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梅岭的传说
ggc?J<Dv ggc?J<Dv 古时候,梅岭是中原与“南蛮”在地理和文化上的分水岭。对流放的贬官来说,向北到达梅岭,才算得是真正踏上了回归的路程。
ggc?J<Dv 走在驿道上的苏东坡,或许是从这下山的颠簸中找到了北归故里的亲切感,或许是实在过于疲劳,忙对身过的随从说:“到前面的客栈小憩片刻。”在随从的搀扶下,气喘吁吁的苏东坡走进了半山腰上的一家客店。踏进客店门,随从忙引导苏东坡选了一张临窗的方桌坐下,店伙计沏上一壶茶端了上来。不一会,饭菜也上来了,有些饥饿的苏东坡等人,也顾不得那么讲究,个个狼吞虎咽般吃了起来。
ggc?J<Dv 吃完饭后,苏东坡见天气仍不转晴,也就索性坐下来,品饮起梅岭的山茶来。这时,客店内室走出一位童颜鹤发,身板硬朗,年近八旬的老翁。那老翁正是店主的父亲。老翁因为今天店中客人少,要帮忙的事不多,闲着无事,也就走上客厅里来。来到客厅,老翁习惯地环视了一下,目光落在那一身客官打扮的苏东坡身上,并与苏东坡等人微笑施礼。
ggc?J<Dv 老翁打过招呼后,觉得这客官模样的苏东坡,似曾相识,却一时记不起来,便向站在门口的一位随从打听:“这位客官是……”随从回头看了一下苏东坡,便说:“他是苏尚书。”
ggc?J<Dv 老翁听了,心里格登一下,心想:这哪象当年的苏尚书,几年不见,竟衰老得不敢相认了。
ggc?J<Dv 于是,他走上前去,向苏东坡作揖施礼。
ggc?J<Dv 苏东坡赶忙起身还礼,说:“子瞻正是我也。你老免礼。你老是……”
ggc?J<Dv 苏东坡也觉得眼前这位老人有些面熟,但一时道不出姓名。“苏大人,我就是刘善啊,七年前你在我这小店喝过一回酒。”
ggc?J<Dv 苏东坡好象记起来了:“哦,对,对。记得那次过梅岭时,你好象在店前栽松树,你还煮了一壶酒给我吃。那酒还真有味道,不知今天能否再喝到一口。”刘善说道:“今日,苏大人北归,实在是上天有眼,福佑善人啊。我要向你庆贺一番。”说完,叫一名伙计:“你到室内坛里取几颗干梅来。”伙计入室抓来了五、六颗干梅,交到刘善手中。刘善接过干梅,放入酒壶中,把酒壶放在火炉上,对苏东坡说:“请苏大人稍等片刻,酒马上就好。”
苏东坡一看便脱口而说:“原来你过去让我吃的是青梅煮酒。现在又吃干梅煮酒。好!好!古有煮酒论英雄之说,今日我俩来个煮酒话知己如何?”老翁见苏东坡把自已看成一个知己,不觉朗朗地大笑起来。青梅酒煮好后,苏东坡与老翁一边喝酒,一边叙说着在儋州的艰辛,最后感激地说:“您老也在岭头经营多年了吧,可曾看见遭贬岭南的有几个活着回来?”老翁连连摇头,说道:“不多,不多。”苏东坡此刻已是心潮起伏,憾慨万千,不觉诗兴大发,忙叫随从备就文房四宝,挥手赋就一首《赠岭上老人》诗。诗曰:
“梅骨霜髯心已灰,青松十丈手亲栽,
问翁大庾岭上住,曾见南迁几个回?”
ggc?J<Dv 老翁拿起诗稿,连声叫好。过了一会,对苏东坡说道:“苏大人,恕我直言,这‘心已灰’似乎太暗淡了一点,可知‘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之说,您苏大人能北还故里,他日定能大展鸿图。”
ggc?J<Dv 一席话,像枯木逢春,说得苏东坡哈哈大笑起来。两位老者你一言我一语,还说了些梅岭景色奇异的闲话。当说到老翁一家的生活时,老翁也就直言不讳地向苏东坡讲述了自己一家在梅岭开店做生意的艰辛和曲折。苏东坡是个善于体察民情的官吏,又见老翁纯朴厚道,生计的确艰难,心想:我何不助他一臂,也算是一件善事吧。于是便对老翁说:“多谢您老热情地招待,今后我可能没有机会再来此地,但我有心帮你一把,以示我对您的谢意!”
ggc?J<Dv 说话时,又想到自己花甲之年还能幸归故里,的确上天开眼,是百年难一遇的庆幸之事,不觉灵感又来了,拿起笔在白粉墙上又作了一首《岭上红梅》。诗曰:
“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
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细雨熟黄梅。”
ggc?J<Dv 传说东坡题诗后,过往行人和许多慕名前来的游客,都要到店里来欣赏苏东坡的诗句,尝尝苏东坡爱喝的“青梅酒”,老翁一家的生意自然越做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