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2412阅读
  • 344回复

[原创]游泰传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300楼 发表于: 2014-06-22
隆庆公主府   {Ze Y:\G~  
   {Ze Y:\G~  
{Ze Y:\G~  
内设房屋: 前苑——【晋贤堂】(大厅)【锦绣园】(花园)【沐倚葶】(偏厅) {Ze Y:\G~  
西苑——【梦竹楼】(书房)【伊甸园】(花园)【幻鹚轩】(房院) {Ze Y:\G~  
东苑——【苡涟轩】(花园)【墨香葶】(舞池)【锦璃歌】(房院) {Ze Y:\G~  
后苑——【颖膳堂】(厨房)【礼司缘】(房院)【袭香隐】 (暗室)   {Ze Y:\G~  
   {Ze Y:\G~  
简介: {Ze Y:\G~  
前院——琉璃扇居,傲然厅堂,清幽雅致大气滂质,会客。 {Ze Y:\G~  
西苑——笔墨纸砚,侍奉尤嘉,亦为驸马常驻于此,次居。 {Ze Y:\G~  
东苑——锦绣仙境,静僻闲雅,此乃公主常驻小院,次居 {Ze Y:\G~  
后院——人影繁索,日劳有意,管理公主府日常事宜,亦常人所不知。   {Ze Y:\G~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301楼 发表于: 2014-06-22
《戒庵老人漫笔》的版本不少,它的成书时间历经了正德、嘉靖、隆庆和万历四朝, {Ze Y:\G~  
李诩字厚德,自号戒庵老人,江苏江阴人,生于明弘治十八年(1505),卒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享年八十八。 {Ze Y:\G~  
【元明史料笔记丛刊(20种)南村辍耕录 [元]陶宗仪撰草木子 [明]叶子奇撰 菽园杂记 [明]陆容撰 归潜志 [金]刘祁撰崔文印点校水东日记 [明]叶盛撰魏中平点校万历野获编 全三册 [明]沈德符撰戒庵老人漫笔 [明]李诩撰 魏连科点校典故纪闻 [明]余继登撰 玉堂丛语 [明]焦竑撰 寓圃杂记.谷山笔麈 [明]王琦于慎行撰 四友斋丛说 [明]何良俊撰 治世余闻.继世纪闻.松窗梦语 [明]陈洪谟 张瀚撰盛冬铃点校 广志绎 [明]王士性著吕景琳点校 今言 [明]郑*撰 李致忠点校 三垣笔记 [明]李 清撰 庚巳编.客座赘语 [明]陆粲 顾起元撰 谭棣华 陈家禾点校 贤博编.粤剑编.原李耳载 [明]叶权 王临亨 李中馥撰凌毅点校 玉镜新谭 [明]王长祚撰 仇正伟点校 双槐岁钞 [明]黄瑜撰 山志 [清]王弘撰撰 何本方点校【清代史料笔记丛刊(38种)池北偶谈 全二册 [清]王士祯撰靳斯仁点校古夫于亭杂录全二册 [清]王士祯著 赵伯陶点校 分甘余话 [清]王士祯撰 张世林点校 蕉廊脞录 吴庆坻撰 刘承干校 张文其 刘德麟点校 广东新语全二册 [清]屈大均撰 郎潜纪闻初笔.二笔.三笔 全二册 [清]陈康祺著 晋 石点校 郎潜纪闻四笔 [清]陈康祺著褚家伟 张文玲整理 乡言解颐.吴下谚联 [清]李光庭著 [清]王有光著 石继昌点校 巢林笔谈 [清]龚 炜撰 钱炳寰点校 庸闲斋笔记 [清]陈其元著 杨 璐点校 异辞录 刘体智著 刘笃龄点校 旧典备征.安乐康平室随笔 朱彭寿撰 何双生点校 广阳杂记 [清]刘献廷撰 汪北平 夏志和点校 听雨丛谈 [清]福 格撰 汪北平点校 陶庐杂录 [清]法式善撰 涂雨公点校 北游录 [清]谈 迁撰 汪北平点校 永宪录(附续编) [清]萧奭著 扬州画舫录 [清]李 斗著 汪北平涂雨公点校 蕉轩随录.续录 [清]方浚师撰 盛冬铃点校 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 刘声木撰刘笃龄点校 柳南随笔.续笔 [清]王应奎撰 不下带编.巾箱说 [清]金 埴撰 王湜华点校 清秘述闻三种 全三册 [清]法式善等撰 张伟点校 啸亭杂录 [清]昭梿撰 何英芳点校 枢垣记略 [清]梁章钜 朱智撰何英芳点校 冷庐杂识 [清]陆以湉撰 崔凡芝点校 浪迹丛谈.续谈.三谈 [清]梁章钜撰 陈铁民点校 归田琐记 [请]梁章钜撰 于亦时校点 履园丛话 [清]钱 泳撰 张 伟校点 檐曝杂记 竹叶亭杂记 [清]赵翼 姚元之撰李解民点校 海国四说 [清]梁廷柟著 骆驿 刘骁点校 夷氛闻记 梁廷柟撰 邵循正校注 榆巢杂识 [清]赵慎畛撰 道咸宦海见闻录 [清]张集馨撰 镜湖自撰年谱 [清]段光清撰 中国科学院安徽分院社科所历史室整理漏网喁鱼集.海角续编 [清]柯悟迟 陆筠撰 水窗春呓 [清]欧阳兆熊 金安清撰 谢光尧点校 世载堂杂忆 刘禺生著 钱实甫整理历代史料笔记丛刊 。
[ 此帖被游裕钧在2014-06-22 14:33重新编辑 ]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302楼 发表于: 2014-06-24
1.只有功臣的后代才能世袭军户和官职。 {Ze Y:\G~  
2.中国明朝档案总汇. 四九《武职选簿》是记载明代京内外各卫所职官袭替补选情况的登记簿,本册收“亲军指挥使司所属卫所?亲军卫?府军前卫及锦衣卫”等. {Ze Y:\G~  
3.《武职选簿》,《袭封底簿》. {Ze Y:\G~  
4.大明武定侯郭勋,元朝末年涟水称为安东府,明朝改为安东县。 {Ze Y:\G~  
5.照刷磨勘即对记录行政过程的档案文卷定期予以审查,看政务处理有无稽迟、失错、埋没、违枉等现象,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其中反映的问题。 {Ze Y:\G~  
6,关于徽州的宗族问题,熊远报《联宗统谱与家族史的重构》(《中国—社会与文化》17)指出,从明代中期开始,徽州出现了同姓集团确定共同祖先而统编宗谱的动向,形成了拟似性的宗族关系。随着族谱的重修,当初甚至连名字都不详的始祖,渐渐被修饰成有着具体谱系、历官和人品鲜活人物。作者认为,在一个具有竞争性的社会中,宗族的形成和扩大,为自发性秩序的形成和促进人的聚合与交往提供了一种社会资本。作者的另一篇论文《关于徽州的宗族》(《明代史研究》30)则概括了元明以后宗族的组成过程,也颇值得关注. {Ze Y:\G~  
7,据《明太祖实录》 记载,洪武元年优给俸额的差异主要是由籍贯及死亡原因的不同而引起的。两淮、中原地区是明太祖的嫡系部队所在地,是开国打天下的主力军,劳苦功高,“月米皆全给之”。而两广、江西、福建等地归附较晚,其将士理应降级优给。而且其优给俸额因死亡原因的不同而有差异,“阵亡者亦全给之;病故者初年全给,次年半之,三年又半之”。随着战争的推进,这种由籍贯引起的优给的地区性差异逐渐消失,优给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阵亡与病故者,优给与出幼袭职之间。洪武四年(1371)十二月“优给优养则例”则明确规定:阵亡武官子孙全俸优给,三年后减半。病故者初年给半俸,第二年则以原俸的四分之一优给,出幼袭职后才给全俸。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洪武初年阵亡者与病故者,优给与出幼袭职在俸禄上有过一半以上的差距。后来经过调整,至洪武十七年(1384)这种差距才基本弥合。洪武十七年规定:“凡武臣卒,其子袭职。子幼者给以半俸,三年则以全俸给之。年二十岁则任 以事。著为令”。37 优给应袭舍人初年给半俸,三年后就可以领全俸,出幼袭职俸禄与优给期间俸禄基本相同。而且引言中没有明确标出武臣死亡的原因,似乎不再区分阵亡与病故。遗憾的是,现存《档案》武选簿中没有关于这段时间优给则例的记载。 {Ze Y:\G~  
8.明代武官袭替是以嫡长子为原则,嫡长子孙有优先袭职之权,其次才轮到次嫡子孙、庶长子及弟侄等人。嫡、庶子孙与被承袭人是直系血统,其父祖的优养既为老疾武职的优养(见前)。所以,对亡故武职之父的优养只存在于弟侄旁系承袭,或原无祖职、自习军功升授武职者两种条件下。前者常发生在明代中后期,而后者则常出现在明建国初期。因为明朝建国伊始,跟随二祖南征北战的武臣大多非行伍出身,对其父祖进行优养也是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 洪武四年(1371)三月,明太祖诏令:“凡大小武官亡故,悉令嫡长子孙袭职。有故则次嫡承袭,无次嫡则庶长子孙,无庶长子孙则弟侄应袭者袭其职。如无应袭弟侄而有妻女家属者,则以本官之俸月给之。其应袭职者必试以骑射之艺,如年幼,则优以半俸,殁于王事者给全俸,俟长袭职,著为令。 {Ze Y:\G~  
{Ze Y:\G~  
由此可知明代武官承袭以嫡长男为原则,嫡长子孙有优先袭职之权,其次才轮到次嫡子孙、庶长子和弟侄。实在无丁可继而本官遗有妻女家属者,则按月给予本官之俸,以示“优养” {Ze Y:\G~  
{Ze Y:\G~  
{Ze Y:\G~  
{Ze Y:\G~  
{Ze Y:\G~  
{Ze Y:\G~  
[ 此帖被游裕钧在2014-06-24 11:20重新编辑 ]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303楼 发表于: 2014-06-24
高邮晏氏始祖晏丑第都指挥官考证(晏金洲)
1,家谱文化是中华文明中人文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国史、方志、家谱)之一。俗话说“国兴修史,家兴修谱”。 当今欣逢太平盛世,已进入信息时代,为研究晏氏源流及家族史提供了有利条件。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的破四旧运动及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中,家谱被当做四旧遭到清理,以前修订的成千上万的家谱大多损毁和遗失,这对于中国人的人文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我辈有责任把祖辈留下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以慰先灵,以承后世. {Ze Y:\G~  
2,从查获的部分史料表明,苏北在明初至中期的大批移民,主要来自苏州和杭、湖府及驻守淮扬军籍移民。 {Ze Y:\G~  
3.明初期,中国沿海小股倭寇侵扰连年不断。为了有效地组织沿海卫所军队进行防海备倭斗争,明政府在山东、扬州、金山、浙江、福建、广东设六个总督备倭都司,统称为备倭都司。南直隶扬州备倭都司管辖扬州卫(驻地扬州市)、高邮卫(驻地高邮市)、仪真卫(驻地仪征市)、大河卫和淮安卫(驻地淮安市楚州区)等五卫。 还有千户所二十,巡检司十四,烽堠九十三,营十五,寨九和了望塔三。仅扬州一卫就有旗军八千九百六十名,屯军四千四百四十名,高邮卫也有军队一万一千余人(旗军五千六百七十名,屯军四千四百四十名)。明朝政府之所以在这一地区屯驻重兵,因为这里是保卫留都南京和明太祖陵寝的重要地区。 {Ze Y:\G~  
4.明朝规定“都指挥使”的地位,不是世袭的。但是,只有属于“指挥使”一级的世袭的“世官”,或考中武科举的人,才有资格被任命为“都指挥使”。世官共有九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正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所镇抚。这些世官,依照明朝的“军民分籍”的制度,是一种没有封地而有禄田,没有人民而有部队的贵族。 {Ze Y:\G~  
5..而南京牺牲所百户晏葵正登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乙丑科程文范榜武进士及第,经有关资料研究表明:古代举子在中进士后,为表示庆贺,往往改名字或字或号以示吉祥。晏葵取字或号为丑第,时人或后世子孙为尊敬晏葵不直呼其名,而称呼晏葵为晏丑第。 {Ze Y:\G~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304楼 发表于: 2014-06-26
盐城游氏宗祠简介
盐城游氏宗祠建于清光绪年间,座落于建湖县交眭庄西南,占地八亩多,四周围以壕河,以吊桥与外界通连。该祠由十三世祖青华公等创建。主体建筑为门堂三间,祠堂三间,皆为青砖瓦房。门堂正面书“游氏宗祠“四个大字,祠堂上方挂“立雪堂“匾。内设龙凤阁,供奉驸马游泰和隆庆公主神位,供奉十二位祖宗神位及孔子神位。该祠毁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后,在原祠址上建有村部,癸未年春祭时,盐城游氏宗亲筹资购得村部,改造成游氏宗祠。祠堂共九间,最东一间悬立雪堂匾,供奉盐城游氏三代宗祖之神位,中六间为全族祭祀活动场所,西二间为游泰驸马纪念馆筹备室。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305楼 发表于: 2014-06-30
        明朝景泰年间,为了赈灾,明朝实行了一种叫做“捐监”的制度。所谓监,当然不是今天的监狱,而是当时的国子监,即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叫做监生,监生可以不必考取举人进士,直接可以当官。在科举独木桥时期,由监生而当官,虽非正途,但也是终南捷径。所以,国子监的监生身份在当时是非常吃香的。既然吃香,国家就针对人们的渴求,制定政策,规定给国家缴纳若干粮食,就可以获得国子监监生的身份,可以绕开科举得到官职。这种通过捐粮食或银子而得到的监生身份,叫做“例监”,或“例监生”。参加捐监的人,起初规定较严,主要是地方学校的生员即秀才之类,而后来放宽,只要有钱,谁都可以买一个监生身份。 q~esxp  
    明清的捐纳,给政府带来了相当丰厚的收入,但是,后果是很糟糕的。捐纳使官员素质更为低下,并且刮地皮以补偿投入,鱼肉人民。这个自然不用说。就是对于官员 本身也是不公平的。出钱而夹塞,老实排队的只有被挤掉;而且,如果大家都交钱求优先,则仍然没有优先。捐纳剥夺了官员,被剥夺的官员一定会想方设法将此损 失补回来,这点几乎毫无疑问。 q~esxp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306楼 发表于: 2014-07-05
明代,土地高度集中,多霸在官僚之手,皇庄,官庄之数,多如牛毛,如“太子务”、“公主务”诸村一样,此庄所有耕地曾是皇帝赐与某位驸马之田,其家奴居此,佃与农民耕种,日久天长成一村,逐名之如是。驸马庄虽未有驸马,但出一名现代作家,其即驰名京郊之王梓夫也。由明代皇庄不由得想到清代圈地,因而由河南之驸马庄想到河北之桑园。请君过水南桥,沿此堤继续东行,不远来到桑园村。村非植桑之园。而是桑家之园地也。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307楼 发表于: 2014-07-17
中华游姓网版主: q~esxp  
    请中华游姓网版主在中华游姓网版上设立盐城游姓论坛。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308楼 发表于: 2014-08-02
《明史?施聚传》载"其先沙漠人",明确其祖先属于蒙古人,但语焉不详.墓志则记录有施聚的父,祖及曾祖的蒙语名字.根据墓志并结合《明史》等文献记载可以获知,施氏家族自施忠(施聚之父,原名黑厮)开始归附明政府,易汉姓,移居通州.施聚夫人李妙明的墓志中提到其兄名日把秃,则李氏一族为蒙古人无疑.从中可以了解明王朝初期实行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迁徙,融合等情况. 墓志中还有关于"世券"券词的记载,如施鉴的墓志中记载明朝廷赐施聚铁券时,授其"奉天翊卫,宣力武臣".对比《明史?职官志》可知,这属于专赐给武臣的第四等称号. 施聚的墓志中则出现了"券词",如"顾劳绩弥隆,宜共恩之",直接反映了英宗复辟后对"夺门"有功人员的犒赏,对于研究明代的"世券" 制度有重要价值.另外,墓志中出现的多个当时的地名及行政区属,为明代历史地理研究提供了新资料. 发掘:刘风亮,李永强绘图:刘风亮照相:王殿平执笔:李永强,刘风亮 [1]郁金城:《北京香山明太监刘忠蕖》,《文物))1986 9 期;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lT 商大学明代太监墓》,
离线游裕钧

发帖
771
金钱
3693
贡献值
453
交易币
0
好评度
674
家乡
性别
只看该作者 309楼 发表于: 2014-08-02
驸马朝服
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定,公冠八梁,加笼巾貂蝉,立笔,前后玉蝉;侯七梁冠,笼巾貂蝉,立笔,前后金蝉;伯同侯,前后玳瑁蝉,都插以雉尾;驸马同侯,但不插雉尾,衣用赤罗衣,白纱中单,青饰领缘,赤罗裳,青缘,赤罗蔽膝,革带佩绶,白袜黑履。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