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 光德镇位于粤东山区大埔县南部,北依高陂镇平原,西接高陂镇,西南与桃源镇相连,东南部毗邻潮州市饶平县,地域面积113.66平方公里。南面横屏山斋公岽海拔1070米为全镇最高峰,水源于丹竹至漳溪经雷峰集各村流经高陂注入韩江。地势东高西低,境内多为丘陵山地,土壤多为沙质页岩地带。 gH,^XZe
自然气候 光德镇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平均气温22℃,年降雨量1700mm,日照1750小时,雨水充沛,四季如春。 gH,^XZe
自然资源 镇内有丰富的瓷土资源,在大埔县的5条瓷土矿中,第2条矿带从光德经平原延伸到湖寮,全长23公里,宽6公里,质为一类瓷土矿。水力资源极为丰富,可利用发电的水力资源达5000千瓦,全镇现有丹竹、经稳、富岭等3个水库,其中上漳丹竹水库库容355万立方米。镇内有上漳和富岭两个林场,可开发利用林地30000亩。 gH,^XZe
民族姓氏 全镇属汉族,近几年婚迁入有壮族、回族、侗族等。全镇现有姓氏34个:黄、张、郭、陈、刘、何、沈、游、许、李、林、罗、赖、邹、郑、金、邓、钟、尤、詹、卢、曾、廖、吴、丘、黎、简、段、朱、孙、江、袁、田、管,其中黄姓与郭姓居多。 gH,^XZe
风土人情 光德祖籍客家人,方言为客家话,九社部分讲闽南话,边沿地区带有饶平口音。劳动人民勤劳朴实、正直、开朗、好客、热情大方。房屋居住和婚、丧、喜、庆沿袭中原客家习俗。 gH,^XZe
历史沿革 民国十七年(1928年)全县设8区52乡,光德乡、富澄乡隶属高陂区;1957年10月全县设2镇24乡,光德乡、富澄乡合并称为光德乡;1958年10月全国实行人民公社制,光德乡并入高陂人民公社;1961年1月光德建立人民公社;1983年撤公社成立区公所;1987年春撤区公所改为光德镇人民政府。镇政府驻地富岭,距县城公路里程63公里。 gH,^XZe
辖区人口 全镇辖上漳、下漳、九社、雷峰、砂坪、上礤、澄坑、上澄、富岭、上坪10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53个自然村,209个村民小组。2006年,总人口31705人,其中农业30171人,非农1534人,劳动力12008人。 gH,^XZe
工业 目前,全镇以陶瓷为主的企业有100多家,从业人员8000多人。陶瓷生产始于宋代,具有700多年的悠久历史,85%的劳动力从事陶瓷生产。1993年,率先引导陶瓷企业进行烧成工艺改造,实现了液化石油气梭式窑取代传统龙窑的重大突破,大大地提高了产品的烧成率,现产品的烧成率达到95%以上。产品主要有日用、青花、工艺、美术、中温、仿古等5200多种,产品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实现陶瓷总产值3.1亿元,税收1600多万元。 gH,^XZe
农业 全镇有耕地面积410公顷,以种植水稻为主,旱地种植木薯、甘薯、玉米、粟等作物;全镇有山地面积9634公顷,山地种杉、松等杂木,以阔叶林为主。 gH,^XZe
经济商贸 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4.26亿元,工农业总产值3.88亿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00多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4066元。信用社农民全年存款1700多万元,供销门市农用商品销售额达350多万元。 gH,^XZe
公路交通 全镇有1条县道二级公路主干线,7条支线,公路总里程67公里,10个行政村已通公路,70%的村实现水泥硬底化。镇内接通了毗邻饶平县新丰镇、三饶镇的公路,直通黄岗三百门港口。全镇现有各种机动车辆5000多辆。 gH,^XZe
能源通讯 全镇建成大小电站24座,年发电量500多万度。富岭和下漳分别兴建了一个加油站和石油气液化站。通讯设施方面,全镇兴建了两幢电信大楼和一幢邮政大楼,建成开通全球通和联通基站与直放站14个,实现电话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 gH,^XZe
村镇建设 全镇10个行政村全部进行了村镇建设规划,现建起店铺1000多间,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全镇10个村全部实现办公楼房化。 gH,^XZe
文化教育卫生 文化事业,全镇建成老人活动中心10个,文化活动室11个,镇文化站1个,村牌坊门、凉亭10个。教育方面,现有初级中学2间,完全小学11间,自1997年以来,完成了10间薄弱学校 改造任务。农村医疗保健水平日益提高,全镇有1间中心医院,1间卫生分院,23个卫生站所,医护人员40多人。 gH,^XZe
社会福利事业 1989年,镇成立社会保险站,开展14个险种;民政福利,有17位老人在敬老院安度晚年,每年发放优抚救济补助款40多万元;殡葬改革工作良好,火化率达100%。全镇有21181人参加农村合作医疗,占农业人口70.34%。 gH,^X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