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412阅读
  • 344回复

[原创]游泰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0楼 发表于: 2012-05-16
明朝的漕运
        在明代前期,通惠河时通时塞,大部分时候是没法儿用的。通惠河是在什么时候重新修通的呢? Bj8<@~bX:L  
        是在嘉靖七年。 Bj8<@~bX:L  
        永乐皇帝建北京城是在大都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建,一直向南,扩建了很大一块面积,造成的结果是原来本来是在城外绕行的通惠河被包到了城里,这样生活当然就不方便了,于是就把河停掉,成为了暗河。这样漕船如果再从通州过来就没法儿进城了,只能到现在的东便门外。 Bj8<@~bX:L  
        到了明代正统三年(1438年)时,又在现在的东便门外建起了大通桥,这成为了通惠河新的起点,后来明代的大通河也称为通惠河,就是这个名字。不过隔段之后又有了一个问题,通惠河没有水源,水浅的话漕船没法儿进来,所以在明代前期,通惠河时通时塞,大部分时候是没法儿用的。当然官员也不是对此听置不理,很多官员上书,希望皇帝重新修建通惠河,使它能用,在明代中叶之前也进行了很多尝试,但都不是非常成功,而且通州当时是仓储的地方,漕粮到达张家湾之后,一部分漕粮放在通州,通州成为存放漕粮的地方,另外一部分漕粮运到京仓里,也就是说,通州在当时有部分仓库是存放漕粮的。这样就非常不方便,特别是当时明朝政府对外,特别是跟北方少数民族经常交战,少数民族带兵攻打到北京城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次就是明代正统十四年(1449年),蒙丵古的也先部入侵,京师当然闭关,通州的粮食怎么办呢?当时朝廷下令让军民赶快搬进来,能搬多少就搬多少,搬进来的都归你,但搬了几天还是搬不完,剩下的粮食怎么办呢?就放火,一把火全部烧掉。这当然是非常大的损失,那么多漕粮千辛万苦的从东南运过来,现在却一把火烧掉,这种损失肯定是让皇帝和官员很心痛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当时从通州到北京东便门这块漕运不通,如果用陆路的话是非常麻烦的,这也是为什么在紧急情况下来不及搬运到京师的原因。 Bj8<@~bX:L  
     吴仲字亚甫,江苏武进人,曾官至南太仆寺少卿,著有《鸿爪集》,著于嘉靖六年。吴仲修建通惠河其实是非常有效率的,嘉靖七年春天刚开始修,到六月份就完工了,只花了几个月.。分批运进京师,四月一日是苏北的船,五月一日是江苏苏南的船,六月一日是浙江湖广的船,顺次至通。每批船在通州只允许逗留十天,最后一批船到达通州之后,规定十月一日必须返回,主要是夏秋两季进行漕运,这和北方的冰封气侯有关。 Bj8<@~bX:L  
     到了清代末期,铁路等开始修通,其他交通也越来越方便,所以通惠河衰落了下来,特别是到民国初建都南京,漕运就停了下来。 Bj8<@~bX:L  
Bj8<@~bX:L  
Bj8<@~bX:L  
Bj8<@~bX:L  
Bj8<@~bX:L  
Bj8<@~bX:L  
Bj8<@~bX:L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1楼 发表于: 2012-05-16
            李文忠,字思本,小字保儿,盱眙人,太祖姊子也。出身够可以,朱元璋的亲外,随朱一起打天下,勇冠三军,戏勇冠诸将。也就是说就连常遇春这样的勇将也只能排在其下,勇武可见一斑。漠北阿鲁浑河之战,马倒步战,仍杀伤无数,义乌之战,引千骑横突张士诚部,杀伤数百,全身而退,新城之战,身被数围,大呼奋击,一战破张士诚二十万大军,悍勇不可一世,诸候皆畏之。   Bj8<@~bX:L  
    对李文忠最熟悉的一段是其白扬门之战,勇中有谋,刚中带柔,一代猛将本色尽显无疑。尤为可贵的是其好学问,虽征战沙场仍不懈学习,颇有古人之风。曾有:“兵在谋不在众”之语,刚猛之中不失智谋,可谓智勇皆备。   Bj8<@~bX:L  
  唯一可惜的是不得善终,死于朱元璋的猜忌之下,道理其实很简单,虽是家族之人,终就对他不是很放心,而最放心的办法莫过于从肉体上消灭,所以,他只好死了,没有死于沙场,可叹,可悲!   Bj8<@~bX:L  
Bj8<@~bX:L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2楼 发表于: 2012-05-16
明朝人口实际人口数据: Bj8<@~bX:L  
《帝国的终结》,易中天的观点: Bj8<@~bX:L  
明末六千余万。                       第254页 Bj8<@~bX:L  
《中国人口史》,赵文林,谢淑君的观点: Bj8<@~bX:L  
1626年明朝人口顶峰1亿左右。              第357页和第376页。 Bj8<@~bX:L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下册),王育民的观点: Bj8<@~bX:L  
嘉靖、万历时实际人口可达一亿三千万到一亿五千万之间。        第109页。 Bj8<@~bX:L  
《中国人口发展史》,葛剑雄的观点: Bj8<@~bX:L  
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大约1.97亿,明朝人口峰值接近2亿。        第241页 Bj8<@~bX:L  
《中国人口史》(第四卷) 明时期,曹树基的观点: Bj8<@~bX:L  
崇祯三年(1630年),大约19251万。               第452页 Bj8<@~bX:L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约15247万。             第452页 Bj8<@~bX:L  
《世界经济千年史》,英国经济学家安格斯·麦迪森的观点: Bj8<@~bX:L  
明朝 公元1400年,7200万人                   第27页 Bj8<@~bX:L  
明朝 公元1500年,10300万人(1.03亿人)       第27页 Bj8<@~bX:L  
明朝 公元1600年,16000万人(1.60亿人)      第27页 Bj8<@~bX:L  
史书记载的部分明朝人口数据: Bj8<@~bX:L  
(来源于《明史》《明实录》) Bj8<@~bX:L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年)10,654,362户,59,873,305人,3.6677亿亩 (数据来源:明太祖实录卷140) Bj8<@~bX:L  
明太祖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10,652,870户,60,545,812人:(数据来源:《明史》卷七七《食货》一) Bj8<@~bX:L  
明成祖永乐元年(1403年)11,415,829户,66,598,337人。这是所有明代史料记载的明代户口统计数据的峰值。 (数据来源:明成祖实录卷20) Bj8<@~bX:L  
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9,685,020户,50,950,470人。(数据来源:明成祖实录)   Bj8<@~bX:L  
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征服安南并收入版图,增户310余万;倘按每户五口计,当增1,550余万口。 Bj8<@~bX:L  
明孝宗弘治四年(1491年)9,113,446户,53,281,158人        (数据来源:《明史》卷七七《食货》一) Bj8<@~bX:L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10,409,788户,50,908,672人,4.228亿亩 (数据来源:明孝宗实录194) Bj8<@~bX:L  
明孝宗弘治十七年(1504年)10,508,935户,60,105,835人 (数据来源:明孝宗实录194) Bj8<@~bX:L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户 9,151,173,46,802,050人 (数据来源:明武宗实录卷20) Bj8<@~bX:L  
明神宗万历六年(1578年)10,621,436户,60,692,856人: (数据来源:《明史》卷七七《食货》一) Bj8<@~bX:L  
明光宗泰昌元年(1620年)9,835,426户,51,655,459人。(数据来源:明熹宗实录卷4) Bj8<@~bX:L  
Bj8<@~bX:L  
Bj8<@~bX:L  
Bj8<@~bX:L  
Bj8<@~bX:L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3楼 发表于: 2012-05-16
(一)北京城 Bj8<@~bX:L  
Bj8<@~bX:L  
      北京城是明成祖朱棣兴建的都城。永乐四年(1406年)动工,永乐十八年竣工,永乐十九年,明成祖由南京迁都北京。北京城由外城和内城衔接组成,平面呈 凸 字形。外城东西长7950米,南北长3100米。内城东西长6635米,南北长5350米。全城由一条8公里长的中轴线贯穿南北。紫禁城是全城的核心,大体位于内城的中部地段,它的中轴线与全城的中轴线相合。 Bj8<@~bX:L  
1。完美的布局紫禁城坐落在北丵京城三重城墙的环绕之中,第一重是北丵京大城,第二重是皇城,第三重即宫城紫禁城,在皇城中略为偏东。紫禁城东西墙均与大城等距。这是明代的首创。紫禁城坐北朝南,总面积72万平方米。东西长753米,南北长961米,四周围有10米高的城墙,墙外环绕着52米宽的护城河。 Bj8<@~bX:L  
(三)天    坛 Bj8<@~bX:L  
Bj8<@~bX:L  
      天坛位于正阳门与永定门段中轴线的东侧,是明代皇帝祭天和祈祷丰年的地方。始建于永乐十八年(142丄0年)。原称天地坛,主体是合祭天地的大祀殿,前有门和两庑。嘉靖九年(1530年)为分祀天地,在大祀殿南面建造专为祭天的圆坛,即现在的圜丘坛。嘉靖十三年改称天坛。十九年(1540年),又将大祀殿改建为行祈谷礼的大享殿,即现在的祈年殿。天坛是封建王朝祭祀建筑中遗存下来的最完整、最重要的一组建筑,也是艺术水平最高、最具民族特色的优秀古建筑之一。 Bj8<@~bX:L  
    匠心独具的构思天坛有两重壝墙,形成内坛和外坛。外坛壝墙东西长1725米,南北长1650米;内坛壝墙东西长1046米,南北长1243米。内外墙的南面二角都是方角,北面二角都是圆角,以象征 天圆地方 的古理。坛内的主要建筑由祭天的圜丘坛和祈谷的祈谷坛组成,它们分别坐落在稍为偏东的南北轴线的两端。从南至北依次为圜丘坛、皇穹宇、祈谷坛。两坛中间有长达359米高出地面的甬道相通,称作 丹陛桥.外坛墙东、南、北三面无门,西墙上开有祈谷坛门(1752年增辟圜丘坛门)。内坛墙开有6座门:祈谷坛有东、西、南三座天门,圜丘坛有泰元、昭亨、广利三门。两坛之间的隔墙上有两座门:东为成贞门,西为琉璃门。在天坛西天门附近建有皇帝行祭前斋戒的斋宫和专门培训乐手的神乐署。其余空间遍植古柏,使270万平方米的天坛显得异常静谧和神圣。苍茫浓郁的林表之上,圜丘坛、丹陛桥、祈年殿等建筑物蓝色接天,形成了 天人感应 的特殊效果,以显示 天子 对天的敬重和 君权天授 的帝王意志 Bj8<@~bX:L  
      圜丘坛和祈年殿圜丘坛是明代帝王冬至日的祭天处,故又称祭天台、拜天台等,坐落在天坛的南部。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坛面及护栏都用蓝色琉璃砖砌成。 Bj8<@~bX:L  
Bj8<@~bX:L  
      坛圆形三层,围有石雕栏杆,外层直径为54。7米。各层栏板望柱及台阶数目均用9或9的倍数。中国古代哲学认为天是阳性,地是阴性;奇数为阳数,偶数为阴数;因此,坛上的台阶、栏杆、铺地石块均以奇数为尾数;因9是最大的奇数,所以称9或9的倍数为天数,以取天象。坛面除中心石为圆形外,外围各圈均为扇面形,数目也是天数。坛外有两重低矮围墙,称作壝墙。 Bj8<@~bX:L  
Bj8<@~bX:L  
      外壝方形,内壝圆形。根据 天圆地方 的传统意念,内壝象征天宇,外壝象征大地。外壝四面各有汉白玉四柱三门棂星门一座。西南角有望灯台三座,坛南有燔柴炉、瘗坎、具服台等。圜丘坛的附属建筑有皇穹宇及其配庑、神库、宰牲亭、三库(祭器库、乐器库、棕荐库)等。 Bj8<@~bX:L  
      皇穹宇在圜丘坛以北,是存放圜丘祭祀神 皇天上帝 牌位的处所,正殿圆形以象征天。初名泰神殿,嘉靖十一年十一月改称皇穹宇。明代为重檐圆攒小顶建筑,覆以蓝色璃璃瓦。内有8根立柱,上部挑出镏金斗拱,呈圆形天花,宛如伞盖。旁有东西配庑各5间,存放圜丘配祀神牌。正殿及配庑同围于环形圆墙内,因内侧墙面平整光洁,声音可沿内弧传递,故俗称 回音壁.足见其建筑艺术成就之高。 Bj8<@~bX:L  
      祈年殿在天坛北部。是正月上辛日皇帝举行祈谷礼的地方,建在与丹陛同高的砖台上。明永乐十八年(142丄0年)建,原名天地坛,坛上圆殿称大祀殿。嘉靖二十四年改建,名大享殿,为榴金宝顶三层檐攒尖顶圆形建筑。上檐用蓝色琉璃瓦以象征天,中层用黄色琉璃瓦以象征地,下层用绿琉璃瓦以象征生命。殿高38米,直径32。72米。中央四柱代表四季,外围两排柱子各有12根,分别象征12个月和12个时辰。中间的四根龙井柱高达19。2米,柱顶端间架弧形阑额,每额上立两根瓜柱,共计12根,承托天花藻井和殿顶。 Bj8<@~bX:L  
        殿座三层,高约6米,每层围有汉白玉石护栏,坐落在与丹陛桥同高的砖台上。砖台东西长165米,南北宽191米,外有壝墙一重,四面设门。与祈年殿合称为 祈谷坛.整个祈年殿造型别致,结构精巧,流光溢彩,雄奇峻雅;外形台基和殿檐层层收缩上举;室内空间层层升高,渐向中心聚拢;外内和丵谐一律,共同形成强烈的向上涌动感;耸入蓝天,插入宇宙,使人产生皇天在上的意念。此等建筑,真是巧夺天工了。 Bj8<@~bX:L  
        斋宫和神乐署斋宫在天坛西天门以南,是皇帝行祭时的斋戒处。外围有双重御沟,外沟内岸四周有回廊163间。宫东面有正殿5间,红墙绿瓦,为拱券形砖石结构,俗称无梁殿。殿前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殿后有寝殿5间。 Bj8<@~bX:L  
Bj8<@~bX:L  
      东北角有钟楼一座,内悬永乐年铸造太和钟一口。 Bj8<@~bX:L  
Bj8<@~bX:L  
      神乐署在天坛内坛墙西天门外以南,是专供培训祭祀奏乐人员的机构。 Bj8<@~bX:L  
      明永乐十八年(142丄0年)建造,名神乐观,清乾隆八年(1743年)改称神乐所,次年改为今名。前殿5间,绿琉璃瓦歇山顶。两旁环绕转角廊庑各19间。后院还有显佑殿7间,左右各有配殿3间。 Bj8<@~bX:L  
       斋宫和神乐署虽然不是天坛的主要建筑,但仍不失皇家水准。特别是建在西天门附近,形成了与东部主建筑遥遥相对的格局,在疏朗的坛内起到了不失偏颇的平衡作用,深得一举两得之妙。 Bj8<@~bX:L  
(四)武当山金殿与明无梁殿 Bj8<@~bX:L  
       金殿是明代的创举,武当山金殿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武当山金殿坐落在湖北省丹江口市著名道教圣地武当山主峰天柱峰的顶端,建于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金殿筑有花岗岩台基,四周围绕精美的汉白玉栏杆。此殿通体用铜冶铸,表面镏金,因此得名。金殿面阔3间,进深3间,长为5。8米,宽为4。2米,面积24。36平方米。内有柱12根,立于宝装莲花的柱基之上。 Bj8<@~bX:L  
       托起重檐庑殿顶,总高5。5米。金殿上下檐均有规整的斗拱和檐椽,飞檐内部有藻井。各构件采取榫接或焊接的方法,互相搭连成为整体。其结构形制、细部构件、装饰纹样都严格地模仿木构建筑。在柱头、枋额和天花等部位,镌刻的花纹图案均模仿木构建筑中的彩绘和雕饰而不失线条流畅。殿顶的正吻、垂兽、戗兽、小走兽以及勾头、滴水等雕饰部件的工艺水平,比木构建筑中的琉璃制品更为精细生动,殿内有一组神像和供桌也为铜铸馏金,主像为真武大帝,两侧侍立金童玉女以及 天罡 、 太乙 护法神,其衣着、纹饰都是明代形制。如此精湛的工艺,反映出明代冶铸建筑的高度水准。 Bj8<@~bX:L  
       无梁殿建筑也始于明朝,以皇史宬最具特色。皇史宬位于紫禁城东南的南池子大街南口,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建于嘉靖十三至十五年(1534- 1536年),依据中国古代 石室金匮 的遗训建成。占地2000多平方米。皇史宬的正殿坐北朝南,面阔9间,黄琉璃瓦庑殿顶,砖拱墙体。 Bj8<@~bX:L  
         为了防火、防潮、防虫蛀鼠咬,建筑全作砖石结构。室内筑1。42米高的石台,上置贮藏档案的雕云纹镏金铜皮樟木柜152个。在正殿的东西各有配殿5间,是仿无梁殿外形建造的一座木构建筑。其南面是三开间的皇史宬门,门外为前院。皇史宬的建成,使明代首创的无梁殿建筑达到了皇家的级别。 Bj8<@~bX:L  
    (五)三海与拙政园 Bj8<@~bX:L  
      北京城中的三海和苏州的拙政园,都是园林艺术的精品。在明代的园林建筑史上,它们恰似两颗耀眼的明珠。 Bj8<@~bX:L  
      在紫禁城和万岁山的西侧,荡漾着一个纵贯南北的袋状水域,这就是北海、中海和南海,因为它们一衣带水,所以合称为三海。三海是中国现存的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精妙的宫苑之一。三海经由金代、元代的开发建造,到明代形成了完整的格局。此后清代又作了多处改建和新建,但未突破明代的格局。 Bj8<@~bX:L  
Bj8<@~bX:L  
      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金主在琼华岛和海子周围修造宫苑,形成了北海的格局。元代以海子和琼华岛为中心建大都城,这里便成了皇家的禁苑,称为 上苑.苑内水面称为太液池,中有金鳌玉■桥相隔,桥南称中海。 Bj8<@~bX:L  
Bj8<@~bX:L  
      明代初年开始对元代禁苑进行修葺。天顺年间(1457- 1464年)便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建。主要工程有:开辟南海,扩大了太液池的水面,完成了北海、中海、南海的整体布局,中海与南海有蜈蚣桥相隔,桥南为南海;填平了仪天殿与紫禁城之间的水面,砌筑了团城;在琼华岛上和太液池沿岸增建了许多建筑物。明代的三海总面积达到2500多亩,水面占一半以上,形成了山水林路、殿阁楼亭、琼岛长桥、花木繁盛、园中有园、景外有景的京都明珠。 Bj8<@~bX:L  
Bj8<@~bX:L  
      如果不计北海琼岛的白塔、永安寺、庆霄楼、漪澜堂、阅古楼和假山、邃洞、回廊、曲径等景,不计北海东北岸的画舫斋、濠濮涧、镜清斋、天王殿、五龙豪、小西天等园中园和佛寺建筑以及团城中的承光殿,也不计中海内的紫光阁、蕉园和水中榭,仅南海内的景点就有瀛台及翔鸾阁、涵元殿、香扆殿、藻韵楼、待月轩、迎董亭、丰泽园、静谷以及幻雅奇异的湖石假山等等,展现出中国古代园林在明代所达到高度境界。 Bj8<@~bX:L  
Bj8<@~bX:L  
      拙政园是苏州四大名园之一,位于苏州娄门内东北侧。正德八年(1513年)前后为王献臣兴建,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 拙者之为政 语意为园名。几经扩建,现有面积约62亩,分为 归田园居 (现为东区), 拙政园(现为中区), 补园 (现为西区)三大部分。 Bj8<@~bX:L  
归田园居 现有面积约31亩,园的入口设在南端,园中景物多为新建。 Bj8<@~bX:L  
       拙政园 为全园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水面达1/3。岸际建有形体各异、高低错落的楼台亭榭多处。远香堂是园中主厅,为原来园主宴饮宾客之所。此厅四面长窗,通透园景,可环览园中奇秀。厅北有一座临池平台,隔水相望,可欣赏岛山林木亭榭。厅南有小潭、曲径和黄石假山。厅西沿曲廊,接小沧浪廊桥又入水院。厅东经过圆洞门而及枇杷园,内有轩廊小院数区绕以波形云墙如复廊,植有枇杷、海棠、芭蕉、木樨、翠竹等花木,极富幽雅精巧之妙。拙政园 的北部,池水中有土石岛山二座,岗上藤蔓丛杂与石岸芦苇、菖蒲各成异趣。岛山各建小亭,四周遍植竹木,恰似水上绿浪。西北高耸见山楼,四面环水,但有桥廊可通,登楼可远眺虎丘,借景于外。隔水而南置有旱船,船前悬挂文征明题 香洲 匾额。水东岸畔有梧竹幽居亭,园中池水多番曲折流向西南,构成水院 小沧浪.这里廊桥回转亭榭接踵,跨水翔波,别具精丽。附近有玉兰堂,环墙为院,院中植有玉兰、天竺,个中深秀幽雅。由此循西廊北步,至半亭 别有洞天 ,穿洞乃入 补园. 补园 面积约为12。5亩,曲折水路和大池水域相联。园中南侧的鸳鸯厅最为高大,方形平面四出耳房。厅内用隔房和挂落分为南北两部,南部称 十八曼陀罗花馆 ,北部称 三十六鸳鸯馆.池北有扇面亭,雅称 与谁同坐轩.北山之上建有八角二层的浮翠阁,为园中的制高点。东北角为倒影楼,与东南隅的有宜两亭相对。 Bj8<@~bX:L  
       (六)明十三陵 Bj8<@~bX:L  
       在京城西北约44公里的天寿山左右,坐落着明成祖的长陵、宣宗的景陵、英宗的裕陵、宪宗的茂陵、武宗的康陵、世宗的永陵、穆宗的昭陵、神宗的定陵、光宗的庆陵、熹宗的德陵、思宗的思陵共13位帝王的陵墓,统称为明十三陵。陵区面积达40平方公里,始建于明永乐七年(1409年),到清顺治元年(1644年)止,形成了一个规划完整、布局独特的广大陵墓群落。 Bj8<@~bX:L  
      1。主从分明的陵园布局主从分明是明十三陵的显著特征。汉代、唐代的帝陵相距较远,没有形成统一的陵区。宋代、清代的帝陵虽集中在一地或两地,但多作并列而主从不明。只有明十三陵集中在一个山谷之内,长陵居中为主,他陵沿山麓环形布置,成为中国古代陵园建筑中最富整体性的帝陵建筑群。 Bj8<@~bX:L  
Bj8<@~bX:L  
      明十三陵整体布局的独特,是明代陵墓设计者创造性地利用地形的结果。此地群山环抱,中心开阔,陵区的南面东西各有一座山岭,恰似虎踞龙盘,称为龙山和虎山。两山之间宽约2公里,刚好成为进入谷内的通途。自南而北,首先见到的陵区建筑物是石牌坊,坊后就是黄瓦红墙三开门洞的大宫门,北行约500米,便是长陵碑亭,碑亭至长陵则是6公里长的神道。神道可分为两段。南段自碑亭往北排列着整石雕成的18对石像生,北段直达长陵,两侧多有分支通往其他各陵。长陵坐落在天寿山前,为三进矩形院落,外门为三开门洞的砖石门,门内第一进院落正中为面阔五间单檐歇山顶的棱恩门,门内正面即是棱恩殿,面阔9间,重檐庑殿顶,环以3层白石栏杆。 Bj8<@~bX:L  
Bj8<@~bX:L  
      殿后经内红门进入最后院落,北端的明楼建在高约10米的方形墩台上,楼为重檐歇山顶碑亭。楼下前方建有牌坊和石五供。明楼背后是宝城,直径约31米的宝顶坐落在宝城正中的坟山上,下面即是玄宫。这是整个陵园的主陵,其他十二陵各倚一座小峰,沿东南、西南两侧延伸,并以神道为主干形成环抱之势,使主陵更显高大峻伟,鲜明突出,成为中国古代帝陵建筑史上的特殊一例。 Bj8<@~bX:L  
Bj8<@~bX:L  
      2。棱恩殿进入长陵的棱恩门,迎面大殿便是长陵的享殿,名叫棱恩殿,是举行祭陵典礼的地方。它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古代建筑,在建筑艺术史上具有特殊的价值。 Bj8<@~bX:L  
Bj8<@~bX:L  
      棱恩殿面阔9间,进深5间,威如奉天殿。上为重檐庑殿顶,覆盖黄色琉璃瓦,外墙为深红色,坐落于三层台基之上。台基选用精美条石堆砌,围绕汉白玉精琢栏杆。大殿东西长66。75米,南北宽29。31米,总面积1956米,超过了奉天殿。殿内矗立着32根金丝楠木明柱,最大的直径达1。17米、高14。3米,而且不加纹饰,纯系本色,雅洁雄朴,为国内宫殿建筑所仅见。 Bj8<@~bX:L  
Bj8<@~bX:L  
      其他梁、柱、檩、椽、斗拱等构件,也用楠木制作。如此高大的楠木建筑物,历经500余年而不朽,实在是建筑史上的奇迹。 Bj8<@~bX:L  
Bj8<@~bX:L  
      (七)著名的建筑大师 Bj8<@~bX:L  
Bj8<@~bX:L  
      明代在日益没落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着内外交困的重重危机,却在建筑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其原因必然与中国古代丰富的建筑工艺理论和遍布各地的实物资源有关,但更为直接的原因则是古代悠久的文化传统孕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建筑人才,是他们将中国传统的文化成果创造性地转化在建筑艺术上。可惜,封建社会历来轻视劳动人民,那些功高盖世的建筑大师很难青史留名,他们的技艺和业绩也就消失在历史的烟雾中了。只有少数身带官衔的工程技术人员,才略有轻描淡写的记载。 Bj8<@~bX:L  
Bj8<@~bX:L  
      在少得可怜的文字记载中可以察知,明代的著名建筑师有蔡信、杨青、吴福庆、金珩、蒯祥等人。蔡信,江苏武进人。永乐五年(1407年)奉诏至北京参与建造宫殿,负责工程指挥和调度,为京城宏伟的建筑成就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据《武进县志》记载,此人善巧思,少习工艺, 永乐间朝廷营建北京,凡天下绝艺皆征至京,悉遵信绳墨.由此可见,他可能是一个身怀绝技的木工。杨青,松江府人。据《古今图书集成》载, 永乐初以瓦工役京师 , 后营建宫殿使为都工。青善心计,凡制度崇广,材用大小,悉称旨.看来,他是一个出色的瓦工。吴福庆和王珩在《明实录》中只有因功晋职的记载,但没有事迹可传。蒯祥可能是有较多传闻的建筑大师。他是吴县人,生于明洪武年间,卒于成化年间,终年84岁。据《吴县志》记载: 蒯祥,吴县香山木工也,能主大营缮。永乐十五年建北京宫殿。正统中重作三殿及文武诸司。天顺末作裕陵,皆其营度。由此可知,蒯祥出身木工,具有指挥巨大工程的才能,永乐十五年他应召到北京参与都城的建设,主持修建了许多重大的工程。大致包括:永乐十五年(1417年)任营缮所丞,依南京旧制建 奉天 、 华盖 、 谨身 三殿,午门、端门、承天门及长陵;洪熙元年(1425年)建献陵;正统五年(1440年)负责重建皇宫前三殿及乾清、坤宁二宫;正统七年建北京衙署;景泰三年(1452年),建北京隆福寺;天顺三年(1459年),建北京城外的南内;天顺四年建北京西苑(今北海、中海、南海)殿宇;天顺八年建裕陵等。因其劳苦功高,成绩卓著,景泰七年(1456年)升任工部左侍郎,享受一品官俸禄。成化年间(1465- 1487年),他仍以80多岁的高龄 执技供奉,上(皇帝)每以活鲁班呼之.蒯祥的功劳可谓与他主持的建筑同样辉煌了,他的杰出才能也是罕见的。《康熙吴县志》称赞他 能住大营缮 ;《光绪苏州府志》记述 凡殿阁楼榭,以至回廊曲宇,随手图之,无不中上意。 而《吴县志》还记录他 能以两手握笔画龙,合之如一 的绝技。这样技艺超群的建筑艺术大师,可以说是旷世奇才了。 Bj8<@~bX:L  
Bj8<@~bX:L  
      当然,明代的工程技术人员绝非上述几位。由于封建社会皇权政丄治及对匠人的轻视,他们和广大的劳动人民一起,都成了历史上的无名英雄。 Bj8<@~bX:L  
Bj8<@~bX:L  
Bj8<@~bX:L  
Bj8<@~bX:L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4楼 发表于: 2012-05-16
成化时代与后成化时代
        任何新事物的发生,无论被时人视为新奇还是荒谬,也无论被历史证明是进步还是反动,总有其发生的道理。但也应该有一定的限度,一旦超出这个限度,则可能演变成为闹剧。虽然说在传奉官身上集中体现了正统成化年间上层社会和底层民众的共同喜好和需求,但传奉官的发生特别其泛滥却纯属偶然。如果不是成化帝略带自卑的内向性格而又有口吃的生理缺陷[1],如果不是成化帝长年不接见大臣并以宦官作为联络外廷、联络社会的唯一途径[2],也就不需要宦官频频“传奉圣旨”,那么即使出现传奉升授的方式及传奉官,也不至于弄出一个庞大的传奉官阶层、更不可能形成带有辐射效应的传奉官现象。可以说,是一个内向口吃却具有艺术家气质的皇帝、一个兴趣广泛且敢作敢为的贵妃、一群懂得讨好皇帝和贵妃并同时为自己谋利的宦官、一批能够通过种种办法令皇帝贵妃宦官高兴并从中获得利益的三教九流之徒即传奉官,共同上演了一出闹剧,一出传奉官的闹剧。一些“深孚众望”的士大夫对于传奉升授持激烈的反对态度,并非只是担心一个皇帝和一群后妃的奢侈,也并非只是担心一批不经科举没有军功的“杂流”进入官场,而是担心这种奢侈和升授的方式所带来的后果将影响整个社会、将使价值观念变得更为功利、将使社会风尚变得更加奢靡、将使官场变得更加腐败。事实证明,他们的担心很快就变成了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限制最高统治者及其宠妃们的个人喜好对于政治的清明和社会的有序具有积极意义。   Bj8<@~bX:L  
Bj8<@~bX:L  
离线游家陶

发帖
10923
金钱
16339
贡献值
1170
交易币
307
好评度
1380
家乡
湖南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5楼 发表于: 2012-05-16
回 82楼(游裕钧) 的帖子
游裕钧:明朝人口实际人口数据: Bj8<@~bX:L  
《帝国的终结》,易中天的观点: Bj8<@~bX:L  
明末六千余万。                       第254页 Bj8<@~bX:L  
《中国人口 .. (2012-05-16 15:39)  Bj8<@~bX:L  
Bj8<@~bX:L  
《明史》《明实录》记载的人口数和上面几位估计的人口数相差较大。
湖南常德游氏<九言堂>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6楼 发表于: 2012-05-17
明代官员在职及退休后待遇
        明代官员退休制度较前代更加制度化。朱元璋将退休年龄从前代的70岁提前到60岁。以后的明代皇帝继承了这一规定,并有所发展,明孝宗规定:有病的官员可在五十五岁冠带退休(依然穿戴退休前的官服,并享有一定的特权)。明代对不愿退休的官员实行勒令退休。如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下令让年老体弱满七十的官吏全部退休。 Bj8<@~bX:L  
      对于某些从事特殊工作、国家需要其专长的官员则不规定退休年限,这是退休制度中的一种例外情况。 Bj8<@~bX:L  
      明代官员退休后仍享有一定的待遇。官员退休后一般是回故乡养老,其返乡交通工具和途中费用由政府提供,回乡后仍列名官籍,享有免税免役特权,地方官府还要派人为其服役。除此外,还规定:如四品以下官员退休晋级一等,官员退休,其子孙可获荫补资格。有特殊贡献的官员按原俸禄发放,一般官员则多是半俸。 Bj8<@~bX:L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7楼 发表于: 2012-05-17
Bj8<@~bX:L  
永宁寺 Bj8<@~bX:L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8楼 发表于: 2012-05-17
盐城游氏宗谱中陈列的游泰像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9楼 发表于: 2012-05-17
明代实行军籍制
          明朝建立时统计,全国总人口为6050万,而兵员总数为200万,平均30个百姓养一个兵,这在百废待兴的明朝,无疑是一个很重的负担。所以,朱元璋决定全国各军事要地设立卫所驻军,实行军民分籍,实施“卫所制”。所谓“卫所制”,其实就是军屯,朱元璋希望政府能够做到以军养军,军费开支不再从财政开支中拨付。他把卫所周围的土地收归国有,也就是“官田”,要求各卫所都要从事屯种。具体规定则是:边疆地区,十分之三的部队守城,十分之七的部队屯种;内地则是十分之二守城,十分之八屯种。屯种的士兵每人分给田地50亩,动员军户全家共同耕种,配备耕牛、农具,教种植技术,征收租税。 _ID2yJ   
_ID2yJ   
_ID2yJ   
        明代实行军籍制,卫所军士及其子孙均入军户,世袭为兵,不得更动;而且“军士应起解者皆佥妻”,军士若去屯戍则妻子必须同行。“如原籍未有妻室,则听就彼完娶”。⑶这样,伴随着军籍制就产生了大量隶属于军籍的军户人口:舍丁(即军官子弟)和军余(即军士子弟)。正军有定额,基本保持一定数量,而在军营内辅助正军生理、后勤供给及预备服役的舍丁和军余的人数却不断增加。若一个军户家庭以四口人计,那么,辽东都司在驻屯军数量最多的时候,连同其家属在内,当有七八十万人左右,堪称一支庞大的移民队伍。 _ID2yJ   
_ID2yJ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