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05/22 03:58 亓樂義 不久前,本報刊登一則奇聞軼事,故事發生在福建寧德,一枚碩大的牡蠣殼竟「長」出唐詩。經專家分析,該野生牡蠣可能長時間附著在某刻字的圓柱壁上,以致在殼內側長出刻有唐詩的烙印,字字清晰,令人稱奇。 p,5i)nEFj
p,5i)nEFj
消息見報後,台中一位八十多歲的老先生楊錦銓,投書本報,自稱七十五年前,他從姑母學到一門手藝,從單隻白帶魚的頭骨中,找出若干魚骨片,不需剪裁,即能組成一隻栩栩如生的飛鶴,故稱「魚骨飛鶴」。 p,5i)nEFj
p,5i)nEFj
楊錦銓早年從大陸赴台,曾移居美國多年,後返台定居,是甲骨文專家,見多識廣。就他記憶所及,此種渾然天成之物,迄今他未曾看過第二件,也從未向人展示。 p,5i)nEFj
p,5i)nEFj
楊錦銓說,「飛鶴」的頭部及其尖喙,藏在魚頭隱密處,不經傳授,很難發現;鶴的翅膀,取自魚鰭,底處有鉤,正好插入鶴體;鶴的軀幹,取自魚頭主骨,該骨全身有多處縫隙,正好安插頸、翅、腳、尾等部,不需剪裁,彷彿天意。 p,5i)nEFj
p,5i)nEFj
鶴的頸,長而彎曲,是鶴的特徵,亦為魚骨天然成形;魚的頭骨,何以有像鳥爪的腳,然白帶魚就有,不多不少,正好一雙,成平收狀,猶若飛鳥一般。由於魚骨本身有膠質,正好用於黏合,除了紅丹作為稍許上色(鶴頭及翅膀),其餘均渾然天成。 p,5i)nEFj
p,5i)nEFj
出生福州的楊錦銓,不知姑母從何處學到此手藝。其姑丈曾在浙江擔任縣長,手藝或傳自浙江,源頭已不可考了。 p,5i)nEFj
p,5i)nEF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