭之所以稱吉利,是因為六二陰爻居九三陽爻之下,像婦人對男人順從而有謙恭。 M&rbXi.  
M&rbXi.  
 【原文】九三:家人嗃嗃,悔,厲,吉。婦子嘻嘻,終吝。象曰:家人嗃嗃,未失也。婦子嘻嘻,失家節也。 M&rbXi.  
  【譯述】九三:貧困之家,眾人嗷嗷待哺,這是愁苦的事情,但是假如能夠辛勤勞作,就可以脫貧致富。而那些富貴之家,驕奢淫逸,妻妾兒女只知道嘻戲作樂,家道終將敗落。“象辭”說:貧困之家,而能辛勤勞作,沒有失掉正派的家風。富貴人家,一味嘻戲作樂,就會有失勤儉之道。 M&rbXi.  
M&rbXi.  
 【原文】六四:富家,大吉。象曰:富家大吉,順在位也。 M&rbXi.  
   【譯述】六四:富裕而幸福的家庭,大吉大利。“象辭”說:富裕而幸福的家庭大吉大利,因為六四陰爻居於九五陽爻之下,像家人和順而各守其職。 M&rbXi.  
M&rbXi.  
 【原文】九五:王假有家,勿恤,吉。象曰:王假有家,交相愛也。 M&rbXi.  
   【譯述】九五:君王到家廟去祭祀祖先,不要憂慮,祖先福佑家人,凡事吉利。“象辭”說:君王到臣民之家,說明君臣相互愛護。 M&rbXi.  
M&rbXi.  
 【原文】上九:有孚威如,終吉。象曰:威如之吉,反身之謂也。 M&rbXi.  
   【譯述】上九:君王掌握殺罰之柄,威風凜凜,權柄不移,終歸吉利。“象辭”說:上九爻辭講殺罰立威,終歸吉利,因為君上能夠反省己身,樹立威望。 M&rbXi.  
M&rbXi.  
  【原文】《大學》曰:“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長也,慈愛者所以使眾也。《詩》雲:“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雲:“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M&rbXi.  
    【譯述】《大學》說:“古代那些想在天下彰明德行的人,必須治理好他的國家;想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先要管理好家政;想管理好家政,必須先提高自己的修養;想要提高自己的修養,必須先端正自己的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心,必須先要有一個誠懇的態度;想要有誠懇的態度,必須先要有知識和才智;想獲得知識就必須去探求事物的理。通過探求事物的理獲得知識,有了知識就會產生誠懇的態度,有了誠懇的態度就會端正自己的心意,心意端正就能夠提高自己的修養,提高了自己的修養就能夠管理好自己的家,能夠管理好自己的家就能夠治理好國家,先治理好國家就能夠平定整個天下。從天子到一般百姓,都要將提高自己的修養作為根本。本亂而未治是不可能的,想把本來應該厚實的東西用薄的來代替,而把本來應該薄的東西用厚的來代替,都是不可能的!”這才是抓住了事物的根本,這才是最高的知識和智慧。所謂想治理好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意思是說,連家都管理不好,而想去治理國家,這是不可能的。所以君子不出家門就教化了全國的人。這是因為在家裏體現了子女要侍奉父母親,弟弟要侍奉兄長,長輩對晚輩既要慈愛又要指使他們。《詩經》說:“美麗的桃樹啊,枝葉繁茂;妙令女子出嫁到丈夫家,使其家庭和順。”將家人治理的非常和諧,而後可以去教導國人。《詩經》說:“宜兄宜弟。”自己的兄弟之間非常和睦,而後就可以去教導國人了。《詩經》說:“其儀不忒,正是四國。”父親處理與子女之間的關係,也是兄弟之間處理關係的榜樣。推而廣之,成為全國民眾足以效法的榜樣。這就是治國先要能夠齊家的道理。 M&rbXi.  
M&rbXi.  
   【原文】《孝經》曰:閨門之內具禮矣乎!嚴父,嚴兄。妻子臣妾,猶百姓徒役也。 M&rbXi.  
  昔四嶽薦舜於堯,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奸。”帝曰:“我其試哉!女於時,觀厥刑於二女。”厘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帝曰:“欽哉!” M&rbXi.  
    【譯述】《孝經》說:家雖小,但治理天下的方法都在其中了!侍奉父親,侍奉兄長。對待妻子臣妾,就像對待百姓臣民一樣,必須禦之以道。 M&rbXi.  
  從前四方諸侯之長向堯推薦舜,說:“他是樂官瞽瞍的兒子。他父親心術不正,他的後母說話不誠實,弟弟象傲慢而不友好,但是舜能和他們和睦相處,他用孝行美德來感化他們,又加強自身修養,不流於邪惡。”堯帝說:“讓我試試他吧!我將兩個女兒嫁給舜,通過兩個女兒來觀察舜的德行。”於是堯帝命令兩個女兒下到媯水的轉彎處,嫁給舜。堯帝說:“嚴肅認真地處理政務吧!” M&rbXi.  
M&rbXi.  
 【原文】《詩》稱文王之德曰:“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家邦。”此皆聖人正家以正天下者也。降及後世,爰自卿士以至匹夫,亦有家行隆美可為人法者,今採集以為《家範》。 M&rbXi.  
    【譯述】《詩經》稱讚文王的德行說:“周文王能以身作則,用禮法感化妻子和兄弟,近而來教化全國百姓,治理國家。”這都是古代的聖人先治理好家,然後再治理國家的典範。到後世,上至卿士下至一般百姓,也有許多在家裏遵守禮法,而且可以成為別人學習的榜樣的人和事,現在將這些典範事例收集起來,編成這本《家範》。 M&rbXi.  
   M&rbXi.  
治家必以禮為先 M&rbXi.  
  【原文】衛石碏曰:“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 M&rbXi.  
  齊晏嬰曰:“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也。”君令而不違,臣共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正,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善物也。 M&rbXi.  
  夫治家莫如禮。男女之別,禮之大節也,故治家者必以為先。《禮》:男女不雜坐,不同椸枷,不同巾櫛,不親授受;嫂叔不通問,諸母不漱裳;外言不入於閫,內言不出於閫;女子許嫁,纓。非有大故不入其門。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非受幣不交不親,故日月以告君,齋戒以告鬼神,為酒食以召鄉黨僚友,以厚其別也。 M&rbXi.  
  又,男女非祭非喪,不相授器。其相授,則女受以篚。其無篚,則皆坐奠之,而後取之。外內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 M&rbXi.  
  男子入內,不嘯不指;夜行以燭,無燭則止。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夜行以燭,無燭則止。道路,男子由右,女子由左。 M&rbXi.  
  又,子生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男子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女子十年不出。 M&rbXi.  
  又婦人送迎不出門,見兄弟不逾閾。 M&rbXi.  
  又,國君、夫人、父母在,則有歸寧。沒,則使卿寧。 M&rbXi.  
  【譯述】衛石碏說:“君王仁義、臣下有品行、父親慈祥、兒子孝順、兄長愛護、弟弟恭敬,這就是人們常說的六順。”齊國人晏嬰說:“君主和善,臣子謙恭;父親慈祥,兒子孝順;兄長友愛,弟弟恭敬;丈夫溫和,妻子柔順;婆母慈善,媳婦聽話,這就叫禮。”君主和善而又不違禮法,臣下忠君而沒有二心,父親對子女慈祥而且能夠教育,子女對父母孝順且能規勸其過錯,兄長對弟弟愛護而且友善,弟弟對兄長敬重而又順從,丈夫對妻子和氣,妻子對丈夫溫柔,婆母對媳婦慈祥,媳婦聽命而又溫婉,這一切是禮法中最規範的現象。治家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講究禮法。 M&rbXi.  
  男女有別,是禮之大節,所以治家者必須以禮為先。《禮記》規定:男女不能在一起,不能共用衣架,不能共用毛巾和梳子,不能親自傳遞和接受東西;嫂子與小叔不能互相往來問候;庶母不能洗非親生孩子的衣裳;閨房外的話不能傳入閨內,閨房內的話也不能傳到閨外;女子訂婚後,必須佩帶香囊表示自己已有所歸屬。女子出嫁後,若不是家中發生大的事情,不能回娘家。姊妹、堂姊妹出嫁之後再回家,兄弟不能與她們同席而坐,也不能跟她們用同一個器皿吃飯。男女之間,不經媒人撮合,不能互通姓名而相好;沒有接受彩禮不能成為姻親,舉行婚禮必須選擇良辰吉日,必須齋戒和祭祀鬼神,同時還要酒宴招待同鄉朋友,來表示其隆重。 M&rbXi.  
  另外,男女之間,如果不是遇到祭祀或舉行喪禮,不能相互傳遞用具。如果要相互傳遞,只能是男人把東西放進竹筐裏遞給女人,女人從竹筐裏取。實在沒有竹筐,就需要男人先把東西放在地上,而後女人跪下去取。內室女眷不能和外邊的人取一口井裏的水;不能使用同一個浴室;更不能在同一個炕上就寢;也不能相互借東西。男子如果要進入內室,不能嘯叫,不能用手指指點點;夜裏出入,要掌蠟燭,沒有蠟燭就要停止行動。女子出門,一定要用東西遮蔽住臉;夜裏出入也要秉燭,沒有蠟燭就要停止行動。在路上也有規矩:男子從右邊走,女子從左邊走。 M&rbXi.  
  另外,孩子長到七歲的時候,男女之間就不能在同一個炕席上就寢了,也不能坐在一起吃飯了。這樣是為了顯示男女之間的區別。男孩子長到十歲的時候,就可以到外邊去拜師傅學習,居宿在外邊。女孩子即使到了十歲,也不能出去求學,永遠都居住在內室裏。 M&rbXi.  
  另外,婦人迎送客人也不能走出門外,即便是與自己的兄弟會面,也不能邁到門檻的外邊。另外,對於公主來說,如果父皇和母後在世,那麼公主出嫁之後要經常回家去看望父皇和母後;如果父皇和母後去世了,也應該派晚輩回去看望一下。對於一般百姓家的女子來說,如果父母親在,則要時常回去看望父母;如果父母去世了,也要派晚輩回去看望娘家人。 M&rbXi.  
M&rbXi.  
寢門之外,婦人莫問 M&rbXi.  
  【原文】魯公父文伯之母如季氏,康子在其朝,與之言,弗應;從之及寢門,弗應而入。康子辭於朝而入見,曰:“肥也不得聞命,無乃罪乎?”曰:“寢門之內,婦人治其業焉,上下同之。夫外朝,子將業君之官職焉;內朝,子將庀季氏之政焉,皆非吾所敢言也,” M&rbXi.  
  公父文伯之母,季康子之從祖叔母也。康子往焉, 門而與之言,皆不逾閾。仲尼聞之,以為別於男女之禮矣。 M&rbXi.  
  【譯述】魯公父文伯的母親是康子的從祖叔母,她到季氏那裏造訪的時候,康子正在朝中。康子和她說話,她不答應。康子跟著她來到內室的門口,她仍然不和康子搭話,只顧自己進入裏邊。康子覺得很奇怪,退朝後趕忙去拜見從祖叔母,說:“适才我沒有聽到您的吩咐,莫非我有什麼地方做錯了嗎?”從祖叔母回答道:“在內室裏邊,是婦女們的事,上下都是這樣。在外,你要履行國君交給你的公務;在內,你又要處理季氏家裏的事務。這些皆不是我所能夠過問的。” M&rbXi.  
  公父文伯的母親是季康子的從祖叔母。康子去看望她,她總是打開門和康子說話,從不邁出門限一步。孔子聽說後,認為他們是認真遵守了男女有別的禮儀。 M&rbXi.  
M&rbXi.  
謙恭治家,尊貴集門 M&rbXi.  
  【原文】漢萬石君石奮,無文學,恭謹,舉無與比。奮長子建、次甲、次乙、次慶,皆以馴行孝謹,官至二千石。於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寵乃舉集其門。”故號備為萬石君。孝景季年,萬石君以上大夫祿歸老於家,子孫為小吏,來歸謁,萬石君必朝服見之,不名。子孫有過失,不誚讓,為便坐,對案不食。然後諸子相責,因長老肉袒固謝罪,改之,乃許。子孫勝冠者在側,雖燕必冠,申申如也。僮僕欣欣如也,唯謹。其執喪,哀戚甚。子孫遵教,亦如之。萬石君家以孝謹聞乎郡國,雖齊、魯諸儒質行,皆自以為不及也。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學獲罪皇太后。太后以為儒者文多質少,今萬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長子建為郎中令,少子慶為內史。建老,白首,萬石君尚無恙。每五日洗沐歸謁親,入子舍,竊問侍者,取親中裙廁牏,身自浣灑,複與侍者,不敢令萬石君知之,以為常。萬石君徙居陵裏。內史慶醉歸,入外門不下車。萬石君聞之,不食。慶恐,肉袒謝罪,不許。舉宗及兄建肉袒。萬石君讓曰:“內史貴人,入閭裏,裏中長老皆走匿,而內史坐車自如,固當!”乃謝罷慶。慶及諸子入裏門,趨至家,萬石君元朔五年卒。建哭泣哀思,杖乃能行。歲餘,建亦死。諸子孫鹹孝,然建最甚。 M&rbXi.  
   【譯述】漢朝的萬石君石奮沒有文化,但是他為人謙恭、謹慎,周圍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比。石奮的大兒子石建、二兒子石甲、三兒子石乙、四兒子石慶,都因為溫順孝悌、為人謹慎而官至兩千石。於是漢景帝感歎道:“石奮和他的四個兒子都是兩千石,作為人臣的尊貴和榮寵竟然都集中在了他一個人門上。”所以將石奮稱為“萬石君”。孝景帝末年,萬石君以上大夫的俸祿告老還鄉。他的子孫們當的都是小官,回家去拜見萬石君的時候,萬石君總要穿上朝服來會見他們,而且從不叫他們的名字。如果子孫們犯了錯誤,萬石君從不責備他們,只是坐在側面的座位上,吃飯的時候對著桌子不吃飯。這樣子孫就相互責備各自所犯的過失,然後求年歲大的人前去說情。子孫們跟在後邊袒胸露背以表謝罪,立誓要改正錯誤。萬石君這才同意原諒他們。那些已經成年的子孫們經常在萬石君身邊侍立,即便是休閒時也要戴著帽子,表現出舒和的氣氛。家中的童子、僕人都是畢恭畢敬,欣然從命的樣子。 M&rbXi.  
  萬石君操辦喪事的時候,非常地哀痛悲傷。他的子孫們也都聽從他的教導,也和他表現得一個樣。萬石君的家以孝順和謙恭聞名於郡國,就連齊、魯地區的一些儒者,也都自認為比不上。漢武帝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因為寫文章得罪了皇太后,皇太后就認為讀書人知識雖然多,但是品質很差。而萬石君家卻因為默默地躬行禮法,為皇太后所稱道,於是長子石建被提拔為郎中令,小兒子石慶被提拔為內史。石建已經老得頭髮都白了,可萬石君卻非常健康,沒有一點病痛。石建非常孝順,他每隔五天就回家去看望父親。進入父親的房間,小聲向傭人打聽父親的身體情況,還親自為父親清洗內衣和便盆,洗乾淨就悄悄交給傭人,不敢讓父親萬石君知道。石建這樣做已經成了習慣。 M&rbXi.  
  後來萬石君遷徙到陵裏居住。有一次,小兒子內史石慶喝醉了酒回來,已經進入了外門,還沒有下車。萬石君知道了這件事後,就又不吃飯,石慶非常害怕,袒胸露背向父親請罪,萬石君仍不原諒他。全宗族的人以及石慶的哥哥石建,都袒露胸背前來求告,萬石君責備道:“內史是身份顯貴之人,進入里弄,連裏中年歲大的人都要回避。可內史卻一點禮法都不懂,坐在車上絲毫反應都沒有。這當然要受到懲罰。”說完,他就讓石慶下去。從此之後,石慶和其他幾個哥哥一進入裏門,就快步走進家。 M&rbXi.  
  萬石君於元朔五年去世。他的大兒子石建悲痛欲絕,拄著拐杖才能行走。過了一年,石建也去世了。萬石君的子孫們一個個都很孝順,但是做得最好的要數石建。 M&rbXi.  
M&rbXi.  
勤儉致富,仗義疏財 M&rbXi.  
  【原文】樊重,字君雲。世善農稼,好貨殖。重性溫厚,有法度,三世共財,子孫朝夕禮敬,常若公家。其營經產業,物無所棄;課役童隸,各得其宜。故能上下戮力,財利歲倍,乃至開廣田土三百餘頃。其所起廬舍,皆重堂高閣,陂渠灌注。又池魚牧畜,有求必給。嘗欲作器物,先種梓漆,時人嗤之。然積以歲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鹹求假焉。貲至巨萬,而賑贍宗族,恩加鄉閭。外孫何氏,兄弟爭財,重恥之,以田二頃解其忿訟。縣中稱美,推為三老。年八十餘終,其素所假貸人間數百萬,遺令焚削文契。債家聞者皆慚,爭往償之。諸子從敕,竟不肯受。 M&rbXi.  
  【譯述】樊重,字君雲。他家世世代代都很擅長耕種莊稼,並且喜歡做生意。 M&rbXi.  
  樊重性情溫和厚道,做事情很講究法度。他們家三代沒有分家,財物共有,但子孫都相互禮敬,家裏常常像官府一樣講究禮儀。樊重經營家裏的產業,非常得法,一點損失浪費都沒有;他使用僕人、傭工,能夠人盡其用。所以家裏能夠上下同心戮力,財產和利潤每年都成倍增長。以至於後來擁有田地三百餘頃。樊重家所建造的房舍都是層樓高閣,四周有陂渠灌注。樊重家還養魚、養牲畜,鄉里有窮困緊急的人向他家求助,樊重一般都滿足他們。樊重曾經想製作器物,他就先種植梓材和漆樹。 M&rbXi.  
  當時的人們都對他的做法嗤之以鼻。但是在幾年之後,梓樹和漆樹都派上了用場。過去那些恥笑他的人,現在返過來都向他借這些東西。樊重的錢財積累至成千上萬,他便經常周濟本家同族,施惠於鄉里。樊重的外孫何氏,兄弟之間為一些財產而爭鬥,樊重為他們的行為感到羞恥,索性送給他們兩頃田地,來解決他們兄弟之間相互憤恨,相互訴訟。本縣的人都稱道樊重的行為和品德,將他推為三老。 M&rbXi.  
  樊重在八十多歲的時候去世,他平素所借給別人的錢財多達數百萬,他在遺囑中安頓子女們將那些有關借貸的文書契約全部燒掉。向他借貸的那些人聽說後都感到很慚愧,爭先恐後地前去償還。樊重的孩子們都謹遵父親的遺囑,一概不接受。 M&rbXi.  
M&rbXi.  
  【原文】南陽馮良,志行高潔,遇妻子如君臣。 M&rbXi.  
  宋侍中謝弘微從叔混以劉毅黨見誅,混妻晉陽公主改造琅邪王練。 M&rbXi.  
  公主雖執意不行,而詔與謝氏離絕。公主以混家委之弘微。混仍世宰相,一門兩封,田業十餘處,童役千人,唯有二女,年並數歲。弘微經紀生業,事若在公。一錢、尺帛,出入皆有文薄。宋武受命,晉陽公主降封東鄉君,節義可嘉,聽還謝氏。自混亡至是九年,而室宇修整,倉廩充盈,門徒不異平日。田疇墾辟有加於舊。東鄉歎曰:“僕射生平重此一子,可謂知人,僕射為不亡矣。”中外親姻、裏黨、故舊,見東鄉之歸者,入門莫不歎息,或為流涕,感弘微之義也。弘微性嚴正,舉止必修禮度,婢僕之前不妄言笑,由是尊卑大小,敬之若神。及東鄉君薨,遺財千萬,園宅十餘所,及會稽、吳興、琅邪諸處。太傅安、司空琰時事業,奴僮猶數百人。公私或謂:室內資財,宜歸二女;田宅僮僕應屬弘微。弘微一物不取,自以私祿營葬。混女夫殷睿素好摴蒱,聞弘微不取財物,乃濫奪其妻妹及伯母兩姑之分,以還戲責。內人皆化。弘微之讓,一無所爭。弘微舅子領軍將軍劉湛謂弘微曰:“天下事宜有裁衷,卿此不問,何以居官?”弘微笑而不答。或有譏以謝氏累世財產充殷,君一朝棄擲,譬棄物江海,以為廉耳?弘微曰:“親戚爭財,為鄙之甚。今內人尚能無言,豈可道之使爭!今分多共少不至有乏,身死之後,豈複見關!” M&rbXi.  
  【譯述】南陽的馮良,品行高潔,他把自己和妻子的關係處理的如同君臣關係一樣,十分講究禮儀和規矩。 M&rbXi.  
  宋代侍中謝弘微的從叔謝混因為受劉毅一黨的牽連,被處以死刑。 M&rbXi.  
  謝混的妻子晉陽公主改嫁琅邪王練。公主雖然執意不肯離去,但皇上下詔要她離開謝家,並與謝家斷絕關係。公主只好將謝混家的事情委託給謝弘微。謝混是當世宰相,一門兩封,家裏擁有田業十多處,童僕雜役上千人,惟獨有兩個女孩子,年紀都才幾歲。謝弘微經營謝混家的生意和產業如同給公家辦事一樣秉公執法,即使是一分錢、一尺帛,進出都有帳目。宋武帝登基後,晉陽公主被降封為東鄉君,因為她頗守大節義理,受到人們的稱讚,因此朝廷允許她再重新回到謝家。 M&rbXi.  
  從謝混死到現在已有九年,但謝家的房宇仍然修整一新,倉庫裏的糧食放得滿滿的,家裏的傭人雜役仍像以前一樣多,而且耕種、開墾的田地比過去都多。東鄉君感歎地說:“僕射平生很看重弘微,他可以稱得上瞭解人啊,僕射雖死,但香火不滅。”遠近親戚、鄰里、故交看到東鄉君歸來後的情景,沒有不歎息的,有的甚至被感動得痛哭流涕。大家都在感歎謝弘微的仁義。 M&rbXi.  
  弘微的秉性非常嚴謹正直,舉止行動都十分講究禮法。他在奴婢僕人的面前不隨便說笑,因此家裏從上到下都對他非常尊敬。東鄉君去世之後,留下的財產成千上萬,另有莊園、宅第十餘所,遍佈會稽、吳興、琅邪等地。到太傅安、司空琰的時候,謝混家經營產業的奴僕童役仍然有數百人之多。當時社會上有輿論認為,謝混家的財產,室內的錢財應歸謝混的兩個女兒所有,其餘的田宅童僕應當屬於弘微。然而,謝弘微連一件東西都沒有拿,連給東鄉君舉行葬禮的開銷都是用自己的俸祿支付的。謝混的一個女婿叫殷睿,平時愛好博戲(賭博),聽說謝弘微不動謝混家的財產,他便大肆侵奪屬於妻妹和伯母兩姑名下的那些財產,用來償還博戲的欠債。家裏的人都忍讓他,謝弘微更是一無所爭。弘微的妻弟領軍將軍劉湛對謝弘微說:“天下的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正確的裁決,你連這件不公平的家事都不去過問,又怎麼可以去做官呢?”謝弘微卻只笑不答。有的人諷刺謝弘微說,謝家祖祖輩輩傳下來的財產非常多,可是卻在一時間就全部拋棄了,就好象扔到了大海裏一樣,但謝弘微竟然還以為這樣做是廉潔呢,豈不是傻瓜!但謝弘微卻說:“親戚之間爭奪財產,是最讓人瞧不起的,現在連家裏的女人們都能夠不說話,我怎麼可以引導他們去爭鬥呢?眼下財產或多或少,但還不至於匱乏,等到死了之後,又怎麼能分得清財產是誰的呢?” M&rbXi.  
M&rbXi.  
累世同居,親密無間 M&rbXi.  
  【原文】劉君良,瀛州樂壽人,累世同居,兄弟至四從,皆如同氣。尺布鬥粟,相與共之。隋末,天下大饑,盜賊群起,君良妻欲其異居,乃密取庭樹鳥雛交置巢中,於是群鳥大相與鬥,舉家怪之。妻乃說君良,曰:“今天下大亂,爭鬥之秋,群鳥尚不能聚居,而況人乎?”君良以為然,遂相與析居。月餘,君良乃知其謀,夜攬妻發,罵曰:“破家賊,乃汝耶!”悉召兄弟,哭而告之,立逐其妻,複聚居如初。鄉里依之,以避盜賊,號曰義成堡。宅有六院,共一廚。子弟數十人,皆以禮法,貞觀六年,詔旌表其門。 M&rbXi.  
  【譯述】劉君良,瀛州樂壽人。他們家好幾代都同在一個大家庭中居住,即使是四從的兄弟,也和同胞兄弟一樣親密和氣。哪怕是一尺布,一鬥米,大家都是共同享有。隋朝末年,天下發生了大的饑荒,強盜賊寇非常多,劉君良的妻子想要自己分開居住,於是她想了一個辦法,將庭院裏一棵樹上的兩個小鳥調換鳥巢放置。這樣一來,兩窩鳥就打了起來。劉君良一家人都覺得很奇怪,劉君良的妻子於是對丈夫說:“現在天下大亂,到處都在爭鬥,連鳥都不能在一起安居,更何況人呢?”劉君良認為妻子說的對,就與兄弟們分開來生活。過了一個多月,劉君良明白了妻子原先的計謀,便在晚上揪住妻子的頭髮罵道:“破家賊就是你!”他把兄弟們都招呼來,哭泣著把分家的真實原因告訴了大家,立刻將他的妻子休回家,眾兄弟又向開始那樣聚居在一起。鄉里的人都依靠他們,以防備盜賊。劉君良的大家庭被稱做“義成堡”。他們的住宅共有六個院落,但只有一個廚房。劉君良的子侄輩合起來有數十人之多,但都能以禮相待。貞觀六年,唐太宗頒佈昭令,旌表劉家。 M&rbXi.  
M&rbXi.  
家庭和睦之道:忍忍忍 M&rbXi.  
  【原文】張公藝,鄆州壽張人,九世同居,北齊、隋、唐,皆旌表其門。麟德中,高宗封泰山,過壽張,幸其宅,召見公藝,問所以能睦族之道。 M&rbXi.  
  公藝請紙筆以對,乃書“忍”字百餘以進。其意以為宗族所以不協,由尊長衣食,或者不均;卑幼禮節,或有不備。更相責望,遂成乖爭。苟能相與忍之,則常睦雍矣。 M&rbXi.  
  【譯述】張公藝是唐代鄆州壽張人,他家九代聚居,北齊、隋朝、唐朝都表彰過他的家族。麟德年間,唐高宗到泰山封禪,經過壽張時,駕臨張公藝家。高宗召見張公藝,問他家能夠和睦相處的方法。張公藝拿來紙筆,在紙上寫了一百多個“忍”字進呈給高宗皇帝。他的意思是說,有的家族之所以不能和睦協調地相處,或者是因為家長分派衣食不公平,或者是因為上下尊卑的禮節有疏漏,這樣,家庭內部互相責備,產生怨恨,便形成了矛盾和爭鬥。倘若家人都能夠互相忍讓,那麼家族成員就能和睦相處了,整個家族也能長盛不衰。 M&rbXi.  
M&rbXi.  
禮樂教子詩書傳家 M&rbXi.  
  【原文】唐河東節度使柳公綽,在公卿間最名。有家法,中門東有小齋,自非朝謁之日,每平旦輒出,至小齋,諸子仲郢等皆束帶。晨省於中門之北。公綽決公私事,接賓客,與弟公權及群從弟再食,自旦至暮,不離小齋。燭至,則以次命子弟一人執經史立燭前,躬讀一過畢,乃講議居官治家之法。或論文,或聽琴,至人定鐘,然後歸寢,諸子複昏定於中門之北。凡二十餘年,未嘗一日變易。其遇饑歲,則諸子皆蔬食,曰:“昔吾兄弟侍先君為丹州刺史,以學業未成不聽食肉,吾不敢忘也。” M&rbXi.  
  姑姊妹侄有孤嫠者,雖疏遠,必為擇婿嫁之,皆用刻木妝奩,纈文絹為資裝。常言,必待資裝豐備,何如嫁不失時。及公綽卒,仲郢一遵其法。國朝公卿能守先法久而不衰者,唯故李相昉家。子孫數世二百餘口,猶同居共爨。田園邸舍所收及有官者俸祿,皆聚之一庫,計口日給餅飯,婚姻喪葬所費皆有常數。分命子弟掌其事,其規模大抵出於翰林學士宗諤所制也。 M&rbXi.  
  【譯述】唐朝河東節度使柳公綽在公卿士大夫間最為知名。他家家法很嚴。 M&rbXi.  
  中門的東邊有個小書齋,只要不是朝見皇帝的日子,他每天清晨準時到小齋去,仲郢等子女都整裝束帶地站在中門之北向他問早安。柳公綽從早到晚不管是處理公事還是私事,以及接待賓客、和弟弟公權及堂弟們進食就餐,從早晨到晚上都不離開小書齋。掌燈以後,就依次叫子弟們捧著經史之書站在燈前,親自朗讀一遍,然後開始講解做官治家的方法。公綽或談論文章,或聆聽彈琴,直到深夜方才回到臥室睡覺,這時子女們又站在中門之北向他道晚安。這樣堅持了二十多年,從未改變過。如果遇到饑荒年月,子女們就以蔬菜為食,公綽對他們說:“先前我們兄弟侍奉父親丹州刺史,因為學業未成,不讓吃肉,我至今也不敢忘記。”堂姊妹中若有喪夫守寡的,即使是關係非常疏遠的,公綽也要為她們選擇夫婿,準備嫁妝,那些嫁妝都是木刻鏡匣以及染花的絲織品。公綽還常常說:與其一定要等待嫁妝豐厚完備,還不如及時出嫁。等到公綽去世後,兒子仲郢完全遵守家法,按父親的做法治家。 M&rbXi.  
  在當朝的公卿之中,能夠堅持遵守古代禮法的,只有太宗時的宰相李昉。他家好幾代的子孫約有二百多口,但仍然沒有分家,還在一起吃飯。家裏田園房產的所有收入,以及家裏做官者的俸祿,都交回家裏統一管理。平時按人口分配飯食,婚嫁喪葬的開支都有規定。選派家中子弟掌管這些事情。李家大家庭的規模大概已超過了翰林學士宗諤家的規模。 M&rbXi.  
M&rbXi.  
單箭易折,眾箭難斷 M&rbXi.  
  【原文】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強,不及熊羆;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飛飏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禦外患,則反為異類食矣。是故聖人教之以禮,使之知父子兄弟之親。人知愛其父,則知愛其兄弟矣;愛其祖,則知愛其宗族矣。如枝葉之附於根幹,手足之系於身首,不可離也。豈徒使其粲然條理以為榮觀哉!乃實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 M&rbXi.  
  吐谷渾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謂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將玩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單者易折,眾者難摧。戮力一心,然後社稷可固。”言終而死。彼戎狄也,猶知宗族相保以為強,況華夏乎?聖人知一族不足以獨立也,故又為之甥舅、婚媾、姻婭以輔之。猶懼其未也,故又愛養百姓以衛之。故愛親者,所以愛其身也;愛民者,所以愛其親也。如是則其身安若泰山,壽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哉!故自古聖賢,未有不先親其九族,然後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愚者則不然,棄其九族,遠其兄弟,欲以專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於利何有哉?昔周厲王棄其九族,詩人刺之曰:“懷德惟寧,宗子惟城;毋俾城壞,毋獨斯畏;苟為獨居,斯可畏矣。” M&rbXi.  
  宋昭公將去群公子,樂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葉也。若去之則本根無所庇蔭矣。葛藟猶能庇其根本,故君子以為比,況國君乎? M&rbXi.  
  此諺所謂庇焉,而縱尋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圖之,親之以德,皆股肱也。誰敢攜貳!若之何去之?”昭公不聽,果及於亂。 M&rbXi.  
  華亥欲代其兄合比為右師,譖於平公而逐之。左師曰:“汝亥也,必亡。汝喪而宗室,於人何有?人亦於汝何有?”既而,華亥果亡。 M&rbXi.  
  【譯述】人的爪牙再鋒利,也比不上虎豹;力量再強大,也比不上熊羆;跑得再快,也比不上麋鹿;飛得再高,也不及燕雀。如果不是靠大家的力量來抵禦外患,就會被其他動物吞食。因此賢德之人教給人們禮法,告訴人們父子兄弟應該相親相愛。一個人如果愛戴他的父親,就同樣會愛他的兄弟;熱愛他的祖宗,就同樣會愛他的宗族。人與自己家族的關係,就如同枝葉依附於根幹,手腳長在身體上,不可分離。哪里只是為了壯觀和秩序井然以達到表面上的榮耀呢?實在是希望互相保護,抵禦外敵啊。吐谷渾阿豺有二十個兒子,他患病快死的時候對兒子們說:“你們各拿一支箭給我,我要玩個遊戲。”一會兒對弟弟慕利延說:“你拿一支箭來折斷它。”慕利延折斷了,阿豺又說:“你去拿十九支箭來,將其折斷。”慕利延卻不能折斷。這時阿豺對兒子們說:“你們知道嗎? M&rbXi.  
  一支箭很容易折斷,眾多的箭在一起,就難以折斷,只要你們戮力同心,國家就可以穩固。”說完就死了。阿豺是戎狄之人,尚且知道宗族互相保護才能夠強大的道理,何況我們是中原內地的人呢? M&rbXi.  
  古代的賢德之人知道僅僅自己本宗族的人力量太單薄,所以又用甥舅關係、婚姻關係來做為輔助。即便如此,仍覺得不夠,所以又愛護和撫育百姓,讓百姓來做為自己的護衛。由此看來,愛護自己的親戚,就等於是在愛護自己;愛護天下的民眾,就等於是在愛護自己的親戚。如果能這樣,那麼自己就會安如泰山,永無危殆。別人怎麼能夠侵犯、侮辱你呢!所以,自古以來的聖賢之人,都是先和睦自己的本族遠親,然後再去保護天下的百姓。那些愚蠢的人就不一樣了,他們拋棄本族和親戚,與自己的兄弟們疏遠關係,一心想自己獨得利益。卻不知道你一旦孤立無援,別人就會來戕害你,最終能得到什麼利益呢?從前,周厲王拋棄九族,當時的人們寫詩來諷刺他:“君王廣施仁德國家才會安寧啊,宗族子弟是王室的堅強護衛。不要損壞自己的護衛啊,不要獨任其力。 M&rbXi.  
  如果什麼事都自己獨斷專行,這樣實在是太可怕了!” M&rbXi.  
  宋昭公將要去掉群公子,樂豫說:“不能這樣做,整個公族好比是公室的枝葉,如果去掉這些枝葉,那麼公室這個樹根就沒有庇護了。連葛藟這種植物都懂得去庇護它的根,所以君子都用葛藟來比喻做人的道理,而況國君呢?這個諺語說的是國君要用本宗族做為輔弼,如同根要用枝葉來庇護它一樣。如果你用斧子砍掉這些枝葉,那麼你一定不能當好國君。對待本家公族,應當用仁德來親近他們,這樣他們就都會成為你的強有力的輔佐。天下有誰敢對你有貳心呢?為什麼要去掉他們呢?”昭公不聽樂豫的話,果然導致了國家的大亂。 M&rbXi.  
  華亥想取代他的兄長合比成為右師,便到平公那裏去說合比的壞話,讓平公把合比趕走。左師說:“你這個華亥呀,早晚必定要滅亡!你削弱你的同宗本族,對別人會怎麼樣呢?別人又會對你怎麼樣呢?”過了不久,華亥果然死了。 M&rbXi.  
M&rbXi.  
不愛其親,焉能愛自己 M&rbXi.  
  【原文】孔子曰:“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故欲愛其身而棄其宗族,烏在其能愛身也?” M&rbXi.  
  【譯述】孔子說:“不愛自己的親人卻去愛別人,這就是違反道德;不敬重自己的親人而敬重別人,這就是違反禮法。君王教育百姓尊從父母,自己卻違反道德禮法,這樣百姓就會無所適從。凡是不敬重自己的父母,一味地違背道德禮法的人,即使再講究德行,君子也不會去敬重他。一個人想愛護自己,卻拋棄自己的宗族,那又怎麼能夠做到愛護自己呢?” M&rbXi.  
M&rbXi.  
怨之所生,生於自私 M&rbXi.  
M&rbXi.  
       【原文】孔子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善為家者,盡其所有而均之,雖糲食不飽,敝衣不完,人無怨矣。夫怨之所生,生於自私及有厚薄也。 M&rbXi.  
  【譯述】孔子說:“家裏的財產分配均勻,就沒有人貧窮;家裏的人能夠和睦相處,大家就會團結在一起;家人相安無事,家庭就不會有禍害。” M&rbXi.  
  善於治家的人,將所有財產都平均分配,即使是每天吃粗茶淡飯、穿破舊衣服,甚至吃不飽穿不暖,人們也不會有怨恨產生。怨恨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家長自私自利而且對待別人不公平。 M&rbXi.  
      天下一尺布,大家共穿天下一鬥粟,大家共食 M&rbXi.  
M&rbXi.  
      【原文】漢世諺曰:“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言尺布可縫而共衣,鬥粟可舂而共食。譏文帝以天下之富,不能容其弟也。 M&rbXi.  
   【譯述】漢代有一句諺語說:“一尺布尚可縫,一鬥粟尚可舂。”意思是說即使天下僅有一尺布,也還可以把它縫製成衣服,大家一起來穿;即使天下僅有一鬥穀粟,也還可以做好了大家一起來吃。這句諺語是用來譏諷漢文帝擁有整個天下,卻不能容納他的親兄弟。 M&rbXi.  
M&rbXi.  
  【原文】梁中書侍郎裴子野,家貧,妻子常苦饑寒。中表貧乏者,皆收養之。 M&rbXi.  
  時逢水旱,以二石米為薄粥,僅得遍焉,躬自同之,曾無厭色。此得睦族之道者也。 M&rbXi.  
  【譯述】梁代中書侍郎裴子野,家裏很窮,妻子兒女經常被饑寒交迫所苦。 M&rbXi.  
  裴子野卻把沒有飯吃的表弟表妹都收養在家。當時正碰上水旱災害,裴子野家用二石米煮成很稀的粥,家裏人多,一人只能吃一碗,裴子野和大家一樣只吃一碗,沒有一點不堪忍受的表情。裴子野這種做法可以稱得上是懂得與家族和睦相處的道理了。
2条评分好评度+5贡献值+5
游荔生 好评度 +5 正能量 2018-12-03
游荔生 贡献值 +5 正能量 2018-12-03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不为曾经有过而失落 
不为从末有过而失望
离线游汉银

发帖
1846
金钱
76664
贡献值
2984
交易币
0
好评度
2758
家乡
湖北省黄冈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8-12-02
续 : 家 範
卷二 祖
M&rbXi.  
M&rbXi.  
    【大意】司马光认为,做长辈的都想造福于子孙后代,但真正能够做到这点的人却很少。因为这些人只知道给子孙留下财物,而不知道用道义训诫子孙,用礼法治理家庭。其结果是助长了子孙的许多不良行为,甚至产生斗讼、盼父母早死等弊端。相反圣人给子孙留下的遗产是德和礼,贤人给子孙留下的遗产是廉与俭。作者列举了舜积德为帝、享国百世,孙叔敖不贪、累世不失家业,以及萧何克俭、杨震公廉、周本好施、张文节清俭等事例,忠告人们:遗德于子孙后代远比遗财于后代更为有益。 M&rbXi.  
M&rbXi.  
为儿孙积钱财,不如给后代留功德 M&rbXi.  
  【原文】为人祖者,莫不思利其后世。然果能利之者,鲜矣。何以言之?今之为后世谋者,不过广营生计以遗之。田畴连阡陌,邸肆跨坊曲,粟麦盈囷仓,金帛充箧笥,慊慊然求之犹未足,施施然自以为子子孙孙累世用之莫能尽也。然不知以义方训其子,以礼法齐其家。自于数十年中勤身苦体以聚之,而子孙于时岁之间奢靡游荡以散之,反笑其祖考之愚不知自娱,又怨其吝啬,无恩于我,而厉虐之也。始则欺绐攘窃,以充其欲;不足,则立券举债于人,俟其死而偿之。观其意,惟患其考之寿也。甚者至于有疾不疗,阴行鸠毒,亦有之矣。然则向之所以利后世者,适足以长子孙之恶而为身祸也。顷尝有士大夫,其先亦国朝名臣也,家甚富而尤吝啬,斗升之粟、尺寸之帛,必身自出纳,锁而封之。昼而佩钥于身,夜则置钥于枕下,病甚,困绝不知人,子孙窃其钥,开藏室,发箧笥,取其财。其人后苏,即扪枕下,求钥不得,愤怒遂卒。其子孙不哭,相与争匿其财,遂致斗讼。其处女蒙首执牒,自讦于府庭,以争嫁资,为乡党笑。盖由子孙自幼及长,惟知有利,不知有义故也。夫生生之资,固人所不能无,然勿求多余,多余希不为累矣。使其子孙果贤耶,岂蔬粝布褐不能自营,至死于道路乎?若其不贤耶,虽积金满堂,奚益哉?多藏以遗子孙,吾见其愚之甚也。然则贤圣皆不顾子孙之匮乏邪? M&rbXi.  
  曰:何为其然也?昔者圣人遗子孙以德以礼,贤人遗子孙以廉以俭。舜自侧微积德至于为帝,子孙保之,享国百世而不绝。周自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积德累功,至于武王而有天下。其《诗》曰:“诒厥孙谋,以燕翼子。”言丰德泽,明礼法,以遗后世而安固之也。故能子孙承统八百余年,其支庶犹为天下之显,诸侯棋布于海内。其为利岂不大哉! M&rbXi.  
  【译述】做为人的先祖,没有不希望能够造福于后代的。可是真能造福于后代的却很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如今为后代谋利益的那些人,只懂得多积钱财留给后代儿孙。田地连阡陌,商铺遍布街巷,粮食堆满了仓库,财物塞满了箱子,仍然觉得不够,还在苦心谋求。这样他们心里就怡然自得,自以为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享用不尽了。但是这些祖辈们却不懂得更重要的是应该用做人的道理来教育子孙,也不懂得用礼法来管理家庭。他们自己几十年辛勤劳作所积累起来的财富,却被那些没有教养的子孙们在短时间内就挥霍殆尽。子孙们反过来讥笑祖辈们愚蠢,不会享受,还埋怨祖辈吝啬小气,曾经对自己不好,虐待了自己。那些家里广有钱财但又没有得到良好教育的后代子孙,大都是一开始欺骗盗窃,以满足自己的私欲,不够的时候,就向他人立券借债,打算等到祖父死后再来还债。仔细考察一下这些子孙们的心思,发现他们只是盼望祖父早死。更有甚者,祖父有病不但不给治疗,反而在暗中投毒,以求早一些得到家里的财产。那些为后代谋利益的祖父们,不但助长了子孙的恶行,也给自己带来了杀身之祸。过去有一位士大夫,他的祖先也是当朝名臣,他家里非常富裕但他却很小气,连斗升之粟、尺寸之布,他都要亲自管理。他还把金银财宝锁得严严实实,白天把钥匙装在身上,晚上睡觉时把钥匙放在枕头下边。后来他得了重病,不懂人事,子孙们趁机把他的钥匙偷走,打开密室,找到存放财宝的箱子,偷走了金银财宝。 M&rbXi.  
    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后就寻找枕头下面的钥匙,可是钥匙已没有了,他于是愤怒地死去了。他的子孙们不但没有为他的死而哭泣,反而因为相互争夺、藏匿财产,打斗、诉讼。就连未嫁人的处女也蒙着头拿着状纸,在公堂之上喊冤叫屈,为自己争夺嫁妆。他们的卑鄙行为受到了乡里的讥笑,究其原因,大概就是因为这些子孙们从小长大,只懂得追逐利益,不知道讲道义。生活中所用的钱财物资,本来是人所必需的,但是也不要去过分贪求。钱财一旦太多了,就会成为拖累。如果子孙们确实贤能,难道他们连粗食布衣都不能自己求得,难道会冻死饿死在路旁吗?倘若子孙们无能,即便是金银堆满屋,又有什么用呢?祖父们积累财富留给子孙后代,足见他们十分愚蠢。难道古代那些先贤都不关心他们的子孙后代的穷富吗?有人问:他们为什么不给后代留下很多财产呢?因为古代圣人懂得留给子孙后代高尚的品德与严格的礼法熏陶,贤人们传给子孙的是廉洁的品质和俭朴的作风。舜出身卑贱却能够努力修养品德,终于当上了帝王。他的子孙们继承他的高尚品德,统治国家历经百代而不灭。周朝从后稷、公刘、太王、王季、文王开始修德积功,到了周武王的时候,终于推翻殷商,夺取了天下。《诗经》里说:“周文王谋及子孙,扶助子孙。”指的就是周文王积累恩德,申明礼法,而且将这笔财产传给后代,使得国家安定、社稷稳固。因而他们的子孙后代能够统治国家八百年。他们的那些旁系亲戚也成了天下的望族,被分封的诸侯遍及海内。周家祖先留给后代的利益难道不大吗?   M&rbXi.  
M&rbXi.  
沃土易被人夺,薄田世代相传 M&rbXi.  
  【原文】孙叔敖为楚相,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楚越之间有寝邱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可长有者唯此也。”孙叔敖死,王以美地封其子。其子辞,请寝邱,累世不失。 M&rbXi.  
  汉相国萧何,买田宅必居穷僻处,为家不治垣屋,曰:“今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无为势家所夺。” M&rbXi.  
  【译述】孙叔敖担任楚国相,他快要死的时候告戒他的儿子说:“楚王多次要给我封地,我不接受。我死后,楚王就会赐封地给你们,你们千万不要接受肥沃的土地。楚越两地的中间有个地方叫寝邱,那里土地贫瘠而且地名也不好,但能够长期拥有的唯有这块土地。”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一块好地赐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坚决不要,而向楚王请求寝邱这块薄地。结果好几代人都保有这块封地,而未被人侵夺。 c8Z A5|  
    汉代相国萧何,他家购买田产房屋一定要选择荒凉偏僻的地方,家里也很少进行房屋的建筑。萧何解释说:“如果我的后代贤能,他们就会学习我俭朴的作风;即便无能,田产也不会被有势力的大家族夺去。” c8Z A5|  
c8Z A5|  
祖上多留钱财,后代必然怠惰 c8Z A5|  
  【原文】太子太傅疏广乞骸骨归乡里,天子赐金二十斤,太子赠以五十斤。 c8Z A5|  
广日令家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相与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何,趣卖以共具。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址,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大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共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盖其过而生怨。” c8Z A5|  
  【译述】太子太傅疏广向朝廷请求告老还乡,皇上赐给他黄金二十斤,太子又赐给他五十斤。疏广每天命家里人摆酒设宴,款待本族人、朋友和宾客,与这些人吃酒娱乐。他好几次向家里人询问金子还剩下多少,让家里人把金子都卖掉来治办酒食。这样过了一年多,子孙们悄悄对疏广所敬重和信任的、疏广的兄长说:“子孙们都希望老人在朝廷的时候多挣下些产业田宅,现在家里将皇帝和太子赏赐的一点金子快要吃喝光了,他能够听从您的劝告,您应该劝说老人买一些田地房产,不要把钱都用于吃喝。”疏广的哥哥找机会把儿孙们的意思告诉给了疏广。疏广说:“我难道老糊涂了吗?我难道不懂得为儿孙们打算吗?我是觉得家里本来就有一些田地和房舍,如果他们能够勤俭持家,足够他们的吃喝穿戴,而且生活水平也能和一般人站齐。现在再给他们增添一些家产,他们就会以为家里很有钱,这样只能让那些儿孙们学得懒惰,没有什么好处。 c8Z A5|  
    即便是贤惠的人,财产多了也会使他们觉得有依赖而丧失奋发向上的志向;如果是愚蠢的人,财产多了更会因为放纵而增添他们的过失。而且,一般来讲,有钱的人,容易招致别人的怨恨。我就要死了,应该教育他们懂得这些道理。我不愿去增加他们的过失,也不愿让他们成为别人怨恨的对象。”   c8Z A5|  
c8Z A5|  
留下清白给儿孙 c8Z A5|  
  【原文】涿郡太守杨震,性公廉,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c8Z A5|  
  【译述】涿郡太守杨震,秉性公正廉洁,子孙经常粗食步行。杨震的亲朋好友和同乡长者都劝杨震为儿孙们置办些产业。杨震始终不肯,他说:“让我的儿孙后代被世人称为清廉官吏的子孙,将这样的美名留给子孙,这不是很丰厚的遗产么?” c8Z A5|  
c8Z A5|  
儿孙自有儿孙福 c8Z A5|  
  【原文】南唐德胜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周本,好施。或劝之曰:“公春秋高,宜少留余赀以遗子孙。”本曰:“吾系草,事吴武王,位至将相,谁遗之乎?” c8Z A5|  
      【译述】南唐德胜军节度使兼中书令周本乐善好施。有人劝他说:“您年纪已高,应留些财产给子孙后代。”周本说:“我当年穿着草鞋,跟随吴武王,后来官至将相,有谁留下财产给我呢?” c8Z A5|  
c8Z A5|  
由俭入奢易,又奢入俭难 c8Z A5|  
  【原文】近故张文节公为宰相,所居堂室,不蔽风雨;服用饮膳,与始为河阳书记时无异。其所亲或规之曰:“公月入俸禄几何,而自奉俭薄如此。外人不以公清俭为美,反以为有公孙布被之诈。”文节叹曰:“以吾今日之禄,虽侯服王食,何忧不足?然人情由俭入奢则易,由奢入俭则难。此禄安能常恃,一旦失之,家人既习于奢,不能顿俭,必至失所,曷若无失其常!吾虽违世,家人犹如今日乎!”闻者服其远虑。此皆以德业遗子孙者也,所得顾不多乎? c8Z A5|  
  【译述】新近去世的张文节公担任宰相的时候,居住的房屋破旧到不能遮蔽风雨;衣服和膳食,也跟他担任河阳书记时没有什么两样。他的亲戚规劝他说:“你一个月的俸禄那么多,日常生活竟至如此俭朴。外人不但不把你的清廉俭朴看作美德,相反还以为你像公孙弘一样在沽名钓誉呢!”文节感叹地说:“凭我现在的俸禄,要想穿王侯的衣服、吃美味佳肴,何愁没有钱?可是我知道人的性情一般都是由俭朴转向奢侈容易接受,由奢侈转为俭朴就很难适应。我现在的俸禄怎会永远保有?一旦失去俸禄,家里的人已经习惯了奢侈的生活,不能马上转为俭朴,必然会出现问题。既然这样,哪如就保持这样的生活习惯呢!这样,即便我离开人世,我的家人也还能像现在一样愉快地生活下去。”听者都佩服他的深谋远虑。这些例子都是长辈们把德行和事业留给子孙后代的典范,他们所得到的难道说不多吗? c8Z A5|  
c8Z A5|  
福禄不要全占尽,留下一些给儿孙 c8Z A5|  
  【原文】晋光禄大夫张澄,当葬父,郭璞为占墓地曰:“葬某处,年过百岁,位至三司,而子孙不蕃;某处,年几减半,位裁乡校,而累世贵显。” c8Z A5|  
  澄乃葬其劣处,位止光禄,年六十四而亡。其子孙昌炽,公侯将相,至梁陈不绝,虽未必因葬地而然,足见其爱子孙厚于身矣。先公既登侍从,常曰:“吾所得已多,当留以子孙。”处心如此,其顾念后世不亦深乎! c8Z A5|  
  【译述】晋代光禄大夫张澄,安葬父亲的时候,颇懂占卜之术的郭璞为他占卜墓地说:“你父亲如果葬在甲地,你可以年过百岁,官至三司,但子孙后代却不兴旺。若葬在乙地,你的寿命要减去一半,而且只能担任乡学小官,可是你的子孙后代会显贵。”张澄就将父亲埋在不好的甲地,果然,他只做了光禄大夫,仅活了六十四岁就去世了。但是他的那些子孙后代都很兴旺发达,官至公侯将相的,至梁、陈时代都代有其人。尽管这些不一定只是因为葬地的缘故,但是从中足以看出张澄疼爱儿孙胜过爱护自己。先父做了侍从之后,常常说:“我本人得到的已经够多的了,应该留一些福禄给子孙后代。”他考虑得如此长远,顾念后世之情不也是很深的嘛! c8Z A5|  
不为曾经有过而失落 
不为从末有过而失望
离线游汉银

发帖
1846
金钱
76664
贡献值
2984
交易币
0
好评度
2758
家乡
湖北省黄冈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8-12-02
续 : 家 範
卷三 父母/父/母
c8Z A5|  
c8Z A5|  
      【大意】在本卷中,司马光引用《周礼》、《颜氏家训》、《内则》等语录和曾子等人物的事迹,说明了为父母之道:爱子但不宠溺,教子以义方,晓之以理,教育子女诚实为人,从小培养子女良好的行为习惯。他指出:为父母之道的关键在于一个“严”字。如果只知疼爱,不知严教,会使子女陷于忤逆、罪恶的境地。他还列举了周大任娠文王用胎教、孟母三迁择邻而居等事例,从正面说明了母亲教育子女的重要性和母亲行为、品德的重要作用。 c8Z A5|  
c8Z A5|  
父子之间有礼有节 c8Z A5|  
  【原文】陈亢向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c8Z A5|  
  【译述】陈亢问伯鱼说:“孔夫子他老人家有没有什么奇闻逸事呢?”伯鱼回答说:“他老人家没有什么奇闻逸事,只是有一次我独自侍立,他的儿子鲤迈着小步快速经过厅堂,夫子问道:‘你学习《诗经》没有?’孔鲤回答说:‘没有。’夫子教导他说:‘不学《诗经》就没有说话的权利。’孔鲤便下去学习《诗经》。过了几天,我又独自侍立先生于侧,鲤又迈着小步快速经过厅堂,夫子问:‘你学习《礼》没有?’鲤回答说:‘没有。’夫子教导说:‘不学习《礼》就不能立身。’孔鲤便下去学习《礼》。”听了这两件事,陈亢出去后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件事,却懂得了三个道理:懂得了学《诗经》的道理,懂得了学《礼》的道理,同时又懂得了君子与他的子女之间应该是有礼有节的,不能随随便便的道理。 c8Z A5|  
c8Z A5|  
君子教子,遵之以道 c8Z A5|  
  【原文】曾子曰:“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遵之以道而勿强言;心虽爱之不形于外,常以严庄莅之,不以辞色悦之也。不遵之以道,是弃之也。然强之,或伤恩,故以日月渐摩之也。” c8Z A5|  
  【译述】曾子说:“君子对于他的子女,喜爱他们却不表露在脸上,支使他们也不露声色,让他们按道理做事情,但又不勉强他们。心里虽然很喜爱他们却不表露在外边,对待他们要严肃庄重,不能用和言悦色来讨他们喜欢。不教育子女按道理做事,就会把他们引上邪路。然而如果一味地强迫他们做,又会损伤父子之间的和气。因此对待子女只能靠平时言传身教去慢慢引导他们。” c8Z A5|  
c8Z A5|  
父子之间,不宜简慢 c8Z A5|  
  【原文】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家训》曰:“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异宫,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痒痛,悬衾箧枕,此不简之教也。” c8Z A5|  
  【译述】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在他写的《家训》中说:“父子之间应该严肃,不能随随便便,不能简慢。如果简慢随便,就会因怠慢而形不成父慈子孝,古人规定做官的人家,父子应该分开居住,这是养成父子之间不随随便便的方法;儿子要为父母按摩病痛,收拾被褥枕头等卧具,这是父子之间不生简慢的道理所在。” c8Z A5|  
c8Z A5|  
人爱其子,当教子成人 c8Z A5|  
  【原文】石碏谏卫庄公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自古知爱子不知教,使至于危辱乱亡者,可胜数哉!夫爱之,当教之使成人。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亡,乌在其能爱子也?人之爱其子者多曰:“儿幼,未有知耳,俟其长而教之。”是犹养恶木之萌芽,曰俟其合抱而伐之,其用力顾不多哉?又如开笼放鸟而捕之,解缰放马而逐之,曷若勿纵勿解之为易也! c8Z A5|  
  《曲礼》:“幼子常视毋诳。” c8Z A5|  
  “立必正方,不倾听。” c8Z A5|  
  “长者与之提携,则两手奉长者之手。负剑辟咡诏之,则掩口而对。” c8Z A5|  
  【译述】石碏劝谏卫庄公说:“我听说父亲疼爱子女应该教给他们做人的正道,不使他们走上邪路。骄横奢侈,荒淫放纵,就会走上邪路。骄奢淫逸四种习惯都有,这是过分宠爱他们所造成的。”自古以来许多父亲都知道疼爱子女,却不懂得教育子女,以至于使他们危害他人,自取灭亡,这样的事例还少吗?疼爱子女,就应当教育他们,培养他们成人。疼爱他们却让他们走上邪路,又怎能算得上疼爱他们呢?疼爱子女的那些人常常说:“孩子小,不懂事,等他们长大后再来教育他们。”这就好比种了一棵不正的树苗,说等到树木长大后再来修剪它,那样费力不更多吗?又像打开鸟笼把鸟放走之后再去捉鸟,解开缰绳把马放走之后再去追它,与其这样,哪如事先就不放开鸟和马呢? c8Z A5|  
  《礼记·曲礼》说:“对于小孩子,要经常关注教导他,不要让他学会说假话和诳骗。” c8Z A5|  
  又说:“孩子从小要养成好的习惯,站立的时候一定要中正,不要斜着身子去倾听。” c8Z A5|  
  又说:“如果有长辈与你握手,你就要用两只手奉长辈的手。如果长辈俯下身和你说话,你要将自己的嘴用手当住一点,然后再恭敬地说话。” c8Z A5|  
  【原文】《内则》:“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十有三年,学乐、诵诗、舞勺。成童,舞象、学射御。” c8Z A5|  
  【译述】《礼记·内则》说:孩子会自己吃饭的时候,父母要教给他用右手拿筷子,会说话的时候,要教给他们应答,男孩答“唯”,女孩答“俞”。他们所用的佩囊,男的用皮革,女孩用丝缯,各代表武事和针黹之事。六岁的时候,教他们数数与记住东西南北这些方位的名称;七岁的时候,教给他们男女不能同坐,不能在一起吃东西。八岁的时候,告诉他们谦让之礼,出入门户以及上炕进餐,都要在长者之后。九岁的时候,要告诉他们朔望与天干地支的知识。十岁的时候,男孩子就要出去拜师求学,住宿在外边,学习六书九数。十三岁的时候,要学习音乐、诗书和文舞。到了十五岁之后,就要学习武舞、射箭和驾御车马。 c8Z A5|  
c8Z A5|  
曾子杀猪教子 c8Z A5|  
  【原文】曾子之妻出外,儿随而啼。妻曰:“勿啼!吾归,为尔杀豕。”妻归,以语曾子。曾子即烹豕以食儿,曰:“毋教儿欺也。” c8Z A5|  
  【译述】曾子的妻子到外边去办事,儿子跟着她边走边哭。妻子说:“别哭! c8Z A5|  
  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猪肉。”妻子回来后,把这件事告诉了曾子。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他说:“我之所以真的给他杀猪吃,是为了教给他不要欺骗人。” c8Z A5|  
c8Z A5|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c8Z A5|  
  【原文】贾谊言:古之王者,太子始生,固举以礼,使士负之,过阙则下,过庙则趋,孝子之道也。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提孩有识,三公三少,固明孝、仁、礼、义。以道习之,逐去邪人,不使见恶行。于是皆选天下之端士、孝弟、博闻、有道术者,以卫翼之。使与太子居处出入。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习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习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不能不楚言也。 c8Z A5|  
  【译述】汉朝的贾谊说:古代的帝王教育太子,在太子一生下来的时候,就用符合礼法的行动来给他示范。让人抱着他,经过宫阙的时候就要表示礼貌,经过庙堂的时候就要小步快走,这是培养孝子之道啊!所以,帝王对于后代,孩子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对他进行教育了。在孩子懂事的时候,就要请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和少保、少傅、少师三少来教育太子,让他明白孝、仁、礼、义的道理。用道来教育太子,把那些心术不正的小人都赶走,不让太子见到坏事恶行。于是都挑选天下品行端正的人、讲究孝悌的人、学识渊博的人和有德行的人,来辅佐教育他。让这些人一起与太子居住出入。这样,太子从一生下来看到的就都是有德行的事,听到的就都是符合道义的话,走的就是正道,因为在他的周围都是些正人君子。道理很简单,每天和正人君子在一起,自己就自然会成为正人君子。这就好比你从小生长在齐地,就不可能不说齐地的方言;如果每天和那些邪恶的人在一起,你自己也就会成为邪恶的人,这就好比你从小生长在楚地,不能不讲楚地的方言一样。 c8Z A5|  
c8Z A5|  
教妇初来,教子婴孩 c8Z A5|  
  【原文】《颜氏家训》曰:古者圣王,子生孩提,师保固明仁孝礼义,道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骄慢已习,方乃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长成,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谚云:“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 c8Z A5|  
  【译述】《颜氏家训》说:古代的帝王圣贤,孩子生下后,很小的时候,就有少师少保来负责教他孝仁礼义了。普通百姓虽然不能和皇家一样,也当在孩子小的时候,他能识人颜色,知人喜怒的时候,就加以教诲,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叫他什么不能做他就不去做。这样几年后,可以不用体罚,父母既威严又有慈爱,子女因畏慎而产生孝心。但我看世上有许多人,只知道爱而不懂得教育,做不到这些。孩子的饮食行为,都随心所欲。做得不对应训诫的时候反而夸奖他,应当诃责的时候反而嘻笑,等孩子长大懂事后,还以为理法就是这样。骄慢的习惯已经养成,这时候大人才来管教他。就是打死他也不能建立尊长的威信,孩子的忿怒天天增长反而会增加他的怨恨。等孩子长大成人,终是德行不好。孔夫子说:“小时候形成的习惯就好像天性一样,习惯会成为自然。”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俗话说:“教育媳妇要从她初来时开始,教育孩子要从他小的时候开始。“这句话真是说得太正确了。 c8Z A5|  
c8Z A5|  
纠正孩子缺点,如同有病用药 c8Z A5|  
  【原文】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于诃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尔。当以疾病为喻,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岂愿苛虐于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c8Z A5|  
  王大司马母卫夫人,性甚严正。王在湓城,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犹捶挞之,故能成其勋业。 c8Z A5|  
  【译述】《颜氏家训》又说:那些不能好好教育子女的人,也不是存心要把子女陷入罪恶之中;只不过是不愿让子女因自己的责骂而感到脸上不好看,不忍心责打让子女皮肉受苦罢了。拿人生了病来作个比喻,人有病难道能不用汤药和针砭、艾熏来救治吗?我们反过来想一想那些勤于督促训导孩子的人,难道他们真是愿意让孩子受虐待吗?实在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的啊。 c8Z A5|  
  《颜氏家训》还说:大司马王僧辩的母亲魏太夫人,品性很严正,王僧辩在湓城(九江)担任军职,地位已相当高,年纪也四十多了,但稍有做得不对的地方,魏太夫人还是要打他,所以最后王僧辩能建功立业。 c8Z A5|  
c8Z A5|  
爱而不教,反害其子 c8Z A5|  
  【原文】梁元帝时,有一学士,聪敏有才,少为父所宠,失于教义。一言之是,遍于行路,终年誉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饰,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语言不择,为周逖抽肠衅鼓云。然则爱而不教,适所以害之也。《传》称鸤鸠之养其子,朝从上下,暮从下上,平均如一。至于人,或不能然。《记》曰:父之于子也,亲贤而下无能。使其所亲果贤也,所下果无能也,则善矣。其溺于私爱者,往往亲其无能,而下其贤,则祸乱由此而兴矣。 c8Z A5|  
  【译述】《颜氏家训》又说:“梁元帝时有一个士人,从小聪明有才能,很受父亲宠爱,但家里没有很好地教育他。他只要有一句话说得有点理,他父亲就不断地夸奖他,一年到头到处与人谈论;一件事做错了,他父亲就百般为他掩饰,替他找各种借口,希望他自己慢慢能改正。后来这人长大成人之后,不好的品质越发展越严重,待人粗暴傲慢,最后终于因为讲话随便,触犯了有权势的周逖,而被周逖抽肠衅鼓,惨杀而死。”这样看来,家长对子女如果一味溺爱而不懂得去教诲,恰恰是害了孩子。《左传》说:鸤鸠鸟在喂养孩子的时候,早晨从上到下轮流,晚上从下到上轮流,始终能平等对待,没有偏向。人反倒不能这样。《礼记》说:父亲对于子女,一般都是偏亲聪明有才干的,而对于才能差一些的就不太喜欢。如果为父亲的所偏亲的果真有才有德,不喜欢的果真是品行才能很差的,那还算是不错的;然而,有些做父亲的因溺于私爱,往往是偏亲那些无品行无才能的,而疏远品行端正有才能的。那么,家里的不和与祸乱就从此而生发了。 c8Z A5|  
c8Z A5|  
父母对待子女,不宜偏亲偏爱 c8Z A5|  
  【原文】《颜氏家训》曰: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谓灵龟明鉴。此通论也。 c8Z A5|  
  【译述】人们爱自己的儿子,很少能做到没有偏爱。从古代到现在,这种偏爱的毛病非常多,聪明懂事的孩子自然讨人喜爱,顽皮愚鲁的孩子也应当怜爱。偏爱虽然是喜欢他,盼他好,而事实上却是害了他。共叔的死,实际上是他母亲的过错;赵王后来被杀,也是他父亲偏宠偏爱造成的恶果;刘表和袁绍最终家破人亡,都可以作为偏爱子女的前车之鉴。 c8Z A5|  
c8Z A5|  
曾子终身不娶后妻 c8Z A5|  
  【原文】曾子出其妻,终身不取妻。其子元请焉,曾子告其子曰:“高宗以后妻杀孝己,尹吉甫以后妻放伯奇。吾上不及高宗,中不比吉甫,庸知其得免于非乎?” c8Z A5|  
    【译述】曾子休掉了他的妻子,终身没有再娶。曾子的儿子曾经劝父亲再娶后妻,曾子对儿子说:“殷高宗武丁因为后妻进谗言,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孝己;周宣王尹吉甫也因为娶了后妻的缘故,放逐了自己的儿子伯奇。我上比不上殷高宗,中比不上尹吉甫,怎么能保证娶了后妻而不发生祸乱呢?”   c8Z A5|  
c8Z A5|  
续娶后妻,极易败家 c8Z A5|  
  【原文】后汉尚书令朱晖,年五十失妻。昆弟欲为继室。晖叹曰:“时俗希不以后妻败家者。”遂不娶。今之人年长而子孙具者,得不以先贤为鉴乎! c8Z A5|  
  【译述】东汉尚书令朱晖,五十岁的时候死了妻子。兄长想为他续弦,他叹息道:“现在,因为续娶后妻败家的事例很多。”于是不再续娶。如今那些年事已高且子孙满堂的人,难道能不以前代的贤人为榜样吗? c8Z A5|  
c8Z A5|  
子不孝父不慈,其罪恶均等 c8Z A5|  
  【原文】《内则》曰:“子妇未孝未敬,勿庸疾怨,姑教之。若不可教,而后怒之。不可怒,子放妇出而不表礼焉。” c8Z A5|  
  【译述】《内则》说:“儿子和媳妇不孝顺不恭敬,也不用怨恨,应该耐心地教育他们。如果不听教育,然后再去指责他们。指责了也不改正,就将儿子和媳妇赶出家门但不去明说他们违背了孝道。” c8Z A5|  
  【原文】君子之所以治其子妇,尽于是而已矣。今世俗之人,其柔懦者,子妇之过尚小,则不能教而嘿藏之。及其稍著,又不能怒而心恨之。至于恶积罪大,不可禁遏,则喑呜郁悒,至有成疾而终者。如此,有子不若无子之为愈也。其不仁者,则纵其情性,残忍暴戾,或听后妻之谗,或用嬖宠之计,捶扑过分,弃逐冻馁,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已。《康诰》称:“子弗祗服厥父事,大伤厥考心;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谓之元恶大憝,盖言不孝不慈,其罪均也。 c8Z A5|  
  【译述】君子对待儿子和媳妇的办法,就是这么个道理。如今世俗之人中的那些柔弱无能的父辈,在儿子、媳妇的过错还小的时候,不能及时教育,而是尽力去遮掩。等到他们的过失越来越大的时候,父母又不能发怒去责备他们。等到子女罪大恶极,不能遏制的时候,父母就忧愁苦闷,甚至有人积郁成病,含恨而死。如果这样,有子女还不如没子女好。另一方面,也有那些不仁不义的父亲,放纵自己的情性,残忍暴戾地对待子女,有的听信后妻的谗言,有的用亲信的计谋,对儿女过分捶打,或者把子女赶出家门,让他们挨饥受饿,必欲置之死地才肯罢休。《康诰》说:“子女不能孝顺父亲,就会大大伤害父亲的心;父亲不能够养育他的子女,就是仇恨子女。”这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大恶人,这段话大概是说子女不孝顺和父亲不慈祥,他们的罪恶一样大。 c8Z A5|  
c8Z A5|  
母慈母败子 c8Z A5|  
  【原文】为人母者,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古人有言曰:“慈母败子。”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亡。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自古及今,若是者多矣,不可悉数。 c8Z A5|  
  【译述】为人之母,不怕不慈祥,怕的是只知道疼爱子女而不懂得去教育子女。古人说:“慈母败子。”母亲溺爱子女却不能教育子女,使子女沦为坏人,陷入恶迹劣行,最终受到惩罚,引出祸乱,自取灭亡。毁他的并非他人,恰恰是做母亲的害了他。从古到今,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可胜数。 c8Z A5|  
c8Z A5|  
古代圣贤重胎教 c8Z A5|  
  【原文】周大任之娠文王也,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文王生而明圣,卒为周宗。君子谓大任能胎教。古者妇人任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邪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艺博通矣。彼其子尚未生也,固已教之,况已生乎! c8Z A5|  
  【译述】周文王的母亲怀周文王的时候,眼睛不看不好的颜色,耳朵不听淫荡的声音,嘴里不说戏虐调笑的语言。因此,文王生下来就明白贤圣,最终成为开创周代工业的一代圣主。有才德的人认为妇女在怀孕的时候可以胎教,古代的妇女在怀孕的时候,睡觉不侧卧,不在靠边的地方坐,不一只脚站立,不吃乱七八糟的东西。食物切得不端正不吃,炕席铺得不正不坐,眼睛不看不好的颜色,耳朵不听淫荡的声音。晚上让盲人朗诵诗,谈论正事。这样,生下的孩子相貌体形端正,才能出众。人家的孩子还没有出生,就已经开始教育了,而况出生之后呢? c8Z A5|  
c8Z A5|  
孟母三迁教子 c8Z A5|  
  【原文】孟轲之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戏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c8Z A5|  
  孟母曰:“此非所以居之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衒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所以居之也。”乃徙。舍学宫之傍,其嬉戏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矣!”遂居之。孟子幼时问东家杀猪何为,母曰:“欲啖汝。”既而悔曰:“吾闻古有胎教,今适有知而欺之,是教之不信。”乃买猪肉食。既长就学,遂成大儒。彼其子尚幼也,固已慎其所习,况已长乎! c8Z A5|  
  【译述】孟轲的母亲家住在靠近墓地的地方,孟轲小时候就常玩些挖墓埋死人的游戏,而且玩得非常起劲。母亲就说:“此处不适合居住。”于是将家搬走,迁居到集市旁边,于是孟轲又以学习商贩吆喝叫卖为游戏。 c8Z A5|  
  孟母又说:“这里也不适合居住。”就又举家迁徙,搬到学校旁边的房舍里,这样孟子就玩些祭祀、揖让、进退的有关礼仪方面的游戏。孟母高兴地说:“这里才是居住的好地方。”于是就在这里安居。孟子小时候问母亲邻居为什么要杀猪,母亲回答说:“给你吃肉。”说完又后悔了,心想:“我听说古人就很注重胎教,现在孩子刚懂事,我就欺骗他,这是教他不讲信用。”因此为了证明自己说话算数,孟母就买猪肉给孟子吃。孟子长大后读书学习,终于成为博学多才的大学问家。孟母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认真培养儿子的好习惯,何况在儿子长大之后呢? c8Z A5|  
c8Z A5|  
为子待客,其母断发 c8Z A5|  
  【原文】汉丞相翟方进继母随方进之长安,织履,以资方进游学。 c8Z A5|  
  晋太尉陶侃,早孤贫,为县吏番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逵荐侃于庐江太守,召为督邮,由此得仕进。 c8Z A5|  
  【译述】汉代的丞相翟方进求学的时候,他的继母跟随他到长安,靠编草鞋赚钱来资助方进拜师求学。 c8Z A5|  
  晋代太尉陶侃,从小丧父,家里很穷,他担任番阳县吏之时,孝廉范逵来家探访。一时间家里没有东西招待客人,他的母亲就剪掉头发,用头发换来酒肴招待客人。后来,范逵向庐江太守推荐陶侃,太守就任命陶侃为督邮,陶侃从此进身仕途。 c8Z A5|  
c8Z A5|  
儿子交友不善,母亲拒绝吃饭 c8Z A5|  
  【原文】后魏钜鹿魏缉母房氏,缉生未十旬,父溥卒。母鞠育不嫁,训导有母仪法度。缉所交游,有名胜者,则身具酒馔。有不及己者,辄屏卧不餐,须其悔谢乃食。 c8Z A5|  
    【译述】后魏时候钜鹿魏缉的母亲房氏,魏缉刚生下来还不到十旬,他的父亲魏溥就死了。魏缉的母亲为了养育魏缉,不再改嫁,魏母教育孩子颇知礼仪法度。魏缉在外边结交的人如果是有好名声的,来家做客,魏母就亲自准备酒食,款待客人。如果是品德修养差的人,她就睡在屏风后面,不出来吃饭,一定要在事后儿子表示悔恨,向她谢罪,她才肯吃饭。 c8Z A5|  
c8Z A5|  
不以肥鲜所动,教子勤学读书 c8Z A5|  
  【原文】唐侍御史赵武孟,少好田猎,尝获肥鲜以遗母。母泣曰:“汝不读书,而田猎如是,吾无望矣!”竟不食其膳。武孟感激勤学,遂博通经史,举进士,至美官。 c8Z A5|  
    【译述】唐代侍御史赵武孟,少年的时候喜欢打猎。有一次捕获了一些又肥又鲜的猎物,他将猎物献给母亲。母亲不但没有高兴,反而哭着说:“你不读书,却去无休止地打猎,我没有指望了!”于是不吃饭。武孟为母亲的教诲所感动,开始勤奋学习,终于博通经史,考中进士,当了大官。 c8Z A5|  
c8Z A5|  
劝子苦读,口含黄连 c8Z A5|  
  【原文】天平节度使柳仲郢母韩氏,常粉苦参、黄连和以熊胆以授诸子,每夜读书使噙之,以止睡。 c8Z A5|  
  【译述】天平节度使柳仲郢的母亲韩氏,常常浸泡苦参、黄连和熊胆,交给几个儿子,儿子们每天晚上读书的时候,她就让他们将这些东西含在嘴里,用这个办法来制止他们打瞌睡。 c8Z A5|  
c8Z A5|  
苟得钱财,不如正己立名 c8Z A5|  
  【原文】太子少保李景让母郑氏,性严明,早寡家贫,亲教诸子。久雨,宅后古墙颓陷,得钱满缸。奴婢喜,走告郑。郑焚香祝之曰:“天盖以先君余庆,愍妾母子孤贫,赐以此钱。然妾所愿者,诸子学业有成,他日受俸,此钱非所欲也。”亟命掩之。此唯患其子名不立也。 c8Z A5|  
  【译述】太子少保李景让的母亲郑氏秉性严明,年轻时就守了寡,家里也很贫穷,她就亲自教育子女。一次,因为下了很久的雨,房屋后面的古墙倒塌,露出满满一缸钱。奴婢发现后非常高兴,连忙跑去告诉郑氏。郑氏烧香祈祷:“大概是因为孩子的父亲生前积下阴德,上帝可怜我们母子孤寡贫穷,赐给我们这些钱。然而我所希望的只是孩子们学业有成,将来做官得到傣禄,这些钱并不是我想要的。”祈祷毕,她立刻命令奴婢将钱掩埋。郑氏这样做就是担心子女将来不能立名。 c8Z A5|  
  【原文】齐相田稷子受下吏金百镒,以遗其母。母曰:“夫为人臣不忠,是为人子不孝也。不义之财,非吾有也。不孝之子,非吾子也。子起矣。”稷子遂惭而出,反其金而自归于宣王,请就诛。宣王悦其母之义,遂赦稷子之罪,复其位,而以公金赐母。 c8Z A5|  
  【译述】齐国丞相田稷子接受了部下送给他的一百镒金子,回家之后他把这些金子交给母亲。母亲说:“做为人的臣子而不忠诚,就等于是为人之子而不孝顺。你这些不义之财,我不要。你这个不孝之子,也不是我的儿子,你走吧!”田稷子十分羞愧地离开家,将那一百镒金子还给部下,自己到齐宣王那里请求皇上杀头治罪。宣王欣赏他母亲的深明大义,于是就赦免了他的罪过,让他仍任原职,而且还从国库里拿出一些金子赏赐给他的母亲。 c8Z A5|  
c8Z A5|  
隽母教子:为吏不可贪残 c8Z A5|  
  【原文】汉京兆尹隽不疑,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平反,活几何人耶?不疑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言语异于它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 c8Z A5|  
  【译述】汉代京兆尹隽不疑,每次下去验收登记囚徒返回来的时候,母亲总要询问隽不疑,这次有没有平反的囚徒,你救了几个被冤枉的人?如果隽不疑平反得多,母亲就高兴,有说有笑地吃饭,说起话来也与平时不一样。有时,隽不疑说没有囚徒得到平反,母亲就不高兴,拒绝用餐。 c8Z A5|  
  正因为这样,隽不疑做为官吏,虽然严厉,但并不残酷。 c8Z A5|  
c8Z A5|  
[ 此帖被游汉银在2018-12-02 21:07重新编辑 ]
不为曾经有过而失落 
不为从末有过而失望
离线游汉银

发帖
1846
金钱
76664
贡献值
2984
交易币
0
好评度
2758
家乡
湖北省黄冈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8-12-02
续 : 家  範
卷三 父母/父/母
c8Z A5|  
教子为官廉洁 c8Z A5|  
  【原文】吴司空孟仁尝为监鱼池官,自结网捕鱼作鲊寄母。母还之曰:“汝为鱼官,以鲊寄母,非避嫌也!” c8Z A5|  
  【译述】三国时东吴的司空孟仁曾经担任监鱼池官,他亲自结网捕鱼,将捕获的鱼制成腌鱼,然后寄给母亲。母亲退还给他说:“你身为鱼官,却把腌鱼寄给你的母亲,你没有做到当官应该避嫌疑!” c8Z A5|  
  【原文】晋陶侃为县吏,尝监鱼池,以一坩鲊遗母。母封鲊责曰:“尔以官物遗我,不能益我,乃增吾忧耳。” c8Z A5|  
  【译述】晋代陶侃担任县吏,曾经监管鱼池,他将一些腌鱼送给母亲,母亲不接受,还责备他说:“你将公家的东西送给我,不但对我没有好处,相反还会增加我的忧虑。” c8Z A5|  
c8Z A5|  
郑母有节操,儿子为清官 c8Z A5|  
  【原文】隋大理寺卿郑善果母翟氏,夫郑诚讨尉迟迥战死。母年二十而寡,父欲夺其志。母抱善果曰:“郑君虽死,幸有此儿。弃儿为不慈,背死夫为无礼。”遂不嫁。善果以父死王事,年数岁拜持节大将军,袭爵开封县公,年四十授沂州刺史,寻为鲁郡太守。母性贤明,有节操,博涉书史,通晓政事。每善果出听事,母辄坐胡床,于障后察之。闻其剖断合理,归则大悦,即赐之坐,相对谈笑;若行事不允,或妄嗔怒,母乃还堂,蒙袂而泣,终日不食。善果伏于床前不敢起。母方起,谓之曰:“吾非怒汝,乃惭汝家耳。吾为汝家妇,获奉洒扫,知汝先君忠勤之士也,守官清恪,未尝问私,以身殉国。继之以死,吾亦望汝副其此心。 c8Z A5|  
  汝既年小而孤,吾寡耳,有慈爱无威,使汝不知礼训,何可负荷忠臣之业乎?汝自童稚袭茅土,汝今位至方岳,岂汝身致之邪?不思此事而妄加嗔怒心缘骄乐,堕于公政,内则坠尔家风,或失亡官爵;外则亏天子之法,以取辜戾。吾死日,何面目见汝先人于地下乎?”母恒自纺绩,每至夜分而寝。善果曰:“儿封侯开国,位居三品,秩俸幸足,母何自勤如此?”答曰:“吁!汝年已长,吾谓汝知天下理,今闻此言,故犹未也。至于公事,何由济乎?今此秩俸,乃天子报汝先人之殉命也,当散赡六姻,为先君之惠,奈何独擅其利,以为富贵乎?又丝枲纺绩,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及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堕业者,是为骄逸。 p,5i)nEFj  
  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自初寡,便不御脂粉,常服大练,性又节俭,非祭祀、宾客之事,酒肉不妄陈其前;静室端居,未尝辄出门阁。内外姻戚有吉凶事,但厚加赠遗,皆不诣其门。非自手作,及庄园禄赐所得,虽亲族礼遗,悉不许入门。善果历任州郡,内自出馔,于衙中食之,公廨所供皆不许受,悉用修理公宇及分僚佐。善果亦由此克己,号为清吏,考为天下最。 p,5i)nEFj  
  【译述】隋代大理寺卿郑善果的母亲翟氏,丈夫郑诚征讨尉迟迥时战死。翟氏年方二十岁就守了寡,父亲想让她改嫁,翟氏抱着儿子善果说:“郑君虽然已死,但是幸亏还有一个儿子。抛弃儿子就是不慈爱,背叛死去的丈夫就是无礼。”于是不再嫁人。善果因为父亲为国而死,年仅几岁就被封为持节大将军,袭开封县公的爵位,四十岁就担任沂州刺史,不久又为鲁郡太守。善果的母亲秉性贤良,颇有节操,博览书史,通晓政事。善果每次出去处理公事,母亲就坐在胡床上,躲在屏障后暗中观察。听到儿子分析裁断合理,回家就非常高兴,让儿子坐在身旁,母子俩说说笑笑。如果儿子办事不公允,或者无端发怒,母亲回到屋里,就蒙面而哭,整天不吃饭。善果跪在母亲床前不敢起来。母亲这才起来,对他说:“并不是我对你发怒,只是为你家感到羞愧。我是你家的媳妇,能在你家洒扫侍奉,知道你父亲是个忠诚勤奋的人,为官清廉,未尝营私,最终以身殉国,我也指望你继承你先父的遗志。你年幼丧父,我丧夫守寡,有慈无威,使你不懂得礼训,你又怎能胜任忠臣的事业?你自孩童之时就承袭封位,如今位至地方官,这难道是你自己努力所获得的吗? p,5i)nEFj  
  不去想想这些事情,却妄加发怒,心里想着骄奢取乐,怠于公务。对于家里你是败坏家风,甚至会导致失去官位袭爵;在外则违背天子的王法,自取灭亡。我死后,你又有何脸面去见你的父亲呢?”善果的母亲经常纺纱织布,直至深夜方才睡觉。善果便问:“我封侯开国,位至三品,俸禄丰厚,母亲为何还要如此勤劳?”母亲回答说:“唉!你已长大,我以为你懂得道理了。如今听你这话,才知道你还是不懂道理。你这个样子,又怎么能干好公事呢?你现在的俸禄,是皇帝对你父亲为国捐躯的厚报,应当将这些好处散发给六亲,以示你父亲的恩惠,为何你只想着独享其利,谋求个人的富贵呢?再说纺纱织布,是妇人的本职,上自王后,下至士大夫之妻,各有应该干的事。如果停止纺纱织布,就是贪图安逸。我虽然不懂得礼法,可是怎么能败坏郑家的名声呢?”翟氏从守寡开始,就不再涂脂抹粉,经常穿粗布衣服。她秉性节俭,除了祭祀或宴请宾客,吃饭一般不摆放酒肉。平时只静静地独自呆在家里,未曾离开房门一步。内外亲戚有什么吉凶事情,她都要赠送厚礼,但从不亲自不登门。不是亲手制作的东西,以及庄园出产或皇上赏赐给的东西,即便是亲戚朋友赠送的礼品,她都一概不许拿进家门。善果担任各地州郡长官,都由自己家提供饮食,他拿到衙门里去吃,官署所提供的,都不接受,都用作修理官舍,或者分给下边的官员僚属。善果也因此克己奉公,被称为清廉的官吏,被考评为全国最好的官员。 p,5i)nEFj  
p,5i)nEFj  
为官贪赃,与强盗无异 p,5i)nEFj  
  【原文】唐中书令崔玄,初为库部员外郎,母卢氏尝戒之曰:“吾尝闻姨兄辛玄驭云:‘儿子从官于外,有人来言其贫窭不能自存,此吉语也;言其富足,车马轻肥,此恶语也。’吾尝重其言。比见中表仕宦者,多以金帛献遗其父母。父母但知忻悦,不问金帛所从来。若以非道得之,此乃为盗而未发者耳,安得不忧而更喜乎?汝今坐食俸禄,苟不能忠清,虽日杀三牲,吾犹食之不下咽也。”玄由是以廉谨著名。 p,5i)nEFj  
    【译述】唐代中书令崔玄,起初担任库部员外郎,母亲卢氏经常告诫他说:“我曾经听姨兄辛玄驭对我说:‘儿子在外边做官,如果有人来说他贫穷不能自存,这是好事儿;如果说他十分富裕,车轻马肥,那就是坏话。’我很重视姨兄的这些话。常见那些做官的表兄表弟,多拿回金银布帛送给他们的父母。父母只知道高兴,却不问金银布帛从何而来。若是他们通过不正当的途径得来,那就好比做了强盗未被发现一样,这怎么能叫人不发愁反倒高兴呢?你现在拿了国家的俸禄,如果不能忠诚、清廉,即便是每天给我杀猪宰羊,我也吃不下去啊!”玄在母亲的教育下,以为官清廉、谨慎闻名于当时。   p,5i)nEFj  
p,5i)nEFj  
母亲高义,感动三军 p,5i)nEFj  
  【原文】李景让,宦已达,发斑白,小有过,其母犹挞之。景让事之,终日常兢兢。及为浙西观察使,有左右都押牙忤景让意,景让杖之而毙。军中愤怒,将为变。母闻之。景让方视事,母出,坐厅事,立景让于庭下而责之曰:“天子付汝以方面,国家刑法,岂得以为汝喜怒之资,妄杀无罪之人乎?万一致一方不宁,岂惟上负朝廷,使垂老之母衔羞入地,何以见汝先人乎?”命左右禠其衣坐之,将挞其背。将佐皆至,为之请。不许。将佐拜且泣,久乃释之。军中由是遂安。此惟恐其子之入于不善也。 p,5i)nEFj  
  【译述】李景让,在官场上已很显赫了,而且头发已花白,年纪也很大了,然而,只要稍有过错,母亲仍旧要鞭挞他。景让侍奉母亲,整天战战兢兢。景让担任浙西观察使时,有个部下违背了他的意愿,他就将其杖责致死。军士愤怒,眼看就要哗变。母亲听说了这件事后,景让处理公务的时候,母亲就走出来坐在厅堂之上,命景让站在庭下,然后斥责说:“皇帝将一方的军政事务交给你,国家刑法,怎么能作为你随意发泄喜怒哀乐的资本而去枉杀无罪之人呢?万一引起一方的动乱,何止是上负朝廷,而且使你垂老之母含羞入地,我又有何面目去见你的先人呢?” p,5i)nEFj  
  就命手下剥去他的衣服,摁翻在地,准备鞭打他。这时,军中将领都来了,都为他求情,母亲不答应。将领们一边拜一边哭泣哀求,过了很久母亲方才同样释放李景让。军中因此才安定下来。李母这样做是担心儿子走上不仁不善的邪路。 p,5i)nEFj  
p,5i)nEFj  
儿为正义死,慈母不落泪 p,5i)nEFj  
  【原文】汉汝南功曹范滂坐党人被收,其母就与诀曰:“汝今得与李杜齐名,死亦何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滂跪受教,再拜而辞。 p,5i)nEFj  
    【译述】汉代汝南功曹范滂受党人牵连被收执,他的母亲于是与他诀别,说:“你为正义而死,得以与李杜齐名,死又有什么遗憾的呢?你既已获得了名节,还怎么去追求长寿呢,这二者岂可都占全呢?”范滂跪地领受教诲,向母亲拜了两拜,辞别而去。   p,5i)nEFj  
    【原文】魏高贵乡公将讨司马文王,以告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沈、业出走告文王,经独不往。高贵乡公既薨,经被收。辞母,母颜色不变,笑而应曰:“人谁不死,但恐不得死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 p,5i)nEFj  
  【译述】魏高贵乡公准备征讨司马文王,他把这个打算告诉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王沈和王业出来后,就跑到司马文王那儿告了密,惟独王经没有去。后来,高贵乡公去世,王经于是被收执。王经去和母亲告别,母亲脸色不变,笑着说:“人哪有不死的,只怕死得不值得,你为正义而死,又有什么遗憾的呢?” p,5i)nEFj  
p,5i)nEFj  
为成子名,母不避祸 p,5i)nEFj  
  【原文】唐相李义府专横,侍御史王义方欲奏弹之,先白其母曰:“义方为御史,视奸臣不纠则不忠,纠之则身危而忧及于亲,为不孝;二者不能自决,奈何?”母曰:“昔王陵之母杀身以成子之名,汝能尽忠以事君,吾死不恨。”此非不爱其子,惟恐其子为善之不终也。然则为人母者,非徒鞠育其身使不罹水火,又当养其德使不入于邪恶,乃可谓之慈矣! p,5i)nEFj  
  【译述】唐朝宰相李义府专横跋扈,侍御史王义方想弹劾他,先告诉母亲说:“我身为御史,看见奸臣而不去弹劾是对皇上不忠;若弹劾他,那么自己危险又会使亲人担忧,这是对母亲不孝。这两者我无法作出决断,怎么办才好呢?”母亲说:“昔日王陵的母亲自杀以成全儿子的名声,你能以忠诚事君报国,我死而无恨。”这并不是不喜爱儿子,是担心儿子不能至始至终做好事。为人之母,她的责任并非只是抚养儿子长大,使他不遭水、火之灾,还应当培养他的品德,使他不走上邪路,这才称得上是慈母。 p,5i)nEFj  
p,5i)nEFj  
慈爱之道,义感人神 p,5i)nEFj  
  【原文】汉明德马皇后无子,贾贵人生肃宗。显宗命后母养之,谓曰:“人未必当自生子,但患爱养不至耳。”后于是尽心抚育,劳瘁过于所生。 p,5i)nEFj  
  肃宗亦孝性淳笃,恩性天至,母子慈爱,始终无纤介之间。古今称之,以为美谈。 p,5i)nEFj  
  【译述】汉明德马皇后自己没生儿子,贾贵人生下了肃宗。显宗命后母抚养肃宗,并且说:“人不一定只有自己生的孩子才感情好,只怕你爱护养育的恩情不够啊!”后母于是尽心竭力地抚养肃宗,其辛劳的程度超过了亲生子。肃宗对待后母也非常诚恳孝顺,自然就产生了养育之恩,他们母子慈爱,始终没有一点隔阂。这件事古今传诵,成为美谈。 p,5i)nEFj  
  【原文】隋番州刺史陆让母冯氏,性仁爱,有母仪。让即其孽子也,坐赃当死。将就刑,冯氏蓬头垢面诣朝堂,数让罪,于是流涕呜咽,亲持杯粥劝让食,既而上表求哀,词情甚切。上愍然为之改容,于是集京城士庶于朱雀门,遣舍人宣诏曰:“冯氏以嫡母之德,足为世范,慈爱之道,义感人神。特宜矜免,用奖风俗。让可减死,除名。”复下诏褒美之,赐物五百段,集命妇与冯相识,以旌宠异。 p,5i)nEFj  
    【译述】隋朝刺史陆让的母亲冯氏,生性仁爱,有慈母的风范。陆让是她的庶子,犯了贪赃枉法的罪,应当被处死,即将受刑的时候,冯氏蓬头垢面来到朝堂,首先数落陆让的罪行,流涕痛哭,亲自捧着一碗粥劝陆让吃,接着上书皇上哀求,言词悲哀,情真意切。皇上怜悯而为之改变了态度,于是召集京城的士庶官员来到朱雀门,由舍人宣读诏书:“冯氏以非亲生母亲的身份善待庶子的品德,足以成为世人的典范,她的慈爱之道,义感人神。应当嘉奖勉励,以净化风俗。陆让可以免去死罪,予以除名。”又下诏褒奖冯氏,赏赐五百段布帛,还召集那些有身份的妇女与冯氏认识,以示对她的特殊恩宠。   p,5i)nEFj  
p,5i)nEFj  
母亲心存大义,以己子救人子 p,5i)nEFj  
  【原文】齐宣王时,有人斗死于道,吏讯之。有兄弟二人,立其傍,吏问之。 p,5i)nEFj  
  兄曰:“我杀之。”弟曰:“非兄也,乃我杀之。”期年,吏不能决,言之于相。相不能决,言之于王。王曰:“今皆舍之,是纵有罪也;皆杀之,是诛无辜也。寡人度其母能知善恶。试问其母,听其所欲杀活。”相受命,召其母问曰:“母之子杀人,兄弟欲相代死。吏不能决,言之于王。王有仁惠,故问母何所欲杀活。”其母泣而对曰:“杀其少者。”相受其言,因而问之曰:“夫少子者,人之所爱,今欲杀之,何也?” p,5i)nEFj  
  其母曰:“少者,妾之子也;长者,前妻之子也。其父疾且死之时属于妾曰:‘善养视之。’妾曰:‘诺!”今既受人之托,许人以诺,岂可忘人之托而不信其诺耶?且杀兄活弟,是以私爱废公义也。背言忘信,是欺死者也。失言忘约,已诺不信,何以居于世哉?予虽痛子,独谓行何!”泣下沾襟。相入,言之于王。王美其义,高其行,皆赦。不杀其子,而尊其母,号曰“义母”。 p,5i)nEFj  
    【译述】齐宣王的时候,有人打架斗殴,死在路上,官吏前来调查。有兄弟二人站在旁边,官吏询问他们。哥哥说:“人是我杀死的。”弟弟说:“不是哥哥,是我杀的。”整整一年,官吏不能决断,就把这事告知宰相,宰相也无法决断,就禀报了齐宣王。宣王说:“如果放过他们,就是放纵犯罪的人;如果都杀掉,就会妄杀无辜之人。我估计他们的母亲能知道谁好谁坏。问问他们的母亲,听听她对谁死谁活的意见。”宰相受命,召见他们的母亲,说:“你的儿子杀了人,兄弟两人都想相互代替赴死,官吏不能决断,告知宣王,宣王很仁义,让我来问问你想杀谁活谁?”母亲哭着说:“杀掉年纪小的。”宰相听后,反问说:“小儿子是父母最疼爱的,而你却想杀掉他,这是为什么呢?”母亲回答说:“年少的,是我亲生的儿子,年长的是丈夫前妻的儿子,丈夫得病临死之时将他托付给我说:‘好好地抚养他。’我答应说‘是’。既然受人之托,答应了人,又怎能忘人之托而失信于自己的诺言呢?再说杀兄活弟,是以个人私爱败坏公义道德;背言失信,是欺骗死去的丈夫。既然失言忘约,不守信用,又怎能在社会上立身处世呢?我虽然疼爱自己的儿子,却怎么能不顾道义德行呢?”说罢痛哭流涕。宰相入朝后把情形禀报了齐宣王。宣王赞叹这位母亲的德行高义,于是赦免了她的两个儿子。不但不杀她的儿子,还尊崇这位母亲,称这位母亲为“父母”。   p,5i)nEFj  
p,5i)nEFj  
后母贤惠,后子也孝顺 p,5i)nEFj  
  【原文】魏芒慈母者,孟杨氏之女,芒卯之后妻也,有三子。前妻之子有五人,皆不爱慈母。遇之甚异,犹不爱慈母。乃令其三子不得与前妻之子齐衣服、饮食。进退、起居甚相远。前妻之子犹不爱。于是,前妻中子犯魏王令,当死。慈母忧戚悲哀,带围减尺。朝夕勤劳,以救其罪。人有谓慈母曰:“子不爱母至甚矣,何为忧惧勤劳如此?”慈母曰:“如妾亲子,虽不爱妾,妾犹救其祸而除其害。独假子而不为,何以异于凡人?且其父为其孤也,使妾而继母。继母如母,为人母而不能爱其子,可谓慈乎?亲其亲而偏其假,可谓义乎?不慈且无义,何以立于世?彼虽不爱妾,妾可以忘义乎?”遂讼之。魏安厘王闻之,高其义,曰:“慈母如此,可不赦其子乎?”乃赦其子而复其家。自此之后,五子亲慈母雍雍若一,慈母以礼义渐之,率导八子,咸为魏大夫卿士。 p,5i)nEFj  
  【译述】魏时的芒慈母,是孟杨氏的女儿,芒卯的后妻。她与芒卯生了三个孩子。芒卯的前妻留下五个孩子,他们都不爱戴后母。尽管芒慈母对他们五人非常好,但他们仍然不爱戴她。于是,芒慈母让自己的三个孩子不能与前妻的五子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食,即便是起居、进退也对前妻的五子给予特殊的照顾。可是前妻的孩子仍然不能与她慈爱相处。正在这时,前妻的一个孩子违犯了魏王的命令,要被处死。芒慈母为此忧愁悲哀,消瘦了许多。她一天到晚奔波,想办法拯救这个孩子。有人对芒慈母说:“儿子不爱他的母亲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你为什么还这样为他忧愁勤劳呢?”芒慈母说:“假如是我的亲生子的话,他即使不爱我,我也肯定会救他与危难之中。单单对非亲生子不能这样,那与不懂礼数的一般人有什么区别呢?况且他们的父亲因为他们失去了母亲,才把他们托付给我。继母就是母亲,做为人的母亲却不能爱自己的孩子,这能算得上是慈爱之举吗?亲自己的亲生子,而偏废前妻的孩子,这能算是义举吗?既失了慈又不讲义,还怎么立身于世上呢?尽管他们不喜爱我,而我又怎么能不顾道义呢?”于是,她为前妻子诉讼辩罪。魏安厘王听说了这件事后,赞叹芒慈母的德行义举,并说:“后母有这样的高义,怎么能不赦免她的孩子呢?”于是赦免了芒慈母的孩子,恢复他们完整的家庭。从此之后,这五个孩子都非常亲善孝顺后母,芒慈母即以礼义来教育引导他们。在芒慈母的训导下,芒慈母家的八个孩子都成了魏国的大夫卿士。 p,5i)nEFj  
  【原文】汉安众令汉中程文矩妻李穆姜,有二男,而前妻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爱温仁,抚字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或谓母曰:“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对曰:“吾方以义相导,使其自迁善也。”及前妻长子兴疾困笃,母恻隐,亲自为调药膳,恩情笃密。兴疾久乃瘳,于是呼三弟谓曰:“继母慈仁,出自天爱,吾兄弟不识恩养,禽兽其心。虽母道益隆,我曹过恶亦已深矣!”遂将三弟诣南郑狱,陈母之德,状己之过,乞就刑辟。县言之于郡。郡守表异其母,蠲除家徭,遣散四子,许以修革。自后训导愈明,并为良士。今之人,为人嫡母而疾其孽子,为人继母而疾其前妻之子者,闻此四母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p,5i)nEFj  
  【译述】汉代安众令汉中程文矩的妻子李穆姜,有两个儿子,而丈夫前妻的四个儿子认为李穆姜不是生身母亲,便越来越憎恶她。可是穆姜慈爱温和,抚养他们更加尽心尽力,给他们分配衣食的时候,总是比给她的亲生儿子多。有人劝她说:“这四个孩子这么不孝顺,你为何不迁居别处远离他们呢?”穆姜说:“我正以仁义道德诱导他们,让他们自己弃恶向善。”后来,丈夫前妻的长子兴疾得了重病,境况十分困顿,穆姜很同情他,亲自为他熬药调膳,恩情甚深。这样过了很久,兴疾康复之后,他叫来三个弟弟,对他们说:“继母慈祥仁爱,出自天性。我们兄弟不懂得她的恩养之情,心如禽兽,继母的仁爱日渐加深,而我们的罪过也更加深重了!”于是他带着三个弟弟来到南郑监狱,陈述继母的优良品德,供述自己的罪过,请求官府治罪。县令将这件事禀报郡守,郡守没有治他们的罪,还表彰他们的后母,免除他们的徭役,令他们兄弟回家,允许他们改过自新。此后穆姜训导儿子愈加严明,这兄弟几个后来都成了为人们所称道的良士。现在那些做为人的嫡母,却不善待非亲生子;作为人的继母而不善待前妻之子的,听了以上四位母亲的事迹,难道一点惭愧都没有吗? p,5i)nEFj  
  【原文】鲁师春姜嫁其女,三往而三逐。春姜问其故。以轻侮其室人也。春姜召其女而笞之,曰:“夫妇人以顺从为务。贞悫为首。今尔骄溢不逊以见逐,曾不悔前过。吾告汝数矣,而不吾用。尔非吾子也。”笞之百,而留之三年。乃复嫁之。女奉守节义,终知为人妇之道。令之为母者,女未嫁,不能诲也。既嫁,为之援,使挟己以凌其婿家。及见弃逐,则与婿家斗讼。终不自责其女之不令也。如师春姜者,岂非贤母乎? p,5i)nEFj  
  【译述】鲁师春姜嫁出去自己的女儿,三次送到婆家,三次都被赶回了娘家。 p,5i)nEFj  
  春姜询问婆家这是为什么,婆家的人回答说:“你的女儿经常轻慢、侮辱婆家的人。”于是春姜把女儿叫来,一边鞭打,一边教训说:“作为人妇最大的美德就是要顺从,而且首先要忠贞诚实,现在你因为傲慢无礼被驱逐回家,几次都不能悔过。我已经和你讲过好几次了,你却不能听我的话。既然这样,你就不是我女儿了。”鞭打女儿上百下,并留女儿在家住了三年。三年后再次出嫁,女儿恪守礼义,终于知道为人妇的道理了。现在的做母亲的却往往做不到这些,女儿在未出嫁之前就不能教诲;既出嫁之后,又做女儿的后台,让女儿依仗娘家的势力去欺凌女婿家。等到女儿被婆家驱逐回娘家,则又兴师动众,与人家打斗或公堂争讼。就是不去责怪自己的女儿不守妇道。这样对比起来,师春姜难道不能被称为贤母吗? p,5i)nEFj  
p,5i)nEFj  
p,5i)nEFj  
p,5i)nEFj  
p,5i)nEFj  
[ 此帖被游汉银在2018-12-02 21:08重新编辑 ]
不为曾经有过而失落 
不为从末有过而失望
离线游海泉

发帖
1840
金钱
873
贡献值
1242
交易币
0
好评度
1027
家乡
江西省丰城市富竹游家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8-12-03
离线游荔生

发帖
7729
金钱
24745
贡献值
1012
交易币
4
好评度
6015
家乡
莆田
性别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8-12-03
做长辈的都想造福于子孙后代,但真正能够做到这点的人却很少。
离线游荔生

发帖
7729
金钱
24745
贡献值
1012
交易币
4
好评度
6015
家乡
莆田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8-12-03
肃宗亦孝性淳笃,恩性天至,母子慈爱,始终无纤介之间。古今称之,以为美谈。
离线游武翔

发帖
636
金钱
40180
贡献值
919
交易币
0
好评度
398
家乡
贵州省水城县双嘎乡马嘎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8-12-03
谢谢上传                   家范                分享
离线游伦芳

发帖
2752
金钱
34722
贡献值
1131
交易币
2
好评度
1067
家乡
广东南雄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8-12-03
家风的好坏不是一件小事,它关乎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和一个政党的兴衰与存亡。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