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游姓聚居地----- 5_XV%-wM
凤池游家村简介 5_XV%-wM
凤池游家村是中华游姓聚居地之一,位于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闽江上游建溪、沙溪合流处,市区东郊28公里的南山镇内,是南山镇第一大行政村。南宋•嘉定七年(公元1214年)游酢第五世孙游严,时年41岁,携夫人朱氏玉颜,自建阳长坪卜居剑浦县凤池坊(今延平区南山镇凤池游家村)其为凤池游家村开基祖。是宋代先贤“御史定夫游公祠” 所在村,历经风雨796载。土地总面积15375亩,耕地面积1474亩,林地面积1189亩,村落用地200亩。全村有游氏536户,2270人,编为13个村民小组。村中有4米宽的道路4条并分别命名为:“定夫路”、“居敬路”、“昌莘路”、“道南路”;5米宽的街巷有“立雪巷”、“四贤巷”、“台北巷”等若干条。 “砺狮山而钟秀气、带凤水而焕文光”(御史祠明代楹联)。走进凤池游家村,一股清新隽永的文化气息便迎面朴来,古朴庄严的游定夫祠傍山而立,“程门立雪、载道南来” 八个大字跃然入目,太叔文章安郑国,定夫道学仰程门,不禁令人对凤池游家村这个山村厚重的历史传统文化肃然起敬。 5_XV%-wM
凤池游家村融日月之光辉,天地之精阳,风生水起,人杰地灵,山环水秀,盆地村落,峰峦叠嶂,林木茂盛,四面环绕,雄奇俊美,交通便捷,水电充足,游氏家风,淳朴友善,社会治安,稳定和谐。兴学重教,风气之盛,堪称典范,为人称道。“程门立雪”“载道南来” 开闽学之先河!游氏历代子孙,从游酢九世孙游以仁创建“御史定夫游公祠”起,大力弘扬先祖“程门立雪”精神,世代传承不衰。大兴兴学重教之风,设义田,立奖学基金制度,并规定贫困生入学可减免学费,考中秀才,举人,进士等者,奖励耕地,其子孙享有继承权。这一制度延续到1949年约600余年。它极大地调动了莘莘学子积极性,从而贤才辈出。自南宋以来,有据可考的理学家12人,书法家12人。明代最拔萃的理学家、书法家、尚书游居敬一家“五世宦仕” ,朝庭为其一家荣立“六个牌坊”,闻名于世。清代理学家、书法家、武德骑尉将军游昌莘一家,五品以上将军6人“荟萃于家”。在明•清•两朝有217名学子登科取仕,其中进士5人,举人2人,太学生、监生38人,五贡(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25人,文武秀才147人;有64人取仕任职,其中尚书、侍郎、巡抚、御史、知府、知县和将军等不乏其人。自1949年到2006年全村考取研究生2人,大学生35人,大专生36人,中专生50人。有处级干部2人,科局级干部10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8人,百万元业主好几户。在近现代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众多“红点户”,游家儿女游恒均等数十人先后投身革命队伍,在其战争中壮烈牺牲的革命烈士有游恒卯、游红悌、游成厚、游发聘、游其衿等。 5_XV%-wM
“昔日荣光今又耀”,广修德业昭今古,平守箴规学圣贤。近十几年来,闽台宗亲联谊活动十分活跃,已有十几批台湾游氏宗亲组团到凤池游家村寻根谒祖,从而加深了两岸亲缘交往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海峡两岸地缘近、史缘久、血缘亲、文缘同、语缘通、商缘广的“六缘文化”。游定夫祠、游定夫书院、立雪亭、游定夫学校、府第宅、将军楼、坤土舍等古建筑群及元、明、民国等石碑、匾额、柱联,文物古迹保留完整, “文臣武将村”、“理学之乡”声名远播,享誉海内外。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现已被成为“中央电大开放教育试点基地”、“中国教育学会学尝试教学实验基地”、“南平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南平市南山理学风景名胜区”“福建省和南平市游酢文化研究会的工作基地”,“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 5_XV%-wM
凤池游家村就是一本家族史,游恒派、游成田、游梦熊等主编的《凤池村志》开创了全国村志编修之先河,记录着中华游氏聚居地这块土地上的风雨兴衰,见证着这里的中华游氏族人的智慧创造。今天的凤池游家村是欣欣向荣的中华游氏聚居地的缩影和典范!是旅游观光、德育教育的好地方,慕名前来学习参观旅游者络绎不绝。“有凤来仪”,凤池游家村这朵绚烂夺目的“福建省历史文化名村”之花,未来将在全国历史文化名村的百花园里绽放得更加鲜艳夺目,永远辉煌!(游同源2010-10-1) 5_XV%-w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