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膺宗(行显一)后嗣葬
子桂山(子贵山)一带,应该在长安与渡头周边地区
iJ.P&T9 iJ.P&T9 iJ.P&T9 iJ.P&T9 iJ.P&T9 iJ.P&T9 公溪街,原在公溪河边,明初福建郑氏迁居此处。1969年大洪灾后,陆续迁居古城附近山坡上。(注:
公溪街,现址原名紫贵山,后因葬满坟墓,叫成了“鬼子山”。1969年大洪灾后,老街居民陆续迁到西北向数百米的山台上,名号沿用。公溪老街,位于公溪河与王陂河交汇处,这一带在开街以前曾名“白茅洲”,相传自郑氏定居后渐辟为商埠,近山处、王陂河口附近,原名郑家。考郑氏族谱,公溪郑姓始祖于清朝康熙年间自福建迁入。
iJ.P&T9 iJ.P&T9 老街居民迁入新址后,按居住地大体方位,分成了八个村小组:上街一组、上街二组、下街一组、下街二组、上蔬菜组、下蔬菜组、新建组、无背组。由此衍生出一系列大致相对应的居住地块名称,包括新建、无背、茶子山、仓库背、画眉山、老虎窟等等。)
iJ.P&T9 iJ.P&T9 崇仁县三十都长琀(山含)在今乐安县公溪镇长安村
iJ.P&T9 iJ.P&T9 iJ.P&T9 长安,公溪街东1公里沙洲上。清康熙年间,去坑邹氏来此定居,因此处常遭火灾,为祈求平安,故名。1982年,2户,15人。(注:
长安,原名或谓长晗,以音谐为长安,寓意长乐永安。1980年代以前,此地原为公溪中学农场;其后,此处兴建过一系列乡镇企业,酱油厂、造纸厂、炼硝厂、园艺场等,现有公溪镇敬老院。居民数十户,大都是1980年代以后,由各处迁来。现存《长安记》一篇,为山砀康作群作于1947年9月,照录于下:
iJ.P&T9 iJ.P&T9 长安记
iJ.P&T9 iJ.P&T9 公溪市,为乐安至崇仁、临川必经之孔道,县西北各乡溪流于此出境,国道沪桂线临八段于此入境,经济地位良好,而居民福利未尝因墟市之消长荣枯而增减也。夫富强之道,曰: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四者相因而成者也。苟未能尽人之才,即难以尽地之利、广物之用,货畅其流犹空谈耳。
iJ.P&T9 iJ.P&T9 民国三十六年九月,余至公溪晤
游君鹏翔,导余参观其所经营之长安。(长安)离市场约一公里,河道中分,隔岸相望,其地昔为荒洲,丛竹青茅,遍地阻塞。二十年前,曾于此地获一虎,重二百余斤。市郊沃壤旷废,无人问非一日矣。鹏翔肄业法专时,目击乐安文化经济落后,以为凡有血气青年莫不共谋挽救,则舍振兴教育、开发实业同时并进,其道无由,因转学工专。其志向所在,盖已坚定于出校门以前矣。毕业后,于市隅滨河地创办公溪小学,又价购对岸荒洲,辟为林场,兼及附近山地水田,从事农牧。离场不远,有村名长晗,谐厝为长安,寓意长乐永安云耳。余久闻公溪长安名,岂可交臂失之,欣然偕往。顺街而下,过安澜桥,右折溯河而上,约半里,遥见平畴一片,或随风摇曳映斜阳作黄金色,则晚稻结实近成熟也;或绿叶如茵短长相间,则蔗苗与豆荚也。田尽洲尾,有新建筑,排列如雁阵、鲜明如画图,则小学校舍与住宅也。中有广场、羊圈、豕栏、牛栅、鸡栖、厩圉、谷仓,以密以固也。宅后修竹一湾,有支流出其右,至会合处,岸有牛力水车,备灌溉也。越支流而南,油桐、乌柏、棕树、板栗,纵横交错,满谷满坑。截长补短,方圆一里,若棋布而星罗,鳞次而栉比。鹏翔告曰:忆自披荆斩棘,十有三年矣。当时或以为难,今规模粗具,虽不逮原计划十之四三,而畏难心理不复存留,后此或将事半而功倍耶。未来之长安,内容计分:农场、林场、糖厂、制卤厂、畜牧场、商店、酒糟、油榨、公园、图书馆、学校、奖学金等十二类,期于民国四十年以前,陆续完成,以收益作育人才,开发地利,因果相乘,生生不息,长安之名,其将永垂不朽耶。虽然是区区者一人之力,资为倡导而已,所望有志实业青年,联袂兴奋,躬行实践,将见室有弦歌,野无旷土,厂舍林立,牛羊成群,使公溪商业以土产外销为畅流主干,则市场繁荣即民众之福利矣。余曰:善哉!子之志也,记之以为左券。
iJ.P&T9 iJ.P&T9 民国三十六年九月 山砀康作群记)
iJ.P&T9 iJ.P&T9 崇仁县三十都渡头在今乐安县公溪镇渡头村
iJ.P&T9 渡头,公溪街东1.5公里山坡上。原在公溪河渡口,故名,1974年,洪灾后迁到现址。明末芜头武氏迁此定居。1982年,66户,336人。2016年,106户,491人。(注:渡头,以武姓为众,间有诸多客姓。考武氏族谱,渡头武姓约于元代至正、明代永乐年间由小岭分枝。)
iJ.P&T9 iJ.P&T9 iJ.P&T9 iJ.P&T9 iJ.P&T9 iJ.P&T9 iJ.P&T9 iJ.P&T9 崇仁县30都与乐安县29、27都交界
iJ.P&T9 iJ.P&T9 iJ.P&T9 iJ.P&T9 iJ.P&T9 iJ.P&T9 iJ.P&T9 [ 此帖被游子聪在2022-05-19 17:3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