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公生于公元808年,河北广平任城人,系五代魏尚书右仆射(谥文贞,讳肇公)八世孙,进士出身,初任唐大理寺评事,后升迁泉州别驾。上任时路经莆田,乐紫霄形胜,致仕后卜居莆田紫霄山下圭浦(今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西天尾镇后埔村。为入莆始祖。迄今已一千一百多年。植公约于公元840年(又有元和六年,公元812年之说)入闽,为福建南游始祖。
据《莆田县志.氏族志》载:“唐中叶时,大理寺评事游植为泉州别,途经莆田,爱紫霄之胜,卜居山下后埔村,子孙聚族于是,其散居东门者科甲最盛。”
据《唐六典》载:唐代大理寺评事编制12人,八品官衔。另据唐季泉州按人口属“中州”,别驾官五品。
植公一生勤政廉洁,乐善好施。晚年捐资创建“资福寺”(位于今莆田南少林寺西,系南少林寺群之一),后因兵患废为荒圃。清光绪二十四年,莆田涵江上生寺比丘智权、智旸先后募金修复,但规模远逊于原寺。清宣统皇帝的老师陈宝琛题有楹联一副刻在寺内大堂石柱上:云日就瞻祝无量寿,天人欢喜演上乘禅。
植公诗书教读,泽被子孙。自唐递降,科甲联芳。其孙鄜、郅、翥、邰同胞兄弟四人俱贵,时称“一门四凤”;植公四世孙彖(字启易)官唐太常寺卿,秩中二千石。宋代重和进士游辅公与孙一龙公、侄孙一凤公更是“三凤齐名”。另据《续莆阳比事》载,明代游氏三世四科甲,即游日章、游日就、游伯槐、游叔骅祖孙、父子、兄弟、叔侄皆中进士。为教育子孙后代,游氏还创办“圭浦书院”,至今犹在,解放前曾一度辟为“霞埔小学”教室。游家庙也曾一度设塾育人,植公第二十九世孙道民、叔穆二公曾亲为东宾,为后埔造就许多人才。
植公是福建南游始祖,后裔瓜瓞绵绵。唐代太常卿之后脉分七支,居处时异世曙,有莆田的圭浦房、醴泉的湄江房、秀屿房,涵江的端明房、沙坂房,广东的南海房、壶南房。各房又各自为分。子孙遍及闽、粤、台等地,并在各自岗位上为国家、社会、人民作出难能可贵的贡献。
植公入闽1160多年来对闽、粤、台产生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纪念植公诞辰1200周年,旨在聚族群之力量,继先人之芳德,拓游氏之基业,扬时代之文明,作建设祖国之先锋。
欢迎各地游氏宗亲撰写纪念文章,参与2008年8月纪念植公1200周年诞辰研讨、恳谈会。
^wtr~D|
植公裔孙 秉光 谨识
2007年12月 吉旦 于莆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