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lpOk*G
中国历代首都、疆域面积、人口一览表 #MlpOk*G
#MlpOk*G
一、中国历代首都(完整版) #MlpOk*G
【五帝时期】(约公元前26世纪初~公元前2070年) #MlpOk*G
『黄帝』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 #MlpOk*G
『颛顼』帝丘(今河南濮阳) #MlpOk*G
『帝喾』帝丘(今河南濮阳)、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MlpOk*G
『尧』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 #MlpOk*G
『舜』永济(今山西运城永济) #MlpOk*G
#MlpOk*G
【夏】(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 #MlpOk*G
阳城(今河南郑州登封东) #MlpOk*G
阳翟(今河南禹州) #MlpOk*G
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MlpOk*G
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 #MlpOk*G
斟鄩(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MlpOk*G
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MlpOk*G
老丘(今河南开封东北) #MlpOk*G
西河(今河南安阳东南) #MlpOk*G
朝歌(今河南淇县 #MlpOk*G
【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MlpOk*G
西亳(今河南洛阳偃师西) #MlpOk*G
亳(今河南郑州) #MlpOk*G
嚣(今河南郑州西北) #MlpOk*G
相(今河南濮阳北、安阳内黄南;一说今河南安阳洹水北) #MlpOk*G
邢(今河北邢台) #MlpOk*G
庇(今山东郓城北、梁山西南) #MlpOk*G
奄(今山东曲阜) #MlpOk*G
殷(今河南安阳) #MlpOk*G
#MlpOk*G
【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MlpOk*G
镐京(今陕西西安长安西北) #MlpOk*G
成周(今河南洛阳) #MlpOk*G
犬丘(今陕西咸阳兴平东南) #MlpOk*G
南郑(今陕西渭南华县) #MlpOk*G
#MlpOk*G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MlpOk*G
雒邑(河南洛阳) #MlpOk*G
#MlpOk*G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MlpOk*G
『秦』: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平阳(今陕西宝鸡东南)、雍(今陕西凤翔东南)、泾阳(今陕西泾阳西北)、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MlpOk*G
『晋』: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新田(今山西侯马)、屯留(今山西屯留县南)、端氏(今山西沁水东北) #MlpOk*G
『楚』: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陈丘(今河南淮阳)、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寿春(今安徽寿县西南) #MlpOk*G
『齐』:临淄(今山东淄博) #MlpOk*G
『燕』:临易(今河北雄县)、蓟(今北京城西南) #MlpOk*G
『宋』:商丘(今河南商丘南)、睢阳(今河南商丘西南) #MlpOk*G
『鲁』:曲阜(今山东曲阜) #MlpOk*G
『郑』:新郑(今河南新郑) #MlpOk*G
『赵』:晋阳(今山西太原)、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邯郸(今河北邯郸) #MlpOk*G
『魏』:安邑(山西夏县西北)、大梁(今河南开封) #MlpOk*G
『韩』: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宜阳(今河南洛阳宜阳西)、阳翟(今河南禹州)、新郑(今河南新郑) #MlpOk*G
『卫』:沫(今河南淇县)、曹(今河南安阳滑县东)、楚丘(今河南安阳滑县东北)、帝丘(今河南濮阳西南) #MlpOk*G
『陈』:陈(今河南淮阳) #MlpOk*G
『蔡』:上蔡(今河南上蔡) #MlpOk*G
『曹』:陶(今山东定陶) #MlpOk*G
『吴』:吴(今江苏苏州) #MlpOk*G
『越』:会稽(今浙江绍兴) #MlpOk*G
『杞』:杞(今河南开封杞县) #MlpOk*G
#MlpOk*G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 #MlpOk*G
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 #MlpOk*G
『西楚』(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 #MlpOk*G
彭城(今江苏徐州) #MlpOk*G
『南越』(公元前203年——公元前110年) #MlpOk*G
番禺(今广东广州) #MlpOk*G
#MlpOk*G
【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前8年) #MlpOk*G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2年 #MlpOk*G
栎阳(今陕西西安临潼东北)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0年 #MlpOk*G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前200年—公元8年 #MlpOk*G
『新』(公元8年~公元23年) #MlpOk*G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8年—公元23年 #MlpOk*G
『汉更始』(公元23年~公元25年) #MlpOk*G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3年—公元24年 #MlpOk*G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24年—公元25年 #MlpOk*G
#MlpOk*G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e#6H[t
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5年—公元190年 e#6H[t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190年—公元195年 e#6H[t
许昌(今河南许昌)公元196年—公元220年 e#6H[t
e#6H[t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e#6H[t
『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 e#6H[t
许昌(今河南许昌)公元220年——公元221年 e#6H[t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21年——公元265年 e#6H[t
『蜀』(公元221年~公元263年) e#6H[t
成都(今四川成都) e#6H[t
『吴』(公元229年~公元280年) e#6H[t
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29年——公元265年 e#6H[t
武昌(今湖北武汉)公元265年——公元267年 e#6H[t
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267年——公元280年 e#6H[t
e#6H[t
【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e#6H[t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265年—公元313年 e#6H[t
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公元313年—公元316年 e#6H[t
e#6H[t
【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e#6H[t
建康(今江苏南京) e#6H[t
e#6H[t
【十六国时期】(公元304年~公元439年) e#6H[t
『成(汉)』(公元304年~公元347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e#6H[t
『汉(前赵)』(公元304年~公元329年):离石左国城(今山西离石县北)、蒲子(今山西隰县)、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e#6H[t
『前凉』(公元317年~公元376年):姑臧(今甘肃武威) e#6H[t
『后赵』(公元319年~公元351年):襄国(今河北邢台)、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e#6H[t
『前燕』(公元337年~公元370年):龙城(今辽宁朝阳)、蓟(今北京城西南)、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e#6H[t
『前秦』(公元351年~公元394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e#6H[t
『后燕』(公元384年~公元407年):中山(今河北定州)、龙城(今辽宁朝阳) e#6H[t
『后秦』(公元384年~公元41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e#6H[t
『西秦』(公元385年~公元431年):勇士(今甘肃榆中东北)、金城(今甘肃兰州西北)、苑川(今甘肃榆中大营川)、南安(今甘肃陇西东南) e#6H[t
『后凉』(公元386年~公元403年):姑臧(今甘肃武威) e#6H[t
『南凉』(公元397年~公元414年):广武(今甘肃兰州永登)、乐都(今青海乐都)、西平(今青海西宁)、姑臧(今甘肃武威) e#6H[t
『北凉』(公元397年~公元439年):建康(今甘肃高台西北)、张掖(今甘肃张掖西北)、姑臧(今甘肃武威) e#6H[t
『南燕』(公元398年~公元410年):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 e#6H[t
『西凉』(公元400年~公元421年):敦煌(今甘肃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 e#6H[t
『夏』(公元407年~公元431年):高平(今宁夏固原)、统万(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 e#6H[t
『北燕』(公元409年~公元436年):龙城(今辽宁朝阳) e#6H[t
『冉魏』(公元350年~公元352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e#6H[t
『西燕』(公元384年~公元394年):长子(今山西长治长子西南) e#6H[t
『翟魏』(公元386年~公元391年):滑台(今河南安阳滑县) e#6H[t
『西蜀』(公元405年~公元41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e#6H[t
【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e#6H[t
[南朝] e#6H[t
『宋』(公元420年~公元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e#6H[t
『齐』(公元479年~公元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e#6H[t
『梁』(公元502年~公元557年) e#6H[t
建康(今江苏南京)公元502年——公元552年 e#6H[t
江陵(今湖北江陵)公元552年——公元554年 e#6H[t
建业(今江苏南京)公元554年——公元557年 e#6H[t
『陈』(公元557年~公元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 e#6H[t
[北朝] e#6H[t
『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 e#6H[t
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公元386年—公元398年 e#6H[t
平城(今山西大同)公元398年—公元493年 e#6H[t
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公元493年—公元534年 e#6H[t
『东魏』(公元534年~公元550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e#6H[t
『北齐』(公元550年~公元577年):邺(今河北临漳西南、河南安阳东北) e#6H[t
『西魏』(公元535年~公元55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e#6H[t
『北周』(公元557年~公元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 e#6H[t
e#6H[t
【隋】(公元581年~公元619年) e#6H[t
大兴(今陕西西安)公元581年—公元605年 e#6H[t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605年—公元619年 e#6H[t
e#6H[t
【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e#6H[t
西京长安(陕西西安)公元618年-公元904年 e#6H[t
东都洛阳(河南洛阳)公元657年-公元736年(与西京并重时期) e#6H[t
公元904年-公元907年 e#6H[t
e#6H[t
【少数民族政权】 e#6H[t
『吐谷浑』(公元4世纪初———公元663年约350多年 e#6H[t
伏俟城(今青海湖西22.5公里) e#6H[t
『吐蕃王朝』(公元6世纪——公元9世纪(877年)约300年 e#6H[t
匹播城(今西藏琼结县) e#6H[t
逻些城(今西藏拉萨市) e#6H[t
『渤海』(公元669年——公元926年) e#6H[t
东京龙泉(今黑龙江宁安县东京城) e#6H[t
『南诏』(公元738年———公元902年 e#6H[t
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e#6H[t
『大长和』(公元902年——公元928年) e#6H[t
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e#6H[t
『大义宁』(公元928年——公元937年) e#6H[t
羊咀咩城(云南大理太和村) e#6H[t
e#6H[t
【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07年~公元960年) e#6H[t
[五代] e#6H[t
『后梁』(公元907年~公元923年) e#6H[t
开封(今河南开封)公元907年—公元909年 e#6H[t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909年—公元913年 e#6H[t
开封(今河南开封)公元913年—公元923年 e#6H[t
『后唐』(公元923年~公元936年) e#6H[t
洛阳(今河南洛阳) e#6H[t
『后晋』(公元936年~公元946年) e#6H[t
洛阳(今河南洛阳)公元936年—公元937年 e#6H[t
开封(今河南开封)公元937年—公元946年 e#6H[t
『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 e#6H[t
开封(今河南开封) e#6H[t
『后周』(公元951年~公元960年) e#6H[t
开封(今河南开封) e#6H[t
[十国] e#6H[t
前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e#6H[t
后蜀:成都(今四川成都) e#6H[t
楚:潭州长沙府(今湖南长沙) e#6H[t
南汉:广州兴王府(今广东广州) e#6H[t
闽:福州长乐府(今福建福州) e#6H[t
吴越:杭州西府(今浙江杭州) e#6H[t
吴:扬州江都府(今江苏扬州) e#6H[t
南唐:西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东都江都府(今江苏扬州) e#6H[t
南平(荆南):荆州江陵府(今湖北江陵) e#6H[t
北汉:太原(今山西太原) e#6H[t
【北宋】(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e#6H[t
东京(今河南开封) e#6H[t
【南宋】(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e#6H[t
南京(今江苏南京)公元1129年—公元1138年 e#6H[t
临安(今浙江杭州)公元1138年—公元1276年 e#6H[t
e#6H[t
【少数民族政权】 e#6H[t
『辽』(公元907年~公元1125年) e#6H[t
上京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公元918年—公元1007年 e#6H[t
中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西南)公元1007年—公元1125年 e#6H[t
『大理』(公元937年~公元1253年)大理(今云南大理) e#6H[t
『西夏』(公元1038年~公元1227年)兴庆府(中兴府)(今宁夏银川东南) e#6H[t
『金』(公元1115年~公元1234年) e#6H[t
上京会宁府(今黑龙江阿东城东南)公元1115年—公元1153年 e#6H[t
中都大兴府(今北京城西南)公元1153年—公元1214年 e#6H[t
南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公元1214年—公元1234年 e#6H[t
『西辽』(公元1132年~公元1218年)八剌沙衮(别称虎思斡耳朵、虎思斡耳朵)(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南,即唐代碎叶城) e#6H[t
e#6H[t
【元】(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e#6H[t
大都(元冬都,今北京)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 e#6H[t
上都(元夏都,今内蒙锡林浩特南)公元1263年——公元1368年 e#6H[t
e#6H[t
【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e#6H[t
南京(今江苏南京)公元1368年—公元1420年 e#6H[t
北京(今北京)公元1420年—公元1644年 e#6H[t
e#6H[t
【清】(公元1616年~公元1912年) e#6H[t
兴京(今辽宁新宾西)公元1616年——公元1621年 e#6H[t
辽阳(今辽宁辽阳)公元1621年——公元1625年 e#6H[t
盛京(今辽宁沈阳)公元1625年——公元1644年 e#6H[t
北京(今北京)公元1644年——公元1912年. e#6H[t
e#6H[t
【中华民国】 e#6H[t
南京 公元1912年1月1日—公元1912年4月2日 e#6H[t
北京 公元1912年4月2日—公元1928年6月8日 e#6H[t
南京 公元1927年4月18日—公元1932年1月29日 e#6H[t
洛阳 公元1932年1月29日—公元1932年12月1日 e#6H[t
南京 公元1932年12月1日—公元1937年11月17日 e#6H[t
重庆 公元1937年11月17日—公元1946年5月5日 e#6H[t
南京 公元1946年5月5日—公元1949年4月23日 e#6H[t
e#6H[t
【中华人民共和国】 e#6H[t
北京 公元1949年10月1日—至今 e#6H[t
e#6H[t
二、中国历代疆域面积: e#6H[t
夏:210万平方公里; e#6H[t
商:300万平方公里; e#6H[t
周:320万平方公里; e#6H[t
秦(公元前210年):347万平方公里; e#6H[t
西汉(公元前150年):210万平方公里; e#6H[t
西汉(公元前120年):267万平方公里; e#6H[t
西汉(公元元年):610万平方公里 e#6H[t
东汉(公元85年):425万平方公里; e#6H[t
东汉(公元100年):570万平方公里; e#6H[t
东汉(公元140年):580万平方公里; e#6H[t
曹魏(公元260年):292万平方公里; e#6H[t
蜀汉(公元260年):108万平方公里; e#6H[t
东吴(公元260年):145万平方公里; e#6H[t
西晋(公元280年):545万平方公里; e#6H[t
东晋(公元400年):280万平方公里; e#6H[t
刘宋(极盛期):278万平方公里; e#6H[t
南齐(极盛期):260万平方公里; e#6H[t
南梁(极盛期):260万平方公里; e#6H[t
南陈(极盛期):132万平方公里; e#6H[t
北魏(极盛期):520万平方公里; e#6H[t
隋(公元581年):275万平方公里; e#6H[t
隋(公元612年):470万平方公里; e#6H[t
唐(公元628年):430万平方公里; e#6H[t
唐(公元660年):1210万平方公里; e#6H[t
唐(公元700年):930万平方公里; e#6H[t
唐(公元750年):840万平方公里; e#6H[t
吐蕃(765年):510万平方公里; e#6H[t
北宋(公元1120年):283万平方公里; e#6H[t
南宋(公元1200年):200万平方公里; WrNLGkt
辽(公元1100年):490万万平方公里; WrNLGkt
金(公元1150年):360万平方公里; WrNLGkt
元(公元1300年):2270万平方公里; WrNLGkt
明(公元1426年):1000万平方公里; WrNLGkt
明(公元1440年):950万平方公里; WrNLGkt
明(公元1585年):750万平方公里; WrNLGkt
明(公元1640年):350万平方公里; WrNLGkt
清(公元1690年):975万平方公里; WrNLGkt
清(公元1760年):1310万平方公里; WrNLGkt
WrNLGkt
清(公元1820年):1300万平方公里; WrNLGkt
清(公元1910年):1131万平方公里; WrNLGkt
中华民国(公元1920年):1131万平方公里; WrNLGkt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元2000年):960万平方公里; WrNLGkt
WrNLGkt
三、中国历代人口统计: WrNLGkt
战国末年: WrNLGkt
公元前221年,估计全国总人口2000万。 WrNLGkt
西汉: WrNLGkt
公元2年,汉平帝元始2年,全国有户1223万,总人口5959.4978万。汉书-地理志下 WrNLGkt
东汉: WrNLGkt
公元57年,汉光武帝建武中元2年,全国有户427.9634万,总人口2100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WrNLGkt
公元75年,汉明帝永平18年,全国有户586.0573万,总人口3412.5021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WrNLGkt
公元88年,汉章帝章和2年,全国有户745.6784万,总人口4335.6367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WrNLGkt
公元105年,汉和帝元兴元年,全国有户923.7112万,总人口5325.6029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WrNLGkt
公元156年,汉桓帝永寿2年,全国有户1067.7960万,总人口5647.6856万。续汉书-郡国志五 WrNLGkt
三国: WrNLGkt
魏:公元263年,魏元帝景元4年,全国有户66.3423万,总人口443。2881万。晋书-地理志 WrNLGkt
蜀:公元263年,蜀汉后主炎兴元年,全国有户28万,总人口94万。通典-食货七 WrNLGkt
吴:公元280年,吴主皓天纪4年,全国有户52.3万,总人口200万。晋书-地理志 WrNLGkt
西晋: WrNLGkt
公元280年,晋武帝太康元年,全国有户245.984万,总人口1616.3863万。晋书-地理志 WrNLGkt
南北朝: WrNLGkt
刘宋:公元464年,宋武帝大明8年,全国有户90.687万,总人口468.5501万。通典-食货七 WrNLGkt
北魏:公元525年,魏孝武帝正光年,全国有户500万,总人口3200万。通典-食货七 WrNLGkt
北齐:公元577年,北齐幼主承光元年,全国有户303万,总人口2000万。通典-食货七 WrNLGkt
南陈:公元589年,陈后主桢明3年,全国有户50万,总人口200万。通典-食货七 WrNLGkt
隋: WrNLGkt
公元609年,隋炀帝大业5年,全国有户890.7536万,总人口4601.9956万。通典-食货七 WrNLGkt
唐: WrNLGkt
公元649年,唐太宗贞观22年,全国有户300万。通典-食货七。 WrNLGkt
公元705年,唐中宗神龙元年,全国有户615.6141万,总人口3714万。资治通鉴-卷208 WrNLGkt
公元740年,唐玄宗开元28年,全国有户841.2871万,总人口4814.3609万。新唐书-地理志 WrNLGkt
公元754年,唐玄宗天宝13年,全国有户906.9154万,总人口5288.0488万。新唐书-地理志 WrNLGkt
WrNLGkt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14年,全国有户891.4709万,总人口5291.9309万。通典-食货七公元764年,唐代宗广德2年,全国有户293.3125万,总人口1690万。通典-食货七 WrNLGkt
公元820年,唐宪宗元和15年,全国有户237.54万,总人口1576万。旧唐书-穆宗纪五代: WrNLGkt
公元959年,周世宗显德6年,全国有户230.9812万。 册府元龟-卷486宋: WrNLGkt
公元996年,宋太宗至道2年,全国有户457.4257万。太宗实录卷79公元1053年,宋仁宗皇佑5年,全国有户1079.2705万。续资治通鉴长编 WrNLGkt
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6年,全国有户1722.1713户。续资治通鉴长编公元1122年,宋徽宗宣和4年,全国有户2088.2258万。宋书-地理志 WrNLGkt
公元1162年,宋高宗绍兴32年,全国有户1113.9580万。玉海卷20金: WrNLGkt
公元1187年,金世宗大定27年,全国有户678.9449万,总人口4470.5086万。金史-食货志元: WrNLGkt
公元1291年,元世祖至元28年,全国有户1343.0332万,总人口5984.8964万。元史-世祖本纪明: WrNLGkt
公元1381年,明太祖洪武14年,全国有户1065.4362万,总人口5987万。明太祖实录-卷140公元1502年,明孝宗弘治15年,全国有户1041万,总人口5090.8672万。明孝宗实录-卷194 WrNLGkt
公元1620年,明光宗泰昌元年,全国有户983.5426万。总人口5165.5万。明熹宗实录-卷4清: WrNLGkt
公元1652年,清世祖顺治9年,全国总人口1448.3858万。清实录世祖卷61公元1713年,清圣祖康熙52年,全国总人口2358.7224万。清实录圣祖卷257公元1741年,清高宗乾隆6年,全国总人口14341.1559万。高宗实录卷157公元1834年,清宣宗道光14年,全国总人口40100.8574万。宣宗实录卷261公元1887年,清德宗光绪13年,全国总人口37763.6万。光绪会典卷十七中华民国:公元1913年,民国2年,全国总人口43200万。民国二年世界年鉴公元1928年,民国17年,全国总人口47478万。民国十七年户口调查统计报告公元1947年,民国36年,全国总人口46100万。中华民国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国和国:公元1954年,全国总人口60266万。公元1969年,全国总人口80671万。公元1981年,全国总人口100072万。公元1995年,全国总人口120000万。公元2000年,全国总人口130000万。公元2010年,全国总人口137053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