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河会 d+158qQOh]
隔河会又名连理樟。为石霜寺十八景之一。位于金刚乡柏湾村境内,是石霜寺第一景。在一条丈余宽的小溪两岸,各长一株香樟、彼此离地两米高处斜向相会于河中,颈干竟合二为一,浑然一体,高数丈。樟下有一石拱桥,两相衬托,景色宜人。民间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才子佳人隔河而居,女善琴,男工读,书声琴音,遥相恋慕,欲成眷属。但以门户不当,荣枯悬殊未果。失恋后,儿女情长,忧病双亡,化作双樟,隔河相会。这种传说当然纯属杜撰,但也说明劳动人民对封建婚姻的反抗。后人游此,有诗感叹云: d+158qQOh]
d+158qQOh]
一径通幽寺,双樟隔小溪。 d+158qQOh]
d+158qQOh]
干从颈项合,枝上树梢离。 d+158qQOh]
d+158qQOh]
倩影映泉碧,桥虹入涧奇。 d+158qQOh]
d+158qQOh]
千秋儿女恨,怀古有余悲。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浏阳河酒的来历 d+158qQOh]
d+158qQOh]
明朝年间,天马山下住着一位名叫王发子的青年,以做水酒卖为业。后来,他娶了江西来浏阳讨米的姑娘李霞秀为妻。 d+158qQOh]
d+158qQOh]
一天,从浙江来了个买夏布的生意人,来到王发子家中买水酒喝。彼此攀谈起来,后来霞秀从生意人口中打听到被大水冲散后的母亲,流落到了浙江绍兴,寄居在一户做酒的人家。夫妻俩非常高兴,便跟随这生意人找到了娘。母女见面,又悲又喜。酒师傅备办酒席款待发子夫妇。发了喝了三小碗酒便醉了,便问道:“我在家喝三大碗都不醉,可你这酒只喝三小碗就醉了。这叫什么酒?”酒师傅答道:“这叫加饭酒。”发子问其酿酒方法,酒师傅毫无保留地将配方以及制作工序全告诉了他。 d+158qQOh]
d+158qQOh]
发子夫妇回家后,便改做起加饭酒来了。由于浏阳河的水清又甜,同样的做法,做出来的酒清澈透亮,香甜可口,酒味更浓,于是便将加饭酒改名为浏阳白酒。次年,浏阳遭了一场洪水,沿河两岸水稻被毁,老百姓只好改种高粱。发子买不到稻谷,便采用高粱,于是出现了浏阳高粱酒。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江西女子浏阳郎,浙江药子蒸高粱。浏阳河水清又亮,酿出美酒百里香。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引路松的传说 d+158qQOh]
d+158qQOh]
出浏阳城北走七点五公里,便到了道吾山麓,沿山麓盘曲道而上,便可登上画屏千仞的道吾山顶了。那里群峰叠嶂,怪石峥嵘,古松参天,修竹滴翠,是浏阳有名的风景胜地。 d+158qQOh]
d+158qQOh]
漫步上山,则见引路松错杂两旁,似蟠龙似卧虎,盘根错节,伸臂舒展,冲天向上。“清风阵阵涌松涛,有如绿波腾细浪。”壮哉!道吾古松。松高二三丈,树围最大的二人合抱不下,从山下到山上,五里无间,直至寺观。原有几百株,几经沧桑,现尚存百十株,皆沿路两旁耸立,故曰引路松。说起它的来历,倒有一段动人的传说:远古年代,这里没有路,有一个进山探路的少年,不畏艰险,决心探出一条登山路来,他踏着荆棘,沿着岩石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突然,脚未踏稳,扑通!那少年高山滚鼓样的往下翻,最后跌入一岩石缝中,才算立住了脚。可是风卷云涌,鬼魔作怪。探山的少年啊!醒了又昏倒过去,昏迷了又醒过来,但他毫不气馁,醒来了,还是沿着这条石缝,十分艰难地爬呀爬呀,手板板脚蹬,一步一个脚印,是一个个鲜血浇注的脚印,最后少年虽爬上了山,可全身鲜血滴干,他死了。日子过了很久,岩缝石分化成一层红色土壤,变成一条路,路的两旁萌发出一棵棵小松树,一直排列到山顶,又经过多少年,这一棵棵松树,青郁铺翠,巍然耸立。它盖住了下面峥嵘的岩石,遮住了烈日曝晒和暴雨洗淋。这样引路松就指引着人们走开拓的路,引导人们向上攀登。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白沙洲上漂夏布 d+158qQOh]
这是一个传奇故事。 d+158qQOh]
d+158qQOh]
相传,明嘉靖年间,天马山脚下住着一位姓唐的机匠。他织的夏布既细腻,且轻柔。特别令人喜爱的是,他织的夏布白里着兰花,千姿百态。可是,这花色一不是印的,二不是织的,竟是他的儿子唐花子在白沙洲上漂出来的! d+158qQOh]
d+158qQOh]
唐花子十二岁起就帮着父亲漂布。这是一项十分劳累的活计。首先将织好的夏布和着石灰粉蒸煮后,晾在竹篙上晒太阳。不能让它干,干了又泼水,一天要泼几十次。唐花子累得晚上吃饭拿筷子的力气也没有了。 d+158qQOh]
d+158qQOh]
有一次,他便想了一个懒主意,将长长的夏布摊在河洲的沙滩上,人站在河里一瓢一瓢地往布上泼水。经过十来天的漂晒,布底下的小青石片便印在布上,成了美观的图案。表面看是白色,细心观赏便会见到白底上的兰色花纹。 d+158qQOh]
d+158qQOh]
唐机匠接过儿子漂好的布一看,不但格外白,还透着兰花,织不出,印不成,越看越好看。他心里高兴,顾不上多问,连忙拿到街上去卖。买布的人争着要,结果比以往多卖了一倍的钱,不少店家还争着订货。唐机匠喜饱了,跑回家来,问儿子,这布是怎么漂出来的。唐花子不敢隐瞒,只好一五一士地向父亲交待。唐机匠想了想,恍然大悟。 d+158qQOh]
d+158qQOh]
从此他便长期在河滩上漂布,同时好心地将这法子教给同行。于是,织布的人都学着唐机匠的法子漂夏布。浏阳夏布从此远销日本、美国,驰名中外。连醴陵、江西等地织的夏布也都送到浏阳来漂。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
d+158qQ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