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At k-2M
原文标题:北宋理学家——游酢
原作者:罗筱云 u-At k-2M
u-At k-2M
一、生平
游酢(1053~1123年),北宋理学家。字定夫,号广平,又号豸山,宋建州建阳禾平里(今麻沙长坪)人,人们称他荐山先生。熙宁元年(1068年)与从兄醇二人同拜族叔理学家游复(字执中)为师,就读家塾;三年(1070年),从学本地学者江侧于石壁山即集公山;五年(1072年)游学京师(今河南开封),与程伊川颐相见,伊川以“其资可适道”向其兄程明道颢推荐;次年,(1073年)补入太学学习。
元丰四年(1081年),杨时赴徐州司法任,绕道颍昌扶沟,会游酢,后随游酢拜见程颢。元丰五年(1082年),游酢30岁,登南平黄裳榜进士。元丰六年(1083年),授越州萧山县尉,元丰七年(1084年)到任,游酢从此走上仕途之道。因他决狱明快,政绩突出,第二年就被推荐入朝,官太学录。一年后改宣德郎,升博士。元祐三年(1088年),调任河南河清,并结识了范仲淹之次子范纯仁。范纯仁后调河南颍昌任知府时,就带游酢同行,提拔游酢为府学教授。元祐八年(1093年),范纯仁复入朝为相,游酢被授太学博士衔。绍圣二年(1095年)范纯仁第二次罢相,贬出京师,游酢遭牵连,自请外调,出任齐州(今山东济南)判官厅公事。
绍圣三年(1096年)十月,游酢父亲游潜在长坪去世。游酢回建阳,筑草堂于豸山之麓以守制。他乘这段时间,总结平生所学,著《论孟杂解》、《中庸义》两书。元符二年(1099年),游酢调任泉州签判。这年游酢曾到武夷山五曲“水云寮”讲学,在此完成了《易说》、《诗二南义》等著作。
元符三年(1100年)11月,宋徽宗即位,召游酢回京(开封)任监察御吏。崇宁元年(1102年),游酢以御史出知和州(在今安徽省)。崇宁三年(1104年),游酢调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任知州,四年后调任汉阳军(今武汉汉阳)知府。政和四年(1114年),游酢思乡思亲情切,“以亲老再乞宫祠”,获准除提点成都府长生观。
翌年七月,游酢80余岁的母亲去世,游酢匆匆解官回乡奔丧。政和七年(1117年),游酢阙服调任舒州(今安徽潜山)知州。宣和元年(1119年),游酢又被调任濠州(今安徽凤阳东)知州。宣和二年(1120年),游酢66岁在濠州任上因受同僚牵连被罢官,游酢的政治生涯就此结束。
游酢的晚年心境凄凉,主要是因他的七子一女,三人夭折,其余的四子一女均未成大器,无所建树。他希望子孙能像他一样发愤读书,成为国家栋梁,却未能如愿。
宣和五年(1123年)五月二十三日,游酢病死他乡,享年71岁。同年十二月,与夫人吕氏合葬和州含山县升城乡车辕岭。
二、主要贡献
(1)理学方面
朱熹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刊刻的《四书章句集注》(后人简称《四书集注》),影响极为深远。然而在《四书集注》之中,就收录了游酢的七条语录。事实上,游酢在传播和弘扬二程理学即洛学、开创闽学中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理学是以《四书》为基本经典,既具有思辨哲学的性质又有实用价值,因而成为中国封建时代后期的统治思想。理学的先驱者是北宋的胡瑗、孙复、石介,发展者是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邵雍等,集大成者是南宋的朱熹;而游酢则是理学南传,由二程到朱熹集大成的义理之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关键人物。在程朱理学形成过程中,游酢、杨时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应该说前期当是游酢发挥了作用;后期才有杨时发扬光大二程思想。
我们从朱熹的一些著作可以看出他对游酢理学思想是有所继承的。朱熹编著《程氏遗书》、《伊洛渊源考》,离不开游酢编的《明道先生语录》和《伊川先生语录》。朱熹在《伊洛渊源考》中保存了部分游酢语录就是继承游酢理学思想的明证。朱熹注释《四书》也多处引用游酢的经学观点。游酢发展了程颐的修养论,并明确重视修养的目的,是要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道德修养是通过为学来实现的,而为学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更认为去私欲,明人伦是务本。这些研究成果都被集大成的朱熹所吸收。还有游酢的许多理学观点为朱熹注释《四书》提供了论证依据。
(2)政绩卓越
游酢为官期间能做到“惠政在民”,可称是北宋时州官的楷模。游酢认为当官首先要正确对待庶民百姓,正确处理官民之间的矛盾,把人民摆在重要的位置上。他在《君子体仁》一节中曰:“仁者,人也,仁为众善之首,故足以长人。”就是说对待庶民百姓要有爱心,结交朋友亲厚仁慈,这是君子所要做的事的根本。
“为政在人”是游酢勤政为民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他在《陈太平策》一文中讲的很深刻。
“薄敛谨刑”,是游酢勤政为民思想的核心。用现代汉语的解释游酢的“正道”就是依法行政、依法治国。办什么事离开“正道”将祸国殃民。
游酢从政30多年,从实践中总结了以仁爱为怀,减轻赋税,谨慎施刑,关心老百姓疾苦的治政主张,对北宋当朝乃至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3)“程门立雪”
“程门立雪”尊师重道,是游酢在教育上的贡献。他从小敬师好学,虚心求教。“程门立雪”这一尊师重道的典故,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脍炙人口。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们应以游酢为镜,提倡尊师重教。当然,我们今天纪念游酢,并绝非因为他传播发展的理学在几百年封建社会中成为居于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乃是因为他在传统文化中占有一席重要地位。他为道南学派创始人承先启后,实在“功不可没”。特别是他的“尊师重道”精神更值得我们广为传播,弘扬光大。
(4)文化史方面
游酢书法自成一体,独具风格,他的草书堪称一绝。清《草字汇》、《草书大字典》、《中国书法大字典》、《草书查真大字典》、《历代名家草书选》等7种有影响的书法汇编都选上他的单字草书。宋朝书法主流是尚意的,游酢就以不同的用笔及奇特的体势来表现变幻天真意象的情趣。游酢不仅被《草字汇》推为“草圣”,而且他的小楷书法功力深厚。行笔稳健,法度严谨,气势开阔,字体秀丽,结构富于变化,堪舆唐人比肩。游酢的书法不管是草书,还是楷书,皆为中国书法之珍品。
游酢的“诗”论,贡献亦很显著。学诗,强调“正其心”“无邪思”。他对《诗》能够扬其所长,抑其所短,披沙拣谷,取精用宏。他继承先儒学说,在评诗中强调“修身正家”,并把它看作是治国平天下所必须仰赖的修养根基,他在评述《二南》诗时,就强调了“求诸已,而后求诸人”、“治其内,而后治其外。”这种处世经邦的原则,很得儒学精髓。总之,游酢的“诗”论,是我国古代儒学家、理学家的文学观的一个缩影。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原则,通过对游酢“诗”论的述评从中提取可资鉴之处,这对诗评诗论的发展,当是不无裨益的。 (责任编辑 滕元明) u-At k-2M
原载:[福建史志(2002)] u-At k-2M
u-At k-2M u-At k-2M u-At k-2M [ 此帖被游心华在2016-09-21 15:41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