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1705阅读
  • 0回复

[原创]游酢在历史上的四个第一(游良耀)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25
金钱
762
贡献值
260
交易币
0
好评度
480
家乡
福建省尤溪县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6-09-13

     游酢在历史上的四个第一

                福建省尤溪县文体广电出版局  游良耀

游酢(1053—1123年),字定夫,号广平,又号廌山,福建建阳市麻沙镇长坪人,中国宋代卓越的理学(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文学家。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了继往开来的重大作用,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少年时就聪慧过人,被誉为神童,老师和名儒都十分推崇他。16岁就受教于族父游复和江侧等人,研读经书,擅长文学。熙宁五年(1072年),游酢举乡贡,到京城游学,拜见程颢,程称赞他“其资可以进道”。8月,程颢任扶沟县(今属河南)知县,提倡圣贤学说,荐举游酢主管县学教育。在扶沟,他得程颢亲炙,精研儒家经典,学识大有长进,成为第一个拜二程为师的第一大弟子。

元丰四年(1081年),游酢带好友杨时到颍昌拜程颢为师,著有《明道先生语录》。游酢和杨时南归,程颢目送他们,深有感触地说:“吾道南矣!”翌年游酢中进士,任越州萧山县(今属浙江)县尉。县衙内有积案10年得不到判决,一经游酢讯问,分析案情,即予结案。

  元祐元年(1086年),游酢被召升为太学录。翌年授博士(待次)。因生活困难,向朝廷请求外放,得任河清县(今属江苏)知县。当时范纯仁任知府,待游酢为国中贤士,遇有疑难政事,总是同他商量。后来范纯仁转任颍昌知府,推荐游酢担任府学教授。元祐八年(1093年),范纯仁回朝廷任宰相,任命游酢为太学博士。他再邀杨时到洛阳拜程颢之弟程颐为师,编有《伊川先生语录》。冬季的一天,游酢携杨时谒见程颐,程颐正在闭目静坐,他们两人在门外侍立。等程颐醒来,不觉门外已雪深三尺,因而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游酢在程颐席旁诵读张载的《西铭》,读后说:“这就是中庸的道理。”程颐先生称赞他有创见,能理解言外的道理,赞许他道德品质纯良,学问日益长进,办政事能力,也超过别人。

  宋哲宗亲政,罢范纯仁官,游酢请求调离京都。绍圣三年(1096年)赴任齐州(今属山东)判官。同年冬,他回建阳为父守孝。过两年,在家乡长坪廌山之麓建草堂,讲学著述,所著有《论孟杂解》、《中庸义》等。

  元符二年(1099年),游酢调任泉州签判,赴任前,筑水云寮于武夷五曲,作为著书立说的处所,撰《易学》、《诗二南义》,为道南而辛勤的耕耘,开创了武夷山弘扬理学的新儒都,使武夷山成为朱熹一生眷恋和理学集大成的滋养地。次年十一月,徽宗即位,游酢被任命为监察御史。他励精图治,议论士风,侃侃而言。次年,出知和州(今属安徽)。崇宁四年(1105年),主管南京鸿庆宫,居太平州。两任祠官后,于政和元年(1111年)复任汉阳军知军。以后任舒、濠州二州(今皆属安徽)知州。所到之处,政绩斐然,深受百姓爱戴。

在濠州任上,因属官违法遭贬,游酢受到牵连,宣和二年(1120年)被罢知州,寓居和州含山县(今属安徽省)。宣和五年五月乙亥日(1123年6月18日)病逝于寓所,终年71年。葬含山县车辕岭,谥号“文肃”。有文集10卷传世。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九月初九日,上谕内阁礼部等衙门奏议复福建学政沈源深奏请以宋儒游酢从祀文庙一摺:宋儒游酢,清德重望,在当时已与程、朱诸贤为人心所共推重,所著《论语杂解》、《中庸义》、《孟子杂解》、《周易毛评》、《诗二南义》等书,足以阐明绝学,羽翼经传,其生平出处,史传昭垂,允为躬行实践,宜膺茂典,俾列宫墙,游酢著从祀文庙,位在西廡杨时之次,以崇实学而阐幽光。钦此。

在北宋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北方。理学形成于北宋,先驱是胡瑗、孙复、石介,发展者是周敦颐、张载、程颐、程灏。理学思想开始流传在北方。到了北宋后期,金人等异族不断入侵,他们文化落后,承担不了高度发展的中原文化,理学在北方生存不下去。就在中国文化存亡,续绝的关键时期,游酢和杨时等适应历史的需要,把北方的理学传到南方,使其有继续发展的契机,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转机。开辟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光辉灿烂的未来,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文化昌盛,应该是他们首先奠基的,事实正是如此,到了南宋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把中国文化推向高峰,汪洋澎湃,成为东南亚文化的象征,这是具有国际意义的十分深刻的中国文化运动,其源头活水是游酢、杨时的“道学南移”,以儒学思想为主干融合释道义理,是宋明理学家的思维模式。游酢在这方面表现得比较突出,应该加以肯定。有人评击游酢是禅学,综观游酢的著作,很难找到他信仰禅学的言行。反而不少地方他强调要严格区分儒佛,认为二者不能混淆,例如,他说:“儒者,守父子,君臣、夫妇、兄弟、朋友,各尽其分,罔有不合道者。释氏谓世间虚幻,要人反常合道,旨殊用异,而声可人,心可通,此其说之诊妄矣,吾道艺凯若是域,敢以管陈白。
游酢在传播和宏扬二程洛学,开创闽学朱熹集大成而就程朱理学有重大贡献。游酢思想一是天理论。以“理”为其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斯理也,仰则著于天文,俯则形于地理,中则隐于人心。”这就是说,理是天地人的本体,是宇宙的根源。二是思维方式,在中国文化史上有所谓宋学与汉学之分。它们分别代表了两个文化时代和两种治学思维方式。宋明儒者为学,重在发挥经书中的义理,由此产生一种学以致用,传统为现实服务的学风和思维方式。宋学的这种学风和思维方式的形成,游酢起了中坚作用,先是二程在“经说”中竭力抬高《大学》、《中庸》,在经书中的作用,接着是游酢“本其躬行心得之言,以说经”,也就是说,没有游酢等人的“既勤敷  ”就不可能有朱熹的“芟柞而耕获”。游酢对理学的诸多新的见解,很多被朱熹在《四书集注》中采用,游酢掌握的二程第一手资料,成为朱熹编辑《二程》的主要材料来源。
游酢正式授业于程颐门下,“问学日进”得“理学正宗”,对程氏洛学进一步作了发展,游酢理学思想内容与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修养论。游酢对程颐的修养论进一步发挥,“理也,义也,人心之所然也。”“大学自诚意正心,至治国,平天下之一理。”说明游酢正心修身养性,并明确修养的目的要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二、灭私欲,明人伦。游酢对程颐的“无私欲,则天理明。”的进一步阐发“唯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防上“心有所系”而做到好恶不失其正,再加以学而使人“只发善心”,故“学而”一篇,大抵皆于务本,认为去私欲明人伦是务本。
三、仁学论。仁学论与修养论去私后明人伦是统一的,程颐说:“仁者天下之正理,失正理,则序而不和。”游酢在这方面也阐发了自己的认识,游酢说:“仁者诚而已,无伪者也,何有于巧言?仁者,散而已矣,无谒也,何有于令色,巧言入于人为,令色归于论,其资与木纳反矣,宜静于仁也。”现游酢识仁是源于二程,但见解见二程  远大深刻。
游酢创立的学派,史上称为“廌山学派”,主要讲“治气、养心、行己、接物”之学,朱熹亦说此派学说夹杂有王安石“新学”思想,尤其推崇《周易》,认为“易之为书,该括万有,而一言以蔽之,则顺性命而已。”以为天文、地理、人心之道皆原于《易》,而会于“理”。
廌山学派比较注意从佛学吸取精华,治理学有明显借鉴禅学倾向,认为只有亲自读过佛书,才能辨别儒、佛同异,以为“前辈往往不曾看佛书”或才末加“深考”,“故低之如此之甚。”(《宋元学案》卷二十六《廌山学案》)[1]
廌山学派代表人物游酢,以禅融儒,发杨创新和变革的精神,开创理学南传新时代,使二程理学在福建三传至朱熹而集大成,是中华儒家文化得以复兴的重要文化巨人,其功德彪炳史册。可胡宏(五峰)却因个人偏见,对游酢涉禅,谓其为“程门罪人”,时而挞伐,(《宋元学案》卷二十六《廌山学案》)。因此,影响了此派学说的传播,致使游酢之遗书多不传,就连“道南首”的历史功绩和携带杨时拜师程颐留下的“程门立雪‘典故也在游酢的传记里只字不提。
民国教育家高鹤年游庐山谒宋周濂溪先生墓后,在游记中写到:“濂溪开宋儒程来道学之门。而实得之于东林寿涯二禅师。故宋儒之学。多本于禅。迨后门户见深。反加诋毁。则诸儒数典忘祖之过也”。
“汉宋儒者各有长短,汉儒的长处在於按训诂规矩注解,不妄作聪明。宋儒的短处就是汉儒的长处,宋儒也有长处,否则不能支持到今日。宋儒自己说他们的注子是「微言大义」,今人大多不赞成,但是明清的儒者为什麼也有赞成的?所谓微言大义,不能只看朱子的注,另外还有程明道、周濂溪、邵康节、王阳明的书,这些人的注子都没有这个毛病,为什麼?因为他们有学佛。周濂溪起初是学佛,有佛门大师东林常总禅师跟周濂溪说:「佛家如今兴盛,不乏人才,你可以去弘扬儒家,以佛弘儒。」周濂溪是第一位以佛弘儒,到二程才贡高我僈,学佛却不肯说佛。像「程门立雪」的典故,本来是出自禅祖二祖的故事,程颐采取来用,他白昼就寝,让游酢、杨时在门外立雪。本来是佛家的事,程颐却自己仿效”。(摘自:李炳南《论语讲记》)
好在从宋元明清人的评论看,游酢在理学史的地位和作用并不因胡宏(五峰)的偏见而被抹杀。如:(宝祐三年)去“伪学“扶正理学的南宋理宗皇帝给了游酢最高的御赞:“皇天眷命,泰运南旋。祈我邦国,亿万斯年。伟载圣道,光载南传。允矣君子,德业精专。春光融融,秋月娟娟。泰山之峻,河海之渊。先生风教,丽日中天。四方其训,朕有赖焉!”;(嘉熙二年)宋朝廷谥赞游酢;“士风蔬奏,足以扶国本於当时:注释经书,足以开来学於后世。”;著名理学家杨时赞游酢:“诚于中,形诸外,仪容辞令灿然有文,望其知之为成德君子也”;理学集大成者朱熹赞誉游酢:“清德重望,胶如日星,其流风余韵,足以师世范俗。”;南宋理学家、宰相真德秀赞游酢:“惟公道盛德尊,缅怀遗范,可效可师,朝夕恪恭,庶几万一。”;元人林兴袒刻石论游酢:“定夫公衍理学,启迪后来,多本躬行,心得之奥,不在文学之烦。”明人刘童颂游酢:“德气粹然高出群类,立雪程门吾道南矣;白简朱衣早振风纪,贤哉美名流芳百世。”;清人端柏赞曰:“……载道南来,创建州理学之始,其时接迹而兴者,若胡刘朱诸贤后先相继,是吾闽道学之统,与濂洛关中并称者首推建郡实自文肃君开春先也。”
与谢良佐对佛学的研究相似,游酢早年和晚年都醉心于禅学。这也导致其在程门中的功过是非受到很多非议,对游酢思想的研究性著作和论文也并不多见。李锦全《游酢对佛学的研究会成为程门的罪人吗?》(中州学刊,2006年5月第3期)一文即使对此而发的研究论文,文章认为游酢对佛学的研究并不能成其为“罪人”的依据,他对佛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二程对佛学所持的双重标准,即既吸收佛学思想又站在维护儒家立场的角度批判佛学;刘泽亮<由迹求道以禅证儒一一游酢思想地位的再认识》(潮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9月,第30卷第5期)一文中,作者将游酢放置在当时哲学转型的历史背景下,由游酢以禅证儒的思路入手,说明了游酢思想在程朱之问的过渡作用。以上只是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待游酢的地位和作用,对游酢的哲学思想的研究方面,赵晓阳《游酢哲学思想研究》(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从道器思想、心性论、仁学等几个方面较为充分和系统地阐述了游酢的哲学思想。
从历史上对游酢不公正的待遇和不多的记载,从各个朝代的学者名君对游酢比较客观的评价可以看到,游酢在理学史上特别是对洛学南传和发展,对中国文化再兴,对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建立闽学体系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可以说如果没有游酢的载道南来率先在武夷山传道讲学,没有游酢携带杨时“程门立雪”,就不能有三传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的文化现象的发生,也就不可能产生与“濂洛关”并列的闽学。
游酢博学多才,除了在哲学、政治、教育、书法成就,在文学上也相当突出,在宋元之际的理学家金履祥编有《濂洛风雅》六卷一书中,是被选入宋代四十八位理学诗人的韵文的名家之一。“从书中的“濂洛诗派图”可见,此书以师友渊源为统纪,以周敦颐八传而至王柏为正传,其余源流所渐,也多属濂洛一脉。清代张伯行继金履祥之后,删繁就简,辑《濂洛风雅》九卷,入选者为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游酢、尹焞、杨时、罗见素、李侗、朱熹、张栻、真德秀、许衡、薛瑄、胡居仁、罗洪先,这十七位理学诗人基本上是濂洛关闽学派的代表人物。”(王利民 赣南师范学院中文与新闻传播系教授 《濂洛风雅论》)

一、游酢是程门第一个大第子。

游酢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并被列为四大弟之首。这是游酢四个绝对优势决定的:

一是游酢从学二程时间最早。游酢20岁熙宁五年(1072)赴京师参加太学考试,就认识了程颐,程颐刚一见到他,就知道他将来可以担当重任,传承道统。同年8月,程颢调任河南扶沟知县,筹备设立学校,派人迎请游酢到学校赴职。并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以师礼见于扶沟住所;而杨时于元丰四年(1081)才在游酢介绍引领下以正式投入程门,“以師禮見明道先生於穎昌,相得甚歡”《宋史》卷四百二十八《道學二》。而谢良佐于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以师礼见于扶沟住所;吕大临也于此时东来以师礼见于洛阳。同时,程颢对他们提出的问题,都以书信的形式予以答复。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三月,神宗皇帝死后,宣任皇后听政,司马光为门下侍郎,召程颢为宗正寺丞,还没来得及动身就病故了。

二是游酢做学问最认真。游酢在拜二程学习中,不仅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而且认真记录老师精辟的论点,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敢于虚心、大胆的向老师请教、提问。朱熹认为游酢“善问”。如:“游定夫问伊川‘阴阳之测之谓神。’伊川曰:‘贤是疑了问?是拣难底问?”(二程集)第443页,中华书局1981年版)

三是游酢最受二程器重。程颐曾与杨时有过这样的对话:“游酢德宇粹然,问学日进,政事亦绝人远甚。”谢良佐(1050—1103)回忆,在众多的弟子中,程颐则最爱游酢(《上蔡语录》卷中)。

四是游酢记录的二程语录最多,占有二程的第一手资料。游酢传播“二程”理学的主要功绩在于作《明道先生语录》,将程颢平时的言行记录整理成书。杨时在整理二程理论时,经常写信向游酢索取二程言论等资料。朱熹在收集整理二程言论、编辑《程氏遗书》、《伊洛渊源》等书时,都采用了游酢整理的史料。

[学者论点]

高令印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福建省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游酢是洛学的首要传人。在程门四杰中,一般称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或游、杨,都是把游酢列为首位。这是有所本的。朱熹曾有一段与门人的答问:“问:‘吕、游、杨、谢四子之说孰优?’(朱熹)曰:‘此非后学所敢言。程先生於游称其颖悟温厚,谓杨不及游。’”

                             中国翰林出版公司2002年2月版《游酢评传》

游嘉瑞  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在程门四大弟子中,游酢被列为第一大弟子,二程得孟子不传之秘于遗经,以得天下,而升堂睹奥,号称高弟者,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为着。明代学者苏章的诗句:“若非载道来伊洛,安得传心到考亭?”公正地评价了游酢开闽学之先河的历史功绩。

2013年6月22日在湖南大学主办“弘扬程门立雪尊师重道精神——纪念游酢、杨时诞辰960周年报告会”上,“论《游酢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

游岳勋  台湾学者:

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流,融合了佛、道之精髓而成的,内核很深,从宋朝至明朝在思想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故称宋明理学,也称程朱理学。理学是内圣外王之学,内圣即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外王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故理学是圣贤之学、道德之学。程门当时有四大弟子: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而游酢为程门四大弟子之首。

方彦寿  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朱子文化研究所所长、《朱子文化》主编:

元丰四年(1081),游酢又携杨时拜程颢为师。大家请注意,杨时从学大程,是游酢带去的,因为他比杨时早九年(1072)从学于大程。两人学成南归之日,师生依依惜别,程颢对他们俩寄予厚望。在目送他们远去后,高兴地说:“吾道南矣!”意思是说,有了游、杨二君,我的道(理学思想)就可以传到南方去了。闽北武夷山一带后来被誉为“道南理窟”,其渊源应追溯到游酢、杨时二人载道南归,促使理学思想在南方各省传播,中国文化的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

元祐八年(1093),程颢已逝世八年,为了进一步钻研理学思想,游酢又偕杨时同赴洛阳从学于程颐。游、杨二人于这年冬天冒着大雪来到程家,适逢程颐闭目冥坐,二人不忍惊动先生,恭敬地侍立庭外静候,程颐发觉时,门外已雪深一尺,史称“程门立雪”。

(方彦寿《从“南剑三先生”到“延平四贤”》)

赵晓阳  南昌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游酢是洛学的重要传人,在程门四大弟子中,游酢列居首位,足见他在理学中的重要地位。游酢在理气、道器、心性和仁学等范畴方面,继承了二程的主要观点,并有所修正。在论气时,涉及气的根源性上与二程是一致的,只是游酢更强调气的“人化”特征;在论理时,游酢虽然认可二程以事物的规律作为理的基本含义的观点,但他更强调道德层面上的理。在道器观上,游酢重点论述了君子之道、圣人之道与中庸之道,认N--程的的观点,但是在如何体道上有所发展。论心性,二程直接指明二者的合一,游酢则详细阐述了尽心与知性的关系。在仁学上,游酢继承了二程的仁具有力.物浑然一体的基本特性,在何者为仁之本上有所不同,游酢认为孝弟就是仁之本,二程则指出孝弟仅是实现仁的一个方法。可见,游酢对理学思想有所发展,但其哲学思想基本基调未脱乃师印迹。

《游酢哲学思想研究》

“中国建阳”官网)文章:

游酢学成南归,悉心传授理学,使理学得以南传,“中兴于南”与后来朱熹理学思想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师承关系,被尊称为“道南儒宗”。在程门四大弟子中,游酢被列为第一大弟子:“二程得孟子不传之秘于遗经,以得天下,而升堂睹奥号称高弟者,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为著。”

[文献资料]

胡安国龟山先生墓志铭说:

“宋熹祐中,有河南二程先生得孟子不传之道于遗经,以倡天下,而升堂睹奥,号称高弟者,在南方则广平游定夫(酢)、上蔡谢显道(良佐)与公(杨时)三人是也。”(伊洛渊源录卷一○)

刘蔚华、赵宗正主编(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下册 第十三章   朱熹的思辨哲学及其反动的正宗性质 第一节)

百家谨案:二程得孟子不传之秘于遗经,以倡天下。而升堂睹奥,号称高第者,游、杨、尹、谢、吕其最也。顾诸子各有所传,而独龟山之后,三传而有朱子,使此道大光,衣被天下,则大程「道南」目送之语,不可谓非前讥也。《宋元学案》

河南程頥以道学为天下倡其门人髙弟有故监察御史建阳游酢与今㣲猷阁待制将乐扬时是也

(来源:钦定四库全书《古今源流至论后集》卷一,宋.林駉撰.道学)

程侍講頤傳  同前

  大觀元年九月庚子通直郎程頤卒頤字正叔與兄顥初從汝南周敦頤學遂以經術為諸儒倡四方從之游者甚杏⒆谏褡诔蟪紝宜]皆不起哲宗嗣位宰相司馬光吕公著西京留守韓綘上其行義於朝曰河南府處士程頤力學好古安貧守節言必忠信動遵禮義年逾五十不干仕進真儒者之髙蹈聖世之逸民乞賜召擢裨補風化詔授汝州團練推官西京國子監教授頤力辭未幾以宣德郎祕書省校書郎召赴闕既對除崇政殿説書首上疏言帝王之學大畧謂習與智長性與化成今士大夫善教其子弟者亦必延名德端方之士與之處使薰陶成性以陛下春秋之富雖睿聖得於天稟而輔養之道不可不至大率一日之中接賢士大夫之時多親寺人宫女之時少則自然氣質變化德器成就乞精選賢士入侍勸講罷則留分直以備訪問凡左右扶持嬪御内臣並選四十五十以上厚重小心者侈麗之物不接於目溗字圆蝗胗诙鷼q月積久必能養成聖德又謂經筵臣僚侍者皆坐講者獨立於禮未安乞令坐講見主上重道之心頤在經筵以師道自居毎侍講色甚莊繼以諷諫頤聞帝在宫中旋而避蟻因講畢請曰有是乎帝曰然湛謧U曰推此心以及四海帝王之要道也帝稱善神宗未除喪冬至百官表賀頤上疏以謂節序變遷時思方切恐失居喪之禮無以風化天下乞改賀為慰故事盛暑罷講頤奏朝廷置勸講之官輔導人主豈可闊廴绱擞稚蠒侍笱越袷看蠓蚣易拥芤嗖豢鲜菇洉r累日不親儒士秋漸涼乞於内殿後苑清涼處召見當日講官陳説道義伏假既開依次直日所貴常得一員獨對開發之道盖自有方服習之益最為切至故周公輔成王使伯禽與之處聖人所為必無不當自来宰臣十日一至經筵上黙坐而已今乞令宰臣每月一再赴經筵講説延英迫狹講讀内臣三十餘人在其中四月未甚熱而講官已流汗主上體弱豈得為便乞止於延和殿講讀太皇太后每於政事稀簡聖體康和時至簾下觀講讀官進説以為省察主上進業於陛下聖聰未必無補有所奏稟便得上聞今講讀官五員皆兼要職獨臣不領别官近復差修國子監太學條制乃無一人專職輔導者夫告人之道非積找獠荒苋胍渤记搬醿傻眠M講未嘗不宿齋戒潛思存占礁袆屿渡闲娜羰蛊錉I營於職事豫紛紛其思慮迨至上前然後善其辭說徒以頰舌感人不亦満醯浪W廢世俗何嘗聞此髙識逺見當蒙鍳知疏奏給事中顧臨諫議大夫孔文仲論列遂罷職官管勾西京國子監兩上章乞致仕不報父喪服除尋以通直郎直祕閣判西京國子監言者論其向在講筵議論迂弁宰鸫蠹攘T去服除加職而辭表有怨望輕躁之語差管勾西京嵩山崇福宫尋醫去官哲宗初親政復除直袐閣判西京國子監辭不受紹聖中黨論興追官涪州安置徽宗即位復還崇寕初復通直郎權判西京國子監屏居伊闕山數年卒年七十五學者尊之稱為伊川先生其門人游酢謝良佐吕大臨楊時皆著名於世有易傳六巻文集二十巻諸經解説未成編者附於集子端中端彦

(来源:《名臣碑传琬琰之集》7.【宋】杜大珪 编)

庚午名元祐太后所居曰隆祐宫用学士院拟定也于是后更称隆祐太后隆祐本钦圣宪肃皇后宫名不当用盖权直学士院王绹朱胜非失之

壬申召布衣谯定赴行在定涪陵人学于伊川程颐靖康中召为崇政殿说书定以言不用辞不受至是犹在东都尚书右丞许翰荐于朝诏宗泽津遣赴行在自熙丰间程颢程颐以道学为天下倡其高第门人有故监察御史建阳游酢监西京竹木务上蔡谢良佐今徽猷阁待制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将乐杨时其后党祸作颐屏居伊阙山学者往从之而定与尹焞为首至大观以后时名望益重陈瓘邹浩皆以师礼事时而胡安国诸人实传其学宣和末或说蔡攸以时事必败乃召时至经筵渊圣皇帝擢为谏官以论事不合去吕好问在政府首言时之贤于上复召还朝未至而又召定是时给事中许景衡左司员外郎吴给殿中侍御史马伸皆号得颐之学已而传之浸广好名之士多从之亦有托以自售于时而识真者寡矣焞渐孙也渐河南人仁宗朝为郡守焞绍兴五年赴召 诏真州守臣以礼敦遣长芦隐士张自牧赴行在宣和末或有言自牧沉毅知兵召至东都赐道士服以不肯屈下梁师成不果用许翰言其才可任以河北山东之事乃召之既至授从事郎充御营使司准备差使 延康殿学士知镇江府两浙西路兵马钤辖赵子崧言杭州军变遣京畿第二将刘俊往捕又命御营统制辛道宗将西兵二千讨之中兴遗史云道宗时为江南都统制恐误 直秘阁新知高邮军侍其传移知真州

(来源:《宋史全文》: 卷十五至卷十六上)

谢良佐:北宋学者。字显道,蔡州上蔡(河南上蔡)人。人称上蔡先生或“谢上蔡”。谢良佐创立了上蔡学派,是心学的奠基人、湖湘学派的鼻祖,在程朱理学的发展史上起到桥梁作用。元丰进士。徽宗时,因召对忤旨,废为民。受学于二程,与游酢、杨时、吕大临并称程门“四先生”。为后世学者称道。著有《论语说》、《上蔡语录》等。

吕大临:中国宋代金石学家。字与叔。其先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移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曾学于程颐,与游酢、杨时、谢良佐并称程门四先生。吕通六经,尤精于礼,与兄大防等同居时即切磋古礼,自谓所施冠昏丧祭诸礼一本于古,当时有“关中言礼学者推吕氏”之称。著有《考古图》10卷,《易章句》、《大学说》、《中庸说》各1卷,《礼记传》16卷,《论语解》10卷,《孟子讲义》14卷,《玉溪先生集》28卷。又与其兄大防合著《家祭仪》1卷。

(曲阜文化管理委员会《77位先儒人物》.中国孔庙网)

至语录之中时有似涉于禅者,此在程门髙弟游杨吕谢之徒,朱子亦讥其有此弊,是不必独为安世责,亦不必更为安世讳矣。

(钦定四库全书《元城语录解》【宋】马永卿 编)

杨中立时调宫京师,往颍昌,从学于明道。南方高弟,惟游定夫、谢显道与公三人。

[元] 张光祖  <言行龟鉴>卷一 学问门

程子门人之学:程子尝自谓吕与叔深潜缜宻吕和叔任道力劲游定夫资质温厚杨中立资亦頴悟林大节鲁能躬行刘质夫笃信固守李端明才识頴悟吕进伯老而好学谢显道切问近思而于吾道有望谢良佐记问甚博而恐玩物丧志与夫范巽之杨应之张思叔皆有志于道者也程子此言亦语以使自励

胡文定曰河南二程先生得孟子不传之学于遗经以倡天下而升堂观奥号称髙弟在南方则广平游定夫上蔡谢显道龟山杨中立三人而已。

,明周琦撰《东溪日谈录》卷十五 儒正谈

二、游酢是程门立雪的第一主角。

游酢40岁(1093年)时,与杨时早已登进士第。这年严冬,他携杨时前往洛阳拜程颢之弟、大理学家程颐为师。二人来到程家,欲拜程颐,却见程先生瞑目养神。二人怕惊动先生休息,只好候之门外,程颐似乎察觉到有学生来,但没有理睬,不一会就睡过去了。睡了好半天,程颐醒了,当看到游酢杨时仍恭立在门外,程子感慨地说,“不好意思,你们还在这里等啊!天已晚了,你们先回吧。”,此时屋外已雪深尺余。这就是激励中华学子尊师重教的典故“程门立雪”。因是游酢携带杨时去拜程颐为师而留下“程门立雪”这一千古佳话,所以在记栽这一典故的最早版本都是将游酢列在前面,以明确游酢为“程门立雪”第一主角的地位。
关于游酢、杨时立雪于程门一事,最早见于侯仲良《侯子杂言》。侯仲良是程颐的内弟,他的记录当系亲闻,是所谓“第一手资料”或“原始纪录”。 对谁是尊师重道立雪程门的第一人,应该是更清楚、更明确,所以他把游酢放在前面,这就是证明游酢是"程门立雪"第一人的最有力的依据. 《侯子杂言》今已散佚,不可见矣。专门收集程颢、程颐兄弟言论的《二程语录》,引有侯氏所记数条。卷十七所引一条,即“程门立雪”之最初资料:  游、杨初见伊川(程颐),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此条在专门收集朱熹言论的《朱子语类》中也有引用。《宋史•杨时传》的记载,应该就是根据《侯子杂言》而来的。
2014年11月22日,小雪,由福建省历史名人研究会游酢研究会举办的《程门立雪研讨会》在福建省永泰县立雪书院举行,程门立雪专题研讨会尚属首次,旨在传承程朱理学,征集到程门立雪论文80多篇,专家、学者、新闻界朋友约100人到会。
在研讨会上,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马照南、厦门大学哲学系主任高令印教授、福建省姓氏源流研究会会长游嘉瑞、湖南大学法学院院长杜钢建教授、福建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蔡厚示研究员、武夷学院程利田副教授等十多位专家学者引经据典、宣读论文,一致认为:
一、要正确理解程门立雪的成语辞条,应以1951年上海商务印书馆《辞源》记载为准,即:“宋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坐,二子侍立不去,既觉,谓二子曰‘贤辈犹在此乎!’命之退,出门,雪深一尺矣。”
二、游杨程门立雪是在屋内,而不在屋外。
三、程门立雪是双不是单,是游酢携杨时同立雪。
四、程门立雪推动中国文化运动中心的南移,道学南移首豸山“程门弟子四杰”游(时)杨(时)谢(良佐)吕(大临)”游酢列第一。
五、程门立雪游杨开创闽学先河,而就程朱理学,而远播日本、韩国、韩鲜、东南亚、遍布世界。
六、程门立雪尊师重道,尊师重教,成为中华民族典范。现在有许多书籍、教科书、小学课本以及网络对“程门立雪”有许多曲解、传误。缪误采取虚无主义对待传统,不改变国人思维的这些创伤,将难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研究会认为,游杨程门立雪传为千年佳话,由于传误道南首豸山被打入“冷宫”,几十年来,游酢后人、立雪传人游嘉瑞,带领团队深入研讨,还本来面目。
[学者论点]

任生心 王其香 黄华生 《光明日报》记者
游酢与杨时在洛阳师事大理学家程颐。一日往见,时逢大雪,师坐寐,二人侍立不去。待觉,雪深盈尺。后遂为尊师重道之佳话,千古流传。游杨载道南来,经罗从彦、李侗诸贤承传衍益,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致广大,尽精微,延平遂有“理学名邦”之称,游杨则有“程氏正宗”、闽学先驱之誉。
2012年4月5日《光明网》文章“弘扬尊师重教 ‘程门立雪’的由来”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八日电题:中国文化短波
游酢,字定夫,诞生于福建建阳,是中国宋代卓越的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其“程门立雪”的故事成为后人尊师重教的典范,他还开创了闽学之先行,在中国文化发展过程中起到继往开来的作用。
中国新闻网2004年12月9日《游酢新论》在福建南平首发
马照南  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
直到北宋,儒、佛、道交融的中心仍然是在北方,福建的学术水平是比较落后的。但就从这时开始,福建学者纷纷北上,投入于河南程颢、程颐门下,“程门立雪”说的就是福建人游酢、杨时拜师的事,后来他们名列“程门四大弟子”。学成之后他们南归福建,程颢说了一句著名的话:“吾道南矣!”这句话大有深意。
福州晚报《马照南指点“闽学”风流》

方彦寿  福州海峡职业技术学院朱子文化研究所所长、《朱子文化》主编: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均为闽北人。游酢是建州建阳县人,杨时是南剑州将乐县人。游酢(1053—1123年),字定夫,号廌山,少年时即已文名卓著。熙宁五年(1072),年方二十的游酢以乡荐赴京应试,巧遇河南洛阳的程颢。程颢对其资质大加赞赏,认为“其资可以进道”。“道”是中国古代儒家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规律、原理或本原、本体等。程颢与其弟程颐都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世称“二程”,为北宋理学的尊基者,所开创的学派被称为“洛学”。他认为游酢“其资可以进道”,对青年游酢是一个很高的评价和激励。游酢从此成为程门入室弟子。元丰四年(1081),游酢又携杨时拜程颢为师。两人学成南归之日,师生依依惜别,程颢目送他们远去,高兴地说:“吾道南矣!”意思是说,有了游、杨二君,我的道(理学思想)就可以传到南方去了。武夷山一带后来被誉为“道南理窟”,其渊源应追溯到游酢、杨时二人载道南归,兴学育人,促使理学思想在南方各省传播,中国文化的重心逐渐由北向南转移。

元祐八年(1093),官太学博士的游酢仍好学不辍。这时,其师程颢已逝世八年,为了进一步钻研理学思想,游酢又偕学友杨时(1054—1135年)同赴洛阳从学于程颐(1033—1107,字正叔,号伊川)。游、杨两人于这年冬天冒着大雪来到程家,适逢程颐闭目冥坐,两人不忍惊动先生,恭敬地侍立庭外静候,程颐发觉时,门外已雪深一尺,史称“程门立雪”。

由于这个典故前有《宋史·杨时传》的记载,后有《幼学故事琼林》的普及,游、杨尊师重教的故事即便在 今天的教育界也是几乎无人不知。

…后学方彦寿有一联赞云:

伊川府前立雪一尺,世皆尊程氏高弟称游杨载道南矣;

紫阳户外候师三月,吾独赞朱子门人号颜曾续统北焉。

横批:理学传薪

《“程门立雪”与“候师三月”》

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开放与传播》:

宋代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游酢(字定夫)与杨时“程门立雪”的故事,千古流传,成为尊师重道之佳话,而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凤池村仅存的全国唯一建于元代的游定夫祠,却鲜为人知。如今,在这个不大的村落里居住着506户2270人游酢的后裔,成为闽北最大的游氏后裔聚居地,先后接待台湾、香港、澳门及海外乡亲3万多人次前来观光、考察和谒祖。
李孔锐 刘积林《初访游酢后裔》
(福建省政府新闻办《开放与传播》1999年第4期)
陈 遵 沂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教授,福建省闽学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
元祐年间,洛学第一次遭禁。宋哲宗元祐(1086—1093)初,洛学创始人之一程颐虽然在旧党领袖司马光、吕公著的支持下由布衣一跃而为帝王师(任崇政殿说书),但不久即因卷入洛蜀党争而遭攻击,先是被贬,后又放归田里,继而送涪州编管。遇赦后一度复官,旋又追夺官爵。此时,洛学被官方所藐视,但在士大夫中却仍享有很高声誉。就在洛学处境困难之时,杨时于元祐八年(1093)在赴浏阳知县任时,绕道洛阳,由游酢引荐,师事程颐,遂有“程门立雪”之佳话。
…从我国近几十年宋明理学研究状况看,对杨时的研究理当加强。我国以往研究宋明理学过程中,对杨时、罗从彦、李侗这些洛学向闽学过渡的人物不谈或少谈,以为只要研究洛学代表人物二程、闽学代表人物朱熹,再加对北宋周敦颐、张载、邵雍的研究,可基本理出北宋理学向南宋理学以及洛学向闽学过渡的头绪来。这种思路影响了人们深入开拓研究。这些年,福建的理学研究者们提出,要重新确认游酢、杨时、罗从彦、李侗等学者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问题,并写出一部分论著,这也是理学研究、传统文化研究越来越深化的具体体现。
《关于杨时在理学思想史上地位的几点考察》
程利田  福建南平学院副教授、武夷文化研究室主任:
元祐九年(1093年)隆冬时节,他(杨时)在游酢相邀下,与游酢以师礼去洛阳拜见程颐,留下“立雪程门”之佳话。
(摘自:《宋代杨、罗、李、朱理学与闽文化的发展》)
游酢程门立雪,尊师标杆;刘韐时艰殉国,气节励后。柳永婉约词宗,严 羽诗话翘楚。
《南平赋》
游酢立雪程门,理学中兴传江南;朱熹考亭创学派,“北孔南朱”传佳话;
(刘建《建阳赋》用于新建城市规划馆)
王广庆  (国立)河南大学校长:
王广庆一行在程老翁引导下来到“立雪阁”。阁内壁画上画着“程门立雪图”。王广庆指着画说:“打坐的先生是程颐吧?外面立在雪地的是谁?”程老翁说:“打坐是程颐先生,立在雪地的是游酢和杨时。据说他们二人在大雪天从京城开封来拜见老师。走到这里时,正是中午,书僮说老先生正在午睡。游酢和杨时不便打搅,便立在门外。待先生醒来,见二人还在雪中。赶紧拉进屋去。这就是“程门立雪”的故事。”王广庆说:“这个故事体现了对老师的尊重,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嵩县民风淳朴,老百姓对河大师生也十分尊重,可以说是古风犹存。”
《抗战中河南大学在嵩县(五)》
解玺璋  知名评论家、学者、近代史研究者:
“程门立雪”的故事,最早见于《二程语录•侯子雅言》:“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这里的游,即游酢;杨,即杨时;而伊川,即程颐;《侯子雅言》的作者侯仲良则是程颐的内弟。这段记述后来被修《宋史》的人采用,据《宋史•杨时传》记载:“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来源:《群言》杂志2011年第4期 《嵩阳书院与二程的洛学》)
[文献资料]

1.“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二程语录·侯子雅言》

初,明道先生嘗謂先生曰:「異日能使人尊嚴師道者,吾弟也。若接引後學,隨人材而成就之,則予不得讓焉。」見語錄。侯仲良曰:「朱公掞見明道於汝州,踰月而歸,語人曰:「光庭在春風中坐了一月。游定夫 、楊中立來見伊川。一日先生坐而瞑目,二子立侍,不敢去。久之,先生乃顧曰:「二子猶在此乎﹖日暮矣,姑就舍。」二子者退,則門外雲深尺餘矣。其嚴厲如此。晚年接學者,乃更平易,蓋其學已到至處,但於聖人氣象差少從容爾。明道則已從容,惜其早死,不及用也。使及用於元祐閒,則不至有今日事矣。」」

(《河南程氏遗书》4○伊川先生年譜〔一〕)

2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朱熹编纂的《二程外书》卷十二

3、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朱熹吕祖谦编选《近思录》卷十四·圣贤22

4、游定夫 、杨中立来见伊川。一日先生坐而瞑目,二子立侍,不敢去。久之,先生乃顾曰:「二子犹在此乎﹖日暮矣,姑就舍。」二子者退,则门外云深尺馀矣。

《河南程氐遗书》 卷第二十五  伊川先生语十一

5、遊定夫、楊中立來見伊川。一日,先生坐而瞑目,二子立侍,不敢去。久之,先生乃顧曰:「二子猶在此乎?日暮矣,姑就舍。」二子者退,則門外雪深尺餘矣。

明道先生墓表(見《伊川先生文集》)伊川先生年譜

6、瞑目立雪望之凛然㳺定夫杨中立见伊川坐而瞑目二子立不敢去退则门外雪深尺馀矣其严厉也如此

(来源:钦定四库全书《古今源流至论后集》卷一,宋.林駉撰.道学)

7、定夫、中立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外之雪深一尺。

[元] 张光祖    言行龟鉴 ●卷一学问门 

8、负笈千里,苏章从师之殷;立雪程门,游杨敬师之至。

(游杨:指游酢和杨时,他们都是程颐的学生。)

──明程允升《幼学琼林》

9、立  雪

游酢、杨时为伊川先生弟子。一日,侍先生侧,先生隐几而卧。二生不敢去,候其寤,则门外雪深尺余矣。

(明.张岱《夜航船》卷五 伦类部.师徒 先辈)

10、宋游酢杨时事程伊川先生先生一夕偶暝坐二子侍立夜深不去伊川既觉谓曰二君尚在此乎既晚且休矣及出门外雪深已尺许二子俱传濓洛之学。

(明.刘宗周撰《人谱类记卷上》254)

11、游杨托意远,夷然总不屑。伊阙墙门峻,仰止寸心折。颜若非浮慕,久立在冰雪。偶而成感兆,风格两奇绝。正气终日亘,吾道岂磨灭。

明代人陆宜春《题立雪阁》。”,
(注:“顔若”即孔子的弟子顔回与有若,此句是形容游酢、杨时不是表面上崇慕孔门的顔回与有若,而是发自内心,付诸践履。
12、儒家的游酢、杨时二位学人,初见伊川先生(程颐)时,伊川先生在闭目养神,二人站在门外,时当下雪,二人不敢惊动,伊川先生醒来一看,门外已经雪深三尺了。
(明 莲池大师:《缁门崇行录》 严正之行第二)
13、事师之忍第八十五
<原文>
父生师教,然后成人。事师之道,同乎事亲。
德公进粥林宗,三呵而不敢怒;定夫立侍伊川,雪深而不敢去。
(来源:《劝忍百箴》)
14、典故:立尽门前雪 门外立雪 雪立
游定夫、杨中立来见伊川。一日先生坐而瞑目,二子立侍,不敢去。久之,先生乃顾曰:「二子犹在此乎?日暮矣,姑就舍。」二子者退,则门外云深尺余矣。其严厉如此。
《诸老先生道学统宗》卷三〈伊川先生侍讲程正公颐〉
15、《程门三尺》
语录侯师圣曰游定夫扬中立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手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雪深三尺。
(来源:《山堂肆考 》: 卷五至卷六  钦定四库全书驴言芦)
16【原文】
或问曰:“古今之所谓门生者,宜何称矣?”甘泉子曰:“门生也者,门之生也,如七十子之在孔门是也。”又问,曰:“如太学○1之士于祭酒、司业、六堂监丞之司○2也。”又问,曰:“其传道、解惑、受业者是也,如游杨之立雪程门○3也。”
【注释】
○1太学:中国古代培养官员的高等学府,在明代亦称“国子监”,以儒家经典为教材,课程以通经致用为主。
○2祭酒、司业、六堂监丞之司:“祭酒”是太学的主管官,相当于校长;“司业”是学官名,为祭酒的助手;“六堂监丞之司”指管理太学的六间教室(率性堂、诚心堂、崇志堂、修道堂、正义堂、广业堂)的官员。
○3游杨之立雪程门:“游”指游酢(1053—1123),字定夫,号广平,建阳长坪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杨”指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北宋著名理学家。游酢、杨时二人去拜见程颐,程颐当时在打瞌睡,二人于是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到程颐睡醒时,门外雪深有一尺了。
(明.湛若水《上白沙先生启略》.《湛若水短文选粹》(2))
17、‘程门立雪’:宋.游酢、杨时,初见程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不去,既觉,谓二子曰:贤辈犹在乎?命之退,出门,门外雪深一尺矣!
(因其恭敬之极,故能断惑证真,超凡入圣。观于二祖立雪、程门立雪,可见矣。)
(会性法师:《读印光大师文钞记》)
18、尝瞑目静坐,游定夫、杨龟山立侍不敢去。久之,乃顾曰:「日暮矣!姑就舍。」二子者退,则门外雪深尺余矣。

──清初 黄宗羲原本 黄百家纂辑 全祖望修定《宋元学案·第015卷 卷十五 伊川学案(上)》

19、游少林记 周 叙

由圜辕道转南仅五里人少林寺竹木蔽翳仰不见日花草余香郁郁袭人寺在五乳峰麓少室山当其南隐若屏列寺僧闻客至迎迓甚恭佛殿后为讲堂堂后有立雪庭则佛徒惠可受法于达磨处惠可尝侍达磨雪深至腰不去竟得其法予因叹曰昔游定夫杨中立立雪于程门卒传其道惠可学佛法亦然使世之弟子者皆若此共学讵有不成者耶因观历代所建碑刻其文最旧则有梁武帝御制达磨大师赞余皆唐宋以下文字又向西北循山崖深入三里许攀援而上山势岈然环拘视寺之台殿山之林壑若在席下是为达磨面壁庵庵有石影云达磨面壁九年之遗迹也时雨止云收烟雾澄霁幽鸟元蝉鸣声上下倏然有尘外之想僧云西南八里岭有惠可庵有卓锡泉以榛莽蒙翳不果上而去。(《少林寺志》  (清)叶封、焦钦宠)

20、“頤瞑而坐,酢與時同侍側,日且暮久立不去。頤覺,則門外雪深三尺矣。”

高令印、陳其芳著《福建朱子學》引清同治版《重纂福建通志》卷一八五《遊酢傳》

21、比如“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本来一查就可明了的,可是我一直没去查考。因此,这个词儿,长期在我的脑子里形成的印象是:有两个弟子,去拜访程颐,程的架子很大,正在闭门高卧,两个弟子站在门外,天下着大雪,他们直直地立在那里不动。 晚年读了《朱子文集》里的《伊川先生年谱》,才知道并不是这么回事。原文为:

游定夫、杨中立来见伊川。一日先生坐而瞑目,二子侍立不敢去。久之,先生乃顾曰:“二子犹在此乎?日暮矣,姑就舍。”二子者退,则门外雪深尺馀矣。其严厉如此。

这说明,两个弟子是侍立在屋里,而不是站立在大门以外。是老师叫他们去睡觉的时候,出门来才看见下了大雪。这里记述了一下大雪,不过是为了增加描写的气氛。中国有许多散文,在结尾时,常常好用这个手法。这里,也反衬两个弟子侍立时间之长。雪下到一尺深了,恐怕要有两、三个小时才行。不过站在屋里,总比站在门外暖和多了,不然老师也不会老是闭着眼坐在那里。 这个典故是表明古人的尊师重道的。然而,老师不说话,闭着眼睛,也许是在想自己的心事,也许是对两个弟子无话可说,也许是今天心情不好。也不能因为这一件事,就给他下个“严厉如此”。因为另有记载:“晚年接学者,乃更平易,盖其学已到至。”

孙犁 读《伊川先生年谱》记

22、在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3月出版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集.中华成语典故》记载的“程门立雪”典故是当代版最公道的版本。见(第122页,“程门立雪”典故):

23、1093年,游酢、杨时冒著大风雪来到程家,正好程颐在打旽,游定夫与杨时不敢打扰程夫子,只得毕恭毕敬站在旁边守候,等程夫子醒来时,门外积雪已一尺厚了,这是“程门立雪”的故事,千古流传,成为尊师重道之佳话。

百度网  (1093年_百度百科 大事记  中国3)

24、程门立雪[编辑]主条目:程门立雪

1093年,游酢、杨时冒着大风雪来到程家,正好程颐在打旽,游定夫与杨时不敢打扰程夫子,只得毕恭毕敬站在旁边守候,等程夫子醒来时,门外积雪已一尺厚了,这是“程门立雪”的故事,千古流传,成为尊师重道之佳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游酢

25、筏过老雅滩,是为五曲。诸曲唯五曲地势宽旷。左侧这座山峰是隐屏峰,峰下有宋代大儒朱熹亲手创建的武夷精舍。右侧这座山峰是晚对峰,峰的石壁上镌刻有出自清乾隆状元马易斋之手的“道南理窟”四个足有三米见方的大字。据专家、学者的研究结果,道南理窟大意是:宋元丰四年(1081年),闽学鼻祖游酢和杨时一道前往河南颖昌(今许昌)拜大理学家程颢为师。二人到程家时,恰遇老先生正闭目养神,两人不敢惊扰,恭立门外。时值隆冬季节,大雪纷飞,待老先生醒来时,门外积雪已达尽余,故留下了“程门立雪”的佳话。二人诚心拜师求学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老先生,老先生便竭尽全力教诲这二位学生。时至学成,程颢送至大路口,望着他们渐渐远去的背影,高兴地说:“吾道南矣”。游酢和杨时回闽后极力传播程氏理学,相继涌现出罗从彦、李侗、朱熹等闽学先贤。尤其是朱熹,这位理学集大成者,在武夷山亲手创建武夷精舍聚众讲学达十年之久,培养出了大批理学人才,如蔡元定、游九言、黄干、真德秀等。在此期间,他完成了集理学之大成的代表作——《论语集注》和《孟子集注》。南宋时期,武夷山五曲一带书院林立,除武夷精舍外,还有游酢最早创建的“水云寮”,游九言题字。(游良耀校正,原为“相继还有游九言的“水支寮”。)”。蔡沈的“南山书堂”,蔡沅的“咏归堂”,徐几的“静可书堂”,熊禾的“洪源书堂”等等。武夷山俨然成为祖国南方理学研究的中心,因而把武夷山称为“道南理窟”是恰如其分的。

(摘自《福建武夷山九曲溪漂流导游词》)

26、10.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形容恭敬师长和对有高深学问、精湛技能者的仰慕。 此典出自《二程全书·外书十二》:“游、杨初见伊川,伊川瞑目而坐,二子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 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 北宋时,有一位大学问家,名叫程颐,当时的人都称他为“伊川先生”。他和他的哥哥程灏,都是宋代理学大师周敦颐的得意门生。他的学说以“诚”字为基础,即是专心一意,不自欺欺人;其次是要存“疑”,有了疑问,再去“穷理”便是求学的方法,这样才能得到真知;得到真知之后,才能确信自己所讲的道理,力行而不惑。 由于程颐在当时有很高的名望,因此很多人都投奔到他的门下读书。后来在学问上有很大成就的游酢和杨时,就是程颐的学生。 游酢和杨时第一次去见程颐,谈了一会,程颐因年老体弱,容易疲倦,就闭目养起神来,两人不敢惊动他,就耐心地侍立在旁边。待程颐醒来,发觉他们还站在那里,忙对他们说:“怎么你们还在这里啊?快回去吧!”两人走出门外,只见原先没有积雪的地上,已经下了一尺多深的雪,可知他们两人已在程颐面前站立了很长时间了。 诗人谢应芳在一首“杨龟山祠”的诗中,有“卓彼文靖公,早立程门雪”之句,称赞扬时卓越的成就和敬慕师长的品德。

(读书故事(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10 - 豆丁网)

27、升对降,等对差。海角对天涯。云头对雨脚,虎尾对鲸牙。穿小巷,走大街。菊径对苔阶。水下鱼儿贯,长空雁字排。两袖清风风拂面,一帘明月月投怀。马帐授书,生徒与女乐并列;程门立雪,游酢合杨时相偕

[注]

马帐:东汉马融坐高堂,施绛帐,前授生徒,后列女乐。程门:宋游酢、杨时初见程颐,程瞑目坐,二子侍立不去,既觉,门外雪深三尺矣。

(靳中人 《新声律启蒙》 佳韵)

28、〔材料一〕伊川(程颐)尝日瞑目静坐,游定夫(游酢)、杨龟山(杨时)立侍不敢去;久之,(程颐)乃顾曰:“日暮也,姑就舍。”二子退,则门外雪深尺余矣。──《宋元学案·伊川学案上》

(高中历史 历史材料与解析 第3课宋明理学 程朱理学 3.程门弟子求学风范)

29、宋代组 游酢和杨时去拜访老师程颐,程颐正用佛家打坐瞑目而坐。游、杨二人遂恭敬站在其身旁,等候良久,直到程颐发觉。 ——据朱熹《近思录》中国古代有尊师传统。

(摘自《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广东卷)历 史B 卷》)

30二程的门徒游酢、杨时、当时已四十多岁,且是进士及第,一次到嵩阳书院拜望老师,游、杨二人来到程颐门前,见老师静坐,闭目养神。二人不愿打搅老师,又不忍不告而退。于是就悄悄地侍立门外。天下着大雪,且越下越大,游酢、杨时一直冒雪等候。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院内的积雪已有一尺多厚了。程颐才如梦初醒,看见门外侍立的游杨二人,故作吃惊:“啊,贤辈在此乎?”……后人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个很有诗意的名字――“程门立雪”。

(2006年3月2日中国广州网- 嵩阳书院)

31、狮 子 林立雪堂

在“文天祥碑亭”东侧的复廊外,就是取“程门立雪”典故而建造的立雪堂,典故之意是:北宋时期,学子游酢和杨时二人为拜访求学于当时名满天下的大学士程颐为师,冒着大雪立在程颐的屋外三天,终于感动大学士收二人为弟子。以此典故建一个“立雪堂”,也有表明狮子林园主人重教尊师的意思吧。

(蜀 虎散文<江南行>二0一二年七月七日写毕于大连“积跬斋”)

32、武夷山晚对峰上有一摩崖石刻:“道南理窟”(易斋马负书题)。“道南理窟”四个大字笔力雄厚庄重,铁划银钩,苍郁古雅,内涵深奥,成为概括武夷山“理学渊薮”的历史徽志,也是清代摩崖石刻中最雄伟的一幅。武夷山是理学南传的第一站。有“程门立雪”人游酢、扬时从师洛阳程颢、程颐学成南归后,首先就在武夷山讲学。游酢结庐“水云寮”讲学,绍熙元年(1190)其裔孙游九言在旧址崖刻“水云寮”大字,至今保存完好。

(《话说大武夷》二、典故传说. 9、道南理窟)

33、“二程”讲学的嵩阳书院

《二程语录》记载“程门立雪”的典故时说:“、杨(即程颐的学生游酢、杨时)初见伊川(即程颐),伊川瞑目而坐,二人侍立。既觉,顾谓曰:‘贤辈尚在此乎?日既晚,且休矣。’及出门,门外之雪深一尺。”想一想:“二程”是指哪两个历史人物?他们的核心观点是什么?“程门立雪”的典故说明了哪些问题?

(2015届高一历史专题教案: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人民版)

34、多士当收束身心,此是圣域贤关,不徒论文章巧拙;

先儒幸留贻教译,正须坐风立雪,共猛下刻苦工夫。

道南书院联,许太眉题。坐风立雪:宋代游酢、杨时求见程颐,见颐闭目而坐,二人在门外侍立,颐发觉时,雪已盈尺。喻不避艰辛从师就学。

(来源:《全国书院楹联精华大展》(下))

三、游酢是传道福建的第一人。

元丰四年(1081),游酢又荐将乐杨时一道拜程颢为师。不到一年,两人同时告别老师。程颢目送他俩离去,怡然自得说:“吾道南矣!”意思说我的学说将由他传播到南方了,其时,游酢已师事程颢十年,而杨时还不到一年,“吾道南矣”,主要还是对游酢而说。然而,如今学者津津东道“吾道南矣”这个典故时,只说杨时而不提起游酢,有悖于历史事实。游杨二人不负重望,将中原理学南传,并发扬光大,被后人称为“道南学派”创始人。游酢杨时同为闽学先驱,杨时有“程氏正宗”之称,游酢有“道南儒宗”之名。

游酢将洛学传到福建后,倾心推广传播理学思想,“游酢将书院与理学结合,闽北的书院教学内容就开始由传统儒学向理学转变,到朱熹时闽北的书院就完全以理学为首要的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上就以《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书”为基础课程,”(程利田《闽北书院发展史上的三座里程碑》)

游酢在《论语》、《孟子》、《中庸》解义中有很多独到之处,下面的例子最能说明这个问题:

“《孟子·尽心上》:“形色,天性也。唯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游酢《孟子杂解》:“形者,性之质也。能尽其性,则践其形而无愧矣。盖万物皆备于我,则其所有,何物不备?反身而诚,乐莫大焉,为其能尽性而践形也。若反身未至于诚,则是于性有所不尽;未能尽性,则于质有所不充矣。故曰,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萁子曰:视曰明,听曰聪。视谓之明,听谓之聪,皆耳目之本然也。能尽视听之性,则能尽耳目之形。苟视听不足于聪明,则是有耳目之形而无视听之实德也。岂不欠于形哉?杨子曰:圣人耳不顺乎非,口不棘乎不善,若非礼勿视,非礼勿言,则于口耳犹有所择,是未足以言践形。”(游酢《孟子杂解》)

 关于这段文字赵岐《孟子章句》解释说:“形,谓君子体貌尊严也;色,谓妇人妖丽之容。……圣人内外文明,然后能以正道履居此美形。不言居色,主名尊阳抑阴之义也。”这个解释由于没有把握《孟子》此段的哲学精髓,结果男女阴阳不伦不类地兜了一阵圈子却仍然不得要领。

 《孟子》这段语录,语言极为明白,也没有什么值得考证的东西,所以仅以训诂的方式说解它,几至无话可说。但这段话却有着深刻的哲学内涵,必须用探究义理的哲学分析方法加以阐释发挥,才能揭示其意义。

 而游酢作为北宋有名的理学家,有较为深刻的哲学思考,善于运用哲学分析的方法,所以他的解释就较为准确地表达了孟子这段话的哲学意义,而且说得也深入浅出,明白透彻,使读者很容易理解。像这种用哲学分析方法的注释是词义训诂所不能替代的,尤其是注释那些语言浅近含义深刻的哲学古籍,这种分析方法是必不可少的。这是从哲学的角度进行解说的例子。”(金传富《大语文教育的源流与发展》)

[学者论点]

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撰联:

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

(注:“豸山”即游酢,“龟山”即杨时。)

(《朱子文集》第344页,台湾德富古籍丛刊2000年版

清人端拍:

“……载道南来,创建州理学之始,其时接迹而兴者,若胡刘朱诸贤后先相继,是吾闽道学之统,与濂洛关中并称者首推建郡实自文肃君开春先也。”

李兆民:

游酢载道南归,创建州(按其辖地为今建瓯、建阳、松溪、政和、浦城、崇安等六县市,即整个闽北之武夷山一带)理学之始。

                             〈游譍山先生的遗教〉〈福建文化〉1935年第3期

蔡仁厚  台湾文化大学、东海大学哲学研究所教授:

朱子文集中有一联云:“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此上联以游(豸山)杨(龟山)同出程门,而道南一脉,游氏居首。

高令印《游酢评传》序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水云寮 游酢建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位于武夷山云窝。这是一个讲学、著述的场所。水云寮是理学南传的第一站,至今遗址上留有题名岩刻“水云寮”三字。还遗存前、后石门(后门题刻“崖云”二字)和石臼、水井等遗迹。

福建省情资料库  [武夷山志]  一、书 院

李锦全 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游酢是洛学的首要传人,在程门四大弟子中,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游酢列居首位。然而后世言及道南一脉,却突出杨时的地位。这固然由于游酢去世较早,未能载道南归发挥作用;但使他身后受到伤害的是因他晚年好佛,胡宏甚至说他是程门罪人。而由二程与游酢对佛学的研究作比较可知,二程既吸取佛学的思想营养.又要维护儒家正统而批评佛学,还劝禁生徒不要探讨“释氏之学”,这种态度是欠公允的。游酢违反二程的告诫,主张对禅学应该深考,如果这算是背叛师门,就不应该说是“罪人”,而是纠正了二程对佛学持双重标准的错误。

《中山学刊》2006年第3期

潘叔明  福建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其所以称闽学,先有闽北的游酢和杨时立雪程门传续二程之学,程学道南入闽流播;后有朱熹于闽中焕明程氏道学,并有所集大成者。一方面,道学按地域分野为濂(周)洛(二程)关(张)闽(朱);另一方面,闽学以其程朱理学形态使之成为道学主干和宋明理学的主流。”

《闽学及其文化意义》2006年11月03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

游嘉瑞  福建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道  南  鼻  祖。游酢、杨时,同是二程的高足与闽学的开创者,载道南归,设教兴学于豸山、武夷山,游酢比杨时为先道学南传,第一传是游酢传道于武夷山“水云寮”,武夷山为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为迎接联合国科教文来考察,在“水云寮”还以中英文立碑为记,为武夷山评为“双遗”而增色。游酢于哲宗元符戊寅间,四十六岁的登年,筑草堂于建阳禾手里豸山之藨,居乡著述讲学于含云寺。聚而受业论道,散之传经讲学,形成风云开合,翰墨芬香的武夷理学传道书香胜境。留下诸多的水云寮、武夷精舍、南山书院、游定夫书院、豸山书院、洪源书院、留云书屋、静可书堂、幔亭书屋、石鼓书堂、止止书屋以及思学裔、岁寒轩、熙颐居、隐求室、寒栖馆、潜龙楼等等儒学之讲学论道,著书立说的场所。从而幅射八闽大地,形成一股波澜壮阔的闽学洪流,朱子集大成而就程朱理学。这首先要归功于游杨的载道南归和朱子的薪尽史传,朱熹写下了:

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谦水引导源。
凌  洋
对闽学的评介,复旦大学著名教授蔡尚思有首诗,作了非常形象的归纳:“东周出孔子,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可是,有多少人知道,集理学之大成的朱熹是游酢、杨时三传的弟子。独具慧眼的游酢,最早在家乡———建阳麻沙长坪和武夷九曲溪畔五曲创建豸山书院和水云寮草堂,在那儿著书立说,收徒讲学。尔后,朱熹十四岁就受父命到武夷山师事儒学家胡宪。之后,他又先后到邵武、南平拜黄中、李侗为师。而这些老师都是游酢门生的弟子。由此可见,游酢是程朱理学承前启后的重要代表。

《炎黄纵横》
马重奇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语言研究所长:
关于《孟子》的研究,可以追溯到汉代,较著名的有赵岐、高诱、程曾、刘熙、郑玄诸家。唐宋时期,《孟子》的地位提高了,孟学被尊为儒学的正统,成为十三经之一。因此,孟学家辈出,较著名的有唐陆善经、张镒、丁公著,宋代孙奭、苏辙、游酢、张九成、朱熹、张栻、蔡模、金履祥等。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和宋孙奭的《孟子正义》最为著名,合称为《孟子注疏》,明刻《十三经注疏》即选此本。到了清代,《孟子》研究进入了复兴阶段,其中焦循的《孟子正义》三十卷,宋翔凤的《孟子赵注补正》六卷,戴震的《孟子字义疏证》三卷等,都是重要的孟学研究成果。
(马重奇,巫少鹏,叶全君《孟子开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傅小凡 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一章 洛学南渡
一、伊洛之学
(一)程颢: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二)程颐:所以阴阳者是道也
二、游酢:师事伊洛,道传南闽
(一)变易而不离于道
(二)求其心所同然者
(三)仁之体与智之用
三、杨时:程氏正统,南渡大宗
(一)天理之常,理一分殊
(二)正心诚意,性命不二
(三)反身而诚,默而识之
四、罗从彦:倡道东南,任重诣极
(一)易简之理,静中体悟
(二)民为邦本,治世之道
(三)仁体义用,教化为先
(《朱子与闽学》目录 岳麓书社2010年1月)
程楷  南平市延平区政协宣教办主任:

游酢(1053-1123),字定夫,号豸山,麻沙长平人。宋元丰五年(1085)进士,为官近40载,无缘显达。但他的名字却与中华历史典故“程门立雪”联系在一起,与洛学南传、中国哲学史联系在一起。朱熹为之撰联:“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游酢、杨时受业程门,学得“理学元宗”,同德同心同志,学问难分伯仲。杨时称赞游酢:“若其道学,足以觉斯人;余润,足以泽天下。”朱熹评介游酢“其流风余韵,足以师世范俗。”由于历史的原因,游酢“道南”业绩“稍稍晦而不传”。著名学者侯外庐在他主编的《宋明理学史》书中认为“二程洛学影响江南士人,传至江西、福建,实得力于杨时和游定夫。”麻沙游酢文化展厅导言“道南首豸山”表达对先贤的崇敬之情:这是朱熹给游酢“道南”的文化意义以肯定的评价,明确指出“道南首豸山”即“道南”第一人,“道南”首功是游酢。可是,在传统的学术思想史、文化史讲“道南”时甚至只字不提游酢,这是不符合史实的,也是不科学的,应该恢复游酢道南首的地位和史实的本来面目。

《闽北日报》2013年10月9日

程利田  福建南平师专历史系主任、学生处长:

游酢、杨时为程门四大弟子中的两个,在他们学得二程洛学旨趣而南归时,程颢目送之曰:“吾道南矣”,寄以传道东南的希望。游酢被称为“理学元宗”,杨时被推为“程门正宗”。他们归南后,都进行了传道。游酢在自己家乡建豸山草堂、在武夷山建水云寮,读书讲学、著书立说、培养生徒,创建州理学之始,成为“道南首”、“道南儒宗”。
(选自《道南首豸山》,翰林[香港]印务有限公司,2002年2月版)程利田《宋代杨、罗、李、朱理学与闽文化的发展》
林长春  东南网记者:

游酢通过聚而授业讲学,闽北很快形成理学传经论道的胜境。游酢先后著《中庸义》《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等十余卷。朱熹为游酢撰联曰:“道南首豸山,学共龟山同立雪,理窟从洛水,本归濂水引导源。”且朱熹也是游酢的三传弟子。足可见证游酢的“道南”对传承二程理学的历史功绩。游、杨的“道南”,开创了闽学洪流,二程理学逐渐辐射到八闽大地,使中国的文化中心南移,成就了程朱理学,而远播日本、韩国、韩鲜、东南亚,名扬四海。

(来源:东南网;《程门立雪研讨会在永泰立雪书院举行》)

李孔锐:

 游定夫(祠)纪念馆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南山镇,以历史名人游酢(字定夫,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命名,“游定夫书院”、“立雪亭”、“游开墓”、“游定夫学校”及明代理学家、刑部尚书“游居敬御葬墓”石雕神道等,共同构成了游酢文化的丰富的人文景观。游酢文化还蕴涵其与杨时一同求学拜师于河洛二程(程颢、程颐),创“程门立雪”之精神,其“载道南来”开启朱子学之先河,而成为闽学鼻祖,更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摘自:浙江省文化厅网《游酢文化两岸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文献资料]

二程學派之流衍,依據「宋元學案」及朱熹所著「伊洛淵源 錄」所載:除了昔日橫渠弟子復受業於二程,使其學流傳於關中外,大致為「北學南傳」的過程,簡列如下:1.入秦──呂大忠(晉伯)、呂大釣(和叔)、呂大臨(與叔)范育(巽之)、蘇昺(季明)等。 2.入楚──緣於謝上蔡司教於荊南,再傳為朱震(漢上)、 朱巽(子權)、曾恬(天隱)等。3.入蜀──如謝湜、馬涓等。4.入浙── 如周行已(浮沚先生)、許景衡(橫塘先生)。(又:宋室南渡後,遷徙入浙之東萊呂氏亦二程苗裔也)5.入吳──王蘋(震澤先生),又尹焞(和靖)世為洛人,亦於宋室南渡後輾轉入吳,為伊川高足嫡傳。6.入閩── 如游酢(廌山)、楊時(龜山)、胡安國(文定公)等。其中以入閩者為大宗。發展成為「道南」、「湖湘」兩大學派。「道南」一派,一傳為羅豫章,再傳為李延平,三傳而有朱熹;為洛學正傳,又特稱為「閩學」。胡安國季子胡宏(五峰先 生)及其高足張栻(南軒先生(93))皆為理學大儒,與朱子相頡頏。

張永□《二程先生「闢佛說」合議》第236-237页

“游酢载道南归,创建明理学之始。闽道学之统,与濂洛并称,首推建郡,实游定夫开其先也。”

黄宗羲在《宋元学案》》,卷26,中华书局,1986年版。

“闽中自古灵先生倡道,其后游(酢)、杨(时)、胡(安国)三子得程氏之传。”

《宋元学案·刘胡诸儒学案》

四、游酢是在武夷山筑堂讲学的第一人。

“武夷山是个遗世独立的世界。南唐先主之弟李良佐摒弃皇家的尊荣,而隐逸武夷山修道独行,是否意味着武夷山足可以与天为徒呢?程门立雪归来之后,游酢同样选择了武夷山作为理学南渡的存放处。他在山中构筑了水云寮,让理学与武夷山的水云同居一室,看来理学的心生命也只有溶解在自然之中才能得以永久性地保存下来。”(邵问津《武夷山笔记 》“ 柔软的时光”)

“北宋时期的闽北书院主要有:景佑二年(1035)宋咸在建阳雒田里(今建阳崇雒乡)昌茂村建霄峰精舍,治平四年(1067)叶安节在浦城皇华山麓建叶安节书院,元符年间(1098〜1100)游酢在建阳长坪建豸山草堂和在武夷山云窝接笋峰建水云寮,政和年间(1111〜1117)江贽在崇安(今武夷山市)丰阳里芦峰建叔圭精舍即少微书院,宣和年间(1119〜1125)朱熹父亲朱松在政和建星溪书院和云根书院)。”(程利田《闽北书院发展史上的三座里程碑》)从中可以看出,位于武夷山五曲的“水云寮”是游酢于宋元符二年(1099)在武夷山讲学著述所建的精舍,也就是游酢是在武夷山筑堂讲学的第一人。在此游酢著有《易说》、《诗二南义》等,并广收学生,聚徒讲学、传道授业, “推圣学以明大义,开来学以启后世”,创建州理学之始,开武夷山“道南理窟”之先,首次使书院与理学较好结合,开辟了一条儒学与书院发展的新道路,对理学和书院的发展、闽学的产生皆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成为闽学产生和闽北书院发展的重要里程碑。至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游酢的后裔游九言在先祖所寓岩顶石壁上摩刻了“水云寮”三字。如今原亭已圮。20世纪80年代,风景区管理部重建长方形竹亭一处,就是“水云寮”的遗址。当年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为迎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来考察,在“水云寮”遗址以中英文立碑为记,为武夷山评为“双遗”而增色。

朱熹“九曲棹歌”吟道:“五曲山高云气深,长时烟雨暗平林。林间有客无人识,唉乃声中万古心。”据专家考证,其中‘林间有客无人识“,就是指第一个在武夷山五曲筑“水云寮”,为天地立下万古之心的游酢。

[学者论点]

高令印  厦门大学哲学系教授、福建省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

自游酢水云寮后,才有刘子翬之屏山书院、朱熹之武夷精舍、刘拱之仰高堂、蔡发蔡元定之南山书堂、熊禾之洪源书堂等之设,遂使闽、浙、赣之武夷山一带成为中国文化南移后的中国文化重心之地。

清高宗乾隆丙辰年间(1736年)状元马易齐(负)治闽,深领意会闽中理学之渊源,手书“道南理窟”4个字欲刻武夷山未果,后其子马应壁任职崇安县,於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将其父“道南理窟”4个大字摹刻於武夷山五曲溪南晚对峰壁,正对着游酢之水云寮和朱熹之武夷精舍。今武夷山游酢、朱熹等文化遗迹被联合国定为世界遗产,文化价值初步为世人所确认。我们要进一步发杨光大。

《游酢评传》第46页

福建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水云寮 游酢建于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位于武夷山云窝。这是一个讲学、著述的场所。水云寮是理学南传的第一站,至今遗址上留有题名岩刻“水云寮”三字。还遗存前、后石门(后门题刻“崖云”二字)和石臼、水井等遗迹。

福建省情资料库  [武夷山志]  一、书 院

马照南  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

最终因为武夷山无可争议的“道南理窟”的位置,入选“双遗”之一,这显然在国际上提升了福建的影响力。

福州晚报《马照南指点“闽学”风流》

[文献资料]

水云寮:水月亭 水云寮位于铁象岩岩顶。北宋理学南传始祖游酢在讲学武夷时于此筑精舍,取“水云缭绕”的谐音、双关之意,名为水云寮。南宋绍熙元年(1190年),游酢后裔游九言在先祖所寓岩顶石壁上摩刻“水云寮”三字。岩顶小块平旷之地,宋时盖有水月亭,为夜间观赏水天月色的佳处。原亭已圮。20世纪80年代初,武夷山风景区管理部门重建长方形竹亭一处。水月亭后还遗留一处游酢当时舂米用的岩臼,亭东的岩石上古代曾分别镌刻“寒暑一天”、“寄傲”石刻各一方。

                                                    2015.12.23.一稿于朱子故里尤溪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