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 灯
NRI@M5 开关线一拉电灯就亮了,在城市是很早的事儿,可在农村则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开始,而且是离县城较近的地方。
NRI@M5 在山区,“灯”,就是一丁点“火”,穷人家是点不起灯的,到山上找“松明子”是每天要干的活。松明子就是从松树的伤口冒出来的松树油。挖松明子就是将松树油连同木皮一起挖下来,人们叫它“松树亮”。夜里一片接一片地在一个陶钵里烧着照亮,空气中弥漫着松油烟味,本来就不白的土墙熏得乌漆抹黑的。女人们在这种“灯”下做针线,男人则搓绳、修农具等。要不就早早睡了。这是松明子灯。
NRI@M5 油灯,式样就多了。墙洞里放个小碟子,放点食油,插根通草或线绳,一端伸出碟边点着就是最简单的灯!点一会儿要用小棒拨一下,所以有句话:“灯,不拨不亮。”
NRI@M5 好一点的,就用楠竹做一个支架或挂架,将灯盏(小碟子)安放在上面。这样的灯移动时方便多了。这种灯不适合小孩子,容易打翻引起火灾。
NRI@M5 也有不用灯盏的,用一个玻璃瓶子装上油,当然,有条件的可以用煤油。瓶口用铁皮做成盖,中间安上铁皮管,穿根线索点着照明,我读小学上晚自习时就用这种灯。比食油灯亮,也方便移动。
NRI@M5 罩子灯,比较洋气的灯。原理同玻璃瓶灯,只是瓶口上的铁皮盖换上了马口,上面加个防风的玻璃罩子,许多电视里就有这种灯。玻璃罩是每天者要擦拭的,“灯,不擦不亮。”
NRI@M5 汽灯,吊在房粱上,亮度较大。有两种,一种有座,一种无座。原理是煤油汽化后在石绵纱罩中燃烧发光,外面罩着防风罩。我读初中上晚自习时就用这种灯。点这种灯要一定技术,点亮前要打气,但不能太足,否则容易冲破烧着了的纱罩。纱罩烧红后要轻轻吹风,不吹不变白变亮,吹重了容易将纱罩吹歪吹掉。在学校时一般是班长、班副和学习委员的事。缺点是经常要补气,动作又不能太大,震掉纱罩就完蛋。
NRI@M5 如今有电灯了,人们只是想着什么式样好看,什么样的更亮更节能。一旦线路出故障断电了就一筹莫展。
NRI@M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