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帖:祖父记四
我祖父早年为了生计,背井离乡,漂洋过海,辛辛苦苦积了一些钱,回家盖起了一个房子,只有一层楼,占地开阔,挺大的。这个房子,陪伴了我童年时光。
老家的宅子,比较大。门檐砖砌,砖墙护底,土墙填充,瓦片盖顶。流淌的排水沟,别致,有莆田特色。房子是我祖父生前盖好的。出门,可以看“紫霄怪石”,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欲知祖意路堂堂,满目青山自放光。紫霄山,有灵气的。莆田最优秀的散文家,郭风,其郭氏风水宝地也是得益于紫霄灵气。我祖父土名“田狗”,房子也可称为“田狗故居”。后来,我写《妈祖传》,写“妈祖故居”的时候,用的生活体验,就是这个“田狗故居”。 我的八股诵,《妈祖传》位置重要。
“田狗故居”,富有古典美。房子有一进,厅堂,东西走廊。房子中,有起居房、卧房等。房子的前后,是菜园、龙眼树园,一切是自然的,妥贴的,有妙用的。我写一些散文,写香蕉、芋头、杨桃等,都是真实的记忆。 新妈祖的散文,美食、海鲜、水果、祭品等,别具一格。
“田狗故居”,围墙院落式的布局,条理井然,结构简洁而朴素清净,浑然一体又雅致稳重。屋脊、屋角之翘势,秀逸向上,又有古文的起承转合之神韵。老家的房子,朴素,其实也很美的,反映出莆田游氏先人的精神面貌、情趣、理想。“田狗故居”,可以在观赏的视野中,在一占地有限的房子中,看到了许多额外的景物,果树,小山,村居,美的境界,广阔深远。
为生存计,祖父只身赴南洋,修脚踏车,克勤克俭,惜钱,惜光阴,惜精力。每日起早贪黑,徒步奔波,自认福薄,三餐佐以盐、酱油。多年辛劳,积银元千许,回村置薄田数十亩,盖房数十间,贻福子孙耕读。我自己做了祖父以后,经常在脑海中涌出”积德“一次。
祖父爱田如命,村人谓之“田狗”。祖父、祖母听之唯唯。百年事业须勤俭,一日光阴惜寸分。天寒,祖父亦天明即起,佝偻身躯,荷锄巡行于自家稻田,形似田狗。引水,必先顾及他家,些微不敢占人便宜,自谓“为子孙积德”。祖父病,念子孙甚多,家计维艰,不肯花钱医治,言及祖母,“不敢花费子孙福分”。
笔者幼年与祖母大人蔡氏食。一碗米饭,一小节咸带鱼。鱼毕,饭尚余。祖母挑鱼碗中盐数粒,自叹道:“田狗子孙有福气,又有米饭吃,盐中又有带鱼味。”
散尽诗篇本,长存道德碑。节俭的“田狗家风”,笔者忆之,感慨万千。 心诚则灵,此生定不忘本。中庸,老实,谦虚,勤奋。
2024年秋天游家庙“祭祖”,庄严肃穆的礼拜,意义大。游家庙,自宋代出现以来,潜移默化的规范、约束、影响着莆田游氏民众的思想与行为,成一种看得见、摸得着、讲得清的“游植文化”。“游植文化”对游氏文明干年传承及家族的凝聚力,起重要的作用。节俭的“田狗家风”,应该也可以是“游植文化”元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