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的三种产生形式 dN;C-XF3s
书写是笔尖的运动,是从点到线的延伸,字是思维的足迹; dN;C-XF3s
印刷的压力和旋转产生文字,飞舞的印张伴随着油墨流淌; dN;C-XF3s
通信是网络终端上的书写,畅游三维空间的数字使文字飞跃千里。 dN;C-XF3s
书写是边写边看,印刷是先写后看,而通信一般是自己和对方同时看到。 dN;C-XF3s
书写、印刷和通信放在一起讨论,简直是把文科与理科搅在一起,老先生们可能会摇头说:真是牛头不对马嘴。但正好体现了季羡林先生所说的,"文科、理科相互融合的理念"。 dN;C-XF3s
要是在前几年,当然不会这样分类。现实是,既然每天都从电脑终端上产生了大量汉字,而且瞬间就传输给了远方对端,实现了文字的二大功能--"保存"和"交流"。在这种情况下,把通信和汉字书写、印刷联系起来讨论它们的关系不就是十分自然的吗? dN;C-XF3s
2000年初,许嘉璐先生在一次应用语言学讲座中说,现在应用语言学专业的研究生要从计算机专业里面挑选,懂计算机就好,中文的熟悉程度倒是次要。相反,另外一批研究生则从中文专业中挑选,着重攻读计算机。这样看来,五千年的汉字历史也就可以从古至今,从甲骨文到芯片统一起来。 dN;C-XF3s
大家都熟悉书写、印刷和通信传输这三种形式,但是通常只关注其结果而不计过程。有人临摹名家字体,只能"形似"而非"神似",原因可能就是只看到字,而没有学会运笔过程。 dN;C-XF3s
在博物馆中看到古代的活字及它的印痕时,可以想像从手写到印刷也会有一场创新与守旧的交锋。至少,雕刻一本书的活字,所用的时间足足可以抄写出几十本、几百本。作家愿意埋头苦干抄写一本,还是花费几十倍的时间排字,然后一下子印刷出一百本、一千本。这个问题,只有历史学家才能回答。 dN;C-XF3s
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政府和教会出于正统的观念往往限制图书等印刷物的复制。1543年罗马天主教颁布法令:任何书籍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和销售。但是,技术的发展终归在不断削弱政府对书籍和信息的控制。 dN;C-XF3s
电报进入中国之后,为了汉字的传输发明了电报码,"电报"曾经成为使用率最高、最吸引人注意的词汇之一。即使这样,电报码的百年沧桑在汉字几千年的运用历史中不过只是一瞥而已。对喜欢压缩历史和跨越时空的青年一代来说,把"电报"与"甲骨文"归于"过去"的一类也不足为奇,而百年之后的文化史也可能会这样分类。 dN;C-XF3s
书写和印刷是为了记录和保存汉字,通信是为了快速传送文字。不同之处在于,书写与印刷品都是收藏与保值的对象,而通信的文字记录除了历史事件之外,似乎无人收藏。 dN;C-XF3s
书写的历史最为悠久,也最简便。在任何隆重、喜庆的场合,希望长久存在的事物往往都要采用毛笔书写,毛笔书写的条幅牌匾更为正式、正规和亲切。虽然"报头""书名"也有采用印刷体的,但是相当多的报刊还是要请名人用毛笔书写,似乎这样才更为传统与正规。我们随时随地看到的"名人题字",都体现了历史的一瞥。 dN;C-XF3s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书写、印刷(显示)、传输和保存,将成为一体。我们关心的是,数字化和网络将对汉字带来哪些发展,又会带来多少影响与变革。 dN;C-XF3s
dN;C-XF3s
dN;C-XF3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