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游酢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一、“道南首豸山”游酢系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游酢,字定夫,号广平,又称豸山先生。北宋建州建阳县禾平里(今建阳市麻沙镇长坪村富垅)人。生于1053年,卒于1123年。因家贫无财力运棺柩回乡,葬于和州历阳县升城乡车辕岭(今安徽省含山县杨头区杨头村林场)。死后追赠大中大夫,赐谥(shi)文肃。北宋著明理学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游酢幼年天资聪颖,8岁即能作文,被称神童;12岁潜心《孝经》,求知诗文,鉆研书法;16岁与堂兄游醇受学于理学家游复;25岁时与杨时、谢良佐等拜二程为师;30岁中进士,历官萧山县尉、河阳知县、泉州签判、和州、舒州、濠州知州、监察御史、太学博士、府学教授等职。游酢夫人吕氏,生有七子一女,长游撝(huei)、次游拟、三游拂、四游损、五游掞(shan)、六游捄、七游握,小女嫁给杨时三子杨遹为妻。清光绪十八年(1892)从祀孔庙,享受国家祭祀盛典的殊荣。现在南平市延平区凤池村有游定夫(祠)纪念馆、书院,建阳富垅有豸山书院遗址,七子楼、游酢陵园;麻沙建有游酢文化纪念馆、游酢广场、游酢大理石雕像。安徽含山县档案馆正在筹建游酢展馆、筹资重建游酢墓。
游酢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书法家。
游酢是卓越的理学家,他与杨时同拜二程为师,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成为后人追求真理、尊师重道和虚心求教的楷模和典范。游、杨同为程门四大弟子(游酢 、杨时、谢良佐、吕大临),终得洛学之真传,录有《明道先生语录》和《伊川先生语》,学成“载道南归”,为把北方的二程理学传播到南方做出了很大贡献,一传罗从彦,二传李侗,三传至朱熹集理学之大成。清学者方宗诚说;如果没有游酢等人的“既勤敷(fu)菑(zi)”,就不可能有朱熹的“芟(shan)柞(zuo)而耕获”。他俩同为道南学派的创始人,同是建立闽学的先驱。共同开辟了中国文化发展的新天地。在闽、浙、赣的武夷山`、建阳一带创办豸山书院、“水云寮”书院等,著书立说、招收弟子、讲学传道,形成了新的中国文化重心。因此,南宋大理学家张栻(shi)说:“当今道在武夷。”就是指国家的文化重心转到武夷山一带。游酢撰写的《易说》、《中庸义》、《论语杂解》、《孟子杂解》等都是宋明理学的重要著作。
游酢是杰出的政治家,他的《论士风疏》等著作堪称扶国理政的好方略。游酢从政40余年,理政有方,为官清廉,清德重望,惠政在民。他初任萧山县尉时,县里积案如山,疑案很多,经他认真调查、审理,终于得到公正判决,方显露出他理政办案的精明干练。他所到之处,勤政更新,征敛有度,决不劳民。功绩卓著,有口皆碑。程颐恩师称赞他“政事迹绝人远甚“;同门好友杨时赞扬他“惠政在民,载之如父母,故去则见思,愈久而不忘。”安徽《历阳典录》记载:“民戴之为父母,愈久不忘。”朱熹称赞他“清德重望,皎如日星,流风余韵,师世范俗”。
Zl>SeTjB- 游酢是杰出的教育家,他以重教兴学、传道育才为本,创办书院,讲学授徒。著名门生有胡文定、黄中、吕东莱、陈侁、曾开、江琦等理学家。胡文定再传胡宪,胡宪三传朱熹集理学之大成。1096年冬,他回建阳为父守孝的第三年,在家乡长坪豸山之麓建草堂讲学著书,写下《论语杂解》、《孟子杂解》、《中庸义》等;1099年,他调任泉州签判。赴任前,在武夷山五曲筑“水云寮”,广收门徒,传道授业,作为著书立说的处所,撰写了《易说》、《诗二南义》及《游豸山文集》十卷留给后人。游酢的誨子诗:“三十年前宿草庐,五年三第世间无。门前獬(xie)豸公裳在,只恐儿孙不读书。”是教育子孙后代最好的家规、家训。诗的意思是:三十年前我住在茅草屋里,五年中三次及第登科这是世间罕见的。门前依然挂着我任御史官的官帽和朝服,只怕儿孙不肯读书。这是游酢对子孙后代寄寓的殷切期望。希望他们为家族、家庭的声誉争气争光。此诗为游酢在宋徽宗政和年间汉阳军任上时写的。其时,游酢年龄已近花甲。其诗是写他三十年前在家乡建阳长坪富垅草庐中,刻苦读书的情景和家中五年三个人登科及第这件世间少见的盛事,遥想到故乡门前的獬豸、公裳还挂在那里,我最担心的事是子孙们不肯读书啊!不肯读书怎能长知识明事理?怎能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为国家治理天下?
游酢是杰出的书法家,宋代五大草圣之一(苏轼、米芾[hu]、黄庭坚、蔡襄、游酢)。他书法艺术造诣很深,尤以草书著称。游酢书法自成一体,独具风格,他的草书堪称一绝。清《草字汇》、《草书大字典》、《中国书法大字典》、《草书查真大字典》、《历代名家草书选》等7种有影响的书法汇编都选上他的单字草书。游酢不仅被《草字汇》推为“草圣”,而且他的小楷书法功力深厚。行笔稳健,法度严谨,气势开阔,字体秀丽,结构富于变化,堪舆唐人比肩。游酢的书法不管是草书,还是楷书,皆为中国书法之珍品。现存草书《寄友杨中立诗二首》为书法珍品,被誉为诗书双璧,与其楷书《宋承义郎吴君墓志铭》皆为中华书法史上璀灿的明珠。《寄友杨中立诗二首》“绛帷燕侍每从容,一听微言万慮空。却愧犹悬三釜乐,未能终此挹清风。萧条清颍一茅庐,魂梦长怀与子居。五里桥西杨柳路,自今车马往来疏。”(杨龟山诗集中末句作:“可能鞭马复来无。”意思是:在老师门前从容自如地侍奉着,一听到老师说出深远精微的言辞时其他的思虑都一扫而光。慚愧的是还挂念着一日三餐享受低微奉薪的乐趣,不能终生在这里瞻仰师长的风彩;萧条冷清的颍昌一间茅庐,梦里长期思念与你同住一起的日子。五里桥西边种着夹道杨柳的路上,现在是很少有车马往来。(杨龟山诗集中末句作:能否赶着马车再来呢?)该诗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游、杨之间同门同师探求理学真谛的思念之深情。其草书龙飞凤舞,气势磅礴,字间密则不通风,疏则可跑马。其楷书也有相当的功力。《宋承义郎吴君墓志铭》藏于邵武市博物馆,南平市博物馆有拓片。
总之,游酢是北宋当之无愧的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书法家。他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二、“程门立雪”“载道南归”的历史意义
游、杨北上洛阳,大雪纷飞时同进程家门,拜二程为师求教理学,为后人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成为中华民族尊师重道、诚心求教的楷摸和典范。游、杨尊师好学的精神品德是教育青少年最好的榜样,是培养青少年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的最好的精神文明食粮。“程门立雪”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其深远的历史意义是:游、杨为后人树立起尊师重教虚心求教,尊师重道诚心传道的样榜。要知道,重教、重道的前题和条件是尊敬师长,没有这个前题和条件,程颢、程颐怎么会将理学的真谛传授给游、杨呢?游、杨若不虚心求教和诚心传道,又怎能获得继承孔孟之道的二程理学的真谛?其现实意义是:“程门立雪”尊师重教对当今社会繁荣和发展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努力实现伟大的中华民族的中国梦起着促进和推动作用。
中国封建社会唐宋后期,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转移。北宋的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等人创立的濂、洛、关等新儒学(理学)派别均在北方。刚刚在北方形成的旨在复兴中国主体文化意识的新儒学(理学),随着金人入侵灭宋又岌岌可危,道统又将中断。正是在这中华民族文化存续、兴亡的关键时刻,闽中学者游酢、杨时等适应历史的需要,北上洛阳立雪程门,拜程颢程颐为师;他俩学成后“载道南归”,先后分别有三条传承二程理学的路线,把北方理学移植到南方。一条线是:游酢一传黄中、胡安国,再传胡宪,三传朱熹;第二条线是:杨时一传罗从彦、二传李侗、三传至朱熹,集濂、洛、关新儒学(理学)之大成,创立闽学,建立起完整的新儒学(理学)思想体系,在闽、浙、赣毗邻之武夷山一带形成为新的中国文化重心;第三条线是:胡安国、胡宏、胡宪传到湖南,形成湖湘文化。至今,长沙“岳麓书院”挂着两块匾:康熙皇帝为朱熹题写的“学达信天”和乾隆皇帝题写的“道南正脉”。前匾意在勉励张扬理学,加强自身的修养;后匾是说岳麓书院所传播的朱张湖湘学是理学向南传播后的正统,即是皇帝对岳麓书院传播理学的最高评价。从此中国文化重心由北向南转移,二程期盼的“吾道南矣”成为现实,三传之后的朱熹开创了“闽学”,把北方的儒学发展为新儒学,从此领导中国文化主流,渗入国人的精髓和血液,影响中国乃至东南亚数百年。由于他们的继承和发展,闽北不仅在宋代成为全国文化中心,而且自豪地占领中国文化史册重要一席。南宋的首都在临安(今杭州),至此实现了中国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完成了中国文化向南转移的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游、杨的“程门立雪”和“载道南归”,刚刚在北方形成的旨在复兴中国主体文化意识的新儒学(理学)和道统就将中断。如果没有把北方的二程理学传播到南方,便没有影响深远的程朱理学。到了元朝,朱子学由南至北而全国,以及日、韩等国,成为“东亚文明的体现”。这一国际性的极其深刻的中国文化运动是以游酢、杨时等“道南”为源头活水的。游酢、杨时等人把新儒学(理学)移植到南方,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大转机,为新儒学在中国古代社会后期的发展,开辟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光辉灿烂的未来。对于游、杨的这一伟大功绩,在游酢逝世132年后的宝祐三年(1255)宋理宗皇帝追认游酢恩赐御赞给予高度的赞扬:“皇天眷命,泰运南旋。祈我邦国,亿万斯年。伟哉圣道,先载南传。允矣君子,德业精专。春光融融,秋月娟娟。泰山之峻,河海之渊。先生风教,丽日中天。四方其训,朕有赖焉。”(意为:上天的关怀恩赐,好运移到南方。祈求我们的国家亿万年长存。伟大呀圣人的道统,蕴藏着光华向南方传播。啊!你是诚信而有道德的人,品德和学业既专一又精粹。春光和悦,秋月美好,泰山之高,河海之深。先生的风范和教泽,有如光华焕发的太阳运行到天空的正中。四方都能得到你的教诲,这是我对你的信赖。)宋理宗皇帝的御赞足以说明游酢理学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游酢离世后的132年,还能得到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的如此垂青,这是难能可贵的。
“载道南归”对南宋末年形成的程朱理学作出了重大贡献。从朱熹的一些著作可以看出他对游酢理学思想是有所继承的。朱熹编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考》,离不开游酢编的《明道先生语录》和《伊川先生语录》。朱熹在《伊洛渊源考》中保存了部分游酢语录就是继承游酢理学思想的明证。朱熹注释《四书》也多处引用游酢的经学观点。游酢发展了程颐的修养论,并明确重视修养的目的,是要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道德修养是通过为学来实现的,而为学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更认为去私欲,明人伦是务本。游酢的这些思想对朱熹也有很大的影响,这些研究成果都被集大成的朱熹所吸收。还有游酢的许多理学观点为朱熹注释《四书》提供了论证依据。
朱熹学派的频繁活动,各种书院的建立,为理学在武夷山的荟萃之地“道南理窟”奠定了人才基楚,吸引和汇集了各地的学术领军人物和大儒,如李纲、胡安国、黄干、蔡沈、陈淳、真德秀、蔡清、黄道周等,使武夷山成为南宋首屈一指的学术研究和文化中心。福建被称为“海滨邹鲁”、“理学名邦”等都是与朱熹分不开的。
2015.5.31.
Zl>SeTjB- [ 此帖被南平游恒照在2015-06-04 16:00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