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18阅读
  • 6回复

[传统礼仪]为何都说来自珠玑巷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伦芳
 

发帖
2752
金钱
34722
贡献值
1131
交易币
2
好评度
1067
家乡
广东南雄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7-02-24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为何都说来自珠玑巷 d+158qQOh]  
陈乐素
  据有关史料记载,珠玑巷有两次大迁徙,一次是在北宋末、南宋初,避乱的度岭寄寓南雄;一次是在宋末、元初,他们的子孙后代,从南雄更南下珠江流域一带。但族谱的传说记载,却把两次事件合而为一,有些说,时在绍兴;有些说,时在开禧或咸淳。至于所谓从冷宫逃出来的妃子,罗谱说是苏妃,另一些族谱,如《小榄麦氏族谱》则说是胡妃,前人已经指出,这事是从宋人说部如《齐东野语》、《咸淳遗事》 等记载演变而成。按《宋史·贾似道传》述胡妃事如下:
  咸淳八年,明堂礼成,祀景灵宫。天大雨。似道期帝雨止升辂。胡贵妃之父显祖为带御器械,请如开禧故事,却辂乘逍遥荤还宫。…… 帝遂归。似道大怒曰:“臣为大礼使,陛下举动不得预闻,乞罢政。”即日出嘉会门。帝留之不得,乃罢显祖,涕泣出贵娘为尼。
  胡妃(一说苏妃)为尼,传说借此演变为潜逃出官为游妇,随黄贮万归南雄,再构成南雄居民因此事被逼南迁的故事。这些虚构的故事,与当时的历史事实不符,不须穷究。但其中主要的记载,如以罗贵为首的三十三姓九十七家结伴南行一事,就很值得注意。罗贵等一行离南雄,总是在元军攻陷南雄前后,他们沿着浈水到韶州,又从韶州沿北江南下至广州,再从广州逐渐散处各地。他们途中又经历许多艰险,如麦谱所载:“遇风箪散”,溺毙男女多人等不幸事故,当是事实。
  综合黄慈博先生遗稿收集到的家谱、族谱所载的姓氏,先后从南雄南迁的,除上述《流徙铭》中的三十三姓外,还有庞、康、唐、邝、丁、石、雷、孔、邓、孙、司徒、邵、任、朱、魏、程、侯、鲍、缪、房、容、潘、洗、祁、袁、姚、蓝、肖、韩、甘、林、杨、梅、吕、严、刘、关、屈、余、简等四十姓,连前合计有七十多姓。而七十多姓中,有不少是同姓而异宗的,如黎、麦、李、陈、张、何等。这样加起来就接近一百姓。这近一百姓人家,先后南迁,散居各地,据诸家族谱:北有清远的朱,增城的刘;东有东莞的张、李、陈、刘;南有恩平的梁,新会的区、李、麦、陈;西有阳江的司徒等。其余诸姓则分布于南海、番禺、顺德、香山、鹤山等诸县。而诸姓比较集中的居地,则是南、番、顺、香、东、新等六县。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诸家族谱、家谱都说他们的祖先是从珠玑巷南迁来的;二、综观诸家族谱、家谱所载,从南雄南下定居地都是在珠江三角洲范围内。两个特点:一是所从来,一是所定居地范围。这两个特点,是研究珠玑巷史的主要问题。广州之有巷名珠玑,显然是为了纪念南迁人来自南雄的珠玑巷,因为他们从北江南下,大多数是先到广州,然后散居各县,或者就定居于广州。
为何都说来自珠玑巷
  珠玑巷一名,宋元时代不显。明初永乐年间,东莞陈琏写了好几篇族谱序,载《琴轩集》中,在族谱序和其他几篇墓志铭、墓表中,他叙述伍、封、罗、李、蔡、邓、丁、何、刘、黎、李、张、袁等诸姓家世,都只说他们“先世南雄人”,而不言珠玑巷。万历年间,梁廷栋的《珠玑怀古》诗,有句:“珠玑遗迹动凄其,厌说前朝有徙移。旧路人非芳草在,故园春尽落花知。”(《水阁诗钞》)黄公辅的《过沙水珠玑村》诗,有句:“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己无故老谈前事,那得新闻访旧支?”(《北燕岩集》)看来梁黄当时对珠玑巷的传说已有深刻的印象,在身临其境时,都不禁有今非昔比之感。综上所述,《琴轩集》中族谱序多,反映元末大动乱后,明初族谱之作渐兴,而明中叶以后,南迁人的子孙又渐有珠玑巷是故乡之思,对珠玑巷的传说渐盛,明后期诗人于是有黍离之叹。
  明末屈大均《广东新语》卷二,两次谈珠玑:其一,题为《珠玑巷》。他说:“吾广故家望族,其先多从南雄珠玑巷而来。盖祥符有珠玑巷,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至止南雄,不忘枌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如汉之新丰,以志故乡之思也。”其二,题为《珠玑巷名》。他说:“珠玑巷得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兴珠玑绦环以旌之。因避敬宗庙溢,改所居为珠玑巷。予沙亭始祖迪功郎讳禹勤,初从珠玑巷而至。族谱云:‘南屈珠玑实始迁’。”
  他所说:“宋南渡时,诸朝臣从驾入岭。”建炎南渡,士民入岭的多,是事实,但“从驾入岭”,则不是事实,南雄之称,始于宋初开宝四年(971年),唐时没有南雄之称。至于珠玑得名,他的前一说,是宋南渡时,后一说则“始于唐张昌”,显矛盾。大概是屈翁山随手笔录传闻,还未深考。但他说“祥符有珠玑巷”,南渡入岭止于南雄,“不忘枌榆所自,亦号其地为珠玑巷”,则值得注意。
  在封建社会里,因战乱流徙他乡,总忘不了故乡。故无论祥符是否有巷名珠玑(而且南迁诸姓人多,不可能原都是珠玑巷人),把珠玑一名,作为中原和江南的象征,代表南迁人的故乡,因而众族谱都说他们的祖先来自珠玑,它的意义就不限于纪念南雄的珠玑巷,而更远的并且纪念广泛的中原和江南的故乡了。不但南雄有珠玑巷,广州也有珠玑巷,其原因也在于此。这种源自珠玑巷的传说,遍及诸族,它是具有维护同宗、同族以至同乡团结互相作用的。
  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维护族姓各自权益的手段,就是利用封建社会传统的宗法观念、血缘观念,而族谱的制作,就是作为权益的实证、法律的依据。家谱、族谱的制作与保存,主要在于维护家长制、维护产权、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因此,家谱、族谱的记载,多自远祖始,以明渊源有自,其实多属于传闻,甚至虚构以显扬家声,而无碍于产权的确定。散居珠江三角洲诸族姓,异口同声,始迁自珠玑巷,这有利于宗法观念的加固,而对于产权的确定并无妨碍。我们所要研究的,不在于南迁诸族姓世系绵延,而在于他们在宋元以后几百年间在珠江三角洲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关于家谱、族谱问题。以广东而论,元明以后,盛行编写;体例多以宋欧阳修的欧阳氏谱图和谱例为准则,以远近亲疏为别,远者疏者略之,近者亲者详之(《欧阳文忠公集》卷七一)。明陈琏《宝安罗氏族谱序》 称赞罗亨信所修族谱“不强附所不知,惟书其可知”。但真能依此如实编写的,看来不是很多。因为执笔者多是族中人,况且知识水平、语言文字水平有高下。那些水平不高的,往往互相抄袭,臆度虚构,便多错误。典型例子,如《廉江遂海合博赖谱》(933 年雷阳印书馆印本),卷首有所谓“宋欧阳修先生序”,序文末题“宋咸淳八年赐进士参政文忠公欧阳修顿首拜撰”。第二篇是所谓“宋胡锉先生序”,文末题“宋熙宁二年赐进士翰林院学士忠简公胡锉拜撰”。像这样缺乏历史常识的族谱,就没有多少研究价值了。
  不少家谱、族谱是蕴藏着若干历史资料的,是有助于地方史研究的,但必须经过去伪存真的工夫,而首先要扫除那些封建糟粕。
(曾诚根据陈乐素《珠玑巷史事》一文整理)
2条评分好评度+5贡献值+5
游荔生 好评度 +5 正能量 2017-02-24
游荔生 贡献值 +5 正能量 2017-02-24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离线游荔生

发帖
7729
金钱
24745
贡献值
1012
交易币
4
好评度
6015
家乡
莆田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7-02-24
一个有意思的故事。
离线游荔生

发帖
7729
金钱
24745
贡献值
1012
交易币
4
好评度
6015
家乡
莆田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7-02-24
谢谢。分享了。
离线游汉银

发帖
1846
金钱
76664
贡献值
2984
交易币
0
好评度
2758
家乡
湖北省黄冈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7-02-24
分享
不为曾经有过而失落 
不为从末有过而失望
离线游耀勇

发帖
1742
金钱
34858
贡献值
624
交易币
0
好评度
93
家乡
湖北省黄石市西塞山道士洑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7-02-25
离线游武翔游

发帖
3399
金钱
72941
贡献值
1384
交易币
0
好评度
452
家乡
贵州省六盘水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7-02-27
学习研究考证
离线游新源

发帖
8908
金钱
125035
贡献值
2452
交易币
0
好评度
1263
家乡
福建省上杭县同康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7-02-27
谢谢分享!
因为一个游字,紧紧的把我们连在一起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