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5627阅读
  • 16回复

[外姓族谱]从义宁州客家文献看上杭客家向义宁州移民史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7202
金钱
55005
贡献值
4479
交易币
20
好评度
3889
家乡
福建省永定县大溪乡太联村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5-29
        
  摘要
Y/8K;U|  
  福建闽西上杭,是客家人的祖籍地。由于它地处客家母亲河汀江中游,自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唐宋以来,吸引了众多客家先民在这里开基立业,繁衍生息,成为李、张、丘、廖、吕、游、周、黎等几十姓客家人的发祥地。宋、元、明、清,上杭客家裔孙不断向闽、粤、赣、湘、台等地播迁、发展,并拓展到东南亚各国及海外。上杭客家向义宁州的移民,是发生在清初上杭客家人向外移民高峰期中的一段移民史。馆藏义宁州客家族谱文献记载,清初,正值清中央政府组织的“湖广移四川”移民 运动开展不久,江西义宁州亦颁布了“奉谕招民”垦荒优民政策,在此背景下,大量闽粤赣客家人迁徙义宁州。资料显示,至康熙末年,入迁义宁州者近万丁,上杭客家迁入人数最多。客家人移民义宁州后,初因春去冬归,扎棚而住,史称“棚民”。“怀远都”成立后,又称之为“怀远人”。 Y/8K;U|  
  一、义宁州“奉谕招民”的历史背景 Y/8K;U|  
  义宁州地处江西省西部修河上游,居幕阜山脉和九岭山脉之间,为江西、湖北、湖南省交界处。唐代为武宁县,德宗贞元年间析武宁县西八乡(高乡、崇乡、奉乡、武乡、仁乡、西乡、安乡、泰乡)置分宁县,唐、宋两朝均为上望等级的泱泱大县。元代升为宁州;清嘉庆六年(1801年)改名义宁州。 宣统二年,义宁州析出县南上崇乡、上武乡另设铜鼓县。民国元年(1912年)改义宁州为义宁县。民国3年改义宁县为修水县。 Y/8K;U|  
  明末清初,义宁州因连年兵燹,时遭水旱灾害,死丧及逃难者甚多,大片抛荒田地无人耕种。县内地广人稀,荒田地二千八百七十多顷,缺粮一万馀石。‘民无遗类,地尽抛荒’‘官虽设无民可治,地已荒无力可耕,无赋可征’状况引起清朝统治者的警觉。顺治九年(1652年),湖广以祖泽远为首,累疏‘招垦开荒’,开始了‘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活动。康熙十七年(1687年),义宁知州班衣锦,亦奉檄召民劝垦荒田山地。告示百姓,宁州田肥地美,水旱无忧,地广人稀,入迁者可以任意插地为界。在此背景下,大量闽粤赣客家人迁徙义宁州。有资料显示,至康熙末年,闽西、粤东、南赣等地入迁者已近万丁。 Y/8K;U|  
  二、上杭客家人应招迁入义宁州 Y/8K;U|  
  义宁州“奉谕招民” 优民政策,对于人稠地密上杭客家人来说,无疑具有巨大吸引力。从康熙十七年至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年间,上杭客家人挈妇将雏,有的“挟重资为鬻,转远经营,颇获利息,与例相符,遂隶籍居宁”;有的爱慕宁州“山水秀丽,风俗勤朴,卜筑而居焉”;“有的为躲避兵乱或城市喧嚣,寻觅一个清幽恬静的环境,隐居怡养天年” 应招义宁州。笔者从客家族谱馆藏的上百种义宁州与上杭客家族谱中,筛选陈、张、赖、廖、叶、邓、邱、李、刘、何十姓的族谱记载例举如下,从中人们可以窥见当年上杭客家人向义宁州移民的历史轨迹。 Y/8K;U|  
  陈氏。《(江西修水客家)陈氏族谱》载,中都琳坊陈氏开基祖为十一郎公。十一郎公,讳扶桑。清雍正庚戌年(1730年),陈十一郎公十八世孙陈鲲池,名公元,字腾远,号鲲池,与其兄公远,弟公升在闽、粤、赣(南)客家人向赣西北山区迁徙的高潮中,与同乡何巨珍何巨兰、邱尧林兄弟结伴迁往义宁州安乡十三都护仙坑,结棚栖身,种兰为业,三十年后迁泰乡七都竹塅创业定居。陈鲲池生四子:克绳、克侗、克藻、克修,称竹塅陈氏“四房”。 Y/8K;U|  
  张氏。《(江西修水客家)张氏宗谱》载,鄞江始祖张化孙开基上杭白砂茜洋,生18子108孙,裔孙快速繁衍闽粤赣各地。化孙公各支“或由闽之上杭,或由粤东嘉应州、平远县等处迁宁”者甚众,而由上杭直接迁义宁州的主要有六支:益昌公,号玉峰,先世居闽杭,幼随英琳公,客义宁之四都,遂为阛阓,分两地而家焉;化孙公七世孙衍通公,由上杭古田里迁义宁州开基;化孙二十二孙世亮汉,迁徙安乡沙埚里桃陇开基;化孙公二十五世孙武进公,徙桃源铺开基;文渊公,讳斌,字彦胜,号文渊,世居闽杭,幼随诜振公商宁之彭市,遂家焉;辉石公,于乾隆年间随父元基公由闽之上杭迁宁,橘迁于彭市,再迁杨庄陇。 Y/8K;U|  
  赖氏。《(江西修水)颍川赖氏宗谱》载,赖氏入闽始祖赖标开基上杭古田后,裔孙繁衍甚众。标公后裔由上杭迁修水赖氏主要十一支:赖五二郎,由上杭经武平来铜鼓桶光洞黄沙坑开基;七郎元光支,由福建上杭来修水,后裔又徙居建昌柘林,后由柘林来铜鼓古桥隘口开基;化南公由福建上杭来修水高乡石埚里开基;念三郎公由福建上杭徙广东平远县,再由平远迁修水吴坑烟竹埚开基,现居太阳升镇;升兰公由福建上杭来修水浆坑开基;行如公直由福建上杭来修水征坑开基;享生公直由福建上杭来铜鼓、修水渣津东港齐源汪庄开基;辛松公父子直由福建上杭来修水泰乡白鹇坑开基;八郎公由福建上杭徙古田汤湖。复徙员子岗、又徙田螺湖,又徙李屋坑。宗诚公又徙大庄头。裔孙居修水下潭坑、杨树垅、田蒲狮子岭、奉乡渎坑、征村下湾;杰公由福建上杭迁吉安龙泉,再由龙泉来修水安乡尖角里开基;皇度公由福建上杭苏里来修水黄荆州开基。 Y/8K;U|  
  廖氏。《(修水黄沙客家)廖氏宗谱》《江西修铜宜奉廖氏宗谱》载,上杭蓝溪觉坊廖氏开基祖廖花,传世攸久,历数百年,裔孙繁衍百万之众,被奉为闽粤赣台廖氏始祖。《(修水黄沙)廖氏宗谱》为花公开基修水两支合修谱。一支为花公二十四世孙洪贵公,上杭县庐丰田鸡浮塘居住,康熙年间迁义宁州安乡十三都,今黄沙桥镇长坑村桃树坑立业居住,为廖士翘上祖一脉;一支为花公二十二世孙仕兴,于清康熙年间携男移居江右南昌府义宁州安乡十三都正源立业。这两支从花公起共九世分十世。 Y/8K;U|  
  叶氏。《(上杭中都客家)叶氏族谱》载,中都都康叶氏奉映玉公为叶氏入闽始祖、中都一世祖。映玉公深房应生支派十七世文龙移宁州;深房友亮支派十七世文龙移宁州;深房友亮支派二十世观保,妣黄,公妣俱移宁州。 Y/8K;U|  
  邓氏。《(中都仙村)邓氏族谱》载,上杭中都仙村邓氏开基祖,为入闽始祖邓绾七世孙六十五郎。六十五郎公裔迁义宁州有14支,列表如下:
Y/8K;U|  
  世系
Y/8K;U|  
  始迁祖
Y/8K;U|  
  开基地
Y/8K;U|  
  世系
Y/8K;U|  
  始迁祖
Y/8K;U|  
  开基地
Y/8K;U|  
  16
Y/8K;U|  
  揆先携子全立、雨立
Y/8K;U|  
  俱移宁州
Y/8K;U|  
  14
Y/8K;U|  
  文耀携四子
Y/8K;U|  
  俱移义宁州
Y/8K;U|  
  18
Y/8K;U|  
  高立携三子 Y/8K;U|  
  道立携生子
Y/8K;U|  
  俱移宁州
Y/8K;U|  
  16
Y/8K;U|  
  秀德携二子
Y/8K;U|  
  俱移宁州安乡彭桥
Y/8K;U|  
  18
Y/8K;U|  
  达武
Y/8K;U|  
  宁州
Y/8K;U|  
  16
Y/8K;U|  
  宗禄携三子
Y/8K;U|  
  俱移宁州下武乡山口高坪
Y/8K;U|  
  16
Y/8K;U|  
  甲先
Y/8K;U|  
  宁州
Y/8K;U|  
  15
Y/8K;U|  
  再华,讳祖谟
Y/8K;U|  
  宁州
Y/8K;U|  
  16
Y/8K;U|  
  开云,字常岳
Y/8K;U|  
  宁州
Y/8K;U|  
  16
Y/8K;U|  
  辉六携二子三孙
Y/8K;U|  
  俱移义宁州安乡彭桥
Y/8K;U|  
  16
Y/8K;U|  
  俊明与父直一
Y/8K;U|  
  俱移宁州利溪
Y/8K;U|  
  16
Y/8K;U|  
  芳洲、芳梅
Y/8K;U|  
  俱移宁州
Y/8K;U|  
  16
Y/8K;U|  
  俊周
Y/8K;U|  
  宁州
Y/8K;U|  
  16
Y/8K;U|  
  秀升携三子,孙一,重孙一
Y/8K;U|  
  四代俱移宁州
Y/8K;U|  
  据《(中都仙村)邓氏族谱》制作 Y/8K;U|  
  邱氏。中都邱氏由汀之宁邑迁居上杭胜运开基,始祖三五郎裔脉蕃衍昌盛达数百万。《(江西修水客家)邱氏宗谱》载,邱惟乾,又名明光,于嘉甲戌年(1814年)由福建汀州上杭胜运里,迁入今黄沙镇老鸦山湖洞立业居住;《(上杭中都)邱百五郎公家谱》系三五郎八世孙百五郎一脉家谱,该谱记载迁修水共有27支,列表如下:
Y/8K;U|  
  世系
Y/8K;U|  
  始迁祖
Y/8K;U|  
  开基地
Y/8K;U|  
  世系
Y/8K;U|  
  始迁祖
Y/8K;U|  
  开基地
Y/8K;U|  
  19
Y/8K;U|  
  辉章
Y/8K;U|  
  下武乡
Y/8K;U|  
  21
Y/8K;U|  
  仲远
Y/8K;U|  
  宁州崇乡
Y/8K;U|  
  19
Y/8K;U|  
  兴周
Y/8K;U|  
  义宁州
Y/8K;U|  
  21
Y/8K;U|  
  际云
Y/8K;U|  
  江西宁义州茅坪
Y/8K;U|  
  19
Y/8K;U|  
  淑九
Y/8K;U|  
  沙坝塘?
Y/8K;U|  
  21
Y/8K;U|  
  西章西明西文
no`>r}C  
  俱义宁州蒋湾
no`>r}C  
  19
no`>r}C  
  殿山
no`>r}C  
  义宁州武乡二十六都山鸡坑
no`>r}C  
  21
no`>r}C  
  西瑞西光 no`>r}C  
  西环西璜
no`>r}C  
  俱移蒋湾
no`>r}C  
  20
no`>r}C  
  献龙
no`>r}C  
  江西义宁州下武乡三十一都南京寺
no`>r}C  
  21
no`>r}C  
  西遊西期西峯西河西谷
no`>r}C  
  俱移义宁州蒋湾
no`>r}C  
  20
no`>r}C  
  尚林生子四
no`>r}C  
  具移宁州
no`>r}C  
  21
no`>r}C  
  瑞麟
no`>r}C  
  义宁州崇乡半港
no`>r}C  
  20
no`>r}C  
  林茂
no`>r}C  
  兴宁州
no`>r}C  
  21
no`>r}C  
  熙麟
no`>r}C  
  宁州
no`>r}C  
  20
no`>r}C  
  广馨生子二
no`>r}C  
  俱移义宁州蒋湾
no`>r}C  
  21
no`>r}C  
  奕远清远近远
no`>r}C  
  俱移义宁州武乡野猪湖象樟林
no`>r}C  
  20
no`>r}C  
  广松生四子
no`>r}C  
  俱移义宁州樊坑
no`>r}C  
  21
no`>r}C  
  中开
no`>r}C  
  江西义宁州
no`>r}C  
  20
no`>r}C  
  广华生五子
no`>r}C  
  俱移义宁州冷水坑
no`>r}C  
  21
no`>r}C  
  中学
no`>r}C  
  义宁州
no`>r}C  
  20
no`>r}C  
  君球君焕
no`>r}C  
  义宁州山口   焦椅窝
no`>r}C  
  22
no`>r}C  
  金蘭
no`>r}C  
  义宁州
no`>r}C  
  20
no`>r}C  
  开泰偕两弟
no`>r}C  
  江西义宁州下武乡二十九都山口黄杨坑
no`>r}C  
  22
no`>r}C  
  光缵
no`>r}C  
  义宁州武乡
no`>r}C  
  21
no`>r}C  
  宁善
no`>r}C  
  宁州
no`>r}C  
  21
no`>r}C  
  天锡梦麟现麟
no`>r}C  
  义宁州武乡二十六都山鸡坑
no`>r}C  
  21
no`>r}C  
  宗球
no`>r}C  
  义宁州安乡李村龚家山
no`>r}C  
  
         据《(上杭中都)邱百五郎公家谱》制作
no`>r}C  
  李氏。被李氏后裔奉为闽粤赣台大始祖李火德,与兄李木德分别开基上杭稔田和太拔院前。《(江西修水客家)李姓根源》载,“从康熙初年开迁至乾隆五十年的119年,李木德、李火德后裔陆续迁入宁州开基的始祖61人,其中木德公裔16人,火德公裔46人”,见下表: no`>r}C  
  李木德一脉迁义宁州16支:
  世系
  始迁祖
  迁入时间
  开基地
  世系
  始迁祖
  迁入时间
  开基地
  18
  觐柏
no`>r}C  
  武乡27都龙泉源
  19
  日禄
no`>r}C  
  康熙57年
no`>r}C  
  武乡22都上坪田东坑洞
  19
  廷皆
no`>r}C  
  武乡27都龙泉源
  19
  廷嘉
no`>r}C  
  康熙49年
no`>r}C  
  渎溪程家败
  20
  侃臣
no`>r}C  
  康熙37年
no`>r}C  
  下奉乡15都渎坑黄家埚新庄里
  20
  如春
no`>r}C  
  康熙43年
no`>r}C  
  下奉乡15都渎溪黄家埚
  19
  瑞昌
no`>r}C  
  雍正5年
no`>r}C  
  下奉乡15都渎溪道源里
  19
  乾九
no`>r}C  
  艾邑
  19
  廷开*
no`>r}C  
  康熙年间
no`>r}C  
  下奉乡15都渎溪大败里坳下
  李云
no`>r}C  
  义宁州安乡十三都慢思坊
  19
  上华
no`>r}C  
  武乡32都中沙溪上栏
  华山
  康熙年间
no`>r}C  
  义宁州安乡十三都居住
  20
  宏亨
no`>r}C  
  康熙40年
no`>r}C  
  奉乡15都黄沙港
  若松*
  康熙初年
no`>r}C  
  义宁州崇乡
  19
  日嵩
no`>r}C  
  康熙36年
no`>r}C  
  奉乡15都渎溪枫梓山
  茂芳
  康熙末年
no`>r}C  
  义宁州上奉乡十九都写石坪严家庄
  
李火德一脉迁义宁州45支:
  世系
  始迁祖
  迁入时间
  开基地
  世系
  始迁祖
  迁入时间
  开基地
no`>r}C  
  9
no`>r}C  
  福海
no`>r}C  
  雍正初年
no`>r}C  
  高乡35都吴坑雷打埚
no`>r}C  
  19
no`>r}C  
  廷章
no`>r}C  
  康熙40年
no`>r}C  
  奉乡15都渎溪石脑里
no`>r}C  
  14
no`>r}C  
  志纯
no`>r}C  
  康熙年间
no`>r}C  
  上武乡22都羹坑铜罗埚
no`>r}C  
  18
no`>r}C  
  九星
no`>r}C  
  下武乡30都漫江大源里
no`>r}C  
  15
no`>r}C  
  乾生
no`>r}C  
  康熙46年
no`>r}C  
  武乡25都
no`>r}C  
  19
no`>r}C  
  仁富
no`>r}C  
  乾隆6年
no`>r}C  
  奉乡15都柘坑曹家岭哈公脑
no`>r}C  
  20
no`>r}C  
  碧青
no`>r}C  
  康熙36年
no`>r}C  
  武乡21都
no`>r}C  
  20
no`>r}C  
  日凤
no`>r}C  
  先迁长茅廖家庄,后移居安乡11都两岭范垅
no`>r}C  
  20
no`>r}C  
  礼门
no`>r}C  
  安乡11都沙埚埠背圹氵万                              里
no`>r}C  
  19
no`>r}C  
  日昌
no`>r}C  
  漫江大源里洞上木排形
no`>r}C  
  20
no`>r}C  
  宾臣
no`>r}C  
  下武乡2 6都高里源
no`>r}C  
  20
no`>r}C  
  昌茂
no`>r}C  
  雍正3年
no`>r}C  
  高乡35都流源
no`>r}C  
  17
no`>r}C  
  明俊
no`>r}C  
  康熙13年
no`>r}C  
  先迁安乡14都长坑后迁13都细埚里
no`>r}C  
  20
no`>r}C  
  昌翠
no`>r}C  
  雍正8年
no`>r}C  
  奉乡15都渎坑麻石坪
no`>r}C  
  19
no`>r}C  
  达德
no`>r}C  
  武乡漫江大埚里
no`>r}C  
  19
no`>r}C  
  世芬
no`>r}C  
  雍正9年
no`>r}C  
  高乡35都
no`>r}C  
  20
no`>r}C  
  清华
no`>r}C  
  雍正年间
no`>r}C  
  崇乡55都小坑
no`>r}C  
  19
no`>r}C  
  世仁
no`>r}C  
  乾隆3年
no`>r}C  
  高乡34都莫家洞
no`>r}C  
  18
no`>r}C  
  远昌
no`>r}C  
  乾隆7年
no`>r}C  
  高乡35都黄土源
no`>r}C  
  18
no`>r}C  
  宗潘
no`>r}C  
  雍正4年
no`>r}C  
  高乡35都流源
no`>r}C  
  17
no`>r}C  
  玉英
no`>r}C  
  康熙30年
no`>r}C  
  奉乡15都吕洪村阳岭下
no`>r}C  
  19
no`>r}C  
  世郁
no`>r}C  
  雍正10年
no`>r}C  
  高乡35都法昌
no`>r}C  
  16
*P mk1h2  
  正时
*P mk1h2  
  康熙36年
*P mk1h2  
  先迁长沙府浏邑复迁安乡12都长茅
*P mk1h2  
  19
*P mk1h2  
  华源
*P mk1h2  
  乾隆5年
*P mk1h2  
  安乡茅竹山
*P mk1h2  
  16
*P mk1h2  
  君值
*P mk1h2  
  康熙13年
*P mk1h2  
  安乡芭蕉
*P mk1h2  
  20
*P mk1h2  
  昌席
*P mk1h2  
  乾隆50年
*P mk1h2  
  高乡35都法昌
*P mk1h2  
  18
*P mk1h2  
  富然
*P mk1h2  
  康熙年间
*P mk1h2  
  上武乡23都沙滩脑
*P mk1h2  
  18
*P mk1h2  
  德超
*P mk1h2  
  乾隆18年
*P mk1h2  
  上武乡22都上庄墩背氵万 蟹形
*P mk1h2  
  18
*P mk1h2  
  贵然
*P mk1h2  
  康熙年间
*P mk1h2  
  下武乡山口31都南京寺
*P mk1h2  
  20
*P mk1h2  
  自兴
*P mk1h2  
  康熙30年
*P mk1h2  
  武乡26都磨下
*P mk1h2  
  20
*P mk1h2  
  连达
*P mk1h2  
  雍正年间
*P mk1h2  
  安乡11都南坪桥上东坑
*P mk1h2  
  20
*P mk1h2  
  立生
*P mk1h2  
  康熙初年
*P mk1h2  
  安乡11都南坪桥山下
*P mk1h2  
  20
*P mk1h2  
  洪九
*P mk1h2  
  雍正5年
*P mk1h2  
  大乡八都
*P mk1h2  
  18
*P mk1h2  
  逢春
*P mk1h2  
  康熙31年
*P mk1h2  
  上武乡21都棑埠梅洞古腾坑
*P mk1h2  
  19
*P mk1h2  
  元有
*P mk1h2  
  安乡12都长茅
*P mk1h2  
  19
*P mk1h2  
  林生
*P mk1h2  
  下武乡山口桃坪松岭白沙坑
*P mk1h2  
  18
*P mk1h2  
  仲先
*P mk1h2  
  康熙年间
*P mk1h2  
  安乡12都长茅板桥
*P mk1h2  
  19
*P mk1h2  
  开顺
*P mk1h2  
  康熙年间
*P mk1h2  
  高乡35都黄田里
*P mk1h2  
  20
*P mk1h2  
  子连
*P mk1h2  
  康熙年间
*P mk1h2  
  安乡14都清凉陈溪坑圳下
*P mk1h2  
  19
*P mk1h2  
  广胜
*P mk1h2  
  康熙年间
*P mk1h2  
  安乡11都两岭范垅
*P mk1h2  
  18
*P mk1h2  
  玄公
*P mk1h2  
  武乡高山棲身后移居安乡  13都
*P mk1h2  
  20
*P mk1h2  
  茂良
*P mk1h2  
  雍正4年
*P mk1h2  
  奉乡15都吕洪村
*P mk1h2  
  19
*P mk1h2  
  桂()
*P mk1h2  
  雍正初年
*P mk1h2  
  安乡13都慢思坳居焉后裔移居沈坊
*P mk1h2  
  19
*P mk1h2  
  启唐
*P mk1h2  
  雍正初年
*P mk1h2  
  下武乡山口街石头源
*P mk1h2  
  19
*P mk1h2  
  怡质
*P mk1h2  
  安乡13都李台金沙败,后居澄源岭长埚里
  
据《(江西修水)李姓根源》制作
*P mk1h2  
  刘氏。上杭中都刘氏开基祖有二支,刘氏族谱载,刘源明161世刘十郎,刘十一郎兄为避战祸,携眷及仆张四涉,由江西迁上杭来苏里田背村定居。十郎、十一郎在田背分别被裔孙尊为一世祖。《(中都田背)刘氏重修族谱》载田背刘氏徙修水共65支,其中十郎公裔20支、十一郎公裔45支,列表如下:
*P mk1h2  
  世系
*P mk1h2  
  迁者
*P mk1h2  
  迁往地点
*P mk1h2  
  世系
*P mk1h2  
  迁者
*P mk1h2  
  迁往地点
*P mk1h2  
  (十郎公裔)20支
*P mk1h2  
  18
*P mk1h2  
  岐祥
*P mk1h2  
  义宁州
*P mk1h2  
  15
*P mk1h2  
  亦明
*P mk1h2  
  宁州
*P mk1h2  
  16
*P mk1h2  
  乾宜轮文
*P mk1h2  
  义宁州
*P mk1h2  
  15
*P mk1h2  
  春山
*P mk1h2  
  宁州
*P mk1h2  
  16
*P mk1h2  
  礼
*P mk1h2  
  义宁州新昌县
*P mk1h2  
  15
*P mk1h2  
  正辉
*P mk1h2  
  宁州崇乡布甲口桃坑
*P mk1h2  
  15
*P mk1h2  
  亦昇亦() *P mk1h2  
  亦鹏
*P mk1h2  
  义宁州下武乡
*P mk1h2  
  16
*P mk1h2  
  宗生应生
*P mk1h2  
  兄弟同移宁州
*P mk1h2  
  16
*P mk1h2  
  声宏
*P mk1h2  
  义宁州
*P mk1h2  
  15
*P mk1h2  
  锡廷锡成
*P mk1h2  
  宁州
*P mk1h2  
  17
*P mk1h2  
  狗子
*P mk1h2  
  义宁州
*P mk1h2  
  15
*P mk1h2  
  从生
*P mk1h2  
  宁州
*P mk1h2  
  16
*P mk1h2  
  德彰德明 *P mk1h2  
  德昭
*P mk1h2  
  宁州马凹北山大源
*P mk1h2  
  15
*P mk1h2  
  佳英
*P mk1h2  
  宁州
*P mk1h2  
  16
*P mk1h2  
  文恩德元
*P mk1h2  
  宁州马凹北山大源
*P mk1h2  
  15
*P mk1h2  
  梦贵
*P mk1h2  
  宁州崇乡
*P mk1h2  
  16
*P mk1h2  
  均上硕上
*P mk1h2  
  宁州
*P mk1h2  
  15
*P mk1h2  
  梦应
*P mk1h2  
  宁州崇乡
*P mk1h2  
  16
*P mk1h2  
  吕上余上
*P mk1h2  
  宁州
*P mk1h2  
  16
*P mk1h2  
  集坤
*P mk1h2  
  宁州崇乡大原住
*P mk1h2  
  16
*P mk1h2  
  翠上殷上
*P mk1h2  
  宁州泉坑
*P mk1h2  
  18
*P mk1h2  
  兆贵
*P mk1h2  
  宁州
*P mk1h2  
  16
*P mk1h2  
  桂上
*P mk1h2  
  宁州桃树岺
*P mk1h2  
  17
*P mk1h2  
  检耒检得 *P mk1h2  
  三妹
*P mk1h2  
  宁州
*P mk1h2  
  16
*P mk1h2  
  玉上
*P mk1h2  
  宁州林莱坑
*P mk1h2  
  17
*P mk1h2  
  汉龙汉福
*P mk1h2  
  宁州
*P mk1h2  
  17
*P mk1h2  
  学瑚学琏学理
*P mk1h2  
  宁州马凹大源
*P mk1h2  
  16
*P mk1h2  
  祖应
v]UU&Jq8U  
  州府天子圹后未详
v]UU&Jq8U  
  16
v]UU&Jq8U  
  德忠
v]UU&Jq8U  
  义宁州高乡35都林莱坑
v]UU&Jq8U  
  16
v]UU&Jq8U  
  华辉荣辉 v]UU&Jq8U  
  三满
v]UU&Jq8U  
  宁州布甲口陶坑
v]UU&Jq8U  
  16
v]UU&Jq8U  
  德元
v]UU&Jq8U  
  宁州马凹
v]UU&Jq8U  
  16
v]UU&Jq8U  
  宗生应生
v]UU&Jq8U  
  宁州
v]UU&Jq8U  
  16
v]UU&Jq8U  
  文蘭
v]UU&Jq8U  
  义宁州泉坑
v]UU&Jq8U  
  16
v]UU&Jq8U  
  宏章
v]UU&Jq8U  
  宁州高乡
v]UU&Jq8U  
  16
v]UU&Jq8U  
  文郁
v]UU&Jq8U  
  义宁州
v]UU&Jq8U  
  16
v]UU&Jq8U  
  才章
v]UU&Jq8U  
  宁州高乡
v]UU&Jq8U  
  16
v]UU&Jq8U  
  文胜文杰
v]UU&Jq8U  
  义宁州泉坑
v]UU&Jq8U  
  17
v]UU&Jq8U  
  廷怀佳怀
v]UU&Jq8U  
  宁州
v]UU&Jq8U  
  16
v]UU&Jq8U  
  文拔文盛
v]UU&Jq8U  
  义宁州泉坑桃杵岺
v]UU&Jq8U  
  16
v]UU&Jq8U  
  作砺
v]UU&Jq8U  
  宁州
v]UU&Jq8U  
  16
v]UU&Jq8U  
  文敏文山
v]UU&Jq8U  
  义宁州桃杵岺
v]UU&Jq8U  
  十一郎公裔(7~21世)45支
v]UU&Jq8U  
  15
v]UU&Jq8U  
  云集
v]UU&Jq8U  
  宁州山口
v]UU&Jq8U  
  15
v]UU&Jq8U  
  凤微
v]UU&Jq8U  
  靖安后移义宁州
v]UU&Jq8U  
  16
v]UU&Jq8U  
  景远政远声远
v]UU&Jq8U  
  宁州山口
v]UU&Jq8U  
  16
v]UU&Jq8U  
  ()行
v]UU&Jq8U  
  宁州
v]UU&Jq8U  
  15
v]UU&Jq8U  
  重九
v]UU&Jq8U  
  宁州山口
v]UU&Jq8U  
  19
v]UU&Jq8U  
  玉德
v]UU&Jq8U  
  宁州
v]UU&Jq8U  
  18
v]UU&Jq8U  
  官彩
v]UU&Jq8U  
  宁州山口
v]UU&Jq8U  
  16
v]UU&Jq8U  
  道益道长
v]UU&Jq8U  
  义宁州
v]UU&Jq8U  
  18
v]UU&Jq8U  
  良迏
v]UU&Jq8U  
  宁州山口
v]UU&Jq8U  
  14
v]UU&Jq8U  
  伟明99岁
v]UU&Jq8U  
  义宁州荣乡
v]UU&Jq8U  
  15
v]UU&Jq8U  
  三满玉上 v]UU&Jq8U  
  汉昇汉兴
v]UU&Jq8U  
  义宁州
v]UU&Jq8U  
  15
v]UU&Jq8U  
  子友
v]UU&Jq8U  
  义宁州荣乡
v]UU&Jq8U  
  15
v]UU&Jq8U  
  友林
v]UU&Jq8U  
  义宁州崇乡五十三都下龙源
v]UU&Jq8U  
  14
v]UU&Jq8U  
  伟玉
v]UU&Jq8U  
  义宁州荣乡
v]UU&Jq8U  
  13
v]UU&Jq8U  
  维京
v]UU&Jq8U  
  宁州朱紫岗
v]UU&Jq8U  
  14
v]UU&Jq8U  
  伟先
v]UU&Jq8U  
  义宁州崇乡51都
v]UU&Jq8U  
  16
v]UU&Jq8U  
  子珍子龙
v]UU&Jq8U  
  宁州
v]UU&Jq8U  
  13
v]UU&Jq8U  
  以海
v]UU&Jq8U  
  义宁州
v]UU&Jq8U  
  16
v]UU&Jq8U  
  丁养辛养 v]UU&Jq8U  
  四满
v]UU&Jq8U  
  义宁州花园角
v]UU&Jq8U  
  11
v]UU&Jq8U  
  必隆必庆 v]UU&Jq8U  
  必富
v]UU&Jq8U  
  宁州杭口
v]UU&Jq8U  
  15
v]UU&Jq8U  
  周存
v]UU&Jq8U  
  义宁州花园角
v]UU&Jq8U  
  14
v]UU&Jq8U  
  士奇,字成生
v]UU&Jq8U  
  义宁州山口
v]UU&Jq8U  
  16
v]UU&Jq8U  
  子仰子守
v]UU&Jq8U  
  宁州
v]UU&Jq8U  
  15
v]UU&Jq8U  
  成侯
v]UU&Jq8U  
  义宁州
  
据《(中都田背)刘氏重修族谱》制作
何氏。上杭中都何姓为武平岩前何氏入闽始祖何太郎三世十六郎为开基始祖。十六郎四世万什郎生子五:志宏、志深、志洪、志远、志满。志远(何太郎八世、十六郎五世)生子复宗,复宗生四子:景昌、景良、景亨、景柔。《(义宁客家)何氏宗谱》为志远房迁义宁后四房共修族谱,世系续中都何氏。该谱载四房迁修水开基达73支,其它系3支共76支。为了便于阅读,笔者用汉语拼音字母C、L、H、R分别代表景昌、景良、景亨、景柔四房,将四房开基各乡情况列表如下:
v]UU&Jq8U  
v]UU&Jq8U  
  世系
v]UU&Jq8U  
  始迁祖
v]UU&Jq8U  
  迁入地点
v]UU&Jq8U  
  世系
v]UU&Jq8U  
  始迁祖
v]UU&Jq8U  
  迁入地点
  安乡 9支,其中C5、H3、R1
v]UU&Jq8U  
  21/ C
v]UU&Jq8U  
  巨珍、巨蘭
v]UU&Jq8U  
  安乡十三都护仙源
v]UU&Jq8U  
  19/ H
v]UU&Jq8U  
  允鲁
v]UU&Jq8U  
  安乡十三都曹家坳
v]UU&Jq8U  
  20/ C
v]UU&Jq8U  
  孔玉
v]UU&Jq8U  
  安乡十三都护仙源
v]UU&Jq8U  
  19/ H
v]UU&Jq8U  
  允林
v]UU&Jq8U  
  安乡十三都澄源岭
v]UU&Jq8U  
  19/ C*
v]UU&Jq8U  
  大诚携子
v]UU&Jq8U  
  安乡十三都护仙源
v]UU&Jq8U  
  19/ H
v]UU&Jq8U  
  允茂
v]UU&Jq8U  
  安乡十三都
v]UU&Jq8U  
  19/ C
v]UU&Jq8U  
  秀光
v]UU&Jq8U  
  安乡十三都护仙源立籍
v]UU&Jq8U  
  22/ H
v]UU&Jq8U  
  求金
v]UU&Jq8U  
  安乡十三都
v]UU&Jq8U  
  20/ C*
v]UU&Jq8U  
  腾瑞、腾亮
v]UU&Jq8U  
  安乡十三都护仙源立籍
  崇乡 14支其中 C8、H3、R3
v]UU&Jq8U  
  20/ C
v]UU&Jq8U  
  上拔
v]UU&Jq8U  
  崇乡板坑桃树窝
v]UU&Jq8U  
  19/ C
v]UU&Jq8U  
  觐文
v]UU&Jq8U  
  崇乡五十一二都
v]UU&Jq8U  
  21/ C
v]UU&Jq8U  
  期胜
v]UU&Jq8U  
  崇乡高头王家泮
v]UU&Jq8U  
  20 / H*
v]UU&Jq8U  
  朝崇
v]UU&Jq8U  
  崇乡五十一二都黄土湾
v]UU&Jq8U  
  18/ C
v]UU&Jq8U  
  云亮携男
v]UU&Jq8U  
  奉乡十五都
v]UU&Jq8U  
  20/ H
v]UU&Jq8U  
  殿桢
v]UU&Jq8U  
  崇乡五十一二都黄土湾
v]UU&Jq8U  
  20/ C
v]UU&Jq8U  
  禧来
v]UU&Jq8U  
  崇乡中霄爛船坑
v]UU&Jq8U  
  18/ H
v]UU&Jq8U  
  书二
v]UU&Jq8U  
  上崇乡中宵上小坑平挝
v]UU&Jq8U  
  18/ C
v]UU&Jq8U  
  新余
v]UU&Jq8U  
  奉乡十五都
DFQp<Eq]7  
  20/ R
DFQp<Eq]7  
  新阶
DFQp<Eq]7  
  移居义宁州下武乡沙坳里
DFQp<Eq]7  
  20/ C
DFQp<Eq]7  
  彬文
DFQp<Eq]7  
  崇乡五十二都泉塘
DFQp<Eq]7  
  21/ R
DFQp<Eq]7  
  奕才
DFQp<Eq]7  
  崇乡
DFQp<Eq]7  
  21/ C
DFQp<Eq]7  
  岐凤
DFQp<Eq]7  
  崇乡五十一二都
DFQp<Eq]7  
  19/ R
DFQp<Eq]7  
  季章
DFQp<Eq]7  
  崇乡五十五都
  奉乡 7支,其中 L2、C3、H1、R1
DFQp<Eq]7  
  19/L
DFQp<Eq]7  
  彩麟
DFQp<Eq]7  
  下奉十五都
DFQp<Eq]7  
  18/C*
DFQp<Eq]7  
  云标
DFQp<Eq]7  
  奉乡萧家源
DFQp<Eq]7  
  19/L*
DFQp<Eq]7  
  宏清
DFQp<Eq]7  
  下奉十五都凟坑狭颈里车风园
DFQp<Eq]7  
  22/H
DFQp<Eq]7  
  宗达
DFQp<Eq]7  
  下奉乡渎坑樟源桥亭社窑里
DFQp<Eq]7  
  18/C
DFQp<Eq]7  
  文琳文琪 DFQp<Eq]7  
  文聪
DFQp<Eq]7  
  下武乡三十三都上源
DFQp<Eq]7  
  18/R*
DFQp<Eq]7  
  君命
DFQp<Eq]7  
  奉乡
DFQp<Eq]7  
  18/C
DFQp<Eq]7  
  君彩
DFQp<Eq]7  
  下奉乡十七都水碧源黄罗山
  高乡 1支
DFQp<Eq]7  
  19/C*
DFQp<Eq]7  
  达文
DFQp<Eq]7  
  高乡三十八都
  宁州 4支,其中 C1、R3
DFQp<Eq]7  
  23/C
DFQp<Eq]7  
  阁东
DFQp<Eq]7  
  义宁州
DFQp<Eq]7  
  23/R
DFQp<Eq]7  
  道南
DFQp<Eq]7  
  义宁州
DFQp<Eq]7  
  21/R
DFQp<Eq]7  
  成德
DFQp<Eq]7  
  义宁州
DFQp<Eq]7  
  22/R
DFQp<Eq]7  
  梦綋
DFQp<Eq]7  
  宁州山
  仁乡 1支
DFQp<Eq]7  
  20/H
DFQp<Eq]7  
  廷德
DFQp<Eq]7  
  仁乡
  泰乡 2支
DFQp<Eq]7  
  20/C*
DFQp<Eq]7  
  清开
DFQp<Eq]7  
  泰乡五都高沙龙栈坑
DFQp<Eq]7  
  20/C*
DFQp<Eq]7  
  裔壁
DFQp<Eq]7  
  泰乡五都高沙湾
  铜鼓 1支
DFQp<Eq]7  
  18/R
DFQp<Eq]7  
  尊贤
DFQp<Eq]7  
  铜鼓村
  武乡 36支,其中 C10、H1、R23、其它3支
DFQp<Eq]7  
  19/ C
DFQp<Eq]7  
  鼎卿
DFQp<Eq]7  
  上武乡
DFQp<Eq]7  
  22/ R*
DFQp<Eq]7  
  梦椿
DFQp<Eq]7  
  武乡征村
DFQp<Eq]7  
  22/ C
DFQp<Eq]7  
  海通
DFQp<Eq]7  
  武乡三十都古西峰
DFQp<Eq]7  
  22/ R
DFQp<Eq]7  
  梦锡
DFQp<Eq]7  
  征村
DFQp<Eq]7  
  22/ C*
DFQp<Eq]7  
  奎斗
DFQp<Eq]7  
  下武征村
DFQp<Eq]7  
  22/ R
DFQp<Eq]7  
  梦元
DFQp<Eq]7  
  武乡征村
DFQp<Eq]7  
  19/ C*
DFQp<Eq]7  
  文光
DFQp<Eq]7  
  上武乡三十都古西峰
DFQp<Eq]7  
  22/ R
DFQp<Eq]7  
  梦彩
DFQp<Eq]7  
  武乡征村
DFQp<Eq]7  
  22/ R
DFQp<Eq]7  
  文谨
DFQp<Eq]7  
  18/ C
DFQp<Eq]7  
  木魁
DFQp<Eq]7  
  下武乡
DFQp<Eq]7  
  22/ R
DFQp<Eq]7  
  梦彩
DFQp<Eq]7  
  武乡征村
DFQp<Eq]7  
  19/ C
DFQp<Eq]7  
  毓俊
DFQp<Eq]7  
  武乡大源里
DFQp<Eq]7  
  22/ R
DFQp<Eq]7  
  梦麟
DFQp<Eq]7  
  下武征村
DFQp<Eq]7  
  19/ C
DFQp<Eq]7  
  绍飞
DFQp<Eq]7  
  葬下武乡三十都漫江湾里
DFQp<Eq]7  
  21/ R
DFQp<Eq]7  
  文湘
DFQp<Eq]7  
  下武征村
DFQp<Eq]7  
  18/ C
DFQp<Eq]7  
  云道
DFQp<Eq]7  
  武乡
DFQp<Eq]7  
  18/ R
DFQp<Eq]7  
  尚知
DFQp<Eq]7  
  葬下武二十九都
DFQp<Eq]7  
  18/ C
DFQp<Eq]7  
  子坤
DFQp<Eq]7  
  下武乡三十一都
DFQp<Eq]7  
  18/ R
DFQp<Eq]7  
  丙养
DFQp<Eq]7  
  下武乡漫江
DFQp<Eq]7  
  20/ C
DFQp<Eq]7  
  汉彩
DFQp<Eq]7  
  下武乡三十一都
DFQp<Eq]7  
  20/ R
DFQp<Eq]7  
  彩凤
DFQp<Eq]7  
  下武
DFQp<Eq]7  
  21/ H
DFQp<Eq]7  
  江山
DFQp<Eq]7  
  武乡东流坑横坑子
DFQp<Eq]7  
  18/ R
DFQp<Eq]7  
  赞道
DFQp<Eq]7  
  下武乡
DFQp<Eq]7  
  17/ R*
DFQp<Eq]7  
  亲贤
DFQp<Eq]7  
  下武三十都大源里长岭
DFQp<Eq]7  
  20/其它
DFQp<Eq]7  
  元升
DFQp<Eq]7  
  武乡三十一都
DFQp<Eq]7  
  18/ R
DFQp<Eq]7  
  征生
DFQp<Eq]7  
  下武乡二十九都火田源张家湾小姑塘
DFQp<Eq]7  
  23/ R
DFQp<Eq]7  
  泰高
DFQp<Eq]7  
  义宁征村
DFQp<Eq]7  
  18/ R
DFQp<Eq]7  
  廷杨
DFQp<Eq]7  
  下武乡大源里
DFQp<Eq]7  
  22/ R
DFQp<Eq]7  
  梦臯
DFQp<Eq]7  
  武乡征村
DFQp<Eq]7  
  19/ R*
DFQp<Eq]7  
  文极
DFQp<Eq]7  
  下武三十三都田浦霞山
DFQp<Eq]7  
  20 /其它
DFQp<Eq]7  
  继远
DFQp<Eq]7  
  征村
DFQp<Eq]7  
  20/ R
DFQp<Eq]7  
  惟階
DFQp<Eq]7  
  下武乡三十都大源里刘家山
DFQp<Eq]7  
  18 /其它
DFQp<Eq]7  
  绍朝
DFQp<Eq]7  
  征村
DFQp<Eq]7  
  21/ R
DFQp<Eq]7  
  智超
DFQp<Eq]7  
  下武乡三十一都
DFQp<Eq]7  
  18/ R
DFQp<Eq]7  
  尚艺
DFQp<Eq]7  
  武乡三十都闪坑
DFQp<Eq]7  
  23/ R
DFQp<Eq]7  
  景先
DFQp<Eq]7  
  武乡
DFQp<Eq]7  
  21/ R
DFQp<Eq]7  
  躍辉
DFQp<Eq]7  
  下武乡三十都漫江
DFQp<Eq]7  
  22/ R
DFQp<Eq]7  
  仰先
DFQp<Eq]7  
  武乡
  据《江西(义宁)何氏宗谱》制作
DFQp<Eq]7  
  上述十姓族谱记载开基义宁州有陈氏1支、张氏6支、赖氏11支、廖氏2、叶氏3支、邓氏14支、邱氏28支、李氏61支、刘氏65支、何氏77支。10姓11族迁义宁州就达267支,由此,当年上杭客家人迁义宁州的人口之多可见一斑。1999年,修水客家联谊会编写了《客家人在修水》著作。这是一部相当于义宁州怀远人志书的著作。上杭客家人向义宁州的移民规模,《客家人在修水》第二章第二节“客家人的迁入”有祥细记载。它记录了上杭迁义宁州32姓、163个开基祖祥细资料。此书还有一份建立在1999年初步调查的统计表“部分迁修客属开基祖原籍统计表”,该表统计了40多个县的客家人933个支派开基义宁州的情况,其中上杭166支派,是当年各地迁义宁人数最多、最为集中的一个县。原文摘录如下:
DFQp<Eq]7  
  省别
DFQp<Eq]7  
  县别
DFQp<Eq]7  
  人数
DFQp<Eq]7  
  省别
DFQp<Eq]7  
  县别
DFQp<Eq]7  
  人数
cC*WZ]  
  省别
cC*WZ]  
  县别
cC*WZ]  
  人数
cC*WZ]  
  省别
cC*WZ]  
  县别
cC*WZ]  
  人数
cC*WZ]  
  广东
cC*WZ]  
  程乡
cC*WZ]  
  10
cC*WZ]  
  福建
cC*WZ]  
  宁化
cC*WZ]  
  9
cC*WZ]  
  江西
cC*WZ]  
  南康
cC*WZ]  
  6
cC*WZ]  
  江西
cC*WZ]  
  万载
cC*WZ]  
  1
cC*WZ]  
  兴宁
cC*WZ]  
  55
cC*WZ]  
  长汀
cC*WZ]  
  4
cC*WZ]  
  崇义
cC*WZ]  
  10
cC*WZ]  
  清江
cC*WZ]  
  1
cC*WZ]  
  长乐
cC*WZ]  
  74
cC*WZ]  
  上杭
cC*WZ]  
  166
cC*WZ]  
  上犹
cC*WZ]  
  12
cC*WZ]  
  新余
cC*WZ]  
  1
cC*WZ]  
  平远
cC*WZ]  
  91
cC*WZ]  
  武平
cC*WZ]  
  65
cC*WZ]  
  赣县
cC*WZ]  
  1
cC*WZ]  
  武宁
cC*WZ]  
  2
cC*WZ]  
  镇平
cC*WZ]  
  26
cC*WZ]  
  永定
cC*WZ]  
  12
cC*WZ]  
  兴国
cC*WZ]  
  11
cC*WZ]  
  铜鼓
cC*WZ]  
  3
cC*WZ]  
  和平
cC*WZ]  
  14
cC*WZ]  
  龙岩
cC*WZ]  
  9
cC*WZ]  
  于都
cC*WZ]  
  1
cC*WZ]  
  其他县
cC*WZ]  
  29
cC*WZ]  
  龙川
cC*WZ]  
  50
cC*WZ]  
  其他县
cC*WZ]  
  33
cC*WZ]  
  石城
cC*WZ]  
  1
cC*WZ]  
  小计
cC*WZ]  
  61
cC*WZ]  
  连平
cC*WZ]  
  2
cC*WZ]  
  小计
cC*WZ]  
  298
cC*WZ]  
  广昌
cC*WZ]  
  3
cC*WZ]  
  湖南
cC*WZ]  
  浏阳
cC*WZ]  
  5
cC*WZ]  
  大埔
cC*WZ]  
  3
cC*WZ]  
  江西
cC*WZ]  
  长宁
cC*WZ]  
  13
cC*WZ]  
  会昌
cC*WZ]  
  5
cC*WZ]  
  贵东
cC*WZ]  
  1
cC*WZ]  
  博罗
cC*WZ]  
  1
cC*WZ]  
  安远
cC*WZ]  
  16
cC*WZ]  
  崇仁
cC*WZ]  
  1
cC*WZ]  
  宜章
cC*WZ]  
  1
cC*WZ]  
  南雄
cC*WZ]  
  1
cC*WZ]  
  定南
cC*WZ]  
  10
cC*WZ]  
  泰和
cC*WZ]  
  4
cC*WZ]  
  小计
cC*WZ]  
  7
cC*WZ]  
  其他县
cC*WZ]  
  135
cC*WZ]  
  龙南
cC*WZ]  
  4
cC*WZ]  
  南丰
cC*WZ]  
  7
cC*WZ]  
  浙江
cC*WZ]  
  其他县
cC*WZ]  
  小计
cC*WZ]  
  462
cC*WZ]  
  信丰
cC*WZ]  
  4
cC*WZ]  
  吉水
cC*WZ]  
  1
cC*WZ]  
  四川
cC*WZ]  
  伏龙
cC*WZ]  
  湖北
cC*WZ]  
  通城
cC*WZ]  
  3
cC*WZ]  
  雩都
cC*WZ]  
  5
cC*WZ]  
  龙泉
cC*WZ]  
  9
cC*WZ]  
  合计
cC*WZ]  
  933
cC*WZ]  
   cC*WZ]  
     上述数字说明了在义宁州招民政策影响下上杭客家人向义宁州的移民情况,也从各姓族谱文献记载角度,证明上杭客家人是各省客家人向义宁州移民人数最多的县。 cC*WZ]  
  三、上杭客家移民归宗尊祖理念与追寻 cC*WZ]  
  归宗尊祖,是作为炎黄子孙共有的寻根、认祖意识的表现,是一种极为悠久、深厚的族类认同理念,他包括以亲缘、地缘、业缘为表现形式的血亲认同、乡土认同理念及由此形成其他各种联系的基点和枢纽。迁居义宁州的上杭客家移民,远离祖地,在千里之外的异地它乡上杭客家移民团结互助,艰苦创业,以其特有的凝聚力精神,接受各种生存条件的挑战,不断开辟新的生存空间,以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寻求新的谋生方式,追寻成功与发展的道路。稍作安定后,上杭客家人便修族谱、建祠宇、葺祖茔、建书院,以此表达祭祖先、续血脉、光宗耀祖的归宗敬祖理念。 cC*WZ]  
  上杭客家移民归宗敬祖理念,首先表现在上杭客家移民在稍作安定后,便修撰族谱,续血脉,‘崇先报本,启裕后昆’、和教育子孙“积善好施”方面。此举在邱氏族谱得以全面反映。清乾隆年间,素有“鱼米之乡”的上杭来苏里中都邱惟乾,又名明光,携子仲辉由福建汀州上杭胜运里,迁入今黄沙镇老鸦山湖洞立业居住。稍作安居,邱明光便“远寻谱系之源,特千里回闽以订家乘”,以续“此根本之所以亲切而昭著也”。嘉庆二年(1797年)明光公裔首次修谱,序言“ ……我支祖明光公,遄臻於豫之宁州……遂尔爰居爰处,苦积银两之资。创业悠久,叨先祖之恩庇。递传三男,宜颇其丰,教婚两全。仲生其茂,丁粮并盛。……是以木本水源之思,油然而生。敢湮没我祖之所自出乎?以故商诸兄弟叔侄,有是修谱之举焉。予等知浅识陋,仅倣欧苏之法,叙亲疏,别长幼,纪其祖塚名字,娶氏生殁而已,俾后之览者,不失其所自也”。敦敦教导子孙,传递“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理念。到了道光丁未年(1847年),明光公裔孙重修家谱,族谱中就有了从明光公的第三代开始出现了仲辉季子茂贵:“修州志、建书院、造学校、造浮桥、桥梁、道路”、第五代茂贵子西亭,西亭仲子化轩的“募建义仓,都人士多有难色,公毅然捐金三百两”善举记录。邱氏在该家族中倡导“积善好施”之精神,可以从竹塅陈氏文化世家陈观礼先生为邱氏族谱撰“邱公贯充先生传”得到体现: cC*WZ]  
  “邱公贯充先生传: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斯言也,可为知者道,难与俗人言。盖俗人只知一身形骸而外,遑恤其他。而高瞻远瞩者,则必为之计长久焉。邱公兴万,字贯充,号肫一,系茂贵公之季子也。幼读书聪颖过人,稍长以及父母年老,赀产未裕。遂弃举业、理家政,督耕务农,披星戴月,终岁勤动力田,逢年駸駸乎有富足风。昆仲五人同心协力,各谋生息。负耒之暇,兼业啇贾,億则屡中。自是而家产饶裕,兴也勃焉。先世居湖洞,渐次蕃衍。乃于乾隆四十年间置买源头田产,公同长兄移於此住。督农课读,家道益裕。凡附近产业,内外无间。厥后甲寅岁重新创建上栋下宇,蔼然可观。兄弟怡怡聚处一堂。於是丁口日繁,遂於嘉庆辛酉年昆仲各爨,无不席丰履厚,而公则自视欿然也。尝曰积金积玉,不如积福。吾家既小阜,使不行方便,积阴功,虽坐拥丰亨,安知我后人奚若乎?以故乡邻之缓急通之;戚友之贫乏济之;桥梁道路废者修之、圮者补之,从未尝勒碑以沽名。如老鸦山铁砧崖之鎚幽凿险,化泉等处之周道如砥,虽费多金,不恤也。徃来行人,至今犹啧啧於公之德而弗衰。吁!公真人杰矣。世之勤稼穑,享殷实,固自有人,而求其好善乐施,挥金不吝者,亦不数数。觏以公之心,行公之事,不沾沾为一已之名,而默默施无穷之惠,则天之报施善人,岂有涯哉。元配游孺人,荆钗裙布,称内助贤。生子五:长瑞玉、次求玉、三瑚玉、四珠玉、五环玉。女二。教读婚配,倍极周详。孙曾林立,丁口繁多。时维甲戌年,复於陈家湾建立宅舍,朴耕秀读,兴让兴仁。公晚年精神益壮,杖履优游。白髮齐眉,快然自足。所谓积善之报,有明征己。兹因重修家乘,乃孙彩凤、步南乞文於予曰:‘请述公之生平,以为后嗣法。’余固辞不获,因即其所述者记之,以弁诸首。 皇清道光廿七年丁未岁孟夏月吉旦 州庠生愚姻晚陈观礼秩卿氏拜撰”。 cC*WZ]  
  其次,还表现在修建祠宇、葺祖茔方面。上杭客家移民牢记祠宇是安置祖先的寝庙,是族人的精神象征、是维系家族内部团结的重要纽带。因此祭祀祖先先要“创建祠宇,以苈馨香,以绵世泽”。举何氏一族为例。中都何氏一族迁入义宁州共76支,最早迁入义宁州的是十六世,最迟迁入是二十三世,前后相隔八代,历时百多年,是一支庞大的族系。何氏族谱有祥细记录的大小祠宇几十处,略举一二。中都何氏二十二世梦椿,讳应千,号愈彭,候选布政司理问加二级,开基武乡征本,嘉庆庚午(1750年),愈彭公回祖地上杭“与曾叔祖承阶、伯祖文峰合建祠于中都大富上,上下厅堂二重及左右横屋宅后三层,瓦屋壹所,并排三楼颜曰:‘三立堂’。又左畔三层瓦屋壹所,并排三楼,颜曰:‘三易堂’。数处羡屋,余基及园池田土诸项系三股,均分。唯我愈彭公支迁宁远,因写并神下及竹头下,按分屋宇产业,概讬金、玉、显、承四房祠裔,约领照管,永杜凯佥”;二十二世宗达,生三子,公由闽汀迁居江西宁州下奉乡渎坑樟源桥亭社窑里开基,次子荣盛,乾隆戊戌(1838)年生,公于咸丰庚申(1860年)年七月十五日建祠于奉乡十五都灵宫殿莲形辛山乙向;二十二世奎斗,讳朝北,公幼只身由上杭迁江西义宁州白手成家立籍启后永绍书香,建祠下武征村凤形山下;十八世廷杨,号举余,公迁江西义宁州下武乡大源里立籍,后裔建祠于琥形隆本堂澄伦公祠进主配享冬蒸祭祀祠立;光照,号明轩,字惠珠,文考名其矅,武考名翔龙,精医理重,修谱牒,建祖祠情殷享祀;而祖茔是宗祖精气所在,家族的发展“叨先祖之恩庇”。因此葺祖茔、铭“纪其祖塚名字”是迁徙在外的上杭客家移民祭祀先祖大事。上杭客家移民在所修族谱中都有制定历代(上杭)先祖茔塜祭期。如邱氏族谱中定从“清明前七日祭:始祖邱公八郎郎讳继龙葬在胜运里官田葉坊山梅花落地金盘载珠甲山庚向;……清明前五日祭:一世祖邱公讳惟长妣郑氏梁氏合葬在南坑水口社边东岸;…… 清明日祭七世祖妣陈氏葬本乡割茅窠与长孙得旺共穴同祭”;《义宁何氏宗谱》卷末记载景柔奈房中附记闽杭中都伯祖安考妣坟“……共坟三十八穴,未有碑记不敢妄载,其所出生世系为某祖某妣,惟每年奈祖嗣裔祭管,固附于此,庶不致相失耳”。(上杭客家移民归宗尊祖的理念,)从族谱文献记载,不难看出,上杭客家移民编族谱、葺祖茔、修宗祠基本发生在第二代、第三代身上,而修建祖祠则大多在开基祖一代人中进行。 cC*WZ]  
  第三,表现在上杭客家移民崇文重教、科举入仕、光宗耀祖方面。《义宁州志》载,落籍义宁州的客家人,他们为争取获得与当地土著人一样的入学与应试科举资格而不懈斗争。“雍正二年(1724年)四五月间,土著绅士为阻止客家人入籍和考试,围攻州署,欧打赴考生童,知州刘世豪不畏胁迫,主持公道,并奏请准予客民入籍考试”,终使朝廷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在义宁州设置怀远都,赢得了“怀远都”之名。文曰“安辑棚民之请,耕山者概编保田,有产者另立都图,以怀远为名,隐寓招携之义”允准“耕山者概编保甲,有产者另立都图,童生课习五年,一律准予参加科考”。当上杭客家移民取得科举入任的入场卷之后,首先要做的事就是振兴教育,培养人才。嘉庆二十四年,上杭客家移民纷纷捐资在县城创建怀远人的第一个书院:梯云书院。张氏宗谱载,辉石公,于乾隆年间随父元基公由闽之上杭迁宁,橘迁于彭市,再迁杨庄陇,公“倡立良祖公派塚,又襄彭市风车鼓石桥,助捐梯云书院暨云记宾兴、军需团练诸费”。又文渊公,讳斌,字彦胜,号文渊,世居闽杭,幼随诜振公商宁之彭市,遂家焉。季子讳灿,字达三,号秋帆,例赠修职郎,“书院宾兴之倡建,宗祠族谱之纂修”;何氏谱载,何巨珍、巨蘭兄弟兄弟移居江西义宁安乡十三都护仙源立籍,第二代凤歧与侄云升“合进铜鼓奎光堂及书院捐名,共领院志壹部捐票弍纸存据”。何光水,字映澜,号海门,讳云汉,奉旨议叙八品,咸丰乙卯(1855年)年五月九日,城陷殉难,蒙恩荫卹世袭云骑尉。道光乙巳(1845年)年,光水公曾捐租助修梯云书院;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上杭中都迁义宁安乡十三都护仙源立籍的陈氏(人称竹塅陈氏)一族为教育振兴做的贡献。《梯云书院志》载,竹塅陈氏第四代孙陈规鋐(陈宝箴父),在创建梯云书院的活动中,陈规鋐捐银320两,是五个捐银最多者之一,推为首事之一。道光二十八年陈规鋐又以长子名义续捐银200两。道光二十九年再次捐银200两给梯云书院宾兴会。光绪十年(1884)陈规鋐长子陈宝箴回乡,购936本两千卷书捐给梯云书院,光绪十八年,梯云书院重修《梯云书院志》,陈宝箴撰《梯云书院记》并捐钱一百吊。陈氏家族对梯云书院一如既往的关爱,赢得到了义宁客家人的尊敬等。梯云书院的建立,为怀远人培养了大批文、武公职人员人才。据统计,自清乾隆至光绪末,义宁州客家人人文蔚起,科甲蝉联:“怀远”有进士8人,占全县同期进士17名的47%;举人75名,占202名的37% ;武科举人怀远人占80% 。其中,上杭移民后裔就有上杭张化孙裔安乡高丽支笏臣公,入选明经廷试进士、泰乡北岸张明山张向日父子中咸丰辛亥恩科魁元,会试优等“授五品衔,赏戴蓝翎,擢广昌营把总,驻防四年,盗弭民安”;有上杭廖花裔廖廷华,同治六年(1867年)举人;有何氏何秉元同治十二年举人、何尚华清光绪癸已举人;有邱氏邱仰山,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举人等。特别迁自上杭中都琳坊的竹塅陈氏“一门五杰”:“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支持维新变法,向光绪帝推荐维新人才,在湘办新学兴新政,为全国封疆大吏中唯一支持和从事变法者。其子陈三立,为同光体诗派领袖,清末民国初诗坛泰斗。三立长子陈师曾,近代著名画家,与齐白石齐名。三子陈寅恪,闻名海内外的史学大师,著名教授,曾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陈衡恪次子陈封怀,华南植物研究所所长,为我国的植物园建设事业作出杰出贡献,为我国植物园创始人之一” 。义宁州客家人的教育振兴与义宁陈氏文化世家的迅速崛起,不但为义宁州文化史写下重要的一页,更为上杭祖地光宗耀祖、祠宇的文化内涵抹下了浓浓一笔。 cC*WZ]  
  上杭客家人向义宁州移民之时,正是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号称“康乾盛世”的社会经济的繁盛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义宁州适时的“奉谕招民” 优民政策,使得勇于开拓创新的上杭客家人,凭借祖地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经济实力“挟重资为鬻,转远经营,隶籍居宁”。通过在开基地艰苦卓绝的努力,很快出现了“缘旷土之甚微,久荒之产极沃,而无产之人得土耕种”,“故不数年家给人足,买田置产,歌适乐郊矣”美好景象,上杭客家移民得以安居乐业。落籍义宁州的上杭客家移后裔,有着浓厚的寻根、认祖意识。正是这种对祖籍地极为悠久、深厚的族类认同的归宗尊祖意识,以其特有的凝聚力支持着上杭客家移民为开基地义宁州的文化、经济发展立下功绩。翻开陈封的历史,上杭客家人向义宁州移民史距今已经三百多年,当我们沿着客家文献记载的脉络,触摸着上杭客家移民为义宁州的经济文化发展奋力拼搏、对祖地上杭“根”的眷恋历史的脉搏跳动时,感受到中华民族对祖先崇拜的文化理念在上杭客家移民中的演绎。三百多年过去了,落籍在当年义宁州的上杭客家移民后裔依然固守着归宗尊祖理念,回祖地寻根谒祖,共叙亲情。拳拳之心,昭昭在目。 cC*WZ]  
   cC*WZ]  
参考文献: cC*WZ]  
  1、[清]王维新:《义宁州志》同治十二年(1873年)刻本。 cC*WZ]  
  2、梁洪生:《从异民到怀远——以怀远文献为重心考察雍正二年宁州移民要求入籍和土著罢考事件》。《历史人类学刊》,2003年4月第1卷第1期。 cC*WZ]  
  3、陈瑜等:《(江西修水客家)义门陈氏宗谱》。1994年重修铅印本。 cC*WZ]  
  4、张从信等:《(江西修水客家)张氏宗谱》。1993年重修铅印本。 cC*WZ]  
  5、赖卓厚:《(江西修水客家)颍川赖氏宗谱》。1994年五修秘书堂铅印本 cC*WZ]  
  6、廖卓如(士翘):《江西修铜宜奉廖氏宗谱:卷首》。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刻本 cC*WZ]  
  7、廖东海:《(江西修水客家)廖氏宗谱》。1995年六修谱 cC*WZ]  
  8、叶大梧:《(上杭中都)叶氏族谱:四卷》。清光绪甲辰年(1904年)刻本。 cC*WZ]  
  9、邓模巨等:《上杭中都仙村邓氏族谱》。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刻本。 cC*WZ]  
  10、邱朝玩等:《(江西修水客家)邱氏宗谱·卷一》。道光丁未年(1847年)《今古堂梓》刻本。 cC*WZ]  
  11、邱伟卿等:《(上杭中都)邱百五郎公家谱》。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刻本; cC*WZ]  
  12、李平忠:《(江西修水客家)李姓根源》。2000年手抄本。 cC*WZ]  
  13、本谱组委会编:《(上杭中都田背)刘氏重修家谱》。1990年腊印本。 cC*WZ]  
  14、何廷谦等:《(义宁客家)何氏宗谱》。清同治癸亥年(1863年)“展亲堂”刻本。 cC*WZ]  
  15、本书组委会编:《客家人在修水》。1999年铅印本。 cC*WZ]  
   cC*WZ]  
  作者:严雅英
3条评分好评度+8贡献值+5
重庆游宇 好评度 +3 拜读了, 2014-05-31
湖南游建国 贡献值 +5 谢谢上传移民历史,学习了。 2014-05-29
游正宽 好评度 +5 学习了一段移民史。 2014-05-29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为中华游氏的资料正确、全面地出现在网络上为世人方便查看而努力
离线游正宽

发帖
2326
金钱
8214
贡献值
1728
交易币
18
好评度
2380
家乡
四川成都彭州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05-29
学习了一段移民史。
离线游均平

发帖
4766
金钱
259853
贡献值
2610
交易币
277
好评度
1063
家乡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车田镇樟州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05-29
谢谢上传分享。
知足常乐

发帖
8486
金钱
65620
贡献值
3223
交易币
14
好评度
5373
家乡
湖南株洲姚家坝
性别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4-05-29
谢谢上传移民历史,学习了。
离线游东伟

发帖
583
金钱
6302
贡献值
145
交易币
98
好评度
80
家乡
广东兴宁市大坪镇河岭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05-29
离线游和忠

发帖
3598
金钱
8488
贡献值
118
交易币
0
好评度
465
家乡
江西九江市庐山区
性别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05-29
大吃一惊 7x |Pgu(  
7x |Pgu(  
7x |Pgu(  
    九冮市最闭塞的两个山区县,外地人清代大发展.,九江人总认为修水,武宁是落后的山区.人囗大旺,还是个农业宝地,
凤凰山,广二祖六十六代裔孙,九江千八公二十三代裔孙。

发帖
7202
金钱
55005
贡献值
4479
交易币
20
好评度
3889
家乡
福建省永定县大溪乡太联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05-31
回 游正宽 的帖子
游正宽:学习了一段移民史。 (2014-05-29 11:45)  7x |Pgu(  
7x |Pgu(  
感谢分享
为中华游氏的资料正确、全面地出现在网络上为世人方便查看而努力

发帖
7202
金钱
55005
贡献值
4479
交易币
20
好评度
3889
家乡
福建省永定县大溪乡太联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4-05-31
回 游均平 的帖子
游均平:谢谢上传分享。 (2014-05-29 12:49)  7x |Pgu(  
7x |Pgu(  
感谢分享1!!
为中华游氏的资料正确、全面地出现在网络上为世人方便查看而努力

发帖
7202
金钱
55005
贡献值
4479
交易币
20
好评度
3889
家乡
福建省永定县大溪乡太联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4-05-31
回 湖南游建国 的帖子
湖南游建国:谢谢上传移民历史,学习了。 (2014-05-29 13:10)  7x |Pgu(  
7x |Pgu(  
感谢分享
为中华游氏的资料正确、全面地出现在网络上为世人方便查看而努力

发帖
7202
金钱
55005
贡献值
4479
交易币
20
好评度
3889
家乡
福建省永定县大溪乡太联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4-05-31
回 游东伟 的帖子
游东伟:[表情]  (2014-05-29 13:56)  7x |Pgu(  
7x |Pgu(  
为中华游氏的资料正确、全面地出现在网络上为世人方便查看而努力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