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到宽版
  • 2351阅读
  • 14回复

[原创]散文 新闻猫眼 [复制链接]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发帖
1355
金钱
80238
贡献值
2413
交易币
7
好评度
2543
家乡
湖南省娄底市
性别
只看楼主 倒序阅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02-26
B<d=;V  
散文
新闻猫眼
双峰/游延年
B<d=;V  
B<d=;V  
B<d=;V  
B<d=;V  
    当记者,这一辈子我是没有想到的,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虽然只是一个小县城的电视记者,但也是妙趣横生。 B<d=;V  
    在发布新闻之前,有一个字眼有必要说明一下,就是下面小标题中的“死”字。它不是《新华字典》里“生命终止”的本义,而是一个“副词”的引申义,表示一种现象的极致。比如,我们常说的,高兴死了、累死了......等等。为了使新闻表述得口语化,才选用了这个字。 B<d=;V  
    好了,闲话少说,我们言归正传。 B<d=;V  
B<d=;V  
   B<d=;V  
    ▲ 新闻现象之一:土话子“雷”死人 B<d=;V  
B<d=;V  
B<d=;V  
B<d=;V  
    新闻,就是把看到的和听到的新鲜东西告诉大家。既然是告诉,就离不开语言。语言分为口头语言、文字语言、图像语言和手势语言。口头语言又有官话和方言之分,方言是土生土长的地方话,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土话子。 B<d=;V  
    我这里的新闻爆料是,双峰话很“土”,土得像在做猜字谜游戏。 B<d=;V  
    双峰是一个新县,解放初期从附近的四方八面划出一些地盘和人口所组成。也许正是这种特殊的组合环境,才形成了十里不同音的语言特色。但是,他们的母语却相通,不过十分的独特,独特得只要一听口音就知道他们是双峰人,独特得只要一开口外地人就根本不晓得他们在说什么。 B<d=;V  
    在中国的近现代,有两个人能够说着土话子而震动朝野的,一个是毛泽东,一个是曾国藩。 B<d=;V  
    曾国藩,你认识吗?不认识没关系,反正我们没有什么事情要去求他帮忙。他是地地道道的双峰人,也是一个最有影响力而又最逗口舌的晚清重臣。同治皇帝封他为“勋高柱石”官至超品的毅勇侯,当朝百姓说他是杀人不眨眼的刽子手;毛泽东称他为地主阶级最厉害的人物,蒋介石却奉他是官场政治家的楷模。到底谁对谁错,这是一个历史问题,还是让那些研究历史的“史抠郎”们去争个脸红脖子粗吧。 B<d=;V  
    但是有一个新闻问题,我觉得还是值得渲染一下。那个时候的殿试要是有面试的话,曾国藩说着“昂涔桑哼雷嗝(我从双峰来的)”的土话子皇帝老子不把脑壳摇成个货郎鼓才怪。 B<d=;V  
    话又要说回来,听不懂也有听不懂的好处。曾国藩统帅的湘军,都是他在老家周围二十里招来的,清一色的乡音。太平军多次派出密探想潜进湘军,可是“探头”的头还没有探出来就被砍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和我一样不会说双峰土话子,一开口就露了馅。兵书上说过,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难怪太平军打不赢湘军,刺探不到敌情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B<d=;V  
    当然,这只是传说。新闻讲究的是眼见为实,那么我就来说一说我的所见所闻。 B<d=;V  
    有一天,我随一位县领导下乡采访。她是女的,身材像圆筒,说话很风趣。上车时,她说:“吗滴个了唧,昂有膨成猪崽唧样哩,只能撮安里才撮底落呢。(不得个了哦,我又胖得像猪崽子一样了,只能坐后面才坐得下呢。” B<d=;V  
    我笑了笑,表示我这个外地人听懂了她的话。 B<d=;V  
    “来双峰两年了吧,还不会说双峰话?”她问。 B<d=;V  
    “正在努力呢。”我答。 B<d=;V  
    “那今天我也教你一句。” B<d=;V  
    “好的。” B<d=;V  
    “听好了啊,促—嗯—屁—唵。” B<d=;V  
    “戳你*眼(眼:双峰土话读an上声)?”我重复了一遍,但是不好意思说出根据音译猜测出来的答案。 B<d=;V  
    她看到我赧然的样子,“扑哧”地笑了,说:“昂就晓得要想到歪裹落里气了嗝。(我就知道要想到歪角落里去了的。)” B<d=;V  
    见我实在想不出来,她才提醒着:“今年最流行的一首歌的歌名啊!” B<d=;V  
    “哦——《祝你平安》?”我若有所思。 B<d=;V  
    “呵呵,就是啊,双峰话有味吧。” B<d=;V  
    “有味,有味。” B<d=;V  
    有味倒是有味,可是我耳濡目染了20多年,还是只能猜而不能说出那个味来。唯一有一点点心得的就是:他们说话的声音,好像是从喉咙眼里挤过之后再从鼻腔里飙出来的,既亢亮又深浊。我突然想到了刘欢唱歌的派头,莫非这位天王级巨星的发音技巧就是跟双峰人学的?! B<d=;V  
    据查证, 双峰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楚国,原汁原味的双峰话,保存了古楚语的特点。屈原在楚辞中常用“昂”字,其意就是“我”。而今天,双峰话的“我”依然读成“昂”音。由此可知,两者之间应该是有着必然沿袭和连带关系的。 B<d=;V  
    吗滴个了唧(不得个了哦),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双峰的土话子竟然有几千年的历史,真的是有眼不识宝,杯具了吧!我这样尖叫着,不禁为自己曾经的自命不凡而害臊了起来。 B<d=;V  
B<d=;V  
B<d=;V  
B<d=;V  
    ▲ 新闻现象之二:假证子“哄”死人 B<d=;V  
B<d=;V  
B<d=;V  
B<d=;V  
    央视台的《新闻纵横》,几年前做过一个系列报道——《探访“假证之乡”》。其中说到:据警方介绍,这些涉嫌制贩假证的人员大多是湖南双峰人,说的是当地话,根本听不懂在说什么。记者微服暗访双峰县“假证之乡”的时候,也发现这里的语言确实与众不同。 B<d=;V  
    看了这条新闻,我有些窃喜。因为央视的大记者和警察叔叔都被双峰话弄得云里雾里的,所以我这个小记者就没有必要庸人自扰呢。 B<d=;V  
    说起双峰人做假证的事情,在当地这只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不过他们不是说做假证,而是有一个专业术语叫“做本子”。 B<d=;V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期,种田人在泥巴里是抠不出几个钱的。有些人为了走出“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活模式,就在街上办起了复印店。打印文件一张1元,复印资料一张纸0.5元。一年下来,虽然吃不饱饿不死,但总比耕田种地要轻松多了。 B<d=;V  
    改革大门打开以后,文凭成为了人们创业的敲门砖。于是,复印店的店主又把眼光瞄到了这个本子上,“做本子”就是这样喊出来的。他们不要花钱打广告,只在大街小巷的墙壁空隙里涂上“办证139********”,就会有人主动找上门来。 B<d=;V  
    至于他们到底做了多少本子?谁也统计不出一个具体的数字。央视新闻是这样说的,全国人口普查时,教育部发现填写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比国家实际培养的人数多出50万至60万人。换一句话来说,这多出的5060万人,就是做本子的人培养出来的“高材生”。 B<d=;V  
    本地人都知道,在外做本子的大多是走马街镇的人。我妻子的老家,就在这个镇。她有一个没有出五服的侄儿子,原来是镇里的干部,后来辞职去做了这个。明显的变化就是,20年前他家里是土砖房,如今建成了小洋楼。他对我这个表姑爷说,在外面闯荡了几十年,就像浮萍子没有落地的根一样,还是回家心里要踏实一些呢。他现在成了县城的房地产开发商,坐的是豪华型奥迪。
B<d=;V  
    前不久,我遇上他时开着玩笑:“算你识相,晓得趁早金盆洗手。要不,也是今年的重点打击对象哦。” B<d=;V  
    他的回答,确实出乎我有的意外。他说,他做本子的目的就是“捞碗饭吃”,虽然是作假,但还算是转让智力成果吧。再说,一个有卖,一个愿买,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绝对不是强买强卖。现在这些人简直是脑壳进了水,竟然做起了讹诈的买卖,性质就恶劣多了。但是,有些事呢也说不清,如果被讹的人屁股干净的话,难道还怕他们敲诈吗?! B<d=;V  
    他说得有没有道理,我不加评论。记得参加《人民日报》社新闻培训时一位教授说过,那些用自己的语言去告诉别人怎么看新闻的记者,是蠢得不能再蠢的自作聪明。 B<d=;V  
鉴此,我只是谨遵师训,把新闻事实摆出来,让眼睛雪亮的观众去品味其中的子丑寅卯吧。 B<d=;V  
B<d=;V  
B<d=;V  
B<d=;V  
    ▲ 新闻现象之三:书本子“读”死人 B<d=;V  
B<d=;V  
B<d=;V  
B<d=;V  
    毛主席有一句这样的名言,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今天的双峰人把“双峰精神”定位为:耕读天下,富厚日新。并且还召开了新闻发布会,将它解读为:耕读天下,体现了双峰人经世致用的实干精神、胸怀天下的担当精神和放眼世界的开放精神;富厚日新,寓意着双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诠释与向往。 B<d=;V  
    解读到位不到位,我以为没有必要去争辩。我想要说的是,为什么“耕读”成为了双峰人的民风呢? B<d=;V  
    双峰是一个农业县,人们最通俗的想法就是:耕田,可以养家糊口;读书,懂得礼义廉耻。两者之间,他们还知道,如果书读得好的话,就会有大出息。因为他们有他们的榜样,三国蜀汉名相蒋琬、元朝大学士著名文学家冯子振、明代大理寺右评事太仆寺丞贺宗、清代重臣曾国藩、中共早期卓越领导人蔡和森等,都是在这块土地上耕读出来并且叫得响的人物。如今,双峰是全国的“院士之乡”, 两院院士有6人,取得博士学位的有300多人。所以,双峰人自古至今在训斥晚辈不成材时就会说:“老子要嗯去读书,嗯就捉麻剐子阉猪。”意思为,我要你去读书,你偏要去不务正业。 B<d=;V  
    我在采访中,有所了解的就是曾国藩和蔡和森。 B<d=;V  
    曾国藩6岁入塾读书,8岁随父学五经,14岁应童子试,22岁考取秀才,28岁中进士。从启蒙到入仕为官,整整读了23年的书。他的座右铭是:“不为圣贤,便为禽兽;不问收获,但问耕耘.” 一本《曾国藩家书》,记述了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使他成为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精神偶像。毛泽东曾发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的感叹,蒋介石更是大赞“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B<d=;V  
    毛泽东的同辈人——蔡和森,也是一个十分厉害的读书人,恩师杨昌济先生称誉他们为“救国二子”。他的求知欲望,可以说是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恰同学少年时,与毛泽东等同学一边读书一边组建新民学会,共同探索着社会的进步与革命。赴法国求学时,凭着一本法华字典,不到半年的时间通读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上百种进步书籍。同时先后写信给毛泽东等国内同仁志士,第一次旗帜鲜明地提出中国要创建自己的党,为党的早期建设作出了不朽贡献。 B<d=;V  
    前一篇报道里说到的“走马街”,其实也是与读书有关的。早在宋代年间,境内梅仑山下箭楼村的王姓人家,曾有百人中举,出过48名朝廷命官,被誉为“文人之乡”。那时,走马街叫半边街。明代正德皇帝慕名微服私访“举人村”夜宿半边街时,谁知御马迷恋风景而脱缰走去,这里从此也就有了“走马街”的美名。 B<d=;V  
    说起双峰文化,还有必要为双峰一中写上一笔。它是一座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省级重点中学,培养出了三万多名学生,蔡和森、黄公略、宋希濂便是其中的份子。23年前,我从省属大型企业调来双峰工作,就是想为儿子找一个好学校。他没有辜负我的良苦用心,在双峰一中读了三年后,考上了国防科大计算机学院。 B<d=;V  
    但是,现在有一些超乎寻常的现象也是缘于读书,特录于此,以作备忘。 B<d=;V  
    一是陪读。朋友Y在一所初中学校的旁边,建了一栋五层的楼房,每层6间,每间11厨。她告诉我,建楼房花了30万,但30套房间月租金有9600元,只要三年就可以收回投资额。她还说,现在的陪读房俏得很,预租合同已经签到三年后了。但这还只是初中陪读,由此应该可以想象出高中陪读现象的炙热程度了。 B<d=;V  
    二是痴读。朋友L的小孩,在我们的印象里是一天到晚只看书不管其他事的。可是,高考只上了二本线。小L不心甘,复读了三年才考上重本。大学读了四年之后,想考研究生。现在是两届榜上无名,父母亲劝他边找工作边考研。他不肯,并写下座右铭:考研不成誓不休。L时常眼睛红红地对我说,他快30的人了,既不能自食其力,更不想成家立业。唉,真的不知道要怎样才能让他放下手中的书啊! B<d=;V  
    三是厌读。这是一个发生在双峰的真实事件,一位18岁的花季少女因高考落榜复读后跳楼身亡。据其亲属介绍,由于高考失利,平时活波开朗、举止文雅的她开始变得沉默寡言。在采访中,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同学告诉记者,“落榜”、“高四”、“三本”、“专科”这些词汇,对于每一个高考复读生来说,都是一座座难以征服的大山。 B<d=;V  
B<d=;V  
B<d=;V  
B<d=;V  
    新闻其实遍地都是,只是说法不同而已。说法一,新闻是吹出来的;说法二,新闻是跑出来的;说法三,新闻是听出来的;说法四,新闻是捏出来的......我说,新闻是看出来的,尤其要用猫眼去看的话,真的又是另一番镜像。当然,“新闻猫眼”一词,纯属个人生造。如果用词不准确,还请大家谅解哦。 B<d=;V  
    观众朋友,今天的新闻全部播送完了,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B<d=;V  
B<d=;V  
B<d=;V  
B<d=;V  
B<d=;V  
B<d=;V  
B<d=;V  
B<d=;V  
[ 此帖被湖南游延年在2014-02-26 15:57重新编辑 ]
3条评分好评度+14
游永刚 好评度 +4 原创有趣,特别是那位女领导的说话,我还以为是脏话。 2014-02-27
游均平 好评度 +5 精彩文章,支持原创。 2014-02-26
湖南游建国 好评度 +5 文中透出对家乡的爱和自豪,拜读了! 2014-02-26
评价一下你浏览此帖子的感受

精彩

感动

搞笑

开心

愤怒

无聊

灌水
清淡的风儿,将我悄悄地带到这个纷争的尘世;洁白的月光,却永远不能抹平我的沧桑。于是,我把我的心寄托到了这里.......
离线画家游杨

发帖
958
金钱
7113
贡献值
568
交易币
2
好评度
2328
家乡
湖南株洲攸县莲塘坳乡游家龙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4-02-26
哈哈....双峰话我是领教过,原来身边经常有双峄. 涟源. 湘乡地方的人,不知音韵的人会认为差不多的话,很难辨别。绍祖的地方话也是!
在线游新源

发帖
8902
金钱
120540
贡献值
2376
交易币
0
好评度
1258
家乡
福建省上杭县同康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02-26
今天的新闻全部读完了,我们期待下期节目再看!
因为一个游字,紧紧的把我们连在一起
离线游贤坤

发帖
3874
金钱
22721
贡献值
1083
交易币
3
好评度
1478
家乡
重庆渝北区两路
性别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4-02-26
分享了.谢谢精釆文章
离线游安民

发帖
2664
金钱
37356
贡献值
2888
交易币
15
好评度
3357
家乡
江西省南城县徐家镇游家村
性别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4-02-26
分享了延年前辈做记者的心得体会,我会转发给我那在省报社当记者、编辑的儿子看的。
身为游酢子孙我自豪;动人以行不以言。
离线游钜贤

发帖
7066
金钱
66941
贡献值
1222
交易币
4
好评度
1075
家乡
台湾宜蘭
性别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4-02-26
精彩文章,謝謝分享。
為游氏家族而努力,發揚先祖奮鬥之精神 。
廣交宗親好友,歡喜來泡茶 。
离线游贵文

发帖
2795
金钱
13217
贡献值
1121
交易币
0
好评度
371
家乡
重庆江津
性别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4-02-26
感觉好文章。
我是福建二三郎公30代孙,乐山公27代孙,三让公22代孙,富农公21代孙。迁重庆江津曰玑祖的11代孙。

发帖
1062
金钱
27300
贡献值
589
交易币
0
好评度
163
家乡
江西吉安
性别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4-02-26
多谢原创!

发帖
8479
金钱
65582
贡献值
3198
交易币
14
好评度
5345
家乡
湖南株洲姚家坝
性别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4-02-26
文中透出对家乡的爱和自豪,拜读了!
离线游家振

发帖
1769
金钱
11261
贡献值
208
交易币
4
好评度
321
家乡
湖南省常德桃源
性别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4-02-26
精彩文章,謝謝分享
快速回复
限100 字节
 
上一个 下一个