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山西(游姓聚居地140000) HlH64w2^R
山西省(140100太原市,140200大同市,140300阳泉市140400长治市,140500晋城市,140600朔州市,140700晋中市,140800运城市,140900忻州市141000临汾市,141100吕梁市),山西省地处黄河流域中部, "东则太行为之屏障,西则汾河为之襟带。北则阴山、南则首阳、砥柱、析城诸山滨河而错峙。汾、浍荣流于右,漳、沁包络于左"。因地属太行山以西,故取名山西。自古被称为“表里山河”。春秋时期,大部分地区为晋国所有,所以简称“晋”。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天然屏障,与河北省为邻;西、南以滔滔黄河为堑,与陕西省、河南省相望;北依绵绵内长城,与内蒙古自治区毗连。山西,山脉很多。山脉延绵起伏,丘陵起伏,沟壑纵横,雄险巍峨。东界太行山,西有吕梁山,北亘北岳恒山、五台山,南耸中条山,中立太岳山。五台山海拔3058米,为华北最高峰。母亲河黄河,北自偏关县老牛湾入境,飞流直下,一泻千里,抵芮城县风陵渡而东折,南至垣曲县碾盘沟出境,途经19县560个村庄,流程965公里。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在吉县壶口一带河床突然下跌15至20米,流水直泻,形成壮观的壶口瀑布。在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山西的地位举足轻重,而且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 ,越是乱世越是显得重要 ,谁拥有了山西,谁就可以称雄天下,周朝时,山西是唐国的领地。后来唐叔虞的儿子燮父因唐国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山西是五霸之一的晋国。战国时,瓜分了晋国的韩、赵、魏三国,与秦、楚、齐、燕并称为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有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等五郡。到隋时,太原是黄河流域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的第三大城市。隋末 ,李渊父子起兵于太原 ,建都长安后,把太原尊为“北都”,意即“别都”。五代时期,后唐 、后晋 、后汉和北汉都是以山西为根据地起家。在元末明初,中原连年战乱,灾荒频繁,而山西尤其是晋南一带,经济繁荣,人口稠密,成为明初向外移民的主要地区。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山西曾向外移民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一个主要移民站。全国不少地方流传的“问我祖先在何处,洪洞大槐树”,即由此而来。明清时期,晋商和山西票号的崛起,著称中外。全省总面积156579平方公里,人口3410万人,现辖太原、大同、朔州、阳泉、长治、忻州、吕梁、晋中、临汾、运城、晋城等11个地级市,省会太原,省政府驻太原市府东街。中华游氏世居山西 万人,聚居地分布如下; HlH64w2^R
08---01太原市(游姓聚居地140100) HlH64w2^R
太原市140101市辖区,140105小店区,140106迎泽区,140107杏花岭区,140108尖草坪区,140109万柏林,140110晋源区,140121清徐县,140122阳曲县,140123娄烦县,140181古交市,太原是山西省的省会,濒临汾河,三面环山,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称谓由来;原是指宽广平坦的地形,若平原、高原、草原、沙原、苔原者然。诠释词义说:“广平曰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毛泽东《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皆“原”之妙用。太,古通“大”,如太子亦作“大子”;大、太也有差异,太者大加一点,犹言比大还大,表示大之不尽,或谓很大、极大。太原,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古城,2003年迎来了她建城2500周年的辉煌庆典(公元前497—2003年)。以其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资源而闻名天下。太原很大很大,与全国任何一个城市相比,包括著名的古都北京、西安、杭州、苏州、开封、洛阳在内,都毫不逊色。唐代大诗人李白曾经盛赞太原“天王三京,北都其一。”“雄藩巨镇,非贤莫居。”历史文化是古城太原最大的一笔精神财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天下为36郡,又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设置了太原郡,郡治晋阳。汉代并州刺吏部设治晋阳,这也是太原称并州之始,太原简称“并”亦来源于此。是时,太原已成为全国十三州部治所之一,闻名遐迩。面积6988平方公里。人口350.18万人。中华游氏世居太原 万人,聚居地分布如下; HlH64w2^R
HlH64w2^R
1太原游家村 HlH64w2^R
2清徐县游家村 HlH64w2^R
3阳曲县游家村 HlH64w2^R
4娄烦县游家村 HlH64w2^R
5古交市游家村 HlH64w2^R
【附录】; HlH64w2^R
HlH64w2^R
08---02大同市(游姓聚居地140200) HlH64w2^R
大同市(140201市辖区,140202城区,140203矿区,140211南郊区,140212新荣区,140221阳高县,140222天镇县,140223广灵县,140224灵丘县,140225浑源县,140226左云县,140227大同县),大同市位于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的中心、黄土高原东北边缘。京包铁路、北同蒲铁路、大秦铁路的交点,北邻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东邻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南与山西省朔州市相接、南靠山西省忻州市。大同是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同最早为代京自古为军事重镇和战略重地,是兵家必争之地:“三面临边,最号要害。东连上谷,南达并恒,西界黄河,北控沙漠。实京师之藩屏,中原之保障”。曾发生上千次大小战事。大同境东的马铺山是汉代刘邦与匈奴奋战七昼夜的战场;金沙滩(今属山西朔州市界)是杨家将血浴沙场的故址。大同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北方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城市之一,素有“三代京华,两朝重镇”之称。平型关是内长城的一个关口,位于灵丘县西南方,明朝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修筑。平型关城虎踞平型岭上,呈正方型,周围九百余丈,南北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真谓峻岭雄关。这里又因发生了举世闻名的平型关战役而闻名。1937年9月25日,日本最精锐的第5师团(坂垣师团)第21旅团(坂本旅团)的两个联队共2000余人在平型关乔沟地区遭到了林彪的八路军第115师共9000余人的全力攻击,激战中,驻涞源、蔚县的日军第21旅团第42联队向平型关增援,在驿马岭地区遭到第115师独立团和骑兵营阻击,被消灭300余人,被迫撤回。在此一役击毙日军1000余人,毁敌汽车100辆,大车200辆,缴获枪1000多支,轻重机枪20多挺,战马53匹,另有其他大量战利品。第115师在此战中也伤亡400余人。这是中国抗战开始后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利,它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人心,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热情。总面积为14176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9.1%。总人口约321万是山西省第二大城市,华北地区较有影响力城市之一素有“中国雕塑之都”,“凤凰城”和“中国煤都”之称。中华游氏世居大同 万人,聚居地分布如下; HlH64w2^R
1大同游家村 HlH64w2^R
2阳高县游家村 HlH64w2^R
3天镇县游家村 HlH64w2^R
4广灵县游家村 HlH64w2^R
5灵丘县游家村 HlH64w2^R
6浑源县游家村 HlH64w2^R
7左云县游家村 HlH64w2^R
【附录】 HlH64w2^R
08---03阳泉市(游姓聚居地140300) HlH64w2^R
阳泉140301市辖区,140302城区,140303矿区,140311郊区,140321平定县,140322盂县,阳泉市区有泉五处,终年涌漾,泽润一方,故称漾泉,后演绎为阳泉。地处“三晋要冲”,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早在春秋末期,赵简子为适应军事争雄的需要,在今市区修筑“平坦城”,屯集粮草,驻兵把守,为重要的军事要塞。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渊曾在此设州,管辖寿阳、盂县、石艾、乐平等县,是古阳泉历史上第一次升为州级建制。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在此设置平定军,发兵太原。1905年,正太铁路在阳泉设站。随着交通运输的发展,一批采掘、冶炼企业相继成立,使阳泉站为山西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随后,以阳泉站为中心,聚集行商坐贾,逐步成为山西东部地区和连结晋冀两省的商品集散地。1947年5月2日,阳泉解放,正式建制为阳泉市。阳泉市位于山西省东部,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是晋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全国重要的矿产集中区,境内矿藏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素有“煤铁之乡”之誉。面积4452平方千米,人口131.96万。中华游氏世居阳泉 万人,聚居地分布如下; HlH64w2^R
1阳泉游家村 HlH64w2^R
2平定县游家村 HlH64w2^R
3盂县游家村 HlH64w2^R
【附录】 HlH64w2^R
08---04长治市(游姓聚居地140400) HlH64w2^R
长治市(140401市辖区,140402城区,140411郊区,140421长治县,140423襄垣县,140424屯留县,140425平顺县,140426黎城县,140427壶关县,140428长子县,140429武乡县,140430沁县,140431沁源县,140481潞城市),长治市,东倚太行山,与河北、河南两省为邻,西屏太岳山,与临汾市接壤,南部与晋城市毗邻,北部与晋中市交界。为太行山,太岳山所环绕,构成高原地形,通称“沁潞高原”,又称“上党盆地”。境内山地、丘陵、盆地纵横交错,海拔大都在800--1500米之间,最高的太岳山北台顶,海拔2453米。长治古称上党,位于山西省东南部,《荀子》称为“上地”。“上党”的意思,就是高处的、上面的地方,即“居太行山之巅,地形最高与天为党也”,因其地势险要,自古以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得上党可望得中原”之说。长治市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于1945年10月建市。曾当选2004年度中国十大魅力城市。面积13864平方千米,人口3 HlH64w2^R
16万人。中华游氏世居长治 万人,聚居地分布如下; HlH64w2^R
1长治游家村 HlH64w2^R
2襄垣县游家村 HlH64w2^R
3屯留县游家村 HlH64w2^R
4平顺县游家村 HlH64w2^R
5黎城县游家村 HlH64w2^R
6壶关县游家村 HlH64w2^R
7长子县游家村 HlH64w2^R
8长子县游家村 HlH64w2^R
9沁县游家村 HlH64w2^R
10,沁源县游家村 HlH64w2^R
11,潞城市游家村 HlH64w2^R
【附录】 HlH64w2^R
08---05晋城市(游姓聚居地140500) HlH64w2^R
晋城市(140501市辖区,140502城区,140521沁水县,140522阳城县,140524陵川县,140525泽州县,140581高平市),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区位适中,交通便捷,是山西通往河南的重要门户。交通以太焦铁路、侯月铁路为骨干,公路四通八达。晋城政区的设置,最早可追溯到公元583年,在隋开皇初年这里就设置州府,称为"泽州"。以后虽历经变化,但管辖范围大体一致。自古以来,这里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之乡"之美称。仰历史文明之光,这里曾哺育和造就了一大批历史名人,如唐代著名佛经注疏家高僧慧远,宋代文学家刘羲叟,首创诸宫调的艺术家孔三传,明代经济学家王国光,诗书大家张慎言,清代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编纂陈廷敬,数学家张敦仁,当代著名作家赵树理等,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85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晋东南地区,成立省辖地级市晋城市,实行市管县新体制,以原晋城市(分为城郊两区,郊区即现在的泽州县)、高平、阳城、沁水、陵川4县为所属行政区。省辖市始于此,管辖范围与古泽州的版图一致。面积9490平方千米。人口约200万,以汉族为主。中华游氏世居晋城 万人,聚居地分布如下; HlH64w2^R
1晋城游家村 HlH64w2^R
2沁水县游家村 HlH64w2^R
3阳城县游家村 HlH64w2^R
4陵川县游家村 HlH64w2^R
5泽州县游家村 HlH64w2^R
6高平市游家村 HlH64w2^R
11游家村 HlH64w2^R
【附录】 HlH64w2^R
08---06朔州市(游姓聚居地140600) HlH64w2^R
朔州市(140601市辖区,140602朔城区,140603平鲁区,140621山阴县,140622应县,140623右玉县,140624怀仁县),朔州市位于山西省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西北毗邻内蒙古自治区,南扼忻州市 雁门关隘,北距古城大同129公里,南至省府太原200公里,东到首都北京502公里。从山西人走西口大致的路线图看,从山西中部和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杀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民间所说的“走西口”中的“西口”就是山西省朔州市右玉县杀虎口。走出这个西口,就到了昔日由山西人包揽经商天下的归化与绥远(统称归绥)、库伦和多伦、乌里雅苏台和科布多及新疆等地区。“杀虎口”还是通往蒙古恰克图和俄罗斯等地经商的重要商道。“杀虎口”的兴衰史也反映了晋商发展兴衰的历史。朔州,是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省辖地级市。中国新型的以煤电为主导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一座正在崛起的北方生态园林工业城市、中国农区最大的奶牛基地和北方重要的陶瓷生产基地。中华游氏世居朔州 万人,聚居地分布如下; HlH64w2^R
1朔州游家村 HlH64w2^R
2山阴县游家村 HlH64w2^R
3应县游家村 HlH64w2^R
4右玉县游家村 HlH64w2^R
5怀仁县游家村 HlH64w2^R
【附录】 HlH64w2^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