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3785阅读
  • 13回复

《正说宋朝十八帝》简介    作者:游彪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离线游春波
 

发帖
6734
金钱
54611
贡献值
193
交易币
209
好评度
1569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7-12
1正说宋朝十八帝作者:游彪
序言  *P mk1h2  
       常有人问我,学历史有什么用?对于这个问题,估计不会有标准答案。我的回答往往非常简单:这是我从事的职业。既然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当然需要兢兢业业,认真对待。坦率地说,我个人并无成名成家的念头,无非是担心丢了饭碗而已。说得具体一些,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当然希望教给学生一些新的东西,以免误人子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一直将探索历史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且总是觉得很充实。 *P mk1h2  
*P mk1h2  
       在大学课堂或是其他场合,我曾经多次说过这样的话,中国人聪明绝顶,但缺少严肃、认真的精神,很多事情,似乎都讲究“大概齐”,而不是精益求精。记得我在早稻田大学留学期间,在所住的街区亲眼见过一起车祸,一位中年妇女被汽车撞倒,交警来处理善后事宜。在测量车祸过程中各种数据时,警察们个个趴在柏油路面上,一丝不苟地测着每条线,丈量不同方位的各种距离。当时我突然想到,国内的警察通常是站着用卷尺或皮尺测量,记录相关的大体数字,就算完成任务了。与日本警察的严谨相比,中国交警可能存在很大差距。殊不知,失之毫厘,差以千里,如果有一个数字不准确,可能会影响到事故责任的判定。这件小事给我留下了异常强烈的印象,甚至是震撼。我经常用这个故事来教育学生,凡事都要认真,否则就会差以千里了。 *P mk1h2  
*P mk1h2  
       学术研究同样是如此,就拿古代文献来说,很多人自认为读懂了古籍,但我敢肯定,真正落实到每个字上时,恐怕谁也不敢说自己完全可以准确地解释出来。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回避以外,恐怕就只有“大概齐”了。一篇论文中有多达数十处甚至上百处标点、句读之类的硬伤,居然还有人以为这是高质量的论文,有着“深刻”的思想和见解。诚然,这恐怕只是个别现象,但却不能不让人产生这样的怀疑,连基本史料都读不懂,难道也会有真知灼见?或许在某些人心目中是有的,但稍具学术良知和常识的人,大概是不会如此不负责任地作出判断的。“想法”固然可贵,但弄清事实本身,才是最重要的。 *P mk1h2  
*P mk1h2  
       中国有文字的历史长达数千年之久,越是遥远的时代,留下来的谜团就会越多。因此,要发现历史的真相,谈何容易。姑且不说史料记载的缺乏,就算加上流传下来的实物资料和未来不断出土的新材料,似乎也不足以做到这一点。至少我们对很多事实还是不清楚的,或是知之甚少的。正因为如此,才需要下功夫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无论是好,还是坏,我们都必须将历史上出现过的事情本身尽可能弄清楚。不知为什么,我们的研究似乎都停留在两个极端,要么极好,要么极坏。举例而言,古代的政治体制通常被人为地以“专制”、“集权”等词汇加以界定,在这种体制下,腐败自然是无法避免的,这种结论无疑有其充分的合理性。但在我看来,宋代皇帝远非“专制”二字可以概括。姑且不说君主的权威能否直接渗透到社会的基层,就算在朝廷之内,皇帝似乎也不太可能为所欲为,这在宋代似乎特别明显。皇帝需要扮演多种多样的角色,在偌大的皇宫,他是一家之主,跟普通百姓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无非是多了些嫔妃、宦官等侍侯皇家的人员而已。因此,他必须谨慎处理“家庭”内外的各种关系,其实,这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与其他朝代相比,宋代皇帝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子嗣不昌,除了宋末二帝外,宋朝共有16位君主,其中有6人无亲生儿子继承皇位,比例高达38%左右,若加上太宗的兄终弟及,比例就更高,这在中国帝王时代恐怕是独一无二的。在父死无子继的特殊情况下,宋代的皇位传承还是相对顺利的,并未出现大的危机,这不能不让人惊讶。然而,在表象的背后,却夹杂着极其复杂的内外因素,各种政治势力暗中角力,上演了一幕幕精彩之戏。因此,在宋代,表面上看似乎罕有后妃干政、宦官擅权等现象,皇帝的“家”稳定而安静;实际上,宫廷内部的斗争异常激烈,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否则就不会出现“狸猫换太子”之类的传说了。这些故事的背后显然隐藏着很多不为人知的事实,这些从侧面也反映出宋代皇宫并不太平。 *P mk1h2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有志者事竟成
离线游春波

发帖
6734
金钱
54611
贡献值
193
交易币
209
好评度
1569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7-12
宫廷之外,皇帝为一国之君,治国安邦是他们的首要任务。然而,单单依靠一人之力,无论如何是不能完成的。因此,宋代皇帝必须集合各方面的力量,才能将国家机器运转起来。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调动各级官员的能动性,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无疑是不现实的。毕竟,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他们能否为君主效力,取决于复杂的因素。正因为如此,作为万人之上的帝王,需要协调各种利害关系,如君民、君臣之间的关系,等等,而这恰恰是最难的环节,稍有闪失,恐怕就会危及江山社稷。这是历代君王所必须小心谨慎应对的,宋朝皇帝自然也无例外。 *P mk1h2  
*P mk1h2  
       自古以来,学术便带有浓烈的贵族色彩,通常情况下,似乎只有社会的精英层才有可能成为从事学问者。先秦以前,就有所谓“学在官府”的传统,然而,如果单纯地将这句话理解为官府控制学问,恐怕是片面的。大体说来,应该是社会上有身份、地位之人掌握学问,这种解释大概是有一定道理的。由此看来,学问是高高在上的。正因为如此,才会曲高和寡,也难免有高处不胜寒之感。 *P mk1h2  
*P mk1h2  
       以宋史研究为例,最近数十年来,出版过数量众多的著作,这些书大概都只有社会精英们才会去阅读,或者是确实对宋朝历史感兴趣的人才会有雅兴去仔细品味一番。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种巨大的资源浪费。其实,历史研究不应该是庙堂之上的学问,更不是专门为学术而学术的研究,抑或是大学课堂上的教材和参考书,而是应该让每个中国人都能了解历史,至少从事研究的学者有义务朝着这样的方向努力。任何国家、民族,如果对自己的历史都缺乏基本认识,恐怕是难以持续发展的。 *P mk1h2  
*P mk1h2  
       事实上,大多数人的历史知识很多来源于电视、网络之类的强势媒体,特别是古装戏。坦率地说,我很少看这样的电视节目,因而无权加以评论。然而,从去年以来,受国家广电总局委托,我审阅过一些电视剧本,由此不得不看一些还没有进入拍摄阶段的历史剧。应该说,剧本创作人员下了相当的功夫,但从历史专业的角度来看,很多东西的把握、定位还是不准确的,甚或是错误的,更不用说细节了。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几乎所有古装戏中,臣子千篇一律地称呼皇帝为“陛下”、“皇上”,而皇帝则称呼臣子为“爱卿”。至少在宋朝,口语中通常称皇帝为“官家”,而“爱卿”在很多场合是称呼妓女的,皇帝显然不可能以这种极不雅观的称谓来称呼自己的下属。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兹不赘述。由此可知,人们从电视、戏曲等所获得的知识和信息与历史本身是存在相当距离的,这种状况无疑需要加以改变。 *P mk1h2  
*P mk1h2  
       一直以来,我都有一种奇特的感觉,我们的教育似乎过于功利,即倾向于培养人的专业素养,其实这仅仅是教育的目的之一而已。在笔者看来,民族整体素质的改善和不断提高才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惟一出路。记得我曾经跟一个日本朋友谈过关于人口素质的话题,我当时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中国参与世界竞争的人口比例能够达到日本的一半,中国肯定比日本要发达。不知大家是否同意这种看法,或许是我有感而发吧,毕竟中国的人口基数要比日本大得多。正因为如此,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希望为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尽一份儿心,出一点儿力。 *P mk1h2  
*P mk1h2  
       2005年4月9日 *P mk1h2  
*P mk1h2  
       于北京师范大学茹退居
有志者事竟成
离线游春波

发帖
6734
金钱
54611
贡献值
193
交易币
209
好评度
1569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7-12
建隆元年(960)——开宝九年(976) *P mk1h2  
太祖像太祖赵匡胤(yìn),21岁时,离家外出游历,23岁投奔后周太祖郭威帐下,开始征战沙场。世宗柴荣即位后,赵匡胤典领禁军,随世宗征北汉、南唐,战功卓越。30岁时,拜定国军节度使,31岁迁义成军节度使。周世宗去世后,33岁的赵匡胤任殿前都点检,再迁归德军节度使。后周显德七年(960)正月,34岁的赵匡胤代周建宋,在位17年,50岁去世  *P mk1h2  
 太祖最主要的成就是恢复了当时中国大部分地区的统一,他平定二李之乱,吞并荆湖,攻取后蜀,灭南汉,亡南唐,迫使吴越和漳泉称臣,基本上结束了唐中叶以来藩镇林立、军阀割据的局面。太祖又是宋朝“祖宗家法”的重要制定者,其实行的许多政策对宋代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但这些都无损于赵匡胤作为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太祖一生,从流浪汉到普通士兵,又从士兵到将军,最终成为宋朝的开国君主,其经历富有传奇色彩。黄袍加身:乱世造就的君主 *P mk1h2  
*P mk1h2  
  唐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反唐。在平叛过程中,唐朝的节度使们拥兵自重,前蜀建立者王建石雕像 *P mk1h2  
*P mk1h2  
  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盛唐逐渐走向衰弱。唐天佑四年(907),朱温迫唐哀帝逊位,建立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在这50余年里,各地的将领们无论出身贵贱,只要兵强马壮,就能称王称帝,为此,他们甚至不惜演出一幕幕亲子杀父、兄弟相残的惨剧。普通百姓生活在战乱不断的环境中,更是朝不保夕,他们迫切希望社会稳定下来。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赵匡胤成为时势造就的英雄。 *P mk1h2  
*P mk1h2  
  后唐天成二年(927)二月十六日,赵匡胤出生在洛阳夹马营。《宋史·太祖本纪》中记载赵匡胤先世为涿州人,后人遂以为赵匡胤祖籍涿州。但是,咸平三年(1000)赵匡胤的侄子真宗赵恒曾下诏封其祖父宣祖赵弘殷的远房赵氏宗族为官,却在诏书中明确指出保州(河北保定)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为赵氏故里。真宗开此先例后,其后的历代皇帝直至南宋高宗都对保州赵氏予以照顾。真宗此时距北宋建国不过40年,似乎不会将祖父籍贯弄错。然而,由于史书记载的差异,赵匡胤家族祖籍究竟在何处,尚需作进一步探究。 *P mk1h2  
*P mk1h2  
  赵匡胤的祖辈均做过官,其父赵弘殷为后唐庄宗李存勖的爱将。由于出身将门,赵匡胤自幼便学习骑射,表现出极强的恒心和毅力。他曾找了一匹没有驯服的烈马来练骑术。赵匡胤才坐上马,那马却不甘人骑,使起性子来,直朝城门狂奔。赵匡胤猝不及防,一头撞在城楼上摔了下来。在场的人大惊失色,都以为他必受重伤。哪知赵匡胤却猛地从地上跃起,迅速追上烈马,纵身跃上,将烈马驯服,自己却毫发无损。 *P mk1h2  
赵匡胤出生后十几年,朝代两度更迭。其父赵弘殷也在唐庄宗被杀后备受冷落,赵家逐渐衰落。到了赵匡胤21岁时,就连生活也变得十分艰难。赵匡胤正值风华正茂之时,他眼见不能依靠父亲谋取前程,便辞别父母和成婚三年的妻子,离家外出闯荡。 *P mk1h2  
*P mk1h2  
  赵匡胤离家后,一路南下,穷困潦倒,受了许多白眼和冷遇。他曾投奔父亲昔日的同僚王彦超,希望能谋一官半职。王彦超看到赵匡胤落魄的样子,竟像打发乞丐一样,给了他几  *P mk1h2  
  *P mk1h2  
  *P mk1h2  
贯钱,便把他赶走了。赵匡胤无奈中拿着这几贯钱去赌博,哪知手气竟是出奇地好,盘盘皆赢。后周周元通宝当他满心欢喜地拿钱离开时,那些红了眼的赌徒却欺负赵匡胤是外地人,一拥而上,将他按在地上,一阵拳打脚踢,抢了他的钱财之后扬长而去。 *P mk1h2  
*P mk1h2  
  两年的流浪生活颇为艰辛,但却磨练了赵匡胤的意志,也开阔了眼界。一日,赵匡胤到了襄阳一所寺庙里。院中住持饱经沧桑,阅世知人颇深。他见赵匡胤方面大耳,虽风尘仆仆,却难掩富贵之相,一身不起眼的装束,却透出英伟之气,又见赵匡胤谈吐不凡,胸中自有一番天地,便劝赵匡胤北上。南方地区相对较稳定,而北方却是战乱频繁,乱世出英雄。赵匡胤接受了住持的建议,便骑着住持送给他的驴北上。 *P mk1h2  
有志者事竟成
离线游春波

发帖
6734
金钱
54611
贡献值
193
交易币
209
好评度
1569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7-12
赵匡胤到了邺都后,投奔了后汉枢密使郭威。乾佑三年(951),郭威发动兵变,建立了后周,是为周太祖。赵匡胤因战功被升为皇宫禁卫军的一个小头目。周太祖的养子、开封府尹柴荣时常出入皇宫,见赵匡胤颇有才能,便将他调到自己帐下,让他做开封府的骑兵指挥官。周太祖无子,柴荣是皇位继承人。赵匡胤到了未来皇帝的门下,由此走上了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 *P mk1h2  
*P mk1h2  
  显德元年(954),周太祖病死,柴荣继位,是为世宗。这时,北汉刘崇联合辽朝大举进攻后周,世宗调兵遣将,御驾亲征,赵匡胤随同出征。双方在山西高平展开激战。战斗开始不久,后周大将樊爱能、何徽等人临阵怯场,自乱阵脚,周军呈现溃败之势,而世宗身边只有赵匡胤和另一个将军张永德所率领的亲兵4000人。危急之时,赵匡胤镇定自若,建议世宗兵分两路夹击辽军,得到同意。赵匡胤和张永德领兵直扑敌军,赵匡胤高喊为主效忠的口号,士气大振。后周的增援部队及时赶到,投入战斗,世宗终于打败汉辽联军。 *P mk1h2  
*P mk1h2  
  班师回京后,赵匡胤因高平之战的出色表现,成为禁军的高级将领,还被周世宗委以整顿禁军的重任。赵匡胤出色地完成这项任务,使后周军队的面貌大大改观,增强了士兵的战斗力。 *P mk1h2  
*P mk1h2  
  更为重要的是,赵匡胤在整顿军队过程中,逐渐在禁军中形成自己的势力。他结交禁军其他高级将领,其中,石守信、王审琦、杨光义、李继勋、王政忠、刘庆义、刘守忠、刘延让、韩重赟(yūn)与赵匡胤结为“义社十兄弟”。此后几年里,赵匡胤又陆续将自己的心腹罗彦环、田重进、潘美、米信、张琼和王彦升等人安排到禁军中担任各级将领,进而从上而下控制了禁军。此外,赵匡胤还网罗人才组成自己的智囊团,他帐下有大批谋士,如赵普、吕余庆、沈义伦、李处耘和楚昭辅等人,后来还有他的弟弟赵匡义。 *P mk1h2  
周世宗是位很有作为的皇帝,素怀统一天下的大志。在他为统一进行的战争中,赵匡胤战功赫赫,官位一步步上升,被封为节度使,逐渐成为周世宗的左膀右臂,掌握了军政大权。但赵匡胤要做皇帝,眼前还有两个大障碍,这就是周太祖的女婿张永德和外甥李重进。 *P mk1h2  
*P mk1h2  
  张永德和李重进都握有兵权,但李重进的地位比张永德高,张永德心中很不服气,两人之间的矛盾很大。周世宗为此设立了殿前司都点检一职,让张永德担任,这样,张、李二人  *P mk1h2  
  *P mk1h2  
  *P mk1h2  
便平起平坐。张永德与赵匡胤交情深厚,赵匡胤的第一位夫人贺氏去世后,续娶将军王饶的女儿,张永德赠给赵匡胤大量钱财,让他办了个风光的婚礼。但张永德毕竟是赵匡胤当皇帝的阻碍,因而赵不得不除掉他。显德六年(959),周世宗北征,无意中得到一块木牌,上面写着“点检做天子”,显然是有人事先安排好要陷害张永德,但周世宗还是起了疑心。北征途中,周世宗染病,只得回京。病危时,他又想到了那块神秘的木牌,心想张永德手握重兵,又与李重进争权夺利,格外担心张永德发动兵变。于是,世宗解除张永德都点检之职,换上了自认为很可靠的赵匡胤。赵匡胤一箭双雕,既除去了一只拦路虎,还成为禁军的最高统帅。 *P mk1h2  
*P mk1h2  
  除去张永德后,便轮到李重进。李重进缺乏政治家的远见,他虽手握兵权,却没有形成自己牢固的政治势力。周世宗去世后,继位的恭帝柴宗训年幼,大权掌握在赵匡胤手中。赵匡胤便设计轻而易举地将李重进名升实贬到扬州做节度使,控制了整个京城的局势。不久,在赵匡胤和他帐下谋士们的精心策划下,通过陈桥兵变,赵匡胤最终实现了从流浪汉到皇帝的梦想。 *P mk1h2  
*P mk1h2  
  当时后周的局面是主少国疑,人心浮动,一场早已策划好的兵变便迅速上演了。 *P mk1h2  
*P mk1h2  
  显德七年春节,人们正沉浸在欢庆祥和的佳节气氛中,边境却传来了辽朝与北汉联合入侵的紧急军情。宰相范质和王溥并未核查消息是否属实,便急令赵匡胤率领军队北上御敌。然而,人们却依然记得,10年前,河北边境入报,契丹犯边,当时身为后汉枢密使的郭威奉命率大军北征。当军队抵达澶州(河南濮阳)时,郭威忽然发动兵变,自立为帝,建立了后周政权。再加上此前早就流传“点检做天子”之说,人们只觉得眼前之事宛如当年的翻版。因此,当位高权重的赵匡胤奉命北上时,京城中流言四起,到处都流传着“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
有志者事竟成
离线游春波

发帖
6734
金钱
54611
贡献值
193
交易币
209
好评度
1569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07-12
陈桥东岳庙(传为赵匡胤发动兵变时的驻跸之地) *P mk1h2  
*P mk1h2  
  显德七年正月初三,赵匡胤率军从京城开封出发,当晚抵达距京城四十里的陈桥驿。当大军刚出城门时,有个号称通晓天文的军校苗训指着天上说,他看到了两个太阳在相互搏斗,并对赵匡胤的亲信楚昭辅说这是天命所归。这类说法无非是改朝换代之际惯用的伎俩而已,然而,这场煞有其事的谈话迅速在军中传开,军中将士议论纷纷:“当今皇上年幼,不懂朝政。我们冒死为国家抵抗外敌,也没人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先立赵点检为天子,然后再北征。” *P mk1h2  
赵匡胤早已知道军中将士们议论之事,他暗中部署,派亲信郭廷斌秘密返回京城,与心腹将领石守信和王审琦约为内应,一旦大军返京,便由他们打开城门。 *P mk1h2  
*P mk1h2  
  当日夜里,赵匡胤喝得醉意朦胧,拥被大睡。到了清晨时分,一夜未眠的将士们握刀持剑,早已环立帐前,呼声四起。有些将士全副披挂,准备径直入帐。守在帐外的赵匡义和赵普见状,连忙进帐唤醒赵匡胤,拥他出帐。帐外将士一见赵匡胤出来,便大声高喊道:“诸  *P mk1h2  
  *P mk1h2  
  *P mk1h2  
军无主,愿奉太尉为天子。”赵匡胤来不及回答,一件黄袍已披在他身上。众将士一齐跪拜在地,三呼“万岁”,呼喊声震耳欲聋。赵匡胤假装推辞,众将士不依,扶他上马南行。赵匡胤佯装无奈,说将士们贪图富贵强立他为天子,因此必须听他指挥,众将士都答允。 *P mk1h2  
*P mk1h2  
  开封城墙 *P mk1h2  
*P mk1h2  
  赵匡胤立即整饬(chì)军队回京,早已等候的石守信和王审琦打开城门迎接新皇帝。赵匡胤在众人配合下迅速控制了整个局势。 *P mk1h2  
*P mk1h2  
  正在早朝的后周大臣们得知兵变消息,个个大惊失色,手足无措。宰相范质握着王溥双手,悔恨不该仓促出兵,直握得王溥双手几乎出血。只有大臣韩通立即从朝中回家,企图组织抵抗。但刚进家门,便被赵匡胤的部将王彦升所杀。 *P mk1h2  
*P mk1h2  
  将士们冲进朝堂,逼迫范质、王溥等人来到都点检衙门。赵匡胤见到他们,假装伤心不已,说他受先皇厚恩,今日为将士们所逼,到了这般地步,实在惭愧。范质正想答话,军校罗彦环持剑上前,厉声喝道:“我辈无主,今日必得天子。”范质等人面面相觑(qù),深知已无回天之力,只得一齐跪拜在地,口呼“万岁”。 *P mk1h2  
*P mk1h2  
  汴京示意图 *P mk1h2  
*P mk1h2  
  赵匡胤见众官已被收服,立即赶往皇宫,迫周恭帝逊位。文武百官就列后,发现尚未制定禅位诏书。哪知,翰林学士陶谷(gǔ)却拿出早已准备好的诏书念给百官听。赵匡胤换上龙袍,接受群臣朝贺,正式登极为帝。由于其所领归德军在宋州(河南商丘),于是定国号为“宋”,改元建隆,定都汴京(河南开封),赵匡胤便是宋太祖。太祖即位后,封柴宗训为郑王,母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西京,终生奉养,其后代也受到宋朝历代皇帝的照顾,据说这是赵匡胤亲自立下的规矩。 *P mk1h2  
*P mk1h2  
  赵匡胤做了皇帝,很多关于他是“真命天子”的说法便流传出来。道士陈抟(tuán)骑驴出游,听人说赵点检做了天子,高兴得从驴上摔了下来,拍掌欢笑说天下从此太平了。甚至连赵匡胤的出生和幼年经历,人们都附以传奇色彩。据说赵匡胤出生时体有异香,三日不散,其父便给他取了个乳名叫“香孩儿”。赵匡胤、赵匡义兄弟幼时随母亲杜氏逃避战乱,因年幼,便被杜氏放在箩筐里担着走,被陈抟见到了,不无感叹说:“都说当今没有真龙天子,却将天子挑着走。”事实上,这些都是后人的附会之说。赵匡胤之所以能代周建宋,是与五代乱世和他个人的才能分不开的。 *P mk1h2  
*P mk1h2  
杯酒释兵权:皆大欢喜的结局 *P mk1h2  
*P mk1h2  
  面对新政权,后周旧臣中识时务者则俯首称臣,但也有不甘任人摆布者,尤其是昔日与宋太祖一样手握兵权的将领们。周世宗去世后,怀有帝王野心的人又何止赵匡胤一个?只是赵匡胤捷足先登,使其他人失去机会,但并没有打消他们的念头,他们仍在等待时机去实现自己的帝王梦想,李筠和李重进便是其中代表。 *P mk1h2  
*P mk1h2  
  *P mk1h2  
  *P mk1h2  
  *P mk1h2  
  李筠镇守潞、泽、沁等州达8年之久,他为人骄横跋扈,连周世宗都不放在眼里。宋太祖继位后,曾遣使者去封李筠为中书令,欲用高官宋元通宝
有志者事竟成
离线游春波

发帖
6734
金钱
54611
贡献值
193
交易币
209
好评度
1569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07-12
厚禄来笼络这位后周老臣。李筠竟下令将使者拒之门外。经过幕僚反复劝说,他勉强接待了使者,但却在招待使者的酒宴上挂起周太祖的画像放声大哭,表示对宋太祖的强烈不满。此事被北汉国主刘钧所知,便许诺帮助李筠起兵攻宋。李筠长子李守节不同意父亲的做法,但劝阻无效。 *P mk1h2  
*P mk1h2  
  太祖得知李氏父子意见不一,任命李守节为皇城使以探李筠意图。李筠也趁机派儿子入京,以窥伺朝中动向。李守节入宫,太祖开口便叫他为太子,吓得李守节魂飞魄散,连连叩头表示效忠新君。太祖让李守节回去劝李筠打消造反的念头,哪知李筠不听儿子劝告,于建隆元年(960)四月正式起兵。 *P mk1h2  
*P mk1h2  
  然而,李筠狂妄无谋,他没有采纳幕僚们的一些正确建议,竟率军直捣汴京。太祖派大将石守信、高怀德、慕容延钊和王全斌等人率军平叛。此时,曾答应出兵相助的北汉刘钧却坐山观虎斗,竟按兵不动。石守信在两军的初次交锋中大败李筠,打击了他的锐气。同时,太祖又率军亲征,李筠连遭败绩,退入泽州城。太祖亲自指挥各军攻城,泽州城破,李筠投火自焚,李守节以潞州降宋,李筠之乱被平定。 *P mk1h2  
*P mk1h2  
  当李筠反宋时,南方的李重进欣喜若狂,连忙派幕僚翟守珣星夜前往李筠处联络南北夹攻之事。哪知翟守珣却去了汴京,将李重进的计划详细告知了太祖。当时由于应付李筠之事,为避免分散兵力南北作战,太祖让翟守珣回去设法拖延李重进起兵的时间。翟守珣回去后施展巧舌,诋毁李筠不足与谋大事,劝李重进不要轻举妄动。志大才疏的李重进果然中计,没有及时起兵,错失了良机。 *P mk1h2  
*P mk1h2  
  有关赵普献策的记载李筠之乱平定后,太祖便全力对付李重进,改授他为平卢节度使,守青州。李重进拒绝离开扬州,于建隆元年九月起兵。太祖命石守信、王审琦、李处耘和宋延渥(wò)等领兵平叛,并再次亲征。这场叛乱不过50天便被平定,李重进自杀身亡,其党羽多被太祖处死。 *P mk1h2  
*P mk1h2  
  二李叛乱的平定,不仅慑服了后周旧臣,更重要的是警示那些武将们必须服从新政权。但是,五代时那种朝为比肩之臣,暮有君臣之分,骄兵悍将们将弑主篡位视同家常便饭的阴影依旧笼罩在太祖心头。二李的相继叛乱使太祖更加确信拥有重兵的武将和藩镇是国运长久最大的威胁。然而,国家处于建立初期,天下四分五裂,进行统一战争和巩固边防都需要武将统兵征战。太祖心中忐忑不安,遂找心腹赵普来商量此事。 *P mk1h2  
太祖问赵普:“天下自唐末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这是为何?我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建长久之计,有何方法?”赵普说:“陛下能如此考虑,天地神人之福也。唐末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其原因无他,只因节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别无他法,惟有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语未毕,太祖便表示已明白他的意思。于是,太祖精心设计了一场夺兵权的酒宴。 *P mk1h2  
*P mk1h2  
  *P mk1h2  
  *P mk1h2  
  *P mk1h2  
  建隆二年(961)七月,太祖设宴招待石守信、王审琦等高级将领。酒酣之时,赵匡胤却闷闷不乐。石守信等人忙问原因,太祖遣走左右,说:“若非你等出力相助,我怎能有今日?你们的功德,我铭记于心。只是今日做了天子,却常常难以入眠,还不如做个节度使快乐。”石守信等人纳闷,忙问为何。太祖答道:“其中原由极易知晓,做天子如此风光,天下谁人不想?”石守信等人听到往日鲜有隔阂的义社有关杯酒释兵权的记载兄弟话中有话,顿觉气氛不对,均表示如今天命有归,无人敢怀有异心。不料,太祖却说:“纵使诸位无异心,若你们的部下贪图富贵,将黄袍披在你们身上,那也由不得你们了。”此言一出,石守信等人都冒出一身冷汗,皇帝的话分明是怀疑他们有夺位之心。他们都知道臣子一旦被猜忌,后果很严重,便磕头请太祖指点明路。太祖见时机成熟,便直截了当说:“人生如白驹之过隙,所谓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银,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罢了。你们何不释去兵权,购买良田,为子孙立永久之业;多置歌儿舞女,饮酒作乐,颐养天年。如此,我们君臣间毫无猜嫌,上下相安,岂不为好?”石守信等人跟随太祖多年,深知他说这番话来是经过深思熟虑,便一齐叩头谢恩。 *P mk1h2  
有志者事竟成
离线游春波

发帖
6734
金钱
54611
贡献值
193
交易币
209
好评度
1569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07-12
第二日,石守信等禁军将领纷纷上书,称自己有病在身,请求解除兵权。太祖十分高兴,立即同意请求,赐予大量金银财宝,授予他们有名无实的节度使官衔。之后,太祖又与这些将军结为儿女亲家,他的长女昭庆公主下嫁王审琦之子王承衍,次女延庆公主下嫁石守信之子石保吉,皇弟赵光美(廷美)娶大将张令铎的女儿为夫人。 v]UU&Jq8U  
v]UU&Jq8U  
  削夺禁军将领兵权后,太祖曾想让天雄军节度使符彦卿统领禁军。符彦卿是周世宗及皇弟赵光义的岳父,太祖颇加优遇。但赵普以符彦卿名位已盛,不可再委兵柄为由相谏。太祖不听劝阻,认为自己待符彦卿甚厚,符彦卿不会辜负自己。赵普却反问太祖:“陛下何以能负周世宗?”太祖默然无语,此事便作罢。太祖也意识到节度使的兵权不能不削,于是上演了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只是与前略有不同。 v]UU&Jq8U  
v]UU&Jq8U  
开宝二年(969)十月,太祖设宴招待几位掌握兵权的节度使。正饮酒时,太祖却做体恤状,说道:“卿等都是国家功臣宿将,戎马一生,本已辛苦,如今还不辞劳苦驻守大镇,实非朕优待贤士之本意。”座下凤翔节度使王彦超颇能揣摩主子心意。太祖早年未发迹时曾投奔王彦超,但被拒之门外,太祖即位后曾当面质问他此事。王彦超却说:“臣当年所辖之处乃是小郡,容不下真龙天子。若陛下当年留在臣处,怎能有今日?可见上天有意不让臣收留陛下是为了成全陛下今日的大业。”太祖听了十分高兴,也没有再和他计较。这次王彦超一  v]UU&Jq8U  
  v]UU&Jq8U  
  v]UU&Jq8U  
听太祖之言,心领神会,马上道:“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另外几位节度使武行德、郭从义、白重赞和杨廷璋虽明白太祖的意图,却不愿解除兵权,纷纷诉说自己当年的攻战经历和沙场艰辛。太祖心中十分不快,冷冷道:“此均为前朝之事,何足道哉。”第二日,这五人都被罢任,授以虚衔,其他一些未赴宴的节度使如向拱、袁彦等也相继交出兵权。 v]UU&Jq8U  
v]UU&Jq8U  
  太祖吸取唐末五代藩镇之乱的教训削夺武将兵权,巩固了帝位。但他并没有采用历史上屠杀功臣的做法,这对于皇帝和武将来说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也充分显示出太祖在政治上杰出的御人之术。然而,过分削夺武将兵权,是导致宋朝武事不振、形成积弱局面的重要原因。 v]UU&Jq8U  
v]UU&Jq8U  
  赵匡胤个人小档案 v]UU&Jq8U  
v]UU&Jq8U  
  姓名:赵匡胤出生:后唐天成二年(927) v]UU&Jq8U  
v]UU&Jq8U  
  属相:猪卒年:开宝九年(976) v]UU&Jq8U  
v]UU&Jq8U  
  享年:50岁谥号:英武圣文神德皇帝 v]UU&Jq8U  
v]UU&Jq8U  
  庙号:太祖陵寝:永昌陵 v]UU&Jq8U  
v]UU&Jq8U  
  父亲:赵弘殷,追赠宣祖母亲:杜太后 v]UU&Jq8U  
v]UU&Jq8U  
  初婚:19岁配偶:贺氏、王皇后、宋皇后 v]UU&Jq8U  
v]UU&Jq8U  
  子女:4子6女继承人:赵炅 v]UU&Jq8U  
v]UU&Jq8U  
  最得意:陈桥兵变最失意:帝位未能传子 v]UU&Jq8U  
v]UU&Jq8U  
  最不幸:猝死最痛心:未能统一天下 v]UU&Jq8U  
v]UU&Jq8U  
  最擅长:韬略 v]UU&Jq8U  
v]UU&Jq8U  
  
有志者事竟成
离线游春波

发帖
6734
金钱
54611
贡献值
193
交易币
209
好评度
1569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07-12
《正说宋朝十八帝》作者游彪访谈0 本次访谈有林苏主持。 v]UU&Jq8U  
v]UU&Jq8U  
    《正说宋朝十八帝》作者游彪介绍:1965年出生,四川简阳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99年赴日本早稻田大学文学部撰写博士论文,2000年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宋辽夏金史研究,著有《宋代荫补制度研究》、《宋代寺院经济史稿》,发表论文30余篇。 v]UU&Jq8U  
v]UU&Jq8U  
    林苏:宋太祖非常有名,宋太祖是开国之君,他成为君王是经过兵变,请您跟大家讲一讲宋太祖的故事。 v]UU&Jq8U  
v]UU&Jq8U  
    游彪:关于太祖的即位或者太祖成为宋朝的君主,有很多传闻有些误差。有些人说他不想当皇帝,实际上宋太祖本人是为了掩盖某些东西,当了皇帝以后,把自己以前做过的不是很光彩的事做了一些掩饰,比如让别人编造一些故事,掩盖这些事实。历朝的皇帝都会掩盖一些事实,宋太祖也不例外。陈桥兵变是掌握在他手中的,他是毫无疑问的首谋。表面上似乎跟他无关,实际上他是装的,把他自己装扮成被动的。他必须要这么做,否则的话,他自己出面,效果未必达到原来想要的效果。整个的兵变过程应该说一定是在宋太祖赵匡胤掌握之中,但他让别人出面,让手下的骨干人员具体去做事情。 v]UU&Jq8U  
v]UU&Jq8U  
    游彪:陈桥兵变里,包括喝完酒以后就去睡觉等等这些情节,这都是事先安排好的。而这个兵变的前期策划过程,基本上都是他操作出来的。 v]UU&Jq8U  
v]UU&Jq8U  
    林苏:太祖自己有儿子,而最终继位的是他弟弟太宗。按照封建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太宗继位是不可能的,为什么能形成这样呢? v]UU&Jq8U  
v]UU&Jq8U  
    游彪:应该说宋太宗不管是在宋太祖建国的过程当中还是后来太祖当了皇帝以后,在平定各地的割据势力的时候,宋太宗一直参与了这个过程。太宗在宋王朝的集团里,有相当大的势力,也就是说宋太祖赵匡胤之外,他的势力应该是很大的。他自己培养了很多的势力。还有很有利的条件,就是宋太宗本人是开封府的府尹,相当于首都的第一把手,掌握了京城的控制权,这对他登上皇位来说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原因之一。 v]UU&Jq8U  
v]UU&Jq8U  
    游彪:这种皇位过渡表面上是平稳的,但实际上还是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这种不稳定的因素主要来自太祖的旧部,也对太宗构成了很大的威胁,所以后来宋太宗继位以后,慢慢剪除他们,但并不是通过很极端的手段,一继位以后把他们杀掉,没有这样。别的王朝杀人的情况比较多,太宗做得比较慢。应该说太宗本人比较阴险,他要逼死太祖儿子的时候,并不是说通过杀人的手段,而是用一种软刀子。当时雍熙北伐过程中,跟辽朝打仗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失踪了,当时军中无主,很多大臣要立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为新君。宋太宗回到朝廷以后,以这次战役失利为借口,不兑现此前平定北汉政权的封赏。将士们私下议论,德昭就跟太宗说,即使伐辽失败了,但也要赏赐平汉有功的将领。本来宋太宗打了败仗就很窝火,当时说了一句话,这句话就要了宋太祖儿子的命,就说赏可以,等你以后当了皇帝再赏吧。这句话暗示着不要以为我不知道,其实我失踪的这段时间,有人要立你为皇帝。其实他很明白地说出了对德昭的猜忌。 v]UU&Jq8U  
v]UU&Jq8U  
    游彪:回去以后,太祖的儿子赵德昭对这句话受不了,就自殺了。自殺以后,宋太宗本人假惺惺抱着侄子说,侄儿你何至于此。实际上他通过这种手段就是要逼死人家。凡是对他皇位有威胁的人,基本上都剪除掉,所以他能够比较平稳地进行皇权的过渡。有一点比较好的就是太宗剪除反对势力的时候,它是一个比较长的过程,不是采取很极端的手段,逐渐地使大家对这种情况认可了,相当于默认了。包括太祖很信任的大臣赵普。开始的时候赵普是太祖很信任的大臣,后来他看到太宗的地位比较巩固以后,反而回过头来帮助宋太宗怎么样巩固帝位,怎么样剪除赵廷美等这些势力。太祖的旧部势力被剪除跟赵普很有关系。宋太宗统治后期,赵普对他的帮助很大。 v]UU&Jq8U  
v]UU&Jq8U  
    林苏:最终宋太宗并没有做到哥哥传给他,反过来再传给哥哥的儿子? v]UU&Jq8U  
v]UU&Jq8U  
    游彪:他就策划好了,不可能这样做的。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宋太宗和他的大臣导演出来的,很明显地要掩盖自己夺取帝位这种不光彩的行为,所以他必然要做出很多事情。比如中国古代一般说皇帝即位有君权神授的理念,在这种理念下,所有的皇帝,包括宋太祖宋太宗他们都有一种上天授于他们帝位的传言,都要编造一些。所以太宗即位以后,为了顺利把帝位传给他儿子,当然要编造很多东西。实际上都是他和心腹策划出来的东西。我想这种东西肯定是虚的,因为我们现在看不到他当时做的过程,他怎么样去操作的过程。有一点,他越是心虚越去做这些东西,不心虚的话就不必去做。 v]UU&Jq8U  
v]UU&Jq8U  
      林苏:您提到宋代的特点,宋代的皇位传承非常平顺,并没出现大的危机,为什么? v]UU&Jq8U  
v]UU&Jq8U  
v]UU&Jq8U  
    游彪:如果南宋末年的两位小皇帝不算,那么就有16位皇帝,其中又有7位皇帝是非嫡长子继承,比例高达近45%。甚至还出现一位平民皇帝宋理宗。皇帝的父亲仅是一个小县尉(相当于主管治安的副县长。县尉一职秦代开始设置,负责地方军事和治安,延续到宋代后职权就非常轻微了。),但在理宗很小的时候就死了。理宗兄弟不得不跟母亲寄居在舅舅家里。这种情况在中国历史上是不大常见的,基本上可以这么说。宋朝的帝位传承它有很多因素,不是说像别的王朝比如皇室或者皇帝做出某种决定以后,就能够执行。由于国家对文官的重视,还有整个国家的政策,宋朝的皇位传承实行的是一种比较多元的政策。皇位的继承,有些时候皇帝说了算,但是大多数的时候不是皇帝说了就算,很多大臣在皇位的继承过程中很起作用,尤其是处在核心权力位置的士大夫,往往有相当大的权力,有参与权。在太宗儿子继位的时候,有很多官员,实际上参与的,像寇准这样一些人实际上也参与了皇位继承的决定。本来说这件大事我是不能参与的,实际上太宗是向他征求意见,他的意见对太宗的决定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宋朝从太宗以来就限制内宫的权力,不像明代、清代的宦官或者是后妃的权力欲很强,而且也掌握很多权力。宋朝从开国以后,严格控制内宫的权力。这些人不参与政治斗争,皇位的传承就会相对比较顺利一些,假如这些人有权力,存在着多种的政治势力,在这种情况下,皇位的传承就会血腥一些。宋朝没有很极端的帝位传承。尤其是军权,这种权力一般内宫的人是掌握不了的,当然就无法参与皇位的传承之争。 v]UU&Jq8U  
v]UU&Jq8U  
    林苏:那宦官童贯为什么能爬到高位,甚至于封王,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惟一被册封为王的宦官?这对北宋有什么样的影响? v]UU&Jq8U  
v]UU&Jq8U  
    游彪:童贯本身是一个特例,宋朝其他的时候很少有这个现象。有的时候皇帝派他出去,仅仅是为皇帝办事而已。这种宦官不具有特别大的权力。童贯的特例估计跟宋徽宗本人有关。宋徽宗本身对艺术的酷爱,使他很少有精力管理朝政,所以把朝政交给他信任的人。宋徽宗所信任的人在我看来有两类,一类就是跟他兴趣相投的,有同样爱好的这样的人,比如像蔡京,蔡京的字写得非常漂亮,宋徽宗就很信任他,把朝政交给他管理。还有一类人就是跟军事有关的,比如童贯。童贯曾用兵河湟,攻打西夏,镇ya方腊,都可以算是小有成绩的。童贯最大的军事动作是所谓的收复燕云。燕云16州是被辽朝人控制的,从宋太祖开国以后就想收复燕云地区,这是赵宋王朝很久以来的梦想。这个梦想在宋徽宗时代由童贯实现了,宋太祖没有实现的,童贯带领军队把燕云地区拿下来了。尽管事实上童贯接收的仅仅是燕京空城和其他六州,而且也不是靠军事实力打下来的,反而暴露了马脚,让金朝感到有机可乘(金人看清了宋军队的衰弱,很快就准备南侵了。),但徽宗君臣以为是一个绝大的胜利,对童贯等人大肆封赏。童贯的地位升高跟这种情况有很大的关系。从制度的层面看,并不是宋朝所有的宦官都有这样的地位。唐朝的宦官可以任意换皇帝,但是童贯即便这么高的地位,也没有对皇帝不利的情况,应该说宋朝的童贯这样的宦官是一个特例。 v]UU&Jq8U  
v]UU&Jq8U  
      林苏:宋朝很少没有杀大臣的事件,为什么呢? v]UU&Jq8U  
v]UU&Jq8U  
   游彪:太祖建立宋朝以后,对武将一直是防范的,怕他们威胁到帝位,所以太祖逐渐地开始重用文官。虽然太祖时代还没有形成一个明确的这样的政策,但是重文的倾向逐渐开始形成。形成过程中,据说在宋太祖的时候给他的子孙定下几条规矩,不杀文官,不杀大臣等。这就是宋人一直津津乐道的祖宗家法,后来宋朝的士大夫一直沿袭的。这样的规范是主要的方面,但宋朝君臣关系有些时候还是出了很多问题。总的来说,宋朝君臣关系还是比较和谐的,因为掌握权力的这些人基本上都是文官,文官也有权力斗争,但是斗争方式跟武将是不一样的,最多是在那打笔战,不至于产生逼宫篡位这样的情况。在我看来,宋朝的权力运作方式跟其他朝代还是有些差距的,这个差距更多的体现在一种皇帝与士大夫共治天下这样的理念上。这种理念在宋朝比较明显。在这种理念下,由于士大夫受到有很好的待遇,也有很高的地位,所以跟皇帝能够和平相处。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南宋灭亡的时候,很多人宁愿跳水自殺,甚至是自fen,甚至整个家族为宋王朝殉葬,别的王朝可能也有,但是这种情况在宋灭亡的时候,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这个事实说明什么问题?就是北宋的王室对士大夫格外的关照,他们的社会地位非常高,所以他们能够比较和睦地与皇帝相处。 v]UU&Jq8U  
v]UU&Jq8U  
    林苏:宋朝的文化非常发达,不仅大臣文化素质很高,皇帝的文化素质经常是这样的,比如宋徽宗可能是历史上文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皇帝。这对宋朝的文化和政治有什么样的影响? v]UU&Jq8U  
v]UU&Jq8U  
    游彪:从总的情况来看,整个两宋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文化发展是一个高峰。我觉得这个高峰不一定是皇帝有多么高的水平。宋朝皇帝从小就受教育,从小就有单独的学校,有专门的学校教育他们,就是所谓的赵家子孙都有专门的学校教育他们。他们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老师一般是由朝廷选出来比较好的老师来教育他们。整个赵家子孙的文化素质都不低,甚至有赵家子孙想考进士,想考的不得了,但是皇帝规定宗室不能考,如果让他们考的话,完全有可能考上的。后来这个规定废去了,很多宗室真的考上了。我看过宋朝的两个登科录,有相当一部分是宗室子孙,上面都注明了的,这个可以看得出来,整个宗室的素质都比较高。在艺术上,宋徽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天才皇帝。他的艺术天才影响了宋的统治。宋徽宗可能因为艺术才华很浓厚,对性格有影响,执政的时候随意性也很大。很多时候不应该做的事情他也做。从政治角度说,宋徽宗是一个昏君,但是从他对宋代文化的贡献来说,宋徽宗的艺术创作给后人留下来的都是无价之宝 v]UU&Jq8U  
v]UU&Jq8U  
今日:150 | 昨日:211 | 最高日:725 | 标记已读 | 精华区 | 最新帖子 主题:5988 | 帖子:50000 | 会员:1562 | 新会员:游小锋 v]UU&Jq8U  
这贴就是论坛的第50000贴
有志者事竟成
离线游家陶

发帖
10923
金钱
16339
贡献值
1170
交易币
307
好评度
1380
家乡
湖南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07-12
游彪正说宋朝十八帝,他应对游酢等宋朝入仕的游氏也有了解。
湖南常德游氏<九言堂>
离线游春波

发帖
6734
金钱
54611
贡献值
193
交易币
209
好评度
1569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
性别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07-12
引用第8楼游家陶于2009-07-12 18:45发表的 : v]UU&Jq8U  
游彪正说宋朝十八帝,他应对游酢等宋朝入仕的游氏也有了解。 v]UU&Jq8U  
v]UU&Jq8U  
正常来说应该对游酢等宋朝入仕的游氏也有了解。但也很难说,也许他连游酢是谁都不知道都有可能。 不过,一个喜欢历史的人而对自已家族不了解的人也很失败的。
有志者事竟成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