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雨量豐沛,大、小河川密佈。由於最大分水嶺中央山脈分佈位置偏東,使得主要的河川大多分布在西半部,包括長度最長位居中部地區的濁水溪,流域最廣位居南部地區的高屏溪,以及長度與流域面積均為第三而位居北部地區的淡水河。其他由北往南尚有大安溪、大甲溪、烏溪、曾文溪等;而東半部主要河川則有蘭陽溪、立霧溪、花蓮溪、秀姑巒溪、卑南溪等。台灣的天然湖泊不多,最大的是日月潭,可能經由隕石撞擊形成的嘉明湖等,其餘大多是人工修築的埤塘、水庫居多。 0j1I
台灣之河川由於地勢陡峻,河床比降極大,易發生洪水乾旱,於是台灣早年即有水庫之建設,至2006年底,台灣地區已經完成之水庫堰壩計有109座,合計蓄水總容量有271,425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219,905萬立方公尺,以曾文水庫最大,總容量71,270萬立方公尺,有效容量59,550萬立方公尺。其他在離島部分,澎湖縣有8座,金門縣13座以及連江縣7座。目前尚有多座水庫仍在規劃與興建階段。 0j1I
台灣主要河川防洪工程,於日治時期即有規劃實施,政府於1950年至1957年間,逐步實施日人未完成及興建中之計畫,防洪工程的重要隨經濟發展不斷提高,政府並在1979年至1985年推行之12項建設第9項納入「修建台灣西岸海堤及全島重要河堤計畫」,並持續在1986年至1991年14項重要建設第9項列入「繼續河海堤計畫」,1992年至1997年推動之國家建設6年計畫列入「河海堤後續六年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