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游氏肇姓与得姓之祖
【按】游氏之肇姓与得姓祖,网上搜索引擎资源、各地谱说不一。今以左传事实试论之,望能得共识。若此无共识,谱何以统之。
个人观点:
(1)公子偃,字子游,为今游姓肇姓之始祖;
(2)游吉,字子太叔,为今游姓得姓之始祖。
一、关于郑国之始
按春秋左传:
1、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弟姬友于郑,今陕西华县,姬友史称郑桓公。
(按:姬友虽封侯,华县仅其封地,尚难成国,姬友仍为西周之上卿,郑地华县,实为西周鎬、丰二京拱卫之一,即后来的汉之左冯翊之地。)
2、公元前774年,周幽王时,西周司徒姬友,即郑桓公见周室式微,将郑地(华县附近)整体资源(人、财、物)迁到当时的东虢国和郐之间,即今新郑之地,是为郑国之东迁。
3、公元前771年,蛮夷部族犬戎,攻周都,杀死周幽王,郑桓公姬友亦罹难。西周灭。
4、桓公之子武公继位,趁周平王初继、东迁都洛阳之变际,攻占郐和东虢国,郑国始为实国,都新郑。
二、关于郑国子游系
按春秋左传,
1、公元前606年,公子偃子游的父亲郑穆公逝,其嫡长子夷继位,是为郑灵公;
2、公元前605年,灵公被谋杀,郑欲立穆公三子公子去疾子良,子良让与其兄,即穆公次子子坚。
3、子坚继位,是为郑襄公,襄公以灵公之鉴,继位后就想驱逐穆公的其他儿子(包括子游),子良明确表态要与诸弟共进退。穆公诸子共同执政联盟,此时建立。
4、郑国至此步入七穆执政时期。按杜预注左传“郑穆公十一子,子然、士子孔三族已亡,子羽不为卿,故唯言七穆。” 陆德明释文:“郑七穆,谓子展,公孙舍之,罕氏也;子西,公孙夏,驷氏也;子产,公孙侨,国氏也;伯有,良霄,良氏也;子大叔,游吉,游氏也;子石,公孙段,丰氏也;伯石,印段,印氏也。”
5、穆公子偃,字子游,郑上卿。左传只记二子,一嫡长子公孙虿;一未知序次公孙楚,即后来的游楚。
6、穆公孙虿,字子蟜,袭父爵,位上卿。左传亦记二子,一嫡长子游眅(亦有版本游皈,下按游眅);一次子游吉。虿弟公孙楚(游楚),字子南,因与公孙黑争妻,以幼卑犯长尊,获罪放逐于吴,此支所载至此。
7、游眅(皈),为公孙虿嫡长子,袭父爵,出使晋国途中(注:郑国执政六卿政治上有亲晋和向楚两种倾向,子游系一直为亲晋派),因夺人妻,被夫家所杀。按制,其嫡长子游良应袭爵,依礼律,游眅有罪违反大夫礼,被七穆联盟削其子游良的爵位继承权。虿嫡出次子游吉,因兄死后论罪,其侄游良失去袭爵权,按制,主要还是参照游吉之德行资质,七穆联盟决议由游吉继承子游系爵位。
8、游吉,字子太叔(有左传版本一说子大叔,下按子太叔),与祖、父、兄不同,他的政绩不以军事见长,属于文治。入上卿之初,佐国子产为政,国子产故,传政与游吉,游吉为政,虽有些许失误,总体以仁德之政见长。左传载一嫡长子游速。
9、游速,曾祖偃、祖虿、父游吉。他与曾祖、伯祖一样,步入政坛就帅师伐许,而他竟把许国灭了。子游系至此淡出历史,直至东汉。
三、关于郑国游氏肇姓(氏)与得姓(氏)
1、子游、子蟜,出现史载,均以穆公之子、之孙的名讳,即公子偃、公孙虿。此时还未氏游,按理应该还姓姬,但东周王室或不认同,因为姬姓为周室之嫡专。
2、真正以游为氏,在公子偃之孙这一代(或时期),何以七穆之后,在这一代不约而同均以“王父之字为氏”,不得而知,或为七穆联盟决议的。游眅、游吉兄弟,及其叔父游楚,按左传,开始以游为氏。
3、姓与氏本不同,后以氏代姓氏,进而省略为“姓”,均无可厚非。以史来看,百家姓之起源,多以氏别派源。郑国游氏,在游吉辈,亦以游氏别郑穆公之下七穆上卿之派源。
4、个人认为:
(1)公子偃,字子游,为今游姓肇姓之始祖;
(2)游吉,字子太叔,为今游姓得姓之始祖。
(3)理由之一,公子偃的字,子游,为游氏之肇因,因此肇氏于其字。他若不字子游,何来今天的游氏之名实。
理由之二,虽游吉之叔父游楚,其长兄游眅或早于他氏游,但是二人皆犯事,并被处罚,其后能否还能以游为姓氏,亦未可知。今游多为游吉之后应无太多的异议。
(4)说明,本议以今天游氏绝大部分来自郑国为基础。若有谱载他源,另当别论。
欢迎讨论,便于修正,以期达成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