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爷爷那么长时间不来看我呢? ,E\h !/X
,E\h !/X
,E\h !/X
,E\h !/X
爷爷一个月前去世了,每周都要见一次爷爷的年年忍不住问爸爸:“我们怎么还不去看爷爷啊?” ,E\h !/X
,E\h !/X
爸爸告诉他:“宝宝,爷爷去世了,我们看不到了,他也不能来看我们了。” ,E\h !/X
,E\h !/X
年年好奇地问:“爸爸,什么是去世呀?” ,E\h !/X
,E\h !/X
奶奶为什么那么长时间不来看我呢? ,E\h !/X
,E\h !/X
外公去了哪里? ,E\h !/X
,E\h !/X
为什么外婆躺在那里不说话也不动,外婆是睡着了吗? ,E\h !/X
,E\h !/X
爸爸妈妈也会死吗? ,E\h !/X
,E\h !/X
我什么时候会死啊? ,E\h !/X
,E\h !/X
很多孩子最初了解死亡是从《狮子王》之类的电影中得到的。当孩子看到辛巴的父亲穆法沙一动不动地躺在山谷里,辛巴在一边悲伤地站着,孩子这时候也许会向你发问:辛巴的爸爸怎么了?这时候你可以举一些自然界其他的例子:树叶由无到有,由绿变黄而后凋零。或者你也可以将你的解释更具体些:“当某种生命已经结束,他不会再有感觉,不会感觉到饥饿、炎热或寒冷;他不会再移动,不会再走路、呼吸、说话和吃东西。” ,E\h !/X
,E\h !/X
相对电影来说,书里的情节更容易被孩子领会。当书中的某个角色死掉了,这是一个与孩子交流“死亡”的好机会。你可以试着问他:“你知道‘死亡’是什么意思吗?” ,E\h !/X
,E\h !/X
假如你已经与孩子谈论过死亡,那么孩子就更容易理解身边的人已经逝去是怎么回事了。 ,E\h !/X
,E\h !/X
不过,孩子在5岁以前是很难真正理解死亡的含义的,它们对于死亡的感知也是很表面化的。但是这种表面化对于孩子的心灵却是一种保护作用。所以,父母不要让孩子过多地思考这些父母尚无法真正弄懂的问题。 ,E\h !/X
,E\h !/X
“人老了都会死,爸爸妈妈和你也不例外。” ,E\h !/X
,E\h !/X
由于孩子还缺乏有关时间的概念,从一个幼儿园孩子的视角来说,一个初中生就已经“很老”了。因此,当孩子问及父母是否会死的时候,父母若回答“老了就会死”,会让孩子觉得死亡离自己的亲人很近,他会对死亡很恐惧,担心失去自己的亲人。 ,E\h !/X
,E\h !/X
“爷爷走了。” ,E\h !/X
,E\h !/X
“他睡着了。” ,E\h !/X
,E\h !/X
这些回答有些含糊不清,孩子会觉得爸爸妈妈没有真正回答自己的问题,还会从别的途径进行了解。此外,有心理学家指出,不要将死亡描述成睡着了或长眠不醒。如果你这样做一定会造成孩子的睡眠障碍,使他不能很好地入睡或者害怕睡眠。 ,E\h !/X
,E\h !/X
“爷爷去天堂了,生前做好事的人死后都能进天堂的,那里很美很美;坏人就进不了天堂,只能进地狱。” ,E\h !/X
,E\h !/X
这样回答乍一看很好,既满足了孩子的好奇心,还让孩子日后能“向善”。但是事实上,这种回答却更阻碍孩子的心性发展。因为孩子日后在学校中、书本里会受到种种科学的教育,当学校的教育与家庭教育出现冲突时,孩子就会对父母的教导怀疑乃至抵触了。所以,回答问题时,要考虑孩子日后的发展,从一开初,就给予孩子正确的、科学的回答。 ,E\h !/X
,E\h !/X
“死了就是死了,什么也做不了了。” ,E\h !/X
,E\h !/X
孩子的心灵是稚嫩的,尽管上述说法比较科学,但是语气却如斥责孩子一般。与孩子交流不仅需要正确的语言说服,亦需要语气、姿势的和缓舒坦,让孩子觉得和爸爸妈妈交流、向爸爸妈妈提问是有意思的、能得到结果的。 ,E\h !/X
,E\h !/X
“小孩子别问这么多。” ,E\h !/X
,E\h !/X
一般来说,由于孩子的心智还未发育完全,因此父母最好不要主动向孩子说起死亡的事情。但是,一旦孩子问起,父母也不能逃避、推诿或以含糊不清的语言敷衍了事。因为孩子的心性是对越不知道的东西越是好奇,父母不跟他正面讲,他会因此更好奇,在通过别的方式了解到死亡的含义时,会感到恐惧或者认识出现偏差。 ,E\h !/X
,E\h !/X
因此,当孩子问到时,必须正面回答,但是,父母对此问题应该点到则止,满足了孩子想知道的东西后就可以立即结束谈话。 ,E\h !/X
,E\h !/X
“爷爷去了一个很远的地方,但我们现在还去不了。” ,E\h !/X
,E\h !/X
在孩子很小、对衰老和死亡还没有什么概念的时候,这种回答起码会给孩子一个安慰。但是如果孩子大了,或者是孩子喜欢刨根问底,那么还是较为正面的回答较好。 ,E\h !/X
,E\h !/X
“去世就是说永远离开你了。爷爷年龄大了,年龄大了就会去世的。但是你也不要太悲伤,因为爷爷是微笑着离开你的。” ,E\h !/X
,E\h !/X
在孩子问及死亡的问题时,父母首先需要客观地告诉孩子人老了都会死的,但是也要给孩子这样一种意识:死亡距离我们还很遥远,我们还会相处好长一段时间。这样就会使孩子觉得时间还很长,不会因为受到死亡威胁而焦虑不安。 ,E\h !/X
,E\h !/X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生老病死都是需要面对的重大人生问题。但是,这些问题有些父母尚不能完全明白,更何况一个几岁的孩子。因此,在面对这些问题时,父母更应该小心翼翼。一方面不能打消孩子渴求答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不能让孩子背负过重的心理负担。 ,E\h !/X
,E\h !/X
父母首先要培养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才能以正确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引导孩子们面对这些人生难题。在面对此类问题时,要在衡量孩子的认知能力、年龄、心理因素的基础上,在孩子可以理解的范围内小心回答。一般说来,父母可以从周围的环境入手,让孩子明白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是很正常的,也是不令人害怕的。万不可忌讳回答这些问题。当孩子问及时,家长如果避讳或显示出恐惧,孩子就会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受欢迎的题目。然而他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回答,他也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解开这些疑虑。 ,E\h !/X
,E\h !/X
孩子第一次主动发问死亡问题一般在4~5岁。此时,孩子并不太懂“死”这个词汇的含义。 ,E\h !/X
,E\h !/X
6~7岁的孩子一般不认为死亡是一个生命的终结,多数会认为“死”只是暂时的离开,不久就会归来。 ,E\h !/X
,E\h !/X
7~9岁的孩子则对死亡已经有了较客观的认识,知道死亡是永久的离别。 ,E\h !/X
,E\h !/X
研究指出,孩子面对亲人去世,往往恐惧大于哀伤,产生严重的失落感,认为失去了一个重要的依靠,甚至幻想着自己也即将死去。一方面,他们很难接受死亡造成的既成事实,另一方面死亡带来的惊恐会造成情感上的长期困惑。因此,父母在面对孩子提出的这些问题时,一方面要正面地告诉他死亡的含义,另一方面要告诉他死亡离我们还很远,不至于让他陷入死亡的恐惧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